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そよ ながおか Modified 6年之前
1
第一課 桃花源記 課文賞析 文章結構表 陶淵明生平介紹 問題與討論 後人評價 牛刀小試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圖源出處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第一課 桃花源記 課文賞析 文章結構表 問題與討論 牛刀小試 圖源出處 陶淵明生平介紹 後人評價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相關圖片
2
陶淵明生平介紹 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自號羲皇上人、五柳先生。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卒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年六十三。 回目錄
3
陶淵明生平介紹 羲皇上人 陶淵明有酒就飲,沒酒時便吟詠詩歌,他曾說過,「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
盛夏有空閒時,涼風拂來,無憂無慮,可與上古之人比美。 回目錄
4
陶淵明生平介紹 五柳先生 為陶淵明自傳作品:「先生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回目錄
5
陶淵明生平介紹 淵明為東晉名將陶侃曾孫,生性淡泊,不喜為官,三十歲左右始出仕。曾任州祭酒、建威將軍參軍等職。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八月為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即去職。此後躬耕自給,不再出仕。 回目錄
6
陶淵明生平介紹 不為五斗米折腰 因為陶淵明做過彭澤縣令,人們就稱呼他為「陶令」,或者為「陶彭澤」。實際上,他在彭澤縣只做了八十多天的縣令,就辭官歸田。陶淵明為什麼要棄官呢?據說,郡裡的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的官)來縣裡檢查公務。縣衙有一個小官吏,老於世故,知道這件事馬虎不得,就勸說陶淵明好好準備接待,「束帶見之」。不料,陶淵明卻說:「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這意思是說:我怎麼能為了微薄的五斗米俸祿,就向這些官僚卑躬屈膝。當天,他就辭職歸田。這時候,他已經是四十一歲了。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出來做官,一直在農村過著力耕自給的田園生活,直到六十三歲去世。 回目錄
7
陶淵明生平介紹 生於晉宋易代的動盪時代,政治黑暗、階級矛盾。 青年時期有過雄心壯志,但後來與當代的黑暗現實接觸,使他的思想生活起了轉變。
陶淵明的思想複雜,儒、道、佛都對他產生了影響。 回目錄
8
陶淵明生平介紹 陶淵明的隱逸思想 客觀因素: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身家性命遭受威脅、時代隱逸成風的時代。
主觀因素:愛好自然、個性剛直不見容於官場、政治理想不獲實現、對政治黑暗的反抗、明哲保身、健康狀況不佳 。 回目錄
9
陶淵明生平介紹 其詩中仍有一些揭露和批判統治者暴政的作品。 他的作品中可以體察到當時農村的面相、農人的辛苦、以及士人的苦悶、時代的氛圍等。
回目錄
10
陶淵明生平介紹 鍾嶸稱陶為「田園詩人之宗」
陶淵明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詩人,開創了田園詩派。他的田園詩特色,在於詩中有濃厚的田園生活的氣息,散發著五穀和桑麻的芬芳,洋溢著勞動的歡悅和艱辛。為中國古典詩歌擴大了描寫對象和表現題材,把無數詩人引入了一個新的創作天地。 回目錄
11
相關圖片 陶潛圖 回目錄
12
相關圖片 陶潛塑像 回目錄
13
相關圖片 桃花源 回目錄
14
相關圖片 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 回目錄
15
後人評價 陶淵明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尚品德,是不同流合汙的氣節,與甘於貧賤的情操,給後人樹立了榜樣。有人就曾經這樣說過:讀了陶淵明的詩,能給人一種力量,可以抗拒濁流,砥礪品行,使「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以下整理各朝代對陶淵明的評價,讓同學可以對陶淵明的詩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回目錄
16
後人評價 文學史談論陶淵明大抵都會說他的作品在南北朝不受重視,其因不外乎當時文學風尚不是重視駢辭儷句,就是流行雕鏤刻畫為工的山水詩,要不便是談幽論冥的玄言詩風行一時,由於文學審美意趣不同,自然無法欣賞或者理解陶潛詩文的好處。 回目錄
17
後人評價 也因此文學史家總會順帶提到鍾嶸《詩品》將陶淵明列為中品實為不智之舉;提及蕭統編《昭明文選》也不是真能欣賞陶潛詩文,以詩而言,錄謝靈運詩四十二首、顏延之二十一首,陶詩卻只有八首而已,數量上就顯不出對陶詩文的推崇之意,即使後來蕭統為之編文集、撰寫序文、傳記,都只能算是功臣,還稱不上知音云云。以下將各評價整理之後,同學們再行定論。 回目錄
18
後人評價 六朝人看待陶淵明 (一)顏延之 現存顏延之《陶徵士誄》可算是當時唯一談論陶淵明的文字,但只對陶淵明的人格讚揚備至,沒有對其作品作出應有的評價。 回目錄
19
後人評價 顏延之在〈陶徵士誄〉討論陶淵明文學成就只說:「弱不好弄,長實素心,學非稱師,文取指達」、「賦辭歸來,高蹈獨善」,好像沒有作過多的評價,或者也可以說顏氏認為陶在文學上無甚驚人表現或成就,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誄文文體本不著重於文學評論,但另一方面卻顯現出顏延之寫作重心全放在呈現陶淵明另一個形象,即隱士(即徵士)形象的建立 回目錄
20
後人評價 (二)沈約 1.沈約《宋書》雖然在陶淵明逝世六十年後 為其立傳,對他的遺文軼事多加收集整 理,為陶淵明研究提供了最為詳盡的家
世、生平資料。 2.但其在文學上所推崇的仍是顏延之、謝靈 運二家。並且將陶淵明放入的是《隱逸 傳》而非《文苑傳》。 回目錄
21
後人評價 顏延之塑造陶淵明隱士形象到了沈約寫《宋書‧隱逸傳》又有進一步發展,沈約剪裁了陶淵明幾篇著名詩文〈五柳先生傳〉、〈歸去來辭〉、〈與子儼等疏〉、〈命子〉融入陶傳,成為傳文主體,正如沈氏所云「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蓋以其文證明其生活,但傳中扣除陶淵明詩文之外,沈約只記載七件事,這些行宜恰恰凸顯沈氏另一種用心,即陶淵明的名士氣息。 回目錄
22
後人評價 傳記資料中以顏延之(384~456)〈陶徵士誄〉時間最早,影響最大卻是稍晚於其後的沈約(441~513)《宋書‧隱逸傳》傳文,這兩篇文章都是重新理解南北朝文人對陶淵明形象的關鍵文章。 回目錄
23
後人評價 (三)江淹 1.江淹第一次標示陶潛為「隱逸詩人」,而 非只是「隱士」。 2.第一次標示出了陶淵明為田園詩人。
3.第一次將陶淵明與當代所推崇的一流詩人並列。 回目錄
24
後人評價 (四)鍾嶸 1.他認為詩歌只應注意自然的聲律,以達到和 諧悅耳的程度,於是讚揚陶詩。 2.他對陶詩首次提出明確又精闢的見解:「文
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詞興婉愜。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歎其質直。至如 『懽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 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也。」 回目錄
25
後人評價 鍾嶸一方面描述陶詩特徵、內容情意、辭采風格、文如其人,一方面引世人歎息陶淵明作品質直不符合當時文學審美標準,接著便替淵明叫屈申辯,援引陶詩〈讀山海經〉、〈擬古〉詩句證明淵明亦有風華清靡之風格,足以符合當時文學風潮,並非只是質直的田家語而已。鍾嶸雖極力為之辯解,卻又恰好證明當時不能欣賞此一質直文學表現 。 鍾嶸將陶詩列為中品。 回目錄
26
後人評價 (五)蕭統 1.第一個為陶淵明編撰詩文集的人。 2.南北朝時期對於陶淵明所給予的最高藝 術評價。 3.對陶淵明的人格更是深加讚許。
回目錄
27
後人評價 1.顏延之、沈約接受陶,重其為人而輕其詩文。 六朝文人對陶淵明態度之評價 陶淵明思想以老莊哲學為核心。
陶淵明自然詩風,在文學發展史上獨標一體 東晉南朝時期詩人對陶淵明的評價: 1.顏延之、沈約接受陶,重其為人而輕其詩文。 2.劉勰《文心雕龍》、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 論》,對陶隻字未提。 3.江淹標出了陶潛身為「隱逸詩人」而非只是「隱士」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標示出陶淵明為田園詩人。 4.文學史家眼光的評論家當中,唯鍾嶸與蕭統獨具慧眼,看到了陶淵明詩文的奪目光彩,而尤以蕭統為最。 回目錄
28
後人評價 唐代文人對陶淵明態度之評價 ‧初唐四傑致力推翻宮體詩 。 ‧李白、杜甫等人,由於審美趣味不同,不 包括陶淵明。
‧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雖受了陶 詩影響,但陶詩影響範圍不是很大。 回目錄
29
後人評價 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態度 蘇軾 蘇說:「我即淵明,淵明即我」把陶詩作為創作的模式。
陶詩的審美情感是沖淡自然,包含於對整個人生哲學領悟的情緒體驗。 蘇在當時文壇中有很大影響: 陶是高潔的哲人,偉大的詩人。 回目錄
30
後人評價 北宋及南宋幾個在文壇上有影響力文人對陶詩之提倡 1.蘇軾寫百餘首「和陶」詩。 2.黃庭堅、王安石、辛棄疾欣賞陶淵明「回 歸」情操。
2.黃庭堅、王安石、辛棄疾欣賞陶淵明「回 歸」情操。 3.梅堯臣是第一個大力倡導學習陶詩的宋代 詩人。 回目錄
31
後人評價 陶詩的審美情感「沖淡自然」與宋代文風「平易自然」類同。 ‧宋代文壇掀起復古之風,反對「五代文弊」。 回目錄
32
後人評價 結論 六朝與宋代兩個朝代文風不同,對陶詩的評價也就不盡相同。
六朝浮靡、華麗的文風與陶淵明「沖淡自然」文風不同,對陶淵明正面評價不多。 顏延之、沈約兩人僅讚揚陶淵明之人格。 鍾嶸、江淹、蕭統,給陶淵明正面評價。 宋代由於政治環境、文風及具影響力文人提倡,對陶淵明皆給予正面評價。 回目錄
33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回目錄
34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責子〉賞析 在「責子」中,陶淵明說:「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五個兒子都不喜歡唸書,使他心裡很煩悶,只好以酒解憂。父親期望兒子承繼父志,本屬理所當然,但期待至絕望的地步,對兒子何嘗不是傷害,在他們的心裡或許也時常覺得父親難以親近。 回目錄
35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回目錄
36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飲酒〉之五賞析 〈飲酒〉詩共二十首。寫於陶淵明辭彭澤令歸田後。組詩一方面表述他決心歸隱,一方面又感歎壯志未酬,殊無建樹和世道頹敗,這種矛盾正符合這個時期詩人的思想邏輯。 作者以飲酒為題,寫飲酒,意不在酒,寫醉酒,未必真醉,他是借酒、借醉酒抒情詠志。組詩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表達自己固窮志節、不與世俗沉浮和歸耕田園的決心。我們透過他對大自然和閑適生活的讚美,不難窺見他絕非超然物外。詩中對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汙濁,含蓄地進行了諷刺和抨擊,這正道出了促使他歸田的原因。 回目錄
37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詠貧士其四 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 好爵吾不榮,厚饋吾不酬。 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 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
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 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回目錄
38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詠貧士〉其四賞析 此時他的人生煥發出一種深沉的內斂,已不同於寫「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時的憤慨,也鮮少提及躬耕之樂,甚至理性層面的告知、比較、說服意味也逐漸褪去,憤慨既變為慨歎,閒適之情則化作孤獨之音。 回目錄
39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歸去來兮辭並序 辭是一種抒情賦。「歸去來兮」就是歸去,敘述詩人辭官歸田的心情和樂趣。「來」「兮」都是語助詞,強調了作者擺脫仕途羈絆的堅決態度和田園生活的安適喜悅之情。辭序署明作於「乙巳歲十一月」,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四十一歲辭彭澤令歸田之初所作。 回目錄
40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作者敘述歸途和初歸的情景及對未來田園生活的遐想,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他筆下的景和物,菊花、孤松、無心出岫的雲、倦飛知還的鳥,無不賦予了與自己個性相一致的性格和情操。全篇文字優美、音節和諧、感情真摯。呈現高度的藝術成就,反映了樂天安命的思想。 回目錄
41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淩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疎,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回目錄
42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詠荊軻〉賞析 在〈詠荊軻〉中,陶淵明對荊軻所作的心理揣摹是:「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對他的評語則是:「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透露了他對荊軻的欽羨,而淵明所鄙夷的乃是那些「身沒名亦盡」的奔競榮華者,他對聲名的態度是「立善留名」,所以他在詩文中一再描述自己如何堅守君子固窮的節操,又如何在隱居田園生活中消遙自適,期望能以一個固窮貧士、曠達隱士的形象留名於後世,聊以彌補不能以功業傳世的遺憾。 回目錄
43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霑我衣。 衣霑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回目錄
44
陶淵明其他作品欣賞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歸園田居〉所流露出對來日的欣喜與對昨日的懊悔,正是他站在人生轉捩點上所發的感言,幽居田園也正是他的志趣,田園正召喚著他,故園煥發著一種彷若吸引「倦鳥趨林」的魔力,因而他實踐隱者之名,也樂於成為隱者。「飲酒」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隱,是「心隱」而非「跡隱」,在心靈上無涉世事,亦超越之前對仕宦聲名的焦慮,陶淵明可說已臻至真正的隱者之境。 回目錄
45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不論是西方或是中國,自古以來,總有人嚮往無憂無慮,安居樂業的好環境,在陶淵明提出「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前,中西早已有人提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帶同學來瞧一瞧! 回目錄
46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柏拉圖:理想國 柏拉圖將他理想中的國家狀態寫在對話錄的「理想國」一篇中。「理想國」的譯名是根據對話錄的內容而來,希臘原文為Politeia,來自城市polis一詞,因為希臘的民主政治是以城邦為單位,獨立的城市即為一個國家,因此英文譯為Republic,源自拉丁文,由res和public兩字合成,意為「公眾的事情」,在英文和中文的意義上都代表「代議政治」,和城邦政治中人民擁有直接公民權的政治型態並不相同,所以用Republic直接翻譯為中文「共和國」,是不符合柏拉圖原意的,為避免曲解柏氏思想,還是以「理想國」稱之較為合適。 回目錄
47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柏拉圖處於城邦政治的時代,因此,他的理想國篇裡所追求的是一個理想的城邦,也是每一個實際城邦所應努力效法的模範。這篇對話錄中,指出城邦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產生。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器具無法獨力完成,必須互助合作,因此結成團體,共居一處,便成城鎮。所以,城鎮最初起因於人們經濟上的依存,而人的天賦才幹不同,於是分工與專業化原則產生,由特定專業的人提供其專業技術以供其他人的需要。所以,理想的城邦(或國家)公民將包含三個階層: 回目錄
48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勞工(一般平民):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如農夫、鐵匠、商人、醫師、教師、詩人、音樂家等,是人數最多的階層,負責供養所有的公民。
衛士:以戰爭為職業,身分不同於其他專職之公民,必須具備大無畏的勇氣和智慧,懂得分辨善惡,因此要透過教育的養成。 領袖:需要經過特別的訓練,智慧與德性都必須高於一般的平民和衛士,所以應由衛士階層中選拔出來。 回目錄
49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柏拉圖對公民階層的畫分根源於他的靈魂三分說。他認為人具有情欲、氣概、和理性三者,理性能認識真理,具備指導氣概與情欲的能力,其德性就是智慧,為統治階級所應具的德性。氣概要聽從理性的指導,對應盡的義務絕對忠實,且不可畏懼,其德性便是勇氣,是國家的防衛階級所要具備的德性。情欲需要服從理性的引導而節制,屬於社會的營養階層,從事生產勞動,求取國家的繁榮發展,其德性是節制。 在人身上,靈魂的三大要素都能遵守其德性,便是完美調和之人,也就是所謂的正義之人。同樣的,國家的三大階層都各遵其德,就可以構成一個理想的國家,也就是一個正義的國家。 回目錄
50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摩爾:烏托邦 烏托邦主義是社會理論的一種,它試圖藉由將若干可欲的價值和實踐呈現於一理想的國家或社會,而促成這些價值和實踐。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可能實現,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繪的形態付諸實現。 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516),其目標則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當時社會的罪惡作巧妙的對比,而藉之譴責後者。 回目錄
51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老子: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是個頗富詩意的烏托邦。在這小天地裡,社會秩序無須政治力量來維持,單憑各人純良的本能就可相安無事。在這小天地裡,沒有兵戰的禍難,沒有重賦的逼迫,沒有暴戾的空氣,沒有凶悍的作風,民風淳樸真摯,文明的汙染被隔絕。故而人們沒有焦慮、不安的情緒,也沒有恐懼、失落的感受。這單純質樸的社區,實為古代農村生活的描繪。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是由無數自治的村落所形成。各個村落,由於經濟上可自足自給,所以大型的相互交通成為不必要。 在這恬淡自足的理想國裡,人民過著安閒和諧的生活。這種生活情景,成為陶淵明桃花源的理想境地之模本 回目錄
52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回目錄
53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孔子:大同世界 大同世界是孔子最高的理想,其目標是「天下為公」。為達此目標,在政治上,必須「選賢與能」;人與人的交往必須「講信修睦」。因此這樣的社會是一個和樂無私的社會,推己及人,且所有人民都能各安其職、各司其分,老弱孤寡都能得到照料。經濟上,利益共享,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人人平等無私,竭誠相待,當然不會產生謀巧之心,也無盜賊作亂,故能不閉外戶,安居樂業。 回目錄
54
中西理想世界比較 禮運大同篇(節錄)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回目錄
55
課文賞析 第一段:漁人誤入桃花源的經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回目錄
56
課文賞析 1.〈桃花源記〉的一開始先點出故事的時間為東晉太元年間,主角是一位武陵地方的漁夫,而地點是桃花林與桃源入口。
2.接著便說到,「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作者卻以一個「忘」字,斷絕了外界以及桃花源二處的時空關聯。故「忘」字極為重要,它代表了一個時空的隔絕,即「桃花源」中的時間,是和外界毫不相干,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獨立存在。 回目錄
57
課文賞析 3.至於,在進入桃花源之前所出現的景象,有水,有山,又恰有山洞,這並不是為了這個故事而編造出來的,陶淵明從自己的生活中就可以尋到這些素材,不必遠求。 4.會引實際經驗為內容,至少有兩個原因。 (1)作者想要把桃花源寫成一個可能存在的 地方,就必須和現實結合,增加它的可 靠性。 (2)人總有些嚮往,作者一直都很想找到他 的桃花源,希望那個通往幸福的洞口就 在自己的身邊。 回目錄
58
課文賞析 第二段:漁人在桃花源裡的所見所聞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回目錄
59
課文賞析 1.進入桃花源的通道,文中敘述「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意謂著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之大,要進入一個完美理想的境地,必先去除一個平凡人在外在世界所累積的汙濁,通道的狹隘,代表「捨去」的困難,必須捨下對一切功名利祿的眷戀,這並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但是,當你發現桃花源的當下,你的眼前,甚至是心境,將會是一片豁然開朗,不再被外物所役使。 回目錄
60
課文賞析 2.為了呈現桃花源世界的具體形象與真實感,作者便建構出一個兼具理想性、人間性與現實感的桃花源世界。從文中先描述桃花源裡的樣貌看來,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應該指的是寧靜和諧的農村生活,而不是虛無飄渺的仙境。 3.且其間「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到客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表示此地的人民沒有俗世多餘的煩惱,沒有受到苛政的壓迫,且待人殷切熱情,富有濃厚的人情味。 回目錄
61
課文賞析 4.作者寫桃花源裡的人是為了「先世避秦時亂」,才來到此地,乃託秦之暴政以寓於劉裕,抒發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反映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遠離俗世的爭奪,實現一個人人勞動、人人平等,且淳樸安樂的社會。 回目錄
62
課文賞析 第三段:漁人離開桃花源後的情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回目錄
63
課文賞析 1.在漁人離開桃花源的路上,不但「處處誌之」,甚至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漁人此時是為了「利」而為的智巧,凸顯世人為了利祿可以違反承諾。 2.而後人幾度有計劃的尋訪,卻只落得「遂迷不復得路」。 3.由此可知,漁人當初只是在一個巧妙的機會下,由於「無意」而能進入桃花源,並非刻意去追尋,所以,當他開始「有意」地為了再次前來而有所準備,即已失去進入桃花源必須「無意」的先決條件,當然不可能找得到桃花源。 回目錄
64
課文賞析 這篇作品是陶淵明晚年所作。這時陶淵明棄官鄉居已經十多年,他在作品裡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剝削,人人勞動,平等自由以及社會風氣淳厚,人際關係友好和睦的農村樂園的生活圖景,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同時也表達對混亂的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作者寫桃花源的情形真切動人,這與他長期生活在農村中間有密切關係。 回目錄
65
課文賞析 桃花源記 與 桃花源詩 1.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2. 其中往來種作 相命肆農耕 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4.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5.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衣裳無新製 6.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7.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8. 後遂無問津者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回目錄
66
文章結構表 無意誤入桃花源 時間:晉太元中 人物:武陵漁人 經過:緣溪行→逢桃花林→水源處得一山→捨船從口入
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往來種作 衣: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源內情景 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行:阡陌交通 心境: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作客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接觸情形 自述: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來此絕境,不復 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對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具言所聞,皆歎惋 辭別: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回目錄
67
文章結構表 人物:太守 有心重尋桃花源 經過:遣人隨其往→遂迷不復得路 人物:劉子驥 經過: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回目錄
68
問題與討論 一、本文記敘桃花源之追尋,何以具體載 明時間、地點、人物? 回目錄
69
參考答案 桃花源記以敘事體形式記述桃花源之傳聞故事,為了凸顯其逼真感與真實性,作者特別具體標記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與人物,將桃花源傳說故事視為一個「事實」予以記錄,強化其現實性與人間性之色彩。 回目錄
70
問題與討論 二、文末作者安排太守與劉子驥追尋桃花 源而不可得的情節,目的為何? 回目錄
71
參考答案 作者安排太守與劉子驥追尋桃花源而不可得的情節,除強調太守、劉子驥有心規往,未捨機心,故無法追尋到理想世界外,更強化了理想世界不可追尋的雙重失落。 回目錄
72
問題與討論 三、文中桃花源的寓意與象徵為何? 回目錄
73
參考答案 桃花源可視為陶淵明面對魏晉政治混亂、人事不諧等現實困境,所建構出的理想象徵:桃花源世界原始共耕、人性諧美、自給自足,不啻是淵明對中古社會的理想建構。既是淵明心中的文化理想國,也是其心中嚮往的永恆樂土。提問時,可鼓勵學生對陶淵明所塑造的桃花源世界,提出自己的看法。 回目錄
74
問題與討論 四、你對作者塑造的桃花源世界,有何看 法? 回目錄
75
參考答案 教師可從桃花源世界中之田園生活型態與人性互動等多面向,鼓勵學生自由發揮一己興感。 回目錄
76
牛刀小試 下列關於陶淵明生平的說明,何者正確? (A) 為東晉著名的政治家、傑出文學家 (B) 詩文受當代所推崇,鍾嶸譽之為「隱逸詩人之宗」
(C) 蕭統太子收集其遺文,定名為《陶淵明集》,共八卷 (D) 鍾嶸詩品將之置於中品 (E) 世稱「五柳先生」。 回目錄
77
參考答案 答案:CD 解析: (A) (B)詩文不被當世推崇 (E)靖節先生。 回目錄
78
牛刀小試 關於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下列說明何者為非? (A) 長於議論,峭折簡勁,說理透闢 (B) 擅長五言古詩,飲酒二十首組詩為其代表作
(C) 〈歸去來辭〉受到當代所推崇 (D) 其詩作以反映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 (E) 其〈桃花源詩〉並序為心中理想世界的寫照。 回目錄
79
參考答案 答案 :AC 解析: (A)詩文均自然質樸,平淡有致 (C)其詩文並未受當世推崇。 回目錄
80
牛刀小試 下列字義比較,何者相同? (A)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時窮節「乃」見
(B)屋舍「儼然」/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C) 「尋」向所誌/「尋」病終 (D) 便扶「向」路/尋 「向」所誌。 回目錄
81
參考答案 答案:D 解析: (A)竟/才 (B)整齊貌/嚴肅 (C)尋找/不久。 回目錄
82
牛刀小試 下列有關〈桃花源記〉一文的解說何者錯誤? (A) 此篇為〈桃花源詩〉前的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
(B) 全文以小說筆法,來寄託自己理想中的社會 (C) 文末提到晉代高士劉子驥規往未果,更似真有其事 (D) 結語以「後遂無問津者」,表明沒有人願意再做白工,因為桃花源的入口已經被關閉了! 回目錄
83
參考答案 答案:D 解析: 暗示陶淵明心中理想世界的幻滅。 回目錄
84
牛刀小試 下列各組「 」中的通同字,何者正確? (A) 「 豁」然開朗:通「壑」 (B) 便「舍」船:通「捨」
下列各組「 」中的通同字,何者正確? (A) 「 豁」然開朗:通「壑」 (B) 便「舍」船:通「捨」 (C) 便「要」還家:通「腰」 (D) 處處「誌」之:通「知」。 回目錄
85
參考答案 答案:B 解析: (A)無此說 (C)邀 (D)記之意。 回目錄
86
圖源出處 1.陶潛圖: http://teacher.sljh.tp.edu.tw/t133/new_page_12.htm
2.靖節先生集書影: 3.陶潛圖: 4.陶潛塑像: 5.桃花源位置圖: 6.桃花源: 回目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