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2 資料來源 李美金著作之“全方位經濟學講義” ,由龍騰圖書公司出版。

3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或消費傾向:  即消費與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所得增加,消費增加,可以C = a + b Y。C:消費,Y:國民所得 ,a、b常數,a:維生水準消費額(自發性消費) 。b:邊際消費傾向,為消費曲線的斜率。 平均消費傾向(APC):  消費在所得中所占的百分比。即APC = C / Y,大體上說,所得愈高,平均消費傾向APC越小;所得愈低,平均消費傾向APC愈大,當APC > 1時,代表負債。

4 消費、儲蓄與投資 邊際消費傾向(MPC):所得變動一個單位時,其在消費方面所引起的變動量,即消費變動量(C) ,與所得變動量(Y)之比,則MPC = C / Y ,大體上說,社會所得分配越平均,則邊際消費傾向必愈大。 自發性消費:與所得水準無關,而由所得以外的其他因素之影響所產生的消費。 誘發性消費:若其他因素不變,由於所得水準發生變動所引發的消費。

5 消費、儲蓄與投資 影響消費支出的因素有所得及非所得因素。 非所得因素有下列各項: 1.流動資產的數量 2.利率水準 3.消費者的預期
 1.流動資產的數量  2.利率水準  3.消費者的預期  4.所得分配狀況  5.財政政策的影響  6.其他因素

6 消費、儲蓄與投資 儲蓄函數或儲蓄傾向: 即儲蓄與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所得增加,儲蓄也增加。
 即儲蓄與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所得增加,儲蓄也增加。    S = Y – C = Y – a – bY = - a + ( 1 – b ) Y  1-b:邊際儲蓄傾向,為儲蓄曲線的斜率 平均儲蓄傾向(APS):儲蓄在總所得中占的百分比  即APC = S / Y,大體上說,所得愈高,平均儲蓄傾向愈大;反之,愈小。

7 消費、儲蓄與投資 邊際儲蓄傾向(MPS): 所得變動一個單位時,其在儲蓄方面所引起的變動量,即MPS = S / Y。
此四個名詞間的關係如下:  APC + APS = 1,MPC + MPS = 1

8 消費、儲蓄與投資 若某人所得10,000時,消費8,000元,求APC,APS?
若所得增至20,000元時,消費增至12,000元,求MPC,MPS? 若消費函數C = Y,求當消費函數與45o線相交的所得(Y)?消費(C)?APC?APS?儲蓄函數 ?

9 消費、儲蓄與投資 凱因斯的正常心理法則:  一般而言人們的消費會隨著他們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但所增加的消費不及在所得上所增加的多。即邊際消費傾向會隨所得之增加而有逐漸降低之趨勢。

10 消費、儲蓄與投資 自發性投資與誘發性投資: 1.自發性投資- 指與所得水準無關而人口的增加、創新的出現、戰爭的爆發等非所得因素所導致的投資。
 指與所得水準無關而人口的增加、創新的出現、戰爭的爆發等非所得因素所導致的投資。 2.誘發性投資-  指由於所得增加所誘發的投資。

11 消費、儲蓄與投資 投資的邊際效率(MEI):由凱因斯所提出。即預期利潤率,是一種折扣率用以折扣投資財的預期淨收益,使其現值恰等於資本財的重置成本。  R:預期淨收益的現值。 r:投資的邊際效率。  C:資本財的供給價格(重置成本)。  R1、R2、R n..:代表投資後第一、二、 . n年          的預期淨收益。 R = C = R1 + R2 . . . R n 1 + r ( 1 + r ) 2 ( 1 + r ) n

12 消費、儲蓄與投資 依據凱因斯的有效需要理論,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是利率( I )與投資邊際效率(MEI)。
 1.若投資的邊際效率r >市場利率i,表示此  項投資有利可圖,值得進行。  2.若r < i,表示投資所得之收益尚不足以支  付利息,不利於投資。

13 消費、儲蓄與投資 一般而言,影響投資的因素,除了資本邊際效率與利率外,尚有下列因素: 1.創新及技術進步 2.現有資本存量及其利用狀態
 1.創新及技術進步  2.現有資本存量及其利用狀態  3.廠商業未來的預期  4.企業的當期利潤水準  5.國民所得的水準  6.消費者對最後產品的需求  7.政府的政策

14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分析均衡所得決定的方法有二種: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決定法。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1.總需求等於總供給決定法。  2.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計劃儲蓄與計劃投資(事前儲蓄與事前投資):  指在一定所得準下人們預計儲蓄與投資的數額。 實際儲蓄與實際投資(事後儲蓄與事後投資):  指在某一所得時期內最後產生的儲蓄與投資,事後儲蓄一定等於事後投資。

15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當計劃儲蓄大於計劃投資時(S > I),即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要,因儲蓄過多,消費不足,廠商存貨增加,產業界無法收回它付出的全部成本,勢必緊縮生產,減少生產因素的僱用,國民所得因而下降,儲蓄也隨之減少。

16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當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時(I > S),即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
 1.若此時社會已達充分就業,則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因真實所得無法增加,徒使貨幣所得增加,而引 起物價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2.若未達充分就業,則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產 業界感到生產不足供應社會的需要,自必增加生 產因素的僱用擴張生產,國民所得因而上升,儲 蓄也就隨之增加。

17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當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時(I = S),即社會總需求等於總供給:
 此時社會所生產的最後財貨與勞務,剛好可以完全銷售完,以供消費及投資之需,即不會供不應求,亦不會供過於求,生產者均滿足於其生產計劃,因而不會變更其生產計劃,所得水準乃達於均衡,故稱之為均衡所得水準。 凱因斯認為惟有儲蓄與投資相等時,新的經濟均衡可達到,經濟得以穩定。

18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Y = C + I C = Y I = 120 已知總體模型        ,求Y、C之均衡  值。

19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投資乘數(K):所得增量與投資增量之比。 即: 公式: Y K = I 所得的變動量= 1 x 投資的變動量
 即: 公式: K = Y I 所得的變動量= 1 x 投資的變動量 1-邊際消費傾向 Y = 1 * I I = 1- C 1- MPC MPS Y K = Y = 1 I 1- C 1- MPC MPS

20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邊際消費傾向愈大,邊際儲蓄傾向愈小,投資乘數就愈大,國民所得增加就愈多。
若消費函數為C = Y,則投資乘數為(A)0.8 (B)0.2 (C)5 (D)1.25。 設邊際消費傾向為0.8,若投資增加10億元,國民所得會增加多少?消費增加多少?儲蓄增加多少 ?

21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之意義:  在一個尚未充分就業的社會,一筆投資的增加,不僅可使國民所得依照乘數的大小而增加,而且由於消費財的需要增加,又會引起為生產消費財所需的資本財的需要增加,從而誘發更多的投資 ,使得國民所得形成累積性的擴大。即投資是所得變量的函數。由小克拉克(J.M. Clark)所提出。

22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加速係數:  投資財增量對消費財增加之比, 公式: I C ∑Yt = 1 * I 1- C - B

23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膨脹缺口:
 在充分就業所得水準下,社會的實際支出總額超過維持充分就業所需旳支出總額,其超過之數,稱之為膨脹缺口。 對策:  實施緊縮性的經濟政策(如減少消費,提高稅率 ),減少社會有效需求,以縮小膨脹缺口。

2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緊縮缺口: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社會的實際支出總額小於維持充分就業所需的支出總額,其不足的差額,稱之緊縮缺口。 對策:  實施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如增加投資、增加消費 、降低稅率)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以縮小缺口。

25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節儉的矛盾:
 指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個人儲蓄的動機總體經濟中儲蓄變動的結果之間的衝突,即個人儲蓄提高的結果,將使國民所得減少,失業增加,而社會的儲蓄總量未必增加。 由凱因斯所提出。 凱因斯學派主張大量消費以促進經濟繁榮。但古典學派亞當斯密主張節約,以累積資本發展經濟 。

26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節儉矛盾之應用有其時空性,經濟時機不同(繁榮與衰退),經濟環境不同(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節約與消費的取捨不同。 古典學派主張用於落後地區,其國民所得低,資本缺乏,生產技術落後,必須勵行節約才能加速資本形成,以提高國民所得。凱因斯主張,只適用於生產系統完整,各種輕重工業已高度發展的已開發國家,而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才能產生節儉矛盾。

27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因為我國土地狹小,資源缺乏總供給不足 ,所以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主張節約儲蓄以增加投資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加社會總供給而擴大經濟發展。

28 政府收支與均衡所得、財政政策 設某國之總體經濟模型如下: Y = C + I + G... . ...(1)
  C = ( Y – T ) . . .(2)   I = 200 . . . . . . .. (3)  G = 100 . . . . . . . .(4)  T = 100 . . . . . . . .(5)  求衡國民所得。

29 政府收支與均衡所得、財政政策 若一國的稅制以直接稅(所得稅、財產稅 )為主,高所得的稅負,低所得者的稅負輕,政府支出效果較,國民所得增加較多 。 若一國稅制以間接稅為主,一般社會大眾的負擔較重,富有者負擔相對較輕,則政府支出的效果較小,國民所得的增加較少 。

30 政府收支與均衡所得、財政政策 政府財政支出乘數: 總額稅的租稅乘數: 保持預算平衡乘數: KG = 1 1 - b Kt = - b
KB = KG + KT = 1 + - b = 1 1 - b

31 開效經濟下的均衡所得 1 K = 1 – b + m 開放經濟下的乘數: - b Kt = 自發性乘數- 1 – b + m - 1
租稅乘數- 輸入乘數- K = 1 1 – b + m Kt = - b 1 – b + m Km = - 1 1 – b + m


Download ppt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