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美学原理第一讲 什么是美学?
2
美学的词源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 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 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 拉丁文的写法是 aesthetica,1750年出版 了以此为题的著作。鲍 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 文aisthesis,其本义是 感觉或感性认识 (sensitive knowing)。英 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 或esthetics。
3
美学的中译1 德国传教士罗存德 ( Wilhelm Lobscheid, )1866年著 《英华字典》,将 aesthetics译为“佳美之 理”和“审美之理”。
4
美学的中译2 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 )1873年著 《大德国学校略论》一书, 其中涉及美学的内容:一论 山海之美,二论各国宫室之 美,三论雕琢之美,四论绘 事之美,五论乐奏之美,六 论辞赋之美,七论曲文之美。 1875年著《教化议》一书, 正式使用“美学”一词。
5
美学的中译3 1883年中江兆民(1847-1901) 翻译出版《维氏美学》, 使用汉语“美学”一词。
1897年康有为( ) 编辑出版《日本书目志》, 列有《维氏美学》。 1902年王国维( ) 翻译牧濑五一郎的《教育 学教科书》和桑木严冀的 《哲学概论》,使用了美 学、美感、美育、审美、 优美、壮美等词。
6
对中译的异议 Ultimately, the simpler bigaku (science of beauty) was adopted as the established Japanese rendering of the term “aesthetics,” having been introduced by Nake Chomin for his translation of Eugène Veron’s L’esthétique (1878). This narrow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in terms of beauty has not been helpful because it does not do justice to aesthetics’ connection with the wider concept of sensory perception (aesthesis) Richard Shusterman, “Art and Soci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vol. 13 (2009)
7
美学的主要定义 1、关于美的科学或美学 2、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或感性学 3、艺术哲学
8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 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 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 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 (Ä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 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 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 学。……有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 如‘卡力斯惕克’。但是这个名称也 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 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 我们姑且用‘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 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旨,而 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 就无妨保留。我们的这门学科的正当 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 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 )《美学》“全书序论”
9
美学的学科位置 1、从关于美的科学的角度来讲,美学是同研 究真的狭义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研究善 的伦理学并列的广义哲学分支学科。
2、从关于感性认识的角度来看,美学是与逻 辑学并列的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科 学。 3、从艺术哲学来看,美学同道德哲学、政治 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教育 哲学等等一道,组成哲学的应用学科。
10
康德(1724-1804) 《判断力批判》导言 内心的全部能力 诸认识能力 诸先天原则 应用范围 认识能力 知性 合规律性 自然
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 判断力 合目的性 艺术 欲求能力 理性 终结目的 自由
11
全球化与泛美学 无中心的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强权已经采取了新 的形式,由依据唯有追求真理的 逻辑联合起来的一系列国家组织 和超国家的组织组成。这种新的 全球形式的强权就是我们所说的 帝国。……美国没有形成帝国主义 工程的中心,今天任何民族国家 都不可能形成帝国主义工程的中 心。帝国主义终结了。任何国家 都不可能以现代欧洲国家曾经扮 演的方式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艾尔雅维茨 (Ales Erjavec)
12
“空的能指”(empty signifier)的美学
“如果数十年前美学还是艺术哲学和美的 哲学的话,那么今天它已经转变成了一个 各种平行的理论话语共存的广大领域。美 学今天显然不再被视为一种霸权,而是某 种东西的‘第二特性’,无论这个东西的‘第一 特性’是什么,无论它是艺术史、比较文学、 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艺术社会学、文化 研究,还是音乐学、舞蹈理论。就像今天 的帝国那样,美学也失去了中心,或者具 有诸多不同的中心。”
13
美学只有在它不被严格界定的时候才有可能 “作为不同甚至冲突的知识和理论话语领域 的一个充满分歧的集合体,美学只有在它 不被严格界定的时候才有可能。尽管它携 带的普遍意义比较模糊,但正是这种特征 让它可以成为一个全球概念。而且,任何 严格定义都不仅让美学变得僵化,而且无 视了这个事实:美学不再是‘哲学大厦中的 一部分’,……而是一种横向知识,不仅忽略 了传统的学科划分,而且忽略了文化差异, 特别是后者在今天显示了它的多产本性。”
14
美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 1.全球化与审美共识 2.全球化与审美化 3.全球化时代的新艺术(以徐冰为例)
15
审美共识,以科马和梅拉米德的项目为例 美籍俄罗斯前卫艺术家科马 (V. Komar)和梅拉米德(A. Melamid)在1993年开始在全 球范围内实施了一个名为 “人民的选择”的系列绘画 项目,用民意测验的形式, 在不同的国家调查人们 “最 喜欢的绘画和最不喜欢的绘 画”。他们根据民意测验的 数据,绘出了不同国家的人 们最喜欢的绘画和最不喜欢 的绘画。
16
美国人最喜欢的画
17
美国人最不喜欢的画
18
中国人最喜欢的画
19
中国人最不喜欢的画
20
俄罗斯人最喜欢的画
21
俄罗斯人最不喜欢的画
22
乌克兰人最喜欢的画
23
乌克兰人最不喜欢的画
24
冰岛人最喜欢的画
25
冰岛人最不喜欢的画
26
丹麦人最喜欢的画
27
丹麦人最不喜欢的画
28
芬兰人最喜欢的画
29
芬兰人最不喜欢的画
30
法国人最喜欢的画
31
法国人最不喜欢的画
32
德国人最喜欢的画
33
德国人最不喜欢的画
34
荷兰人最喜欢的画
35
荷兰人最不喜欢的画
36
意大利人最喜欢的画
37
意大利人最不喜欢的画
38
葡萄牙人最喜欢的画
39
葡萄牙人最不喜欢的画
40
土耳其人最喜欢的画
41
土耳其人最不喜欢的画
42
肯尼亚人最喜欢的画
43
肯尼亚人最不喜欢的画
44
网民最喜欢的画
45
网民最不喜欢的画
46
科马和梅拉米德方案的结论 蓝色是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颜色,其次 是绿色;人们更喜欢写实的具象绘画而不 是抽象绘画;最喜欢的画面构成要素有水、 树木和其他植物、人物(尤其喜欢妇女和 小孩,同时也喜欢英雄人物)、动物(尤 其是大型哺乳动物,包括野生的和驯化的 在内)。
47
审美共识与审美化 全面的审美化进程 外表的审美化 经济生活的审美化 社会现实的审美化 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 物质世界的审美化 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Wolfgang Welsch
48
当代艺术实践:从文化身份到国际风格 新观念艺术:徐冰 新抽象艺术:孟禄丁、谭平
49
Xu Bing, Book From the Sky, 1987
57
Xu Bing, ABC…, 1991
61
Xu Bing, Square English Calligraphy, 1994
68
Xu Bing, Book from the Ground, 2003
71
Meng Luding, Speed, No 12, 2006 71
72
72
73
73
74
谭平:痉挛2号
75
谭平:溃疡2号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