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一章 微生物产能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糖解途径 一、EMP途径 二、HMP途径 三、ED途径 四、PK途径 五、HK途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一章 微生物产能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糖解途径 一、EMP途径 二、HMP途径 三、ED途径 四、PK途径 五、HK途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微生物产能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糖解途径 一、EMP途径 二、HMP途径 三、ED途径 四、PK途径 五、HK途径

2 D-核糖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 D-木糖 D-木酮糖 5-磷酸木酮糖 L-阿拉伯糖 L-5-磷酸木酮糖 L-核酮糖 乙酰磷酸 乙酸
ATP ADP 5-磷酸核糖 5-磷酸核酮糖 D-木糖 D-木酮糖 5-磷酸木酮糖 L-阿拉伯糖 L-5-磷酸木酮糖 L-核酮糖 Pi 磷酸戊糖酮解酶 乙酰磷酸 乙酸 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乳酸 磷酸戊糖酮解酶(PK)途径

3 磷酸己糖酮解酶(HK)途径 2葡萄糖 果糖-6-磷酸 赤鲜糖-4-P 乙酰磷酸 乙酸 甘油醛-3-P 景天酮糖-7-P 2甘油醛-3-P
(磷酸戊糖酮解酶) 2乙酰磷酸 2乙酸 2丙酮酸 ADP ATP 磷酸己糖酮解酶(HK)途径 ATP

4 第二节 糖的工业发酵类型 一、乙醇发酵 (一)乙醇的工业化用途 (二)乙醇的工业发酵 1、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1)Neuberg一型发酵
2、巴斯德效应与反巴斯德效应 3、细菌的乙醇发酵

5 G FDP DHAP GAP DPGA Pyr AD Eth-OH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6 G G6p ATP ADP 6pG 2H H2O KDPG Pyr GAP CO2 AD Eth-OH 细菌乙醇发酵

7 二、乳酸发酵 (一)乳酸的用途 (二)乳酸的发酵 1、同型乳酸发酵 2、异型乳酸发酵 3、两歧双歧发酵

8 Bifidobacterium bifidum的双歧发酵途径
2葡萄糖 果糖-6-磷酸 赤鲜糖-4-P 乙酰磷酸 乙酸 甘油醛-3-P 景天酮糖-7-P 2甘油醛-3-P 木酮糖-5-P (磷酸戊糖酮解酶) 2乙酰磷酸 2乙酸 2丙酮酸 ADP ATP Bifidobacterium bifidum的双歧发酵途径 2乳酸

9 三、丁酸型发酵 (一)能进行丁酸型发酵的微生物 (二)丙酮酸的裂解 (三)丁酸发酵 (四)丙酮-丁醇发酵 (五)克氏梭菌的丁酸发酵

10 底物 发酵产物 梭菌种类 葡萄糖,淀粉,糊精 葡萄糖,乳酸,甘油+乙酸 葡萄糖,淀粉,甘露糖,菊糖 果胶,淀粉,糖原,糊精
丁酸,乙酸,CO2,H2 丁酸,乙酸,CO2 丁酸,乙酸, (1)形成丁酸 C.Butyricum(丁酸梭菌) C.byrobutyrium(酪丁酸梭菌) C.posterianum(巴氏芽孢梭菌) C.Pectinovorum(嗜果胶梭菌) (2)形成丁醇 C.acetobutylicum(丙酮丁醇梭菌) C.butylicum (丁基梭菌) 葡萄糖,乳酸,丙酮酸 葡萄糖 丁酸,乙酸,丁醇,丙酮, 3-羟基丁酮,乙醇,CO2,H2 丁酸,乙酸,丁醇,2-丙醇 CO2,H2 (3)形成己酸 C.kluyveri(克氏梭菌)  乙醇+乙酸+CO2 己酸,丁酸,H2  蛋白质,氨基酸  乙酸,乳酸,NH3,H2 (4)Stickland反应 C.botulinum(肉毒梭菌) C.histolyticum(溶组织梭菌) C.sporogenes(生孢梭菌) C.sticklandii(斯氏梭菌)

11 丙酮酸的裂解反应 1、CH3COOH+TPP-酶 Fd C2-TPP-酶+CO2 2、C2-TPP-酶+Fd-酶+CoA
TPP-酶+乙-CoA+FdH2 3、FdH2 H Fd 4、乙酰-CoA +Pi 氢酶 磷酸转移酶 乙酰磷酸 + CoA 丙酮酸的裂解反应

12 Cl.butylcum 进行的丁酸发酵 葡萄糖 2丙酮酸 丁酸 乙酰CoA 乙酸 乙酰乙酰CoA 2.3-丁烯酰CoA ß-羟基丁酰CoA
2FdH2 2CO2 Cl.butylcum 进行的丁酸发酵 2(NADH+H+) 2 ATP 2NAD+ 2(ADP+Pi) 2.3-丁烯酰CoA 2Fd 2Fd+H2 乙酸 丁酸 乙酰磷酸 ATP ADP+Pi

13 Fig.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发酵葡萄糖的时间进程
120 100 80 60 40 20 丁醇 丁酸 乙酸 丙酮 葡萄糖 pH Fig.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发酵葡萄糖的时间进程 培养基中的残糖(%)

14 Cl.acetobutylcum 进行的丙酮-丁醇发酵
乙酰CoA 葡萄糖 乙酰乙酸CoA 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酸 丙酮 丁酰CoA 丁醛 丁醇 乙酸 2(NADH+H+) 2NAD+ H20 NADH+H+ NAD+ CoA Cl.acetobutylcum 进行的丙酮-丁醇发酵 4(NADH+H+) 4 ATP 4 CO2+H2 4NAD+ 4(ADP+Pi) 2CoA CO2

15 Clostridium kluyveri 将乙醇和乙酸发酵代谢为丁酸
乙酰~CoA 丁酰~CoA 丁酸 CoA 2 NADH2 2 NAD 2乙醛 2Fd 2FdH2 2 H2 Clostridium kluyveri 将乙醇和乙酸发酵代谢为丁酸

16 四、混合酸发酵 (一)能进行混合酸发酵的微生物 (二)混合酸发酵产物和代谢途径 1、E.coli发酵作用的特点 2、Enterobacter aerogenes发酵 作用的特征

17 (一)能进行混合酸发酵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属 运动性 尿素 发酵 发酵 H2 吲哚 3-羟基丁酮 利用 葡萄糖 乳糖 形成 形成 形成
利用 葡萄糖 乳糖 形成 形成 形成 Escherichia Klebsiella Enterobacter Serratia Proteus Salmonella Shigella Erwinia (一)能进行混合酸发酵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8 E.coli和Enterobacter aerogenes发酵葡萄糖的产物
mol/100mol葡萄糖 E.coli E.aerogenes 2,3-丁二醇 乙醇 琥珀酸 乳酸 乙酸 甲酸 二氧化碳

19 丙酮酸 乙酰~CoA+甲酸 HCOOH H2+CO2 (3)乙酰~CoA还原为乙醇 (4)不能从丙酮酸产生3-羟基丁酮和 2,3-丁二醇
(二)混合酸发酵产物和代谢途径 1、E.coli发酵作用的特点 (1) 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和甲酸 丙酮酸 丙酮酸:甲酸 裂合酶 乙酰~CoA+甲酸 (2)甲酸裂解为二氧化碳和氢 HCOOH H2+CO2 (3)乙酰~CoA还原为乙醇 (4)不能从丙酮酸产生3-羟基丁酮和 2,3-丁二醇 甲酸:氢裂合酶

20 延胡索酸呼吸 NAD H2 乳酸 CO2+2H+ 延胡索酸+2H+ HCOOH 琥珀酸 2[H]+延胡索酸 琥珀酸 内 膜 外 2H+ FR
内 膜 外 NAD H2 乳酸 2H+ CO2+2H+ 延胡索酸+2H+ FR FDH HCOOH 琥珀酸 延胡索酸呼吸

21 Enterobacter 经过2乙酰 乳酸形成3-羟基丁酮
CH3COCOOH + TPP,Mg2+ 酶 I CO2 酶 II CH3-CH (3-羟基丁酮) C=O CH3 OH CH-C-COOH (2-乙酰-乳酸) Enterobacter 经过2乙酰 乳酸形成3-羟基丁酮

22 五、丙酸发酵 1、丙酸细菌 2、丙酸形成的生物化学 (1)甲基丙二酰~CoA途径 (2)丙烯酰~CoA途径

23 1、丙酸细菌 费氏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 丙酸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acidi-propionici) 疮庖丙酸杆菌 (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产碱韦荣氏球菌(Veillonella alcalescens) 丙酸梭菌 (Clostridium propionicum) 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os)

24 2、丙酸形成的生物化学 形成丙酸的甲基丙二酰~CoA途径 2[H] CH3-CO-COOH HOOC-CH2-CO-COOH
CH3-CH2-CO~SCoA 2、丙酸形成的生物化学 CH3-CO-COOH CH3-COH-COOH 2[H] HOOC-CH2-CO-COOH HOOC-CH2-CHOH-COOH HOOC-CH=CH-COOH HOOC-CH2-CH2-COOH HOOC-CH2-CH2-CO~SCoA HOOC-CH-CO~SCoA CH3 CH3-CH2-COOH 生物素 CO2-生物素 1 4 2 3 6 5 7 形成丙酸的甲基丙二酰~CoA途径 乳酸脱氢酶 甲基丙二酰~CoA羧基转移酶 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 延胡索酸还原酶 CoA转移酶 甲基丙二酰~CoA歧化酶

25 丙烯酰~CoA途径 CH3-CHOH-CO~SCoA 乙酰~CoA CH2=CH-CO~SCoA 丙烯酰~CoA
CH3-CH2-COOH 丙酸 丙烯酰~CoA途径

26 五、同型乙酸发酵 1、形成乙酸的细菌 嗜热乙酸梭菌( Clostridium thermoaceticum ) 甲乙酸梭菌 (Clostridium formicoaceticum) 柱 孢梭菌(Clostridium cylindrosporum )

27 己糖 2丙酮酸 + 2[H] +2[H] + 2A TP 2乙酰~CoA CO2 + 2[H] + 2[H] + CO2 2乙酰~p 2乙酸
pi CoASH 甲酸 甲酰-FH4 次甲酰-FH4 甲叉-FH4 甲基-FH4 FH4 E[Co] E[Co]CH3 乙酰~CoA CoA SH [CO]=CO 乙酰~p 乙酸 Clostridium thermoaceticum经乙酰~CoA途径合成乙酸的过程

28 重要发酵反应和产物总结 葡萄糖 丙酮酸 乙醛 乙醇 乳酸 丙酸细菌 大肠-产气菌群 梭菌 琥珀酸 丙酸 草酰乙酸
CO2 [ H ] 乙酰~CoA + HCOOH H2 乙酸 丁醇 丁酸 丁二醇 3-羟基丁酮 乙酰~CoA + H2 + CO2 乙酰乙酰~CoA 丙酮 丙醇 [H] ATP [H] ATP [H] [H] ATP CO2 [ H ] 重要发酵反应和产物总结

29 第三节 其它天然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 一、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 1、烃类化合物降解的意义 2、饱和烃的降解 3、不饱和烃的降解 4、芳香的降解 5、环烷烃的降解

30 微生物对烷烃降解的三种类型 CH3(CH2)nCH3 CH3(CH2)nCOOH HOO(CH2)nCOOH CH3(CH2)n-1CCH3
饱和烃的降解 CH3(CH2)nCH3 CH3(CH2)nCOOH A HOO(CH2)nCOOH B CH3(CH2)n-1CCH3 O C 微生物对烷烃降解的三种类型

31 微生物单氧酶氧化烷烃的过程 还原酶(氧化型) 还原酶 ( 还原型) 红氧化还原素 (Fe2+) 红氧化还原素 (Fe3+) 黄素蛋白
NADH+H+ NAD+ 还原酶(氧化型) 还原酶 ( 还原型) 红氧化还原素 (Fe2+) 红氧化还原素 (Fe3+) 1/2O2 H2O CH3(CH2)nCH3 CH3(CH2)nCH2OH 黄素蛋白 细胞色素 P (Fe2+) 细胞色素P450 (Fe3+) 黄素蛋白H2 假单胞菌属的系统 棒状杆菌属的系统 微生物单氧酶氧化烷烃的过程

32 微生物氧化苯的双氧酶的功能 两个重要中间产物 还原酶 FAD FADH2 2H+ 二羟基环己二烯 邻苯二酚 苯的微生物氧化 芳香烃的降解
OH OH HOOC 两个重要中间产物 NADH+H+ NAD+ 还原酶 非血红素铁蛋白 FAD FADH2 2H+ OH H ZNHI-Prot(Fe2+) ZNHI-Prot(Fe3+) 微生物氧化苯的双氧酶的功能 + O 二羟基环己二烯 邻苯二酚 苯的微生物氧化

33 CHO CH3 邻苯二酚 OH CH20H COOH 甲苯 苯甲醇 苯甲醛 苯甲酸 甲苯的氧化过程

34 芳香化合物降解为儿茶酚 扁桃酸 苯丙氨酸 蒽 苯甲酸 苯 苯酚 奈 二联苯 NH 儿茶酚 儿茶酚 色氨酸 水杨酸 烷基 CHOH-COOH
CH2CHNH2-COOH 扁桃酸 苯丙氨酸 COOH 烷基苯 OH 苯甲酸 苯酚 二联苯 OH COOH COOH OH R OH NH NH 儿茶酚 儿茶酚 色氨酸 水杨酸 芳香化合物降解为儿茶酚

35 芳香化合物降解为原儿茶酸的代谢途径 苯甲酸 3-羟基-苯甲酸 香草酸 木质素 莽草酸 甲苯甲酸 烷基苯酚 n 原儿茶酸 烷基 CH3 O
OH COOH 原儿茶酸 3-羟基-苯甲酸 香草酸 OCH3 C3 O n 木质素 HO 莽草酸 CH3 烷基 芳香化合物降解为原儿茶酸的代谢途径 甲苯甲酸 烷基苯酚

36 芳香环的邻位裂解和3-酮己二酸途径 原儿酚 原儿茶酸 o o o 乙酸~CoA CoA 琥珀酸~CoA 琥珀酸 OH HOOC OH OH
COOH COOH COOH COOH 3-羧基-顺,顺-己二烯二酸 顺,顺-己二烯二酸 HOOC COOH o o C=O C=O o C=O COOH 4-羧基粘康酸内酯 粘康酸内酯 4-酮己二酸烯醇内酯 乙酸~CoA o COOH o CO~SCoA 3-酮己二酸 COOH CoA CoA 琥珀酸~CoA 琥珀酸 芳香环的邻位裂解和3-酮己二酸途径

37 二、果胶、淀粉及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 1、果胶的微生物降解 2、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 3、淀粉的微生物降解 4、木素的微生物降解

38 三、内原性代谢物的微生物降解 1、多聚ß-羟基丁酸(PHB)的降解 2、多聚磷酸的微生物降解

39 HO-CH-CH2-CO-[-O-CH-CH2-CO-]n-0-CH-CH2-COOH
1、多聚ß-羟基丁酸(PHB)的降解 HO-CH-CH2-CO-[-O-CH-CH2-CO-]n-0-CH-CH2-COOH CH3 PHB的基本结构

40 CoA Citr isoCitr G6p GA6p KDPG NAD+ NADH Pyr GAP 1/2O2 AcCoA NADH+H+
OAA AcAcCoA H2O isoCitr Ac.HAc 贝氏固氮菌PHB合成的代谢调节 HB.CoA NADHPyr akg HB CoA PHB

41 第四节 ATP的产生 一、活性氧及其生物学效应 O2 + 4e- O2- + O2- 细胞色素氧化酶 酪氨酸酶 漆酶 O2- +2H+
细胞色素氧化酶 酪氨酸酶 漆酶 O2- +2H+ H2O O2 + 2e- O22- 葡萄糖氧化酶 氨基酸氧化酶 黄嘌呤氧化酶 O H+ H2O2 过氧化氢酶 H2O2 2H2O + O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H2O GSH GSSG + 2 H2O O2 + 1e- 黄嘌呤氧化酶 醛氧化酶 O2- O2 + H2O +OH• O2- + H2O2 + H+ 超氧化物歧化酶 O H+ H2O2 + O2

42 二、TCA循环和乙醛酸循环 三、糖的添补反应和糖原异生作用 葡萄糖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草酰乙酸酸 柠檬酸 苹果酸
PEP.Ck,PEP.CTrP OxAc.DCx Pyr.Cx PEP.Cx Mal.Enz 乙酰~CoA 草酰乙酸酸 柠檬酸 苹果酸

43 ATP的产生 (一)、基质水平磷酸化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 丙酮酸+ATP 1,3-二磷酸甘油酸+ADP 3-二磷酸甘油酸+ATP
丙酮酸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 丙酮酸+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ADP 3-二磷酸甘油酸+ATP 氨基甲酰磷酸激酶 甲酰四氢叶酸+ADP+Pi CO2 +NH3+ATP 琥珀酰硫激酶 琥珀酰CoA+ADP+Pi 琥珀酸+CoA+ATP 乙酸激酶 乙酰磷酸+ADP 乙酸+ATP 丙酸激酶 丙酰磷酸+ADP 丙酸+ATP 丁酸激酶 丁酰磷酸+ADP 丁酸+ATP ASP还原酶 ADP 硫酸化酶 SO32- + AMP ASP+2e- ASP+Pi SO42- + ADP 腺苷酸激酶 2ADP ATP + AMP

44 (二)电子传递磷酸化 细菌电子传递磷酸化的特点 (1)电子供体多样,除大多数有机物外,一些无机元素氢、硫、 无机离子 Fe2+、NH4+、
NO-2等等都可以作电子供体。 (2)电子受体多样,除分子氧外,还有延胡索酸、 NO-3、 NO-2、 NO-、SO42-、 S2-、CO2等 等都可以作电子受体。 (3)细胞色素种类多样,如在不同细菌中的细胞色素a、a1、a2、a4、b、b、c、c1、c4、c5、 d、o 等等。 (4)电子传递系统不完整。 (5)呼吸链组分和含量可变,细菌呼吸链的组分和数量随氧气的供应、生长阶段、基本 营养供给、呼吸链抑制剂的存在与否、碳氮比、 Fe2+、 SO42 – 浓度等变化而改变。 (6)末端氧化酶多样化,细菌中末端氧化酶有细胞色素a、a1、a2 、d、o 以及过氧化氢氧 化酶和过氧化物氧化酶。 (7)呼吸链有分枝,呼吸链有直链和支链的区别。 (8)电子传递方式多样化,细菌中电子可经CoQ再传递到细胞色素,也可以直接到细胞色素 (9)细菌呼吸链在细胞中定位于细胞质膜上。 (10)氧化磷酸化的效率低,细菌P/O<1。

45 真养产碱菌(A.eutrophus)的氧化磷酸化
1、氧化磷酸化 Succ Cyt b O2 CoQ Cyt PHase H2 Cyt a O2 VK2 O , C NADPH NADH 细胞膜 NADH SHase 细胞质 CO2 H2 真养产碱菌(A.eutrophus)的氧化磷酸化

46 XH2 2H+ NH3 NH2OH [NOH ] NO H+ H2O 2e- 1/2O H+ c aa3 NAD+ Fp / Fe-S Q,b H2O 亚 硝酸细菌(Nitrosomonas)的氧化磷酸化 H+ NO H2O H+ c a1m0 NO-3 + H+ 2e- 1/2O H+ aa3 胞外质 H2O 细胞质 硝酸细菌(Nitrosobacter)的氧化磷酸化

47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氧化磷酸化
Cyta1 2Fe 2 + 1/2O H+ H2O 2H+ 细胞膜 胞壁膜间隙 细胞质 Cytc 2Fe 3 + RC ATP ADP+Pi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氧化磷酸化

48 2、光合磷酸化 生长 亚目 科 典型种 色素 光合机构 红螺菌亚目 类囊体* 类囊体* 细胞质膜 绿菌亚目 绿色体 细胞质膜 绿色体
光合作用细菌 生长 亚目 典型种 色素 光合机构 有氧黑暗 有氧光照 着色菌科 酒色着色菌 红螺菌亚目 类囊体* Bchla (Chromatium vinosum) (紫色硫细菌) 红螺菌科 深红红螺菌 Bchla 类囊体* (+) (Rhodospirillum rubrum) (紫色非硫 细菌) Bchla BchlcBchldBchle 细胞质膜 绿菌科 泥生绿菌 绿菌亚目 (Chlorobium limicola) 绿色体 (绿色硫细菌) Bchla Bchlc 细胞质膜 Chloroflexus群 Chloroflexus auranticcus 绿色体

49 蓝细菌Anabaena heterocyst heterocyst heterocyst heterocyst
a: 营养细胞 b:异型胞Cm:细胞膜 P:多磷酸盐Cs:羧基化题 Pb,藻胆体 Cy:蓝藻颗粒体 Rb:核糖体 Fs:纤丝层 Th:类囊体 Hs:同质层 Vc:营养细胞 Ls:片层 Cw:细胞壁 heterocyst heterocyst

50 R2 R1 H3C R3 N N R7 Mg N N H3C R4 H H H2C O R5 H2C C R6 O O 光合作用色素
细菌叶绿素的结构

51 细菌叶绿素 色素 R1 R2 R3 R4 R5 R6 R7 -CH=CH2 叶绿素a -CH3 -CH2-CH3 -CH3 O=COCH3
植醇 -H 细菌叶绿素a -CH3 -H O=COCH3 -CH2-CH3 -CH3 O=COCH3 植醇 细菌叶绿素b -CH3 O=COCH3 =CHCH3 -CH3 O=COCH3 植醇 -H 细菌叶绿素c -C2H C3H7 -C4H9 -C2H5 法呢醇 -CH3 -CHOHCH3 -CH3 -H -CH3 -C2H C3H7 -C4H9 -C2H5 细菌叶绿素d 法呢醇 -CHOHCH3 -CH3 -CH3 -H -H 细菌叶绿素e -C2H C3H7 -C4H9 -CHOHCH3 -C2H5 -H -CHO 法呢醇 -CH3

52 Bph 醌.Fe Fe-S B.chl+ C2 B.chl* B.chl 光 紫色细菌的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Q H2 NAD(P)H Fp
-800 Bph -600 H2 -400 醌.Fe NAD(P)H -200 Q Fp 琥珀酸 Fe-S +200 Fe-S B.chl+ C2 +400 B.chl* B.chl +600 紫色细菌的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53 B.chl+ C555 B.chl* B.chl 绿色色细菌的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b Fe-S Fd Fp NAD(P)H
- 800 Fe-S -600 Fd Fp -400 NAD(P)H 醌类(MK,CQ) S2- -200 b Fp C553 e- S2O2-3 C551 Fe-S B.chl+ C555 +200 B.chl* +400 B.chl +600 绿色色细菌的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

54 蓝细菌中光能电子传递途径 叶绿素a b563 Fe-S P700 光 NADPH Fp Fd PQ f b559 PC P680 aphc
+600 -200 +200 -400 +400 -600 - 800 +800 叶绿素a b563 Fe-S ADP+Pi P700 NADPH Fp Fd PQ f b559 PC ATP PSI P680 aphc phc/phe H2O ½ O2 PSII 蓝细菌中光能电子传递途径

55 NH2OCH2 –– NH CH–– 光 H+ –– N+ CH–– H H+ H+ 2H+ ADP+Pi ATP 嗜盐菌的光合磷酸化
(非质子型) (白色) H+ (红色) –– N+ CH–– (质子型) H H+ H+ ADP+Pi 2H+ ATP 嗜盐菌的光合磷酸化

56 3、厌氧电子传递磷酸化 硝酸呼吸 硫酸呼吸 S2- 硫呼吸 S 碳酸呼吸 CO2 HCO-3 延胡索酸 呼吸 NO-2、 N2O、 N2
SO42- S2- 硫呼吸 S CH4 碳酸呼吸 CO2 HCO-3 琥珀酸 延胡索酸 呼吸 延胡索酸

57 e- 氢供体 硝酸呼吸 10[H] + 2H + NO-3 N2 + N2 a -O2+ NO-3 NO b +O2+ NO-3 c +O2
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 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 10[H] + 2H + NO-3 N2 + H2O N2 a -O2+ NO-3 N2O 300 电子传递 氢供体 NO e- 200 b NO-2 +O2+ NO-3 100 c +O2 NO-3 1 2 3 4 5 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细胞悬液中产生氮气的速率

58 硫酸呼吸 种名 形态 鞭毛 细胞色素 丙酮酸(不含硫酸) 苹果酸 (含硫酸) 甲酸 (含硫酸) + + - - - - - - - -
生长在 丙酮酸(不含硫酸) 苹果酸 (含硫酸) 甲酸 (含硫酸) 脱硫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普通脱弧菌(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巨大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 氧化乙酸脱硫肠状菌 (Desulfotomaculum acetoxidans) 致黑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 nigrificans) 东方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 orientis) 弧状 螺旋状 极生(单) 极生(多) C3 杆状 弯曲杆状 极生 周生 b 硫酸还原细菌

59 e- 氢供体 8[H] + SO-4 H2S + 2H2O +2OH- H2 S + SO-4 SO2-3 S2O2-3 + SO2-3
电子 传递 氢供体 e- S3O2-6 SO2-3 SO-4

60 A B SO-4 APS PAPS SO2-3 S2- S 3 O2 -6 S 2 O2 -3 PAP APS激酶 ATP硫化酶 2[H]
PPi ADP APS激酶 ATP硫化酶 A B 2[H] AMP 6[H] S 3 O2 -6 S 2 O2 -3 异化性硫酸还原 同化性硫酸还原 PAP PAPS还原酶 亚硫酸还原酶 APS还原酶

61 碳酸呼吸 进行碳酸呼吸的微生物-产甲烷细菌 种 名 底物(H供体) 自养生长
种 名 底物(H供体) 自养生长 热自养甲烷杆菌 ( Methanobacterium thermoautotrophicm ) 嗜树木甲烷杆菌 (Methanobacterium arboriphilicum ) 甲烷甲烷杆菌 (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 反刍甲烷杆菌 (Methanobacterium ruminantium ) 运动甲烷杆菌 (Methanobacterium mobile) 万尼氏甲烷球菌 (Methanococcus vannielii ) 巴氏甲烷八叠球菌 (Methanosarcina barkeri ) 马氏甲烷八叠球菌 (Methanosarcina mazei ) 亨氏甲烷螺菌 ( Methanospirillum hungatii ) 索氏甲烷发菌( Methanothrix soehngenii ) H2 + - no H2 H2或甲酸 H2或甲酸 H2或甲酸 H2或甲酸 H2或甲酸 H2,甲酸或乙酸 H2或甲酸 乙酸

62 HO3S-CH2-CH2-SM HO3S-CH2-CH2-S-CH3 (辅酶M) (甲基辅酶M) (F420:二氮核黄素的衍生物)
HN O N H OH Rc +2[H] -2[H] -CH2-NH2 (甲基呋喃) CH3 C H2N R4 (甲基碟呤) CH2-CH2-COOH CH2--COOH HOOC-CH2- HOOC-CH2-CH2 H2NOC-CH3 Ni+ (F430因子) 产甲烷细菌的辅酶和辅基

63 e- 氢供体 4 H2 + CO2 G0=-131kj/mol CH4 + 2H2O CH4 CO2 X-CH3 X-CH2OH X-CHO
电子 传递 氢供体 e- X-CH2OH X-CHO CO2

64 NAD H2 乳酸 CO2+2H+ 延胡索酸+2H+ HCOOH 琥珀酸 延胡索酸呼吸 2[H]+延胡索酸 琥珀酸 内 膜 外 2H+ FR
内 膜 外 NAD H2 乳酸 2H+ CO2+2H+ 延胡索酸+2H+ FR FDH HCOOH 琥珀酸


Download ppt "第十一章 微生物产能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糖解途径 一、EMP途径 二、HMP途径 三、ED途径 四、PK途径 五、HK途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