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發展經濟學 第九講 環境與經濟發展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發展經濟學 第九講 環境與經濟發展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發展經濟學 第九講 環境與經濟發展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odaro (2006)/Chapter 10 Perkins et. al (2006)/Chapter 20 1

2 內容 緒論Introduction 經濟學和環境 環境和發展:基本七議題 環境劣化的範圍:統計分析 農村發展和環境:兩個鄉村的故事
傳統環境經濟模型 都市發展和環境 政策選擇:發展中及發達國家

3 緒論 環境傷害永遠對活在貧窮者打擊最大(聯合國人力發展報告1998)
永續性必須加強成為發展的指導原則(聯合國前秘書長Boutros Boutros-Ghali, 1994) 對環境較好的掌管是永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世界銀行世界銀行地圖1997World Bank Atlas)

4 經濟學和環境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affect, and are affec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Poverty and ignorance may lead to non-sustainable us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5 經濟學家對環保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興趣日深。貧窮和環境劣化交互影響導致自我不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由於忽略或經濟之必要,社區可能會無心摧毀或耗盡他們據以為生的資源。發展中國家因環境受損引起嚴重後果,自給自足,所得分配、及將來成長的潛力。 環境劣化加深健康成本,減少資源的生產力,特別是20%最窮人口。因人口增加,邊際土地的利用使農場生產力及每人糧食產量下跌,受苦的是窮人。達到環境永續成長和經濟發展幾乎是同義字。

6 關於各種經濟活動的環境成本有許多爭論,發展經濟學者的逐漸形成的共識:考慮環境因素是政策面完整的一面。傳統計算GNP方法不將環境成本列入造成發展經濟學長期忽視環境因素的原因。對環境的破壞對目前的GNP有好處,但對長期發展而言會減少生產力。人口迅速成長及經濟活動的擴張可能對環境有害,需設法減少負面影響。 發展中國家因人口增加消費需求也增加對全球經濟也有影響。中所得國家如巴西、墨西哥、秘魯、菲律賓,因森林流失引起全球溫度上升及溫室效應。 本講探討環境受損的原因和後果及尋求解決貧窮和資源劣化循環問題。

7 環境和發展:基本七議題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Basic Issu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永續發展和環境會計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人口、資源、和環境 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貧窮和環境

8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Basic Issues, cont’d
Growth versus the environment 成長和環境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農村發展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都市發展和環境 The global environment全球環境

9 永續性(sustainability),表示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間的平衡。意義: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卻不犧牲將來世代人的需要。
發展路線有永續性指整體資本財(capital goods)在長期間維持固定或上升。 涵意:未來的成長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取決於環境品質。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基礎和空氣、水源、土地代表歷代人民的共同遺產。 為了短期經濟目標來毀壞環境對當代或將來世代的人都是一種懲罰。將環境會計加入政策考慮有助於永續性發展的規劃。 

10 *永續發展的定義。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印行「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書中﹐對永續發展做以下的定義:「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但不折損後續世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方式(development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也就是說,這一代的人應善用所需的資源從事經濟發展卻不阻礙下一代人的持續(永續)發展。台灣地區天然資源有限﹐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提供現代國民舒適的生活環境﹐並滿足後代子孫的發展﹐實有賴永續發展理念的落實。

11 Pearce and Warford的環境會計方法。
整體的財富,以前只包括人為資本(produced assets, man-made assets, or physical capital指機器、廠房、道路、建築)、最近開始包括人力資本、及自然資源或環境資本(自然資本、自然資源,指森林、土質、牧地等)。 永續性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要求整體資本不能減少,永續性國民所得或永續性國民淨生產(sustainable national income or sustainable net national product, NNP)可以下式表示:

12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Basic Issues
Sustainable net national product is: Where GNP i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Dm is the depreciation of manufactured capital assets Dn is the depre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13 NNP*=GNP-Dm-Dn,式中 Dm為人為資本的折舊,Dn為環境資本的折舊。
更好的方式是上式再扣除恢復環境資本所需的支出R及避免環境資本遭受破壞所需的支出(空污、水土品質等)A: NNP**=GNP-Dm-Dn-R-A 全球消費水準上升及人口增加使永續發展的實現相當困難。

14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Basic Issues
Alternatively, sustainable net national product is: Where GNP is Gross National Product Dm is the depreciation of manufactured capital assets Dn is the depre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R is expenditure needed to restore environmental capital A is expenditure required to avert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15 人口、資源、和環境 許多人認為人口只能增加到地球有限資源能支持的地步,新科技可能有幫助。但如目前環境劣化繼續下去將使當代及未來世代的人難以滿足需求。降低生育率需各國政府合作才能使世界人口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增加使農村地區土地、水和燃木日益缺乏,都市也因衛生及給水條件不足而呈現健康危機。在最貧窮地區人口密度造成他們靠以為生的環境資源的加速惡化。繼續貧窮的後果是生育率的提高,因為他們須多生小孩來負擔家計。

16 貧窮和環境 高生育率是貧窮的原因。 中國人口密度比印度多一倍,但生產力也多一倍。因為絕對的貧窮,環境惡化和高生育率通常在一起。
發展中國家要環境政策成功,必須解決沒有土地、貧窮、和缺乏機構上的資源配套的問題。 預防環境惡化應重視對窮人的機構支持,比對無可避免的損壞過程宣戰重要。 國際環保的議題與發展的三目標(見本書第一章)相符合。

17 成長vs. 環境 證據顯示對環境破壞最力的是最富有的和最窮的人,而後者更嚴重。
增加最窮人的經濟地位可使環境改善,但因其他人的所得及消費水準也上升,可能導致環境破壞的淨增加。

18 農村發展和環境 因應發展中國家人口增加,在2010年以前食物產量需增加一倍。
因土地過份使用,要達到糧食增產的目的,農業資源的分配使用和數量都須大幅改變。 婦女在農村生產部門肩負重任,也應將之納入環保計畫中,並讓婦女經濟地位提昇以減少貧窮。 對小農提供農業投入品及引進有持續性的新方法可避免環境加速破壞。 使土地增加的投資可使可耕地的收益率大幅增加進而保證未來糧食供應的充足。

19 都市發展和環境 人口迅速增加伴隨農村向都市移民造成都市人口暴增,使給水和公共衛生設備供應不及,並導致與環境有關的疾病,影響居民健康,甚至引起流行病疫。 許多都市房屋為違章建築,影響私人投資於房地產的意願,並使許多都市居民無法享受政府的各項服務。 都市人口增加的另一副作用是擁擠,車輛和工業排放物使環保成本大幅上升。工人生病降低生產力,水源受污染,公共設施遭迫害,居民要多花成本將水煮開等都是額外增加的成本。 都市的環境惡化的速度較人口增加的速度還快,使居民的邊際環境成本增加。

20 全球環境 :世界人口和所得增加將使環境劣化更加嚴重
要使全世界有永續性發展必須有各種權衡(或抵換trade-off)。資源使用越有效率,一些環境改變可提供經濟儲蓄,但也有方法會增加成本。 許多基本改變需要大量投資於減少污染的技術及資源管理,產量和環境改善間有時需要權衡處理。 國家越窮越難負擔這些成本。但有些議題如生物變化、雨林破壞、及人口增長,國際間的關注將放在特別貧窮的國家上面。

21 如無外來的援助,環保成本勢必要由犧牲其他社會部門的經費來承擔,如教育、醫療、就業計畫等。而這些社會部門計畫對全球的環保工作又很重要的影響。

22 全球環境 :高峰會議解決問題 1992地球高峰會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為聯合國第二次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下一會議1997在日本京都舉行。 大部分環境累積破壞發生在第一世界,但發展中國家高生育率、所得增加及分配不均的情況下,21世紀可能趨勢會扭轉。 目前還不清楚全球環境改革的成本應如何分配。減少環境損壞的責任歸屬將視解決議題所在而定。例如,限制全球每人污染排放量對低所得國家有利。

23 二氧化碳排放量與每人所得(PPP)2003

24 如果限制的是每人排放量的成長率或國家排放量的成長率,則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已開發國家再三要求保持一定水準的資源使用(較低的折現率)與發展中國家尋求較快速的經濟成長(較高折現率)經常抗拒已發展國家的要求。(Perkins et al., Ch.7)

25 二氧化碳排放量(WB/WDI2005)

26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 Brief Statistical Review 環境劣化的範圍:統計分析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consequences both for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27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未來幾十年中最重要的環保挑戰是貧窮。包括因無乾淨給水和公共衛生所引起的健康危險、因用天然(biomass)燃料之火爐所引起的屋內空氣污染、及森林砍伐和嚴重的土壤流失等。
Table 10.1:環境損壞對健康及生產力的後果。 1980年代每人可耕地水準每年下跌1.9%,使土地日益短缺,並使最窮者在邊際土地上耕種,難以維生。

28 土地分配不均更加重其嚴重性。邊際土地的耕種使土壤劣化及生產力的損失。每年約270千平方公里土壤損失所有生產力。全世界約為中國和印度土地面積的總和,12億英畝土地遭劣化。
農業生產力每年損失為全世界 GNP的0.5%─1.5%間。 1980年代因人口增加及農業生產來不及相應增加,每人糧食生產下跌69%(見本書10章)。

29 可耕地面積減少(WB/WDI2005)

30 Table 10.1

31 Table 10.1 (cont’d)

32 都市和農村遭遇到同樣問題即缺乏淨水與衛生,因而使疾疫流行。
各種傳染性疾疫佔發展中國家80%的疾病並造成每年13百萬兒童死亡中的90%。 沒有淨水和衛生的人口在 年間增加135百萬,而1990年代惡化的環境在拉美及非洲幾個國家造成霍亂流行。 人口迅速增加及農村人口移向都市使都市服務品質惡化。

33 在2030年前要為拉美城市居民提供淨水,公共設施數量需增加250%。
但12億農村人口的需要也要顧及。 都市和農村的衛生設備也需各增加400%和900%。 發展中國家所有新都市居民中72%住在貧民區。在非洲比例高達92%,大多數沒有公共服務。

34 空氣污染:*** 使用天然燃料(木頭、稻草、糞便)與貧窮有關,產生屋內空污,與每年4.3百萬兒童因氣管疾病死亡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13億人口住在有空污不安全的都市地區。 在2030年以前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將比目前空污水準增加到6倍。 如維持目前的都市空污水準,發展中國家工業和電力發動機的廢氣排放量每單位產出必須減少90-95%。

35 R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A Tale of Two Villages
農村發展和環境:兩個鄉村的故事 Representative African village 非洲代表性村落 Representative South American village 南美代表性村落

36 澄清農村貧窮和環境劣化的交互作用,以兩個發展中國家的假設鄉村,一在非洲、另一在南美,來說明。
非洲農民: *** 在邊際土地求生存。 必須砍樹當燃木來煮食。 森林流失及土地劣化,引起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糧食生產減少。家人到較大農場工作以增加收入。婦女擔負農事。工作時間加長。

37 南美農村:*** 位處雨林邊緣。大多數農人都是受政府鼓勵之新移民者。 但森林區廣,需燒林以增加耕地,但雨林土地貧瘠,數年後即不宜耕種。 可增加產量的投入品和農耕技巧供應不足使農產收益幾年後即下跌。 農民被迫以燒林方式向森林內部推進以增加可耕地。環境劣化,使政府原來的發展計畫變為反發展。

38 發展中國家:*** 窮人中的70-80%住在農村。農人為短期求生使用資源卻減少環境資源的長期生產力。飢荒時農民甚至被迫吃種子維生。環境的劣化根本主因為長期貧窮。 大部分窮人在邊際土地上耕種,沒有化肥,土地很快貧瘠,加上生育率高,小孩要工作幫忙,土地精耕加速土壤耗竭的速度。 土壤流失和森林砍伐是影響環境及農村貧窮的兩大因素。地方性的環境劣化會很快的提升到全國性。

39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ls of the Environment 環境的傳統經濟模型
Privately owned resources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Limitations of the neoclassical common property framework Public goods and bad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the free-rider problem Limitations of the public-good framework

40 傳統環境經濟模型 私有資源 公有財產資源 新古典公有財產架構的有限性 公共財(goods)和公共惡(bads):區域環境劣化及搭便車問題
公有財架構的有限性:如何定價

41 私有資源 高度發達貨幣化市場的國家環境的經濟模型。
環境外部性所引起的市場失敗是例外而非常態。應用新古典理論來矯正不效率問題。也應用新古典理論在環境問題上來決定資源有效率分配的必須條件及市場失敗如何導致不效率性並建議矯正扭曲的方法。 Fig. 10.1市場決定自然資源的最適消費量。求社會淨效益極大MB=MC。生產者剩餘或稀缺性租金aPb, 消費者剩餘DPb。

42 Figure 10.1

43 Figure 10.2

44 如果資源稀缺且在長期間有配給限額,即使MC固定,稀缺性租金可能上升。
Fig. 10.2長期最適資源分配。資源擁有者有75單位資源,如果只願提出50單位出售,價格上升,他可獲取配額效果下的租金PsabP。 新古典自由市場理論派強調在財產權不完全情況下,資源分配會呈不效率性。

45 只要資源是私人擁有,沒有市場扭曲,資源即會有效率分配。完全的財產權perfect property rights 有四條件:
普遍性 Universality─所有財產均為私人擁有。 排外性 Exclusivity ─可防止他人從私有資源中獲利。 可移轉性 Transferability ─擁有者可自由賣出。 強制性 Enforceability ─得自資源效益有意願的市場分配必須有強制性。

46 符合這些條件可使擁有者有經濟意願來使資源的銷售或使用的效益最大;不然會產生不效率。
有幾個模型用來解釋資源使用的不效率,以下列出兩種。 公有財產資源 新古典公有財產架構的有限性

47 公有財產資源 在公有財產資源情況下每人都可自由使用(耕種或牧養),任何潛在的利潤或稀缺性租金都會因競爭而消失。
Fig. 10.3公有財產之不效率。

48 Figure 10.3

49 如果財產由私人擁有,雇用勞力來工作,有稀缺性租金AP. CDW存在(如同壟斷性競爭),勞動力為L
如果財產由私人擁有,雇用勞力來工作,有稀缺性租金AP*CDW存在(如同壟斷性競爭),勞動力為L*,增加工人的邊際產量等於工資。如果是公有財產,每個工人可佔用自己工作的成果,其收入會超過工資直到吸引足夠的工人加入生產使大家的平均產量等於工資, 這時勞動力為Lc,這時工人增加的邊際產量低於工資水準W。 因為我們假設所有工人都可以在別處找到生產力等於或大於工資的工作,當邊際產量低於工資時,社會福利會下降,在Lc點沒有稀缺性租金。 結論是:公有財產私有化後,因社會福利增加而使資源分配會有效率。 這種新古典理論只關心效率問題而不討論公平問題,例如分配不均。

50 新古典公有財產架構的有限性 公有財產假定充分就業。每一個工人到另外地方工作,其邊際產量至少大於工資水平。
另外假定地主會將追求利潤極大並選擇最適生產水準。不一定如此。 不關心公平和基本需要的問題。 除了標準的新古典理論外尚有其他理論以發展中國家耕作情況說明公有資源為什麼使用不效率。家庭式農人為了怕失掉公有地的承租權可能不願做土地擴張的投資。由於沒有抵押品,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雇用額外的工人或購買補充性的資源。將承租權延長可能可使家庭式農場改變作風而提高生產力。

51 公共財(goods)和公共惡(bads):區域環境劣化及搭便車問題
內部化(internalization):一人行動的效益和成本由其本人承擔;或生產者或消費者承擔其本身引起的外部環境成本的責任。 在上述討論中假定每一位加入公有地耕種的工人都產生負外部性,降低所有其他工人的報酬而無提供任何補償。降低平均產量的外部性可經由公有財產私有化的過程重新建立完全的財產市場加以內部化。

52 許多時候外部性的內部化不易達成,特別是一個人的行動造成公共財(或公共善,指有正外部性)或公共惡(指有負外部性時)時。
公共惡一例為森林砍伐引起的地區性環境劣化。後果包括土壤流失、地下水流失、自來水污染及潛在性氣候變遷。 公共財(善)則指保護樹木的環境保持工作則有良性效果,所以是公共善。(善惡為相關語)。

53 公共財和純私有財最明顯的區別:公共財的總和需求為個別需求曲線垂直加總;私有財總和需求則為水平加總。Fig. 11.4表明二者之別。
Fig. 10.4(a) 公共財下,每人都可享受同樣單位的產品,沒有排他性。 Fig. 10.4(b) 私有財下只有一個人能享受一單位的產品,有排他性。

54 Figure 10.4

55 以樹為例,維護加增一棵樹的邊際成本(MC)等於森林維持成本加上樹的機會成本。最適產量為Q*,為總和需求=MC點, 社會淨效益為PmDc。
但自由市場因搭便車(free-rider)問題將達不到Q*。 因為個人享受其他人提供的樹的效益,每一個人都會比他在獨立行動時願意提供的為少。

56 如圖,在價格Pm下,自由市場將滿足B的需求Qb而不否認A所要享受的Qa。A能搭B所貢獻的便車。市場將只提供低於最適產量的Qb。要回復最適產量的Q*需政府干預。
最有效的方式是對A,B各以PA,,PB 收費來吸引每人需求最適數量的維護。A,B各付PAxQ*+PBxQ*=PmxQ*。

57 公有財架構的有限性: 如何定價 如果對窮人收費,對所得分配有負面影響。
新古典理論有助於解釋為在高度商業化經濟下為什麼市場失敗導致資源分配不效率,及如何減少這些不效率。 但對非市場或混合型市場經濟,或無力選擇其他方案的極度貧窮者有很大的侷限性。

58 *運作適當(有效率)的市場可以是最有效力的市場機能, 可促進資源有效的使用,減少環境的劣化,與引發永續發展(以SD代表) 。
但市場失靈使上述原則失效,主因是外部成本 課稅:政府可透過課稅來達到資源使用的最適率,以減少鼓勵生產者進入公有財產或生產污染的產品。 可售許可證。透過發行可售許可證來創造尚不存在的財產權,授權給予許可證持有者開採一定限量的公有資源,或給予一個執照,允許持有者一具體數量的污染。(Perkins et al., Ch. 20)

59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都市發展和環境
The ecology of urban slums 都市貧民窟的生態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 air pollution 工業化和都市空氣污染 Problems of congestio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擁擠問題和清潔給水和衛生設施的供應

60 都市貧民窟的生態 都市貧民的生活和農村窮人的生活有許多相似點:工作時間長,收入不定、要對各種開銷作權衡決定。
亞洲貧民窟的生活為例:對健康有害的污染嚴重***

61 在家燃燒所產生的煙霧長期對人體特別是婦女兒童有害。
通風不良等於一天抽好幾包香煙。許多兒童未上學協助家計。氣管方面疾病嚴重。 街上小販與市場工人長期暴露在各種污染下。未經處理的污水道隨馬路而行引起疫病。 食物和飲水不潔造成腹瀉。時常生病造成營養不良。&&&

62 收入一大部分可能花在購買燃料上,有時收入不夠買燃料,加大染病的機會。
醫療成本高,包括需花時間往返診所及冗長候診時間。 窮人家中有時只有男孩得到醫療照顧,因較能幫忙家計,女孩就只好犧牲。小孩在街上玩耍,受到空氣污染。上學成績也不好。

63 未來世界增加人口中發展中國家都市區佔80%,但都市之擁擠將是因為農村移民到都市。
在2010年以前發展中農村人口將穩定在28億。都會區擴張使政府難以提供適當的公共設施和服務。 健康問題。污染問題。窮人易受害。發展中國家都市區60%居民住在不合法地區,這比例將來會增加。 都市地區環境劣化和對經濟增長及健康的後果都是可以避免的。需對症下藥。 主要兩問題:工業化和都市空氣污染、擁擠問題和清潔水和衛生設施的供應

64 未來都市人口的增加都在發展中國家 WB/WDI2005

65 發展中國家都市人口增加 WB/WDI2005

66 工業化和都市空氣污染 發展中國家都市化和工業化早期通常伴隨所得提高和環境條件惡化。
用不同所得水準作國家橫斷面分析,都市污染隨所得提高而上升,然後下降。 1992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高所得最差四分之一都市污染水準也比低所得國家最好四分之一都市污染水準為佳。 所得提高後即有能力支付昂貴的乾淨技術。空氣和水的品質與政府管制程度有關。

67 空污主要來源為能源使用、汽車排氣、及工業生產。
工業化可以導致垃圾增加。製造業產品的生產常有對環境有害的副產品。 如無政府管制最方便的方法是傾倒到空氣中、水道、或地上,以致廢棄物滲入河水或地下水中。 除非技術和公共設施改進到可處理這些問題,現代化將使環境成本升高。

68 Fig. 10.5污染外部性,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及徵稅的作用。

69 依WHO標準估計,1980年代後半期,13億人口住在空污達不安全的都市中,10億人口暴露在高水準的硫磺二氧化物中。
工業污染對人類生命和經濟繁榮而言代價很高。幾個都市案例研究證實工業污染的潛在影響。曼谷─小孩智力受損;墨西哥─小孩高血壓;巴西苦巴陶─氣管疾病。

70 Figure 10.5

71 Figure 10.6

72 擁擠問題和清潔給水和衛生設施的供應 最重要影響都市窮人健康兩種環境因素為淨水和衛生設備的缺乏。
全世界有10億人未能使用淨水,另有10億人長期遭遇缺水。17億人無衛生設備。 間,發展中國家都市家庭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的數目增加247%,沒有淨水的增加56%。 1995都市社區至少有25%沒有淨水做衛生之用 都市擁擠使問題更嚴重。未經處理的污水留在街上與垃圾混合使疾病滋生。

73 與以上情況相連的健康和經濟成本很高,成為改善生活水準的嚴重障礙。
生產力下降及醫療成本上升阻礙進一步的經濟發展。窮人情況最糟,因屬違法居住通常得不到政府的服務。 秘魯首都利瑪貧窮家庭水量消費佔較高所得者之1/6,但平均水費為較高所得者的三倍。且所得之水屬低品質必須煮過,間接加上燃料成本。

74 如果拖延不投資在給水和衛生上,將來問題更嚴重。
因取水不易,許多私人掘井取水影響地下水的供給。 許多大城市因地下水流失引起公共設施倒塌及財產的破壞。 在海岸過度使用地下水則會導致鹽水滲入供水系統,形成永遠的鹽化現象。 先進國家可能禁止使用遭受污染水源所生產的物品,導致出口萎縮,外匯減少。1991 秘魯爆發霍亂,出口損失約10億美元。

75 政策改革的需要 對減少環境公害的努力仍不夠,包括醫療、教育、及給水、公衛等服務計畫。
光要維持現況未來幾年內的開支即需加倍。這些既存計畫的結構本身可能阻礙進步。 低預算低有效成本的草根性服務還很少。政府往往花大筆經費只造福少數人,且以低於資源成本的價格收費。 需有較合理的定價政策來分配資源。 注意婦女在環保的角色。

76 The Need for Policy Reform
The recognition that action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hazards has been insufficient is now widespread However, budgets are limited Better pricing policies would improve matters Inclusion of women in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important

77 全球環境 雨林摧毀和溫室瓦斯。 地球生態不能重建自己(regenerate itself)如臭氧消失(ozone depletion)、溫室效應。 許多環境問題屬全球性需一起努力解決。

78 The Global Environment: Rain Forest Destruction and Greenhouse Gases
Many scientists are alarmed by recent evidence regarding ozone depletion and global warming Economists also are concerned with the cos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solutions seem to involve both LDCs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79 政策選擇:發展中及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能做什麼 發達國家如何能協助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對全球環境能做的事

80 發展中國家能做什麼 適當資源定價 工業廢棄物排放減少政策 其他

81 適當資源定價 改革最明顯的領域可能是政府的定價政策,經常會加重資源不足或鼓勵非永續性的生產方法。
表面上看來是要減少很多貧窮人痛苦的計畫經常對減少貧困並沒有太多影響,甚至使所得不均惡化。 由於資源的限制配給,高收入的家庭經常是各種資源的受益者;例如能源、水及農產補貼。結果是資源被浪費及非永續性的使用。

82 即使取消方向錯誤的補貼是一種保護環境成本相對低的方式(甚至有利可圖),但勢力強大的菁英份子會因損失有利可圖的政府補貼而反對這些方案。

83 工業廢棄物排放減少政策 限制工業污染有許多政策選擇,包括對排放物課稅、可交易排放許可證、限額、及標準。
實證結果可知對排放物課稅及可交易排放許可證這兩種方式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效果較好,因為這些方法對更有效率的生產者提供報償,允許廠商有更大的彈性,而且較容易執行。

84 任何一種管制應該是越簡單越好,而且必須容易執行(enforceable)。經由稅收抵減(tax credits)及補貼,特別是與污染減少技術相結連的購買或發展,可鼓勵更多廠商採用乾淨技術(clean technologies)。 矛盾的是政府經營的產業是最難管制的,因為政府企業經常並非考慮利潤,並且要任何團體來設限管理自己都是比較困難的。

85 其他 社區關懷 較清楚的財產權和資源擁有權 改善窮人之經濟選擇計畫 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

86 發達國家如何能協助 發展中國家 貿易政策 外債救濟 發展援助

87 發達國家對全球環境能做的事 廢棄物排放管制 研究和發展 進口限制

88 Table 10.2

89 Policy Option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What LDCs can do proper resource pricing community involvement clearer property rights improved economic alternatives for the poor improved economic status of women industrial emissions abatement policies

90 Policy Option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cont’d
How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help LDCs trade policies debt relie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What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do emissions controls R&D import restrictions

91 環境永續發展與環境會計 永續發展的意義 「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但不折損後續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方式(development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 這一代的人應善用所需的資源從事經濟發展卻不阻礙下一代人的持續發展

92 環境永續發展ESD 世界銀行:環境永續發展(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ESD) 部門 ESD含括經濟,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al)及生態(ecological)三方面,希望一國的經濟發展能兼顧這三方面,成為在良好環境下的永續發展. 該部門參予各投資項目的環境評估,也和聯合國統計局及其他國際機構合作研發環境會計(environmental accounting),也就是以環境因素作調整的國民會計系統(environmentally-adjusted national accounts)藉以明瞭一個國家在考慮環保及生態下的真實所得.

93 設計環境會計的目的也在於發展出一套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統計指標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
由於種種的限制,特別是資料搜集的困難,到目前為止開發這套指標的過程相當緩慢,一個基本問題是目前仍然沒有一個國際普遍接受的環境永續發展指標的體系, 至目前為止SNA(見下)仍然是唯一對經濟指標公認的標準

94 開發環境會計的困難 統計資料之認證與蒐集都很困難 估計方法仍在初步實驗階段

95 環境會計的研發 環境會計的緣起: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 傳統SNA的缺點
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 自然資源在人類活動上的真實資本 清潔成本對環境的損害

96 傳統SNA的缺點: 未考慮自然資源 SNA包括機器廠房等人造資本(man-made capital)或物質資本(physical capital) 及其折舊,但並未包括其他形式的資本,例如人力資本及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指水,土壤,空氣,不能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及荒野(wildness)等的存量. 這些自然資源不但提供社會所需的原材料,也提供吸納廢棄物及支持生態的能力.SNA的資本平衡表中沒有包括自然資源及環境,而忽視了後者的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因而不能較精確的反映國民的福利.

97 傳統SNA的缺點: SNA不包括使用自然資源在人類活動上的真實成本
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自然資源的消耗或侵蝕(例如水及土壤之存量之減少)並未包括在自然財富(natural wealth)的當期成本及折舊中. 因此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品在市場上往往價格被低估.換言之,附加值愈低的商品,其最終產值愈被低估。出口初級商品的國家事實上在提供補貼,對出口商品的貧困國家的經濟有負面的影響.由於這種補貼沒有反映在國民會計帳上,這些國家的GNP(本來已夠低了)可能仍是被高估了。

98 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引發了世代間的公平問題,也就是說,下一代的可用資源可能被上一代的人提早用掉了,使下一代人的可用資源減少,影響下一代人的生產力及生活水準.

99 傳統SNA的缺點: SNA不包括清潔成本對環境的損害
清潔成本(cleanup costs) 指花費在環保方面的開支. 矛盾現象:私人企業的環保費用(defensive 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s)的增加屬於營業成本的一部份,可使其產出的附加值或GNP減少.但公共部門或家計部門的清潔成本算作GNP的增加,而相對引起的對環境的損害反而未包括在內. 對環境有利的投入通常被低估.

100 環境永續發展宏觀指標 綠色國民所得 真實儲蓄 Genuine Saving: 國民財富:人造資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
GDP-人造資產折舊D=NDP NDP-自然資源耗損DN-環境劣化DE=Green GDP 真實儲蓄 Genuine Saving: 國內總儲蓄(gross domestic saving)扣除人造資本的折舊,自然資源的耗損和因污染帶來的環境劣化. GDS=GDP-C GS=GDS-D-DN-DE 國民財富:人造資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

101 綠色國民所得 對國民會計帳以環境因素加以調整而得到「環境調整後之國內淨生產」(簡稱EDP, 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有兩種,見下)以及「環境調整後之淨收入」(簡稱ENI, environmentally-adjusted net income),可以較正確的反映真實收入(true income)及環境服務(environmental services),包括實質資本(人造資本)及自然資本的折舊,排除環保支出,以及包括經濟活動對環境破壞的成本.

102 由於許多有關環境的實際資料搜集困難,加上不易對有關因素用貨幣價值來加以量化,以上EDP及ENI的估計並不容易
由於許多有關環境的實際資料搜集困難,加上不易對有關因素用貨幣價值來加以量化,以上EDP及ENI的估計並不容易. EDP 或ENI可通稱為綠色國內淨生產(Green Net Domestic Product),加上國外淨要素所得(net factor income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即成為綠色國民淨所得(green net national product)。

103 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過去十年密切合作以改善SNA,建立稱為環境調整後之經濟會計體系(SEAA-System for Environmentally-Adjusted Economic Accounts)
在既有的SNA系統下整合環境的資料,但儘可能保持SNA的觀念和原則,將環保成本和利益,以及自然資源和環保支出列為SNA衛星體系(Satellite Accounts)與原來SNA相一致. 案例研究,成為環保會計的試點案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墨西哥和新幾內亞.互相回饋。

104 墨西哥案例 :4步驟 將基本SNA帳擴充加以人造資產平衡表(produced assets). 計算出折舊後由GDP減去折舊成為標準的國內淨生產(NDP,net domestic product) 估計石油資源之耗用(此點不適用於台灣)及森林及水土資源之損耗 估計環境劣化(degradation),包括空氣及水污染,土壤污染,地面水之耗用,固體垃圾之存放所引起對環境之損害 土地利用以及森林之流失

105 綠色國民所得 1985 Mexico (10bn pesos)
人造資產的折舊 GDP (47.4) - Depreciation (5.3)=NDP (42.1) 自然資源的損耗 (Depletion) (2.4) 環境劣化(Degradation) (3.2) 土地利用及森林的流失 Green GDP = =36.5 =77%GDP or 87% NDP

106 台灣區試編

107 2003試編結果 1_2_ resultAnalyze.doc

108 真實儲蓄率(Genuine Saving)
真實儲蓄考慮自然資源的耗損和因污染帶來的環境劣化, 其計算公式為國內總儲蓄(gross domestic saving)扣除人造資本的折舊,自然資源的耗損和因污染帶來的環境劣化。

109 真實儲蓄率(Genuine Saving)
計算公式: GenSav=GDS-depreciation-depletion-degradation GDS=GDP - C GenSav = GDS -depr - depl -deg

110

111 國民財富 綠色國民所得的存量概念 傳統國民財富=Capital Stock=人造資本 新國民財富=人造資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

112 有關台灣的國民財富估計 行政院主計處於1989年10月曾舉辦第一次台灣地區國富調查,並於1990年10發表調查結果,共九冊,加上綜合報告及綜合報告摘要共十一冊,為台灣地區最完整的國富調查。 但這次調查與國際間通行的國富調查一樣,只包括”狹義國富”,也就是包括下列範圍: 可再生有之有形固定資產,存貨資產,及國外資產淨額。事實上這次國富調查的範圍是聯合國國民會計系統(SNA)所規範的範圍,也是傳統資本帳的項目,包括土地改良,耕地與園閞發及牲畜。

113 較引起混淆的是這次國富調查包括大型動植物是否與世銀之國民財富財計中自然資源項下的農地存量及畜牧地存量相重疊?答案是有可能部份重疊,但涵義不同。
在傳統國民會計帳中的投資包括各種牲畜,在國富調查中可解釋為所養牲畜之總額(及所種植物之價值)。 但世銀所定義之自然資源的畜牧地指畜牧地的土地報酬,而產出值的項目有牛奶牛肉,羊奶及羊肉、羊毛等。後者是以未來產出值折現來計算,而非所養牲畜的現有價值。 同樣的世銀定義的農地價值也是以未來產出值折現來計算,有別於國富週查之土地改良及果園開發後所得的當期市場價值。

114 主計處國富調查 1990

115 自然資本 地下資產,即礦產和石化原料。 伐木利益 非伐木森林的利益 農地 畜牧地 保護區

116 人造資本及人力資源 人造資本: 機器和設備﹐建築物﹐都市土地
人力資源。利用國民所得帳,以殘餘法來估算,在扣除人造資本的投資後,假設所殘留的數值為人力資源所創造

117 1、自然資源 農地 藉由無限期的地租來衡量﹐其中在主要計算的來源,即穀類作物(稻米、小麥和玉米)的土地報酬﹐使用每公頃耕作地的加權平均;而另外耕作其他農作物的土地價值則假設為主要穀類作物土地報酬的80%。 伐木 在樹木不被砍伐殆盡的前提下﹐伐木的財富計算是砍伐資源的經濟租折現值。

118 1、自然資源 非伐木的利益 假設只有十分之一的森林區域是可以抵達的﹐則其非伐木活動的每公頃價值為這些森林可以產生的利益的10%。這些非伐木活動包括打獵、休閒娛樂及旅遊。非伐木利益每公頃價格則更根據估計發展中和已發展國家的平均數值來計算(US$ )。

119 1、自然資源 畜牧地 與農地的計算方式相同﹐其計算來源為以世界價格計價的牛肉、羊、牛奶和羊毛生產。
地下資產(礦產和石化原料) 為礦產和石化原料資源在其可生產的年限其經濟租的折現值。

120 1、自然資源 保護區 以機會成本來計算﹐其機會成本的計算依據為以畜牧地的每公頃地租來計價。 其中魚類資源並未包含於分析中,原因之一是資料的關係,之二則是世界上對漁業資源並無良好的管理,以致無法估算正確的經濟租。

121 2、人造資本 其計算依據為“永久存貨模型“(perpetual inventory model, 見Nehru and dhareshwar(1993))。其中機器和設備是以名目價格計算,而建築物的計算是以PPP來計算,都市土地則按照建築物的固定比例計算。

122 2、人造資本 建築物﹦s*資本存量 ÷﹙PPP﹚ 機器及設備﹦﹙1-s﹚*資本存量÷名目匯率 都市土地﹦s*資本存量÷﹙PPP﹚*

123 3、人力資源 利用國民所得帳,以殘餘法來估算人力資源。 1. NNP扣除自然資源報酬。
1.      NNP扣除自然資源報酬。 2.      非資源的NNP折現值以人類可從事生產的平均殘餘年限計算。 3.      再將資本存量由非資源的NNP折現值中扣除。 最後得出的值即為利用殘餘法計算出的人力資源。

124 國民財富估計結果 原先估計 修正 自然資源估計

125

126

127

128

129 國民財富的估計 對台灣經濟發展的意義 人造資本一般 自然資源缺乏 人力資源豐富 公共建設仍缺(亞洲) 放慢自然資源的開發的速度(已開發國家)
開發人力資源

130 Concepts for Review Absorptive capacity Biomass fuels
Clean technologies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Consumer surplus Debt-for-nature swap Deforestation Deser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nvironmental capital Externality Free-rider problem 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gases

131 Concepts for Review (cont’d)
Internalization Marginal cost Marginal net benefit Ozone depletion Pollution tax Present value Private costs Producer surplus Property rights Public bad Public good Scarcity rent Social costs Soil eros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national income Total net benefit

132 HOMEWORK Todaro (2006) Ch. 10 上網作選擇題第十章 / 本週作業 Todaro (2006) Ch. 10,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pp


Download ppt "發展經濟學 第九講 環境與經濟發展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