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授課老師:任維廉 老師 學生:滕春霖 0183201 報告日期:2012/12/27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 使用者接受度的資訊技術 授課老師:任維廉 老師 學生:滕春霖 報告日期:2012/12/27
2
Self Introduction 學歷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puter Science 碩士 Lab : 卓訓榮 老師實驗室 興趣: A.游泳 B.登山 C.桌球 D.電影 E.多媒體設備 F:為朋友理髮 個性: 愛打抱不平,樂觀進取,好結交朋友, 易與人相處,做事積極,重效率‧
3
01.前言 02.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03.基礎理論 04.量表發展及前測 05.Study 1 06.Study 2 07.結論
大綱 01.前言 02.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03.基礎理論 04.量表發展及前測 05.Study 1 06.Study 2 07.結論
4
前言 使用者對於現今資訊技術的接受度如何,以及應該如何來解釋,這些對於管理資訊系統的研究以及對於軟體銷售者的相關研究,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從以前到現在對於預測使用者滿意度的有效量表的相關資料很少,而使用在實務上的主觀量測方法卻不具有效度,以前的研究量測大部份沒有和系統使用的情形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研究出一份新的量表,並且驗證其有效度。
5
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 1.使用系統時,所感受到的容易程度。
2.若是覺得學習該系統越容易時,對學習系統的態度就會越往正向發展,也越容易接受該系統。 ◆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 1.使用系統時,對於工作績效的增加,覺得有所幫助的程度。 2.若是覺得使用該系統,工作績效有所增加,也就是系統的有用性的程度越高,則對於該系統的態度就會越往正向發展。
6
基礎理論(一) ◆ 從幾個不同的研究得知感知易用性(PEOU)與感知有用性(PU)是決定了使用者行為的重要因素。(Schultz and Slevin, Robey,1979) ◆ 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 :類似於感知易用性,主要的內容是為了要去判斷是否有所能力或者是否有所動機去執行某個任務。(Bandura,1982) Self-efficacy theory → PEOU Outcome → PU
7
基礎理論(二) ◆ 成本效益範例(Cost-benefit Paradigm):主要的內容為人們選擇各種決策策略的認知權衡之間的努力,需要採用的策略和質量(精度)的判決結果。(Beach and Mitchell,1978) ◆ 採納創新 (Adoption of Innovations):主要的內容為在採納創新當中感知易用性(PEOU)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Tornatzky and Klein,1982)
8
基礎理論(三) 通道配置模式(Channel disposition model) 資訊報告的評估
1.Accessibility(便利性、可操控的、容易的) →PEOU 2.Value (重要性、相關性、有用的、有價值的) →PU (Swanson ,1987) 資訊報告的評估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reports) 1.Perceived Usableness → PEOU 2.Perceived Importance →PU (Larcker and Lessig ,1980)
9
基礎理論(四) 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主要的內容為在這類的相關研究當中,會將研究的重要焦點都放在感知易用性(PEOU)的設計考量上。 使用者知覺選擇相關通訊科技的產品時,會有兩項影響產品選擇的基本構面: Ease of use → PEOU Effectiveness → PU (Hauser and Simmie ,1981)
10
量表發展及前測(一)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來列出感知易用性(PEOU)及感知有用性(PU)所產生出來的各14個候選的問項。
判斷準則為優先順序與分群。
11
量表發展及前測(二) 感知有用性(PU)的初始問項
12
量表發展及前測(三) 感知易用性(PEOU)的初始問項
13
感知有用性(PU)的前測結果 A為工作效率 B為時間及生產力的節省 C為學習系統對工作的重要性
量表發展及前測(四) 感知有用性(PU)的前測結果 A為工作效率 B為時間及生產力的節省 C為學習系統對工作的重要性
14
感知易用性(PEOU)的前測結果 A為身體的勞力 B為心理的勞力 C為容易學習的程度
量表發展及前測(五) 感知易用性(PEOU)的前測結果 A為身體的勞力 B為心理的勞力 C為容易學習的程度
15
Study 1(一) 利用前測篩選之後,針對最後剩下的10個問項來分析信度、收斂效度、區分效度以及因素效度。 樣本來源是來自於120位IBM的多倫多開發實驗室中的工作人員。 感知易用性與感知有用性的調查:使用的是XEDIT文件編輯軟體與PROFS電子郵件系統這兩種軟體。 回收的問卷總共有112份(回應率為93%)。
16
Study 1(二) 感知有用性中,兩個軟體達到Cronbach α 為0.97,而感知易用性中,電子郵件系統為0.86; XEDIT為0.93。統整兩個數據得到的是Cronbach α 為0.97和0.91。 多重特質多方法(MTMM) 1.收斂效度:若是使用相同的方式去測量相同構面的結果,應該具有高度相關MTMM;若是使用不同的方式去測量相同構面的結果,應該具有次高相關MTHM。 2.區分效度:若是使用相同的方式去測量不同構面的結果,應該具有低度相關MTMM;若是使用不同的方式去測量不同構面的結果,應該具有最低度相關MTHM。
17
Study 1(三) 多重特質多方法(MTMM)分析總結
18
Study 1(四) 因素效度(主成份分析法、斜交轉軸法)
19
Study 2(一) 利用前測篩選之後,針對最後剩下的問項來分析。 樣本來源是來自於本身自願參加的40位Boston大學的MBA學生。
感知易用性與感知有用性的調查:使用的是Chart-Master以及Pendraw(商業繪圖軟體)這兩種軟體。 Cronbach α 感知易用性=0.94;感知有用性=0.98
20
因素效度(因素抽取-主成份分析法、斜交轉軸法)。
Study 2(二) 因素效度(因素抽取-主成份分析法、斜交轉軸法)。
21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自我報告中的相關性。
Study 2(三)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自我報告中的相關性。
22
使用在自我報告的用途上,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回歸分析的影響。
Study 2(四) 使用在自我報告的用途上,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回歸分析的影響。
23
結論(一) 新的一份量表發展出來的步驟。 相關程度為有用性/使用程度>易用性/使用程度。
感知易用性是感知有用性的前因,不是直接(平行於有用性)影響使用程度,也就是易用性→有用性→使用程度的因果關係鏈。 使用的程度的測量是使用自我認知的方法,目前還無法知道自我認知的方法對於反應實際行為的精確度是多少。
24
結論(二) PEOU對於使用的程度有著極為明顯的直接影響(測量的樣本經過一個小時的訓練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在訓練之後的十四週後再次測量結果,則所呈現的結果變成了不顯著(Davis ,1989)。 趨利 Approach goal→功能性→PU 避害 Avoidance goal→易用性→PEOU
25
心得與討論 1.在傳統的人為因素,往往過分強調易用性,而忽略有用性(Branscomb and Thomas,1984; Chin et al.,1988; Shnelderman,1987)。 2. 結論:成功的系統是不應該忽視那些有用的設計並將其人性化(易用)的實現。 3.生活中易用性與有用性的例子頗多;如IBM- PC/Apple-PC ;簡易手機/智慧型手機 ;自排車/手排車。
26
Thank you END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