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課 民意、媒體與政治
2
目 次 壹、民意的意義 貳、民意的表達 參、媒體與政治生活 一、民意的概念 二、民意的面向與特性 一、輿論與意見領袖 二、民意調查與民意匯集
一、媒體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性 二、媒體對民意的導引作用 三、媒體報導與政治相互間的關係
3
CoCo漫畫 目次
4
∙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正是民意政治,也就是指政府的統治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政府的施政作為應該以人民的意見為依歸
▓ 前 言 ∙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正是民意政治,也就是指政府的統治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政府的施政作為應該以人民的意見為依歸 目次
5
壹、民意的意義 目次
6
一、民意的概念 ∙「民意」(public opinion):指民眾的公共意見,亦指人民對於特定公共政策所呈現出的集體偏好 目次
7
狹義而言,民意則是指政府官員能察覺,並且在做決策時會加以考慮的公眾意見
∙多數情況下,民眾對於某一個公共議題或是特定政策的看法,並不會完全一致,也有許多人可能並沒有特別的意見。因此,所謂民意並不是指「所有」人民共同的看法,而是多數人 ─ 即公眾所表達的看法。 狹義而言,民意則是指政府官員能察覺,並且在做決策時會加以考慮的公眾意見 目次
8
∙民主政治概念的核心是人民主權,也就是制定政治決策的最終權力是歸屬於人民,政府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其政策的制定往往需要根據多數民意作為依據,因此在民主國家,政府須有制度上的管道,以便能夠掌握民意。
目次
9
二、民意的面向與特性 ∙以兩方面來說明民意: 1.民意的面向 2.民意的特性 目次
10
∙主要由「偏好」和「強度」兩個面向來觀察民意
1.民意的面向 ∙主要由「偏好」和「強度」兩個面向來觀察民意 偏好 (preference) 強度(intensity) ∙指民眾總體對某個公共議題、政黨、候選人或政策的價值偏好,也就是所持的態度是「贊成」或「反對」、「喜歡」或「不喜歡」;除了贊成與否外,其實還有「沒意見」或「不知道」等看法 ∙指個人對於該議題偏好所感 受的程度,也就是所持「贊成」或「反對」、「喜歡」或「不喜歡」的強弱程度 ∙在填答問卷時經常會看到「非常贊成」、「贊成」、「沒意見」、「反對」、「非常反對」等選項,就是將意見的偏好和強度這兩個面向都包含在內 目次
11
∙在民主政治中,民意的偏好和強度兩者都具有重要性,但是相較起來,民意的強度可能更具影響力。例:對於是否要在公共場所禁菸這個議題,持贊成或反對的人數可能相當,但是如果支持禁菸者的態度非常強烈時,便會積極遊說、推動相關的立法,於是立法機關便制定《菸害防制法》,禁止民眾在公共場所吸菸 【禁菸海報圖片】 目次
12
∙對於某個特定議題,當考量民意偏好和強度的要素,會呈現各種不一致的分布,政治學者根據民意所呈現的曲線,大致上將民意分為三種型態
2.民意的型態 ∙對於某個特定議題,當考量民意偏好和強度的要素,會呈現各種不一致的分布,政治學者根據民意所呈現的曲線,大致上將民意分為三種型態 (1)共識曲線型或稱J型曲線 (2)雙峰型或稱為U型曲線 (3)單峰型或稱為鐘型曲線 目次
13
∙對於某議題: ∙大多數民眾的看法趨於一致 ∙多數集中於贊成或是反對的一端 ∙顯示大眾對於此議題具有較高的共識 ▓ 共識曲線型或稱J型曲線
例:對於政府是否應採取有效 的措施來肅貪,大多數民眾持 支持的態度,此時施政者根據 多數決原則,可以將民意和政 策結合,並順利的推動該政策 集中於一端 目次
14
∙大多數民眾對於某個議題: ∙都表示強烈的意見 ∙平均分布於贊成與反對兩個極端 ∙顯示大眾對於此一議題缺乏共識 ▓ 雙峰型或稱為U型曲線
例:1995年10月加拿大魁北克 省的居民對於是否要脫離加拿 大獨立建國所舉行的公民投票 結果,其民意就是呈現這樣的 型態。新聞 平均分布兩個極端 目次
15
【資料來源】 目次
16
民眾對於某一議題: (1)持中性看法的人占多數 (2)持強烈贊成與強烈反對的人占少數 ▓ 單峰型或稱為鐘型曲線
例:臺灣民眾對於政府是否要 實施不在籍投票的意見型態, 即呈現一種類似鐘形的民意結 構型態,顯示大多數的意見都 集中在中間地帶 中性看法占多數 目次
17
3.民意的特性 公開性 複雜性 ∙民意一定要公開表達,才能匯集共識,也才能影響政府的施政。人民可藉由投票、向民意代表反映意見、向政府機關請願陳情、向大眾傳媒扣應或投書、上街頭遊行示威,表達意見 ∙一項公共議題通常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且其贊成或反對的強度也各有不同,同時,在某一議題持相同立場的民眾,可能在另一個議題,又呈現不相同的立場,由此可以看出民意的複雜性 美國佔領華爾街示威(2:16) 目次
18
3.民意的特性 多變性 潛在性 .民意如流水,民意會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例:1990年代,美國民眾對於波斯灣戰爭的意見,有多人從原本贊成改為持反對的立場 ∙許多民眾,平時對於特定議題或政治人物,並不表現自己的立場,因而往往被誤認為他們對該議題沒有意見,但並非如此。例:一般人對於是否要興建蘇花公路這個議題可能並不特別關心,也不表達其立場,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意見 目次
19
3.民意的特性 不可靠性 .有些時候,民眾可能發生言行不一致的情況,並沒有真實的呈現其內心中真正的想法,造成民意的不可靠性。例:某甲對於是否要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是持贊成的態度,但是當他看到媒體的報導多半是不贊成時,在公開的場合中他可能保持沉默,甚至表示「不贊成」 目次
20
▓ 沉默螺旋理論 ∙由德籍學者諾爾紐曼提出 ∙定義:一個人的意見與占優勢的意見相符時,他將願意公開表達其意見;反之,則隱藏自己的意見,而不願公開表達,形成→強勢的意見會愈來愈強,甚至強過其實質,而弱勢意見則愈來愈弱的現象 目次
21
貳、民意的表達 目次
22
一、輿論與意見領袖 ∙定義:指公眾對於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 信念、態度和意見的總和 ∙形成方式:群眾的自發、意見領袖
∙定義:指公眾對於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 信念、態度和意見的總和 ∙形成方式:群眾的自發、意見領袖 群眾的自發 ∙出現議題時,社會中的個人會自發地、分散地 表示自己對此一議題的態度,持有相似態度的人 相互傳播、影響,而形成引人注目的社會輿論 意見領袖 ∙針對社會中的某項議題,提出某種主張或號 召,並引起群眾的共鳴,而形成輿論 ∙一般而言,在民意(輿論)的形成和表達過程 中,意見領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目次
23
1.意見領袖 定義 ∙對於公共議題興趣特別濃厚 ∙能透過言論影響他人態度或行為的人 特點 ∙吸收大眾媒體中大量資訊、公共議題相關的事實
∙熟悉政治人物、熱衷於公共議題的討論 ∙通常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因此對親友同事甚至是社會大眾的立場與觀點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人 目次
24
2.意見領袖如何影響民意 ∙意見領袖影響民意的方式包括兩類: (1)直接面對面 (2)間接透過媒體傳播 目次
25
▓ 直接面對面 .意見領袖們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常常會透過面對面的方式,直接向民眾做分析並提出結論或建議,然後再由民眾自行決定,事實上這些意見領袖已經引導民眾往某個方向判斷 .例:在學校、辦公室或社團中,意見領袖就可藉由面對 面的方式影響同儕 目次
26
▓ 間接透過媒體傳播 .意見領袖將他們對於公共議題或政策的看法與分析,透 過媒體進行傳播或溝通,影響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看法, 進而形成輿論。例:政論性節目邀請學者專家針對政府的 政策或是某項公共議題進行討論,並提供call in,讓民眾 表達意見 民眾觀看此類節目無形中受到這些來賓言論的影響,這些意見領袖透過媒體形成輿論,的確對於民意的表達和形成具有影響 目次
27
二、民意調查與民意匯集 ∙從上述民意的特性可以發現,要匯集民意、了解民意並不容易,因此,藉由民意調查的手段,去探訪民眾對於特殊問題的看法,自然成為一種重要的民意匯集方式 ∙1820年:開始有報社記者到街上詢問行人要投票給哪位總統候選人,但當時所採用的調查方法並不太科學 ∙1930年:逐漸採用市場調查方面的技術,強調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調查。美國有許多著名的民調機構,我國也有許多民調機構,針對選舉或重大議題進行民意調查 目次
28
1.民意調查(poll)的意義 ∙民意調查就是對有關大眾的問題,徵詢民眾的意見,加以分析整理,反映民意的歸向,供政府決策的參考,以強化民主政治 ∙運用系統性、科學性的方法,透過調查少數人來掌握全體民眾的意見,因此如何抽樣便非常重要,一個抽取的樣本是否有效,主要在於它是否能代表母群體 ∙一般常用隨機抽樣等方式,從調查之母群體中抽出一部分足以代表母群體的樣本,以面對面、電話或郵寄問卷等方式調查其意見,再透過統計分析而推論母群的整體意見 隨機抽樣是採取機率抽樣的方式來抽選樣本單位,使母群體中每一單位都有被公平抽取之機會,這樣抽選出來的樣本最能代表母群體 目次
29
▓ 民意調查的過程大致包括 【釐定調查主題】 →【設計調查問卷】 【規劃抽樣方式】 → 【執行抽樣】 → 【進行問卷調查】 → 【資料處理】 → 【統計分析】 → 【撰寫報告】 → 【公布調查結果】 目次
30
2.民意調查的功能 政府決策與施政依據 監督政策執行
∙政府要制定一項決策時,可以透過民意調查,來了解民眾的意見,以決定該項決策是否可以實施;或在施政進行一段時間後,調查該項施政是否必須調整 ∙透過民意調查也可以了解民眾對於政府施政的滿意度,以監督政策的執行。例:國內某些傳播媒體會針對民眾對居住縣市的施政滿意度進行民意調查 目次
31
預估選情 .當候選人進入選戰階段,可以透過民意調查,來推估自己和對手的選民支持度,以便調整競選策略和預期選舉勝負
.但為防止民調結果干擾選民的投票取向,有些民主國家會規定投票前一週或前十天即不可再發布民調的數字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政黨及任何人於投票日前10日起至投票時間截止前,不得以任何方式,發布有關候選人或選舉之民意調查資料,亦不得加以報導、散布、評論或引述。」 目次
32
▓ 民意調查的優點 ∙每一位民眾都有相等的機會被抽中:因此,不論是 對於政治問題熱心積極的民眾,或是冷漠不活躍的民 眾,不論是居住在城市或是鄉村的民眾,都有同等機 會被抽中訪問 ∙由於調查的技術日益進步,調查方式兼具科學性、 迅速性與正確性:調查結果與推論頗能掌握民意,使 得民意調查成為現代社會相當重視的民意匯集方式 目次
33
3.謹慎使用民意調查 ∙民調不僅可以探知民意,也可能被用來影響或操縱民意,應謹慎看待民調。專門研究民調的學者即提出建議,不論公布任何民意調查時,必須對委託單位(或個人)、原始及完整問卷、調查訪問日期、地區、受訪者人口特徵、抽樣誤差、抽樣方法、訪問成功率、參與研究設計者的學經歷背景及訪員組成成分等,都給予完整而充分的說明 目次
34
∙閱讀民意調查時應注意: 1.確定民意調查是否由具有公信力的民調機關所進行 2.確定該項調查問卷題目的用語是否具有暗示性或引導性 3.注意其抽樣方式是否採用科學方法 ∙調查機構的立場是否客觀中立、問題的措辭方式和樣本的選取方法,都可能嚴重的扭曲調查結果。如果我們能夠謹慎的去看待民意調查,才能夠避免被公布的民調數字所誤導 目次
35
參、媒體與政治生活 目次
36
▓ 前 言 ∙政黨或政治人物要向民眾宣揚其政治理念,以尋求民眾的支持,必須透過傳播的過程 ∙全民選舉的時代,媒體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政黨或政治人物必須利用大眾傳媒來宣揚其政治理想、塑造其政治形象 ∙現代國家中,大多數民眾關於政治方面的訊息,主要是來自各種傳播媒體,例:報紙、廣播、電視等 目次
37
一、媒體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性 ∙民主政治強調由人民自由的做出選擇,產生執政者,同時執政者要依據民意來施政,因此,所有的公民都應該擁有充分的管道以獲得相關的訊息,作為其選擇的依據。這有賴大眾傳播媒體扮演重要角色 目次
38
1. 大眾傳媒的功能 ∙麥克尼爾(Brian McNair, 1959-)指出,在一個民主社會中,大眾傳播媒體應該具有五個功能
1.大眾傳播媒體必須「告知」人們周遭正在發生的事 2.大眾傳播媒體必須「教育」民眾關於事實的意義與重要性 目次
39
3. 媒體必須提供政治論述的「公共空間」,協助民意的形成,同時媒體必須讓持異議者有表達的機會 4
3.媒體必須提供政治論述的「公共空間」,協助民意的形成,同時媒體必須讓持異議者有表達的機會 4.廣泛報導政府及政治的人與事讓大眾了解,能隨時檢視政府政策與政治人物的行為 5.媒體應該要維持開放,提供各政黨說明其政治理念或政策的管道,發揮媒體傳達不同政治觀點的功能 目次
40
2.大眾傳媒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 ∙美國政治家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1743- 無政府之間做決定,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1826):「如果讓我在有政府而無報紙,與有報紙而 無政府之間做決定,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英國政治學者柏克(Edmund Burke, ) 在描述18世紀晚期的媒體時,將其稱為「第四階級」 (the fourth estate):因為媒體代表了一種獨立的知識 源泉,不僅提供各種訊息,還能夠監督政府不至於濫 用權力,保護人民不受權力的蹂躪 公視新聞-反對政府收買媒體 學界 NGO串連(2:01) 目次
41
3.大眾傳媒創造公共領域 ∙德國學者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 1929-)認為民主社會中「公共領域」非常重要,公民對於涉及公眾利益的事務,應該有聚會、結社、發表意見的自由 媒體的重要功能: ∙保持訊息的暢通:民眾在資訊充足的情況下做出較理性的抉擇 ∙提供民眾一個場所:針對公眾利益的議題,展開理性、批判、自發性的討論和審議,也就是創造出一個公共領域 哈伯瑪斯 目次
42
二、媒體對民意的導引作用 媒體對民意的影響效果 1.議題設定效果 2.預視效果 3.框架效果 4.沉默螺旋
∙傳播媒體在民意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媒體 不僅報導民意,有時也引導或塑造民意 媒體對民意的影響效果 1.議題設定效果 2.預視效果 3.框架效果 4.沉默螺旋 目次
43
1.議題設定效果(agenda-setting effect)
∙「議題設定」:指媒體所選擇報導的新聞內容,會影響民眾對該相關議題重要性的排序 ∙媒體透過議題設定來導引民意,當媒體認為某一個議題或事件相當重要,加以報導甚至是重複播放或廣泛討論時,經常能夠吸引民眾對於此一議題的重視 例:地球暖化經過媒體不斷的討論,會 引起大眾對於地球暖化現象的關心 目次
44
2.預示效果(priming effect) . 「預示效果」:指大眾媒體的報導內容,會影響閱聽人的態度和對議題的評價。公共事務的面向很多,當媒體特別報導某些面向時,人們就會特別關注此類事物,並以此作為評斷的標準 例:經常報導社會治安的新聞時,若此時請民眾判斷 政府表現的優劣,民眾就會以治安的好壞作為衡量標 準;但媒體的關注焦點放在經濟發展的相關報導時, 民眾就容易以經濟繁榮與否來判斷政府表現的好壞 目次
45
3.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 ∙「框架效果」:指媒體對於某一議題的新聞呈現方式,會影響閱聽人對於該議題的解讀及對其責任的歸因 ∙由於媒體報導不管如何周全都必定有所局限,因此,媒體報導新聞的角度等就形成一種框架 例:媒體在報導治安問題時,是以個人因素來探討,民眾會傾向將治安問題歸因於個人;如果媒體是以當前整體的社會與經濟脈絡下討論,則民眾會傾向將治安不佳歸因於社會制度 目次
46
4.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沉默螺旋」:指民眾對於身邊政治氛圍的認知會影響他表達其意見傾向的意願 ∙由於個人不希望被團體中多數成員所孤立,因此,當個人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其所處團體的主流偏好相同時,他將願意公開表達;反之,則會選擇保持沉默,於是形成強勢意見愈強,弱勢意見愈弱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發揮了強大的效果 目次
47
三、媒體報導與政治相互間的關係 ∙麥克尼爾認為今日的政治已經進入媒介時代,倘若不能正視媒介在政治過程的角色,將不能了解政治活動的真相。大眾媒體已經是現代民主社會多數人獲知有關世界大事和政治事務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媒體與政治人物和政府相互之間的關係 目次
48
1.媒體與政治人物相互間的關係 ▓ 政黨與政治人物運用媒體獲得選民支持 ∙政黨和政治人物為求勝選,會試圖透過大眾媒體傳遞對自己有利的訊息給選民。他們不僅爭取曝光機會,更注意被報導之「品質」,建立良好的形象,以吸引民眾的青睞和支持,例:專屬的人員為其設計造型、規劃競選的標誌和口號等。有時,政治人物也會利用媒體,採取負面廣告的方式來醜化對手,以提升自己的支持率。 目次
49
▓ 媒體藉由報導獨家政治新聞提高收視率 ∙媒體藉由政黨提供的獨家或內幕新聞,及選舉前各候選人支持度的民意調查等消息而提高收視率或發行量,同時,政黨或政治人物在選舉期間的付費廣告,也成為大眾媒體的收入來源之一 ∙媒體有時報導政治人物的情感生活等八卦新聞提高收視率,對於政治人物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目次
50
2.媒體與政府相互間的關係 ▓ 媒體是政府宣導政策、掌握民意的重要媒介
∙政府會利用媒體提供資訊並影響輿論,希望能說服社會大眾接受特定的政策或目標。主要政府機關都設有某種形式的公共關係室,說明政策內容或是為其過去的政策作周延的辯解等。設置電子信箱或是網頁,隨時接受民眾的提問或更新相關政策、法令等訊息。 ∙政府也透過傳播媒體報導的新聞、評論或是民意調查的結果,了解民意的動向,做為施政的依據。 總統府信箱 目次
51
▓ 政府是傳播媒體獲取政治消息的主要來源 ∙媒體需要報導各種政治消息,而政府機關正是提供政治消息的最重要來源。於是政府提供政治消息給媒體,試圖宣導其政策,而媒體則藉此獲得相關訊息,提供給社會大眾,同時也提供民眾一個開放、自由的公共論述空間 目次
52
▓ 媒體透過報導監督政府 ∙媒體被稱第四權,對於政府的施政扮演監督的角色 ∙媒體具有監督政府的功能,現代民主國家均強調保障 新聞自由,記者被期待為公民監督政治環境並防止執政 者濫用權力。例:透過報導,使弊案或是貪瀆行為被暴 露,進而負起政治責任,甚至接受法律的制裁 目次
53
▓ 政府採取手段規範媒體 ‧由於大眾傳播的政治影響力無遠弗屆,因此,各國 政府都會制定法規加以規範。例:美國「聯邦通訊傳 播委員會」有核發電視臺執照的權力,電視臺必須 遵守該委員會所定的標準和規則。如:電視臺必須遵守 「平等機會原則」,如果某電視臺將特定時段賣給某 特定政黨或候選人,則必須提供同等數量的時段給任 何相互競爭之政黨或候選人 公視新聞-毆運將案新聞未審先判 NCC籲自律(2:42) 目次
54
福克蘭戰役是發生於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此外,在某些時候政府也會規範媒體的活動,希望將電視的政治影響力縮減到最小。例:在福克蘭戰役、波斯灣戰爭期間,英國和美國政府都曾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對電視臺報導該戰爭的相關新聞嚴加管制。 福克蘭戰役是發生於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目次
55
波斯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由於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並宣布吞併科威特,導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對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的戰爭,最後伊拉克接受聯合國決議從科威特撤軍
目次
56
媒體選擇性的報導,可以使某些政治人物曝光率大增,也可以使某些政治人物銷聲匿跡
∙媒體與政府和政治人物間除了前述的關係外,有時也會相互利用與操控。例:政府利用媒體進行置入性行銷,經常批評政府的媒體,則不在該媒體刊登政府的文宣或廣告。而媒體對於政府或政治人物也具有操控的能力。例:媒體在報導時 ,如果傾向採取「將問題歸責於政府」,就容易讓民眾認為政府的施政不佳,對於執政者自然不利。 媒體選擇性的報導,可以使某些政治人物曝光率大增,也可以使某些政治人物銷聲匿跡 九一反壟斷遊行 各校學生力挺(1:44) 目次
57
▓ 反思 ∙傳播媒體所提供的訊息,往往只播送最佳行動鏡頭,而且常常只報導官方消息來源;報導的內容多半充斥著政府、商業界、菁英分子或財團的意見;其他的異議、批判媒體的活動與反對的聲音則易受到排擠 媒體並未真正提供民眾一個公開討論的公共領域。如果媒體經營者本身具有某種政治色彩或是意識型態,也可能會展現在其報導中,而無法中立客觀或平衡報導。現代公民應該具備媒體素養,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並能尊重他人表達意見的自由 反媒體壟斷!91大遊行特別報導(5:45) 目次
58
【學習知識庫1】:集體偏好 ∙由於政黨或候選人對於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主張,他們會利用各種管道去影響民眾對於這些公共議題的看法。因此,民意除了是指民眾對於公共政策的集體偏好外,也包括政黨或候選人的集體偏好 BACK
59
【學習知識庫2】:不在籍投票 ∙不在籍投票是指選民於其戶籍所在地之外,進行公職候選人選舉投票的一種制度。例:美國所採行的通訊投票,即為不在籍投票的一種方式。 ∙不在籍投票可分為五種類型: ∙提前投票、通訊投票、代理投票、特別投票所投票、移轉投票等
60
【學習知識庫3】:19世紀初葉的民意調查 ∙ 1824年時,美國哈里士堡賓州人報(Harrisburg Pennsylvanian)派遣記者到街上詢問路人,要投票給哪一位總統候選人,由於記者所訪問的對象並不能符合全體選民的特質,因此當時所採用的調查方法並不嚴謹 ∙ 20世紀中之後,逐漸發展出科學化的民調技術,強調調查所抽取的樣本必須符合母群體,並相當重視訪問方法及問卷題目的設計等
61
【學習知識庫4】:民意調查機構 ∙美國著名的民意調查機構如蓋洛普(Gallup)、羅普(Roper)、路易哈里斯(Louis-Harris)等 ∙我國的民意調查機構除了財團法人民意調查基金會外,政治大學、世新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東海大學等多所大學都設有民意調查機構 ∙臺北市政府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成立民意調查中心,各大報紙或電視臺亦設有民意調查中心
62
【學習知識庫5】:選前禁止發布民調數字的爭論
持贊成者認為 持反對者則認為 ∙禁止公布民調可以避免候選人陣營操作棄保效應或誘導選 民的投票意願,使得選民不是根據候選人的政見或人品來 投票,而是根據樂隊花車效果(bandwagon effect),也就是民眾傾向支持在民意調查中較為領先的候選人來投票,如此對於民主政治是不利的 ∙禁止公布民調是違反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且實際上很難 真正做到,因為候選人陣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變相的報導 民調結果。例:公布地下賭盤或是預測候選人的得票數等,並不能真正達成禁止的目的
63
【學習知識庫6】:第四階級 ∙「第四階級」是指近代歐洲的僧侶、貴族及平民三種階級之外的獨立新聞報業。他將其稱為「第四階級」是因為這些獨立之新聞報業乃是為爭取意見自由而產生,並在後來扮演監督與制衡政府施政的重要角色 ∙國內常將媒體視為第四權,即是根據柏克的「第四階級」翻譯為「第四權」,並認為媒體是在西方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的第四權,實為對柏克主張的誤解 公視新聞-政府置入性行銷 媒體第四權倒錯(1:57)
64
【學習知識庫7】:沉默螺旋 ∙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 )認為 人們會在群體壓力之下,因為害怕孤立而主動偵測社會環境,對周遭的資訊特別敏感 ∙如果支持X意見的人感受到民意的氣氛對己有利,他們就會願意公開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相反地,支持Y意見的人很可能會因為感受到民意不利於己,從而保持緘默,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勇於表達意見者造勢活動更加積極,就能開拓愈寬廣的言論空間 諾爾紐曼
65
【學習知識庫8】:政治人物在媒體形象的重要性
∙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時,舉辦了第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當時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森是現任的副總統,民主黨候選人甘迺迪則是一位年輕的參議員。由於甘迺迪清爽的外表、很有活力的談話,相對於尼克森隨著汗水往下流的粉底,以及不時偷偷往右看時鐘的形象造成辯論後的民意調查顯示:觀賞電視的觀眾認為甘迺迪贏了,而收聽廣播的民眾則認為尼克森獲勝,而選舉的結果是甘迺迪勝選。由此可以看出在電視普及的時代,政治人物或候選人外在形象的重要性。
66
【學習知識庫9】:負面廣告 ∙負面廣告是指揭發對手的「弱點」,突顯其負面 形象,而不是強調候選人本身優點的政治廣告
∙負面廣告是指揭發對手的「弱點」,突顯其負面 形象,而不是強調候選人本身優點的政治廣告 【參考資料】
67
顯示出媒體選擇性報導對於政治人物的巨大影響
【學習知識庫10】:媒體選擇性報導的影響 ∙1996年,我國第一次民選總統時,無黨籍的李志仁與高玉樹曾很努力爭取公民連署,希望達到法定人數而參選,甚至花費許多金錢購買有線電視的時段推出政治廣告,但是媒體對他們的報導卻遠不如林洋港、郝柏村與陳履安、王清峰這兩組人馬 顯示出媒體選擇性報導對於政治人物的巨大影響
68
影片總覽 配合課次 動畫影片名稱 時間 來源 第1課 反媒體壟斷!91大遊行特別報導 5:45
公視新聞-政府置入性行銷 媒體第四權倒錯 1:57 公視新聞-反對政府收買媒體 學界 NGO串連 2:01 美國佔領華爾街示威 2:16 公視新聞-動新聞侵犯受害者人權 民團抗議 1:59 九一反壟斷遊行 各校學生力挺 1:44 公視新聞-毆運將案新聞未審先判NCC籲自律 2:42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