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研究 结题评审报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研究 结题评审报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研究 结题评审报告
项目负责人:袁汉勋 项目组成员:杨静文、林开慧、叶永青、郑雅之 谢智华、林永姬、詹敏玲、马云岚 2018年11月17日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准确地掌握我校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 2、探讨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策略;
3、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解决或缓解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动力问题; 5、积极有效地处理中职学生厌学、消沉、逃课等各种 现象和心理问题; 6、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借鉴的作用。

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法,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理论,并将 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中职生德 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 将ARCS动机设计模式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 归纳出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 在实验班的教学中运用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 过程,控制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对实验对象进行前后测试,经过数据统计分析,验 证实验研究的效果。

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访谈法 实验研究法

5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方案、制定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与研究、确定实验方法 与内容、学习动机激发方法的实施
第三阶段: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发表,申请结题

6 研究过程 理论研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认知失调论 期望—价值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论

7 调查研究 编制了《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符合测量学的指标要求。 效度检验 0.451 0.442
维度 KMO和Bartlett球型检验 总方差解释 因子矩阵 KMO 球型检验X2值 自由度 相伴概率 因子累积贡献率 最小值 最大值 内部动机 0.844 66 0.000 % 0.451 0.915 外部动机 0.686 28 % 0.442 0.896 自我效能 0.825 % 0.528 0.750 成功归因 0.751 276 % 0.493 0.837 失败归因 0.800 % 0.616 0.878 成就动机 0.728 % 0.501 0.812

8 调查研究 维度 折半信度 克隆巴赫一致性信度 内部/外部学习动机 0.8003 0.7850 自我效能 0.8068 0.7868 成败归因
编制了《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符合测量学的指标要求。 信度检验 维度 折半信度 克隆巴赫一致性信度 内部/外部学习动机 0.8003 0.7850 自我效能 0.8068 0.7868 成败归因 0.8694 0.7974 成就动机 0.7972 0.6912

9 调查结果与分析 内部/外部学习动机问卷的统计结果 3.608 2.665 4.370 3.650 内部学习动机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项目
观察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题项 每因子平均分 情感 473 9 25 18.04 3.158 5 3.608 努力 2 10 5.33 1.445 2.665 课程观 3 15 13.12 1.927 4.370 总分 23 49 36.50 4.936 3.650

10 调查结果与分析 内部/外部学习动机问卷的统计结果 外部学习动机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2.97 2.84 2.89 2.90 项目 观察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题项 每因子平均分 外部奖励 473 3 15 8.90 2.853 2.97 考试压力 8.53 2.720 2.84 教师影响 2 10 5.78 2.283 2.89 总分 8 37 23.22 5.762 2.90

11 调查结果与分析 内部/外部学习动机问卷的统计结果
结论1:学生基本认可了德育课的现实价值和学习意义,但喜爱、快乐、注意力、兴趣等心理因素的活跃强度不够,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够;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外部学习动机比较弱,引发外部动机的奖励、考试和教师因素对其影响不大。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自我效能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3.48 3.90 3.64 自我效能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因子 观察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题项 每因子平均分 学习行为 473 7 25 17.39 3.261 5 3.48 学习能力 6 15 11.71 1.848 3 3.90 总分 14 40 29.10 4.485 8 3.64

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自我效能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结论2: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强,他们相信自己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对学习行为自信心不足。我们要在学生对其学习能力基本认可的情况下,从学习行为上加以培养,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败归因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成功归因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3.25 3.88 2.81 3.22 因子 观察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题项 每因子平均分 能力归因 473 4 20 13.00 2.975 3.25 努力归因 15 11.63 2.169 3 3.88 外部原因 5 24 14.05 3.473 2.81 总分 54 38.68 6.065 12 3.22

15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败归因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失败归因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项目 观察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题项 每因子平均分
能力归因 473 4 20 10.53 3.635 2.633 努力归因 13.94 3.450 3.485 外部原因 9.18 3.000 2.295 总分 12 54 33.64 7.284 2.803

16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败归因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结论3: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获得成功时,产生的是努力、能力等个体自身的归因,而较少进行自身以外的归因;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失败时,产生的是努力归因,而较少进行自身以外的归因。

17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就动机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成就动机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3.18 3.51 3.34 项目 观察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 题项 每因子平均分 避免失败 473 4 20 12.73 3.219 3.18 追求成功 14.02 3.169 3.51 总分 13 40 26.75 5.053 8 3.34

18 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就动机分问卷的统计结果 结论4:学生希望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意向不强,面临失败,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焦虑、努力。

19 ARCS动机设计模式 引起学生的注意 创设不协调及冲突问题 将教学内容具体化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善用变化 运用学习的相关性
明确当前和未来价值 设立目标和标准 运用经验进行学习

20 ARCS动机设计模式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经历和体验 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让学生享受学习 巧用鼓励性的反馈 避免使用威胁性手段要求学生学习

21 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前活动 了解学生学习前的学习动机,分析学生哪些学习动 机及其影响因素是可以改变的,期望看到学生产
生和维护怎样的动机行为。 掌握课程内容的特点、地位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 内容在激发动机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决定采用的 动机策略。 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和需要,并将教学内容与之匹 配,成为动机设计要素。

22 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程序 内容呈现
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或使用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或运用新奇的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教学情境。

23 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程序 内容呈现 发展阶段 提出不协调及冲突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
变化声调、讲演风格、教学形式、教学媒体,维 持学生的注意力 使用形象化的媒体手段,增加情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匹配,增 加材料的亲切感 为学生提供机会,体验学习,追求成功与需求

24 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程序 学习者参与 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 择上提出建议,表现热情与关注
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增强自信 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新学到的知识与技 能,收获满足与成就 参与体验活动,享受学习

25 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程序 评价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作积极的评 价,或提供没有声明过的欣赏性奖励
指导学生对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采用公平的考试和评分方法,考试内 容应具有真实性,与学习目标一致

26 教学研究的实施 研究的假设和研究变量的界定 研究假设
将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到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并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的德育课学习动机。

27 教学研究的实施 研究的假设和研究变量的界定 研究内容 自变量的界定
探讨、归纳出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的程序,并检验其在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上的激发效果。 自变量的界定 将德育课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整合进Arcs动机设计模式中,形成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教学过程。

28 教学研究的实施 研究的假设和研究变量的界定 因变量的界定
根据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教师一般是自主出题、自主阅卷、自主评定成绩,很难采用标准化考试和严格出题、阅卷,因此不将成绩评定为因变量。根据本研究的直接目的,我们将学生的德育课学习动机的评价为研究的因变量。

29 教学研究的实施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07级护理专业的二个班为实验对象,其中9班为控制组,15班为实验组。
在实验班的教学中运用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的教学过程,控制班则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0 教学研究的实施 研究方法 无关变量的控制 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讲解、练习和作业的布置等实验班与控制班保持一致,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因素的干扰。

31 教学研究的实施 研究方法 数据的收集 我们采用自己编制的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后测试,然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检验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

32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组别 观察量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控制班(前测) 54 22.25462 3.02847 实验班(前测)
控制班、实验班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前测结果 组别 观察量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控制班(前测) 54 实验班(前测) 47

33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控制班、实验班德育课学习动机前测的T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检验值 显著性系数
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检验值 显著性系数 T统计量值 自由度 双侧显著性系数 方差齐性 .000 .999 .598 99 .551

34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结论1: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德育课学习动机在教学研究实施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0.551>0.05),因此,可以说本研究所选取的实验班和控制班德育课学习动机基本上处于相同状况,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35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组别 观察量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控制班(前测) 54 185.4259 22.25462 3.02847
控制班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前、后测结果 组别 观察量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控制班(前测) 54 控制班(后测) 52

36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控制班德育课学习动机前、后测的T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检验值 显著性系数 T统计量值
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检验值 显著性系数 T统计量值 自由度 双侧显著性系数 方差齐性 1.245 .267 -1.92 104 .057

37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结论2:控制班的德育课学习动机在教学研究实施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7>0.05)。因此,控制班的学习动机水平在实验前后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变化;

38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组别 观察量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实验班(前测) 47 182.8511 20.7888 3.0324
实验班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前、后测结果 组别 观察量 均值 标准差 均值标准误差 实验班(前测) 47 3.0324 实验班(后测) 45 2.8976

39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实验班德育课学习动机前、后测的T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检验值 显著性系数 T统计量值
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检验值 显著性系数 T统计量值 自由度 双侧显著性系数 方差齐性 .361 .550 -3.92 90 .000

40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结论3:实验班的德育课学习动机在教学研究实施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05),前测的均值为 ,后测的均值为 , 因此,实验班的学习动机水平在实验前后出现显著性上升,而且幅度较大。

41 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的效果评价 3.032 20.789 182.851 47 实验班(前测) 3.028 22.255 185.426 54
控制班(前测) 均值标准误差 标准差 均值 观察量 组别 2.898 19.437 45 实验班(后测) 控制班、实验班德育课学习动机的前、后测结果 2.389 17.228 52 控制班(后测)

42 研究成效 一般学习动机的研究具有普遍性,不分大、中、 小学,不分学科,很少研究具体学科的学习动 机,本项目调查研究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
课的学习动机。 结合文献研究分析论述,对学习动机理论的认识 达到一定深度,为当前和今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 基础。

43 研究成效 我们编制了《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经 效度和信度检验,达到统计学的要求,能从多方面
对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测量,为全 面了解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状况提供有力帮助。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学生学习动机现状,总结教 学科研经验,重构和提升我们的数据收集、整理分 析等科研能力。

44 研究成效 结合德育课教学实践深入研究分析Arcs动机设计模 式,以学者迪克和凯丽(Dick &Carey,2001)设计的
个教学环节为基础,将德育课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整 合进Arcs动机设计模式,归纳出德育课学习动机设计 的教学过程。经实验研究,证明这个教学过程对激发 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

45 研究成效 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教 学管理,引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
注,促进师生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 有力帮助。 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了 多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其中《实践出真知》课例在本 学期文化教研室公开课竞选中胜出,并代表科室参加 了全校示范课教研活动,在评课会议上受到听课领导、 老师的好评,肯定了我们研究的应用价值。

46 论文成果 1:袁汉勋老师的论文《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哲学教学 中的运用》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 2008年第24期;
2:杨静文、袁汉勋老师的论文《影响中职生德育课学 习动机的成败归因调查》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 2009年第5期; 3:袁汉勋老师的论文《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现状调 查与分析》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8期,该 论文获 “2008年湛江市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47 论文成果 4:林开慧老师的论文《中等职业学生德育课内部学习 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发表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
5:袁汉勋老师的论文《德育课动机设计教学过程分析》 已被《卫生职业教育》录用,文章编号: , 正被安排刊期。

48 研究体会 利用学生的课程观,调动其情感,激励其努力因素。 提供没有声明过的欣赏性奖励。 从学习行为上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尊重学生的成败原因知觉。 引导学生触动成功与失败。

49 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继续深入研究对学习动机理论,寻求创新。 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问卷》作适
当调整,使问卷的各纬度、各因子在题量分布上更 合理。 拓展研究德育课学科的学习特点。 深入探讨影响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课堂外和 校外因素。

50 谢谢您们的指导


Download ppt "激发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研究 结题评审报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