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佛教心理學講座(1) 正念禪原理與療癒功能之探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佛教心理學講座(1) 正念禪原理與療癒功能之探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佛教心理學講座(1) 正念禪原理與療癒功能之探討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陳玉璽 主講

2 貪瞋習性是「苦」的根源 「苦」(Dukkha,精神苦惱)是人類大患,現代尤甚於古代,包括個人和集體之苦惱。
佛陀發現苦的根源是我執(小我意識)→貪瞋習性→苦。根除此習性,則苦止息。 樂受及引起樂受的人事物→貪愛 苦受及引起苦受的人事物→瞋憎 貪+瞋(愛+憎) = 習性反應機制

3 貪愛為何致苦? 快樂的覺受(樂受)是身心能量波的迅速生滅,無常住性和堅實性,因此無真正的「樂」性(佛陀稱「無樂性」=Dukkha另一義)。眾生不明此理,以無樂為樂,對樂受生起貪愛執取=當樂受不能持續或重複時,就感到失落,空虛和苦惱。當帶來快樂的人事物失落時,就會陷入苦惱的深淵。 現代人貪愛致苦的反省: 物質文明強化了貪愛習性,而貪愛與瞋憎是一體兩面。

4 瞋憎為何致苦? 修行實踐證明,對於不愉快的身心覺受(苦受)若能以平等心去接納,不生瞋斥抗拒,就不會有精神苦惱,反而可使症狀舒緩。
但人類的習性是對苦受加以排斥,抗拒,不願接納,結果是強化它的能量,造成「苦」的惡性循環和螺旋上升。 臣服(=放下我執,接納逆境)的智慧是東西方靈性修持的共同旨趣,也是離苦之道。

5 佛陀釋苦及其根源(集) 佛陀所說苦皆起因於貪瞋習性,包括: 愛別離苦:喜愛的人或事物離我而去→苦 怨憎會苦:討厭的人或事物如影隨形→苦
壞苦:喜愛的人或事物崩壞→苦 苦苦:世間逆境和病痛→苦 總之,貪愛和瞋斥(瞋恨/抗拒/不接納)是苦之根源( = 集)。 四聖諦 : 苦 ← 集 滅 ← 道(八正道)

6 原始佛法如何解釋習性反應 十二因緣:六入→觸→受→愛(及憎)→取(及斥)→有=【一期生命之生+老+死+憂悲苦惱→再生→流轉相續】
愛(及憎)即貪瞋習性反應=集諦→苦 漢傳釋「愛為生死輪迴之根本」商榷:斷男女愛欲不等於斷生死輪迴

7 正念修習的解脫道=八正道 八正道包括: 正念 → 正定 → 正見(慧)
正念(right mindfulness):對身心覺受保持專注覺知而不作評判,不生憎愛,只是如實觀照苦樂覺受及不苦不樂受→業障逐漸消除→輕安,自在, 愛心和喜悅增長。 正定:正念修習使心靜定,調伏五蓋,心不隨境轉,不生憎愛,清晰且如實觀察無常無我無樂之身心實相=正定→解脫智慧。

8 正念禪修的療癒功能 馬哈希《法的醫療》:內觀禪修完全治癒長年胃病,風濕痛,氣喘,腎結石,肝衰竭….
正念減壓療法(MBSR):舒緩疼痛及負面情緒,增強癌患者心理適應力,改善睡眠,舒緩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症狀。 病痛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是因自我觀念及負面情緒的介入;藉由正念禪修跳脫觀念及情緒干擾,疼痛只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是完全可以忍受和接納的。此即佛陀

9 「不受心苦」意味解脫智慧,故正念禪的療癒功能不僅有醫學價值,且具有從精神苦惱中解脫的修行意涵。
一再講到的「堪忍身苦,不受心苦」;甚至身苦亦可得到舒緩或消除。 「不受心苦」意味解脫智慧,故正念禪的療癒功能不僅有醫學價值,且具有從精神苦惱中解脫的修行意涵。 正念禪的療癒力量來自:(1)平等心和接納逆境的心量;(2)慈悲,愛心,喜悅,信心等正向精神品質;(3)更高層次是

10 無我的智慧(沒有一個「我」在承受病痛);(4)禪定導致氣脈調和,有益健康的內分泌(腦內嗎啡等)及免疫系統的增強;(5)馬哈希提到佛弟子的療癒力量來自對覺支法義的領悟及聽聞佛法時生起的淨信心等善心所。

11 當代各派正念禪法 葛印卡內觀:正念觀照呼吸及全身覺受。 馬哈希觀智:觀腹部起伏/觀疼痛無常變化/觀無常,無我,無樂(苦)三實相。
帕奧的觀智:依《清淨道論》教禪定及內觀/觀察一切覺受/培養正念覺知和定力。 一行禪師正念禪:觀呼吸培養正念/行住坐臥正念分明。以正念和愛心把心靈垃圾(憤怒等)轉化為有機肥,滋長心靈花卉。

12 以正念能量照顧負面情緒 正念(佛性)能量區 =愛心/包容/寬恕→ 憤怒(習性)能量區 更多慈悲愛心和喜悅

13 四念住 四念住:建立觀身/受/心/法等四種正念。 依據:《大念住經》/《安般念經》
觀受是關鍵:十二因緣講「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簡言之,對樂受生起貪愛執取,導致生死輪迴及生死之流中各種存在樣態不斷形成和流變(梵文bhava,漢譯「有」,英譯being that is constantly becoming),包括生老病死及憂

14 悲苦惱。解脫輪迴必須「觀受無常」,即以正念觀照身心覺受無常生滅,因而對樂受不生貪愛執取,對苦受不生瞋憎排斥,養成平等心,是正念(內觀)禪修之要點。
平等心即清淨心(Equanimity is purity)。 輪迴包括現世輪迴:貪瞋習性→苦+業障(sankhara,行)→習性反應↑+更苦……. 內觀禪斷輪迴:正念→平等心→業障漸消

15 →捨離貪瞋愛憎習性=離苦得樂 Dukkha二重義:(1)苦; (2)無樂性(=無滿意性,unsatisfactoriness) 三實相:無常/無我/無樂(漢譯為苦,欠妥) 佛陀:眾生「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以無樂為樂」=三謬見;常樂我淨是四謬見 《清淨道論》:「一切行無常,若以慧觀見得厭離於苦,此是清淨道。」

16 佛法修行原理必讀 德寳法師(Ven. Gunaratana)著,賴隆彦譯,《觀呼吸》,台北橡樹林,2003年。
一行禪師著,游欣慈譯,《你可以不生氣》,台北橡樹林,2003年。 一行禪師著,方怡蓉譯,《橘子禪》(原譯步步安樂行),台北橡實文化,2008年。 葛印卡著,《生活的藝術》(內觀禪原理),台灣內觀中心,2000年。

17 佛法智慧體驗必讀(1) 艾克哈特‧托勒著,梁永安譯,《當下的力量》,台北橡實,2010年30刷。
艾克哈特‧托勒著,張德芬譯,《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台北方智,2012年34刷。 艾克哈特‧托勒著,張德芬譯,《修練當下的力量》,台北方智,2012年27刷。

18 佛法智慧體驗必讀(2) 若水著,《創造奇蹟的課程》及《從佛陀到耶穌》(奇蹟課程導讀),奇蹟資訊中心,2008年。
丹津葩默,《雪洞出紅蓮》,慧炬,2003年。 Vicki Mackenzie著,葉文可譯,《雪洞:丹津葩黙悟道歷程》,躍昇文化,2001年。 Ken Wilber著,若水譯,《事事本無礙》,光啟文化,2003年。

19 其他相關參考書籍 莫阿卡寧著,江亦麗等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台灣商務,1999年。 楊定一著,《真原醫》,天下,2012年。
Jack Kornfield著,新雨譯,《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圓明,2005年。 Jack Kornfield著, 易之新等譯,《踏上心靈幽徑》,張老師文化, 2008年。

20 Daniel Goleman 主編, 李孟浩譯,《情緒療癒》,立緒文化, 1998年。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譯,《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1992年。

21

22


Download ppt "佛教心理學講座(1) 正念禪原理與療癒功能之探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