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7.1 概述 7.2 角度调制与解调原理 7.3 调频电路 7.4 鉴频电路 7.5 集成调频、 鉴频电路芯片介绍 7.6 章末小结 返回主目录

2 第7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7.1概述 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合称为角度调制(简称调角)。 因为相位是频率的积分, 故频率的变化必将引起相位的变化, 反之亦然, 所以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在时域特性、频谱宽度、调制与解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 角度调制与解调属于非线性频率变换, 比属于线性频率变换的振幅调制与解调在原理和电路实现上都要困难一些。由于角度调制信号在抗干扰方面比振幅调制信号要好得多, 所以虽然要占用更多的带宽, 但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其中, 在模拟通信方面, 调频制比调相制更加优越, 故大都采用调频制。 所以, 本章在介绍电路时, 以调频电路、 鉴频(频率解调)电路为主题, 但由于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的内在联系, 调频可以用调相电路间接实现, 鉴频也可以用鉴相(相位解调, 也称相位检波)电路间接实现, 所以实际上也介绍了一些调相与鉴相电路。 

4 7.2角度调制与解调原理 7.2.1调角信号的时域特性 1. 调频信号
设高频载波为 uc=Ucmcosωct, 调制信号为 uΩ(t), 则调频信号的瞬时角频率 ω(t)=ωc+kfuΩ (t) 瞬时相位 φ(t)=∫t0ω(t)dt=ωct+kf∫t0uΩ(t)dt 调频信号 uFM=Ucmcosωct+kf ∫t0 uΩ(t)dt (7.2.1) 其中kf为比例系数。 

5 上式表明, 调频信号的振幅恒定, 瞬时角频率是在固定的载频上叠加一个与调制信号电压成正比的角频率偏移(简称角频偏)Δω(t)=kfuΩ(t), 瞬时相位是在随时间变化的载波相位φc(t)=ωct上叠加了一个与调制电压积分成正比的相位偏移(简称相偏)Δφ(t)=kf∫t0uΩ(t)dt。其最大角频偏Δωm和调频指数(最大相偏)Mf分别定义为: Δωm=kf|uΩ(t)|max, Mf=kf|∫t0uΩ(t)dt|max 若调制信号是单频信号, 即uΩ(t)=UΩmcosΩt, 则由式(7.2.1)可写出相应的调频信号:

6 uFM=Ucmcos =Ucmcos(ωct+Mfsin Ωt) (7.2.3)
2 调相信号 设高频载波为 uc=Ucmcos ωct, 调制信号为 uΩ(t), 则调相信号的瞬时相位 φ(t)=ωct+kpuΩ(t) 瞬时角频率

7 调相信号 uPM=Ucmcos[ωct+kpuΩ(t)] (7.2.4)
上式表明, 调相信号的振幅恒定, 瞬时相位是在随时间变化的载波相位φc(t)=ωct上叠加了一个与调制电压成正比的相偏Δφ(t)=kpuΩ(t), 瞬时角频率是在固定载频上叠加了一个与调制电压的导数成正比的角频偏Δω(t)=kp 。 最大角频偏Δωm和调相指数(最大相偏)Mp分别定义为:

8 若调制信号是单频信号, 即uΩ(t)=Uωm cos Ωt, 由式(7.2.4)可写出相应的调相信号
UPM=Ucmcos(ωct+kpUΩm cosΩt) =Ucmcos(ωct+MpcosΩt) (7.2.6) 3 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时域特性的比较 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的相同之处在于: (1) 二者都是等幅信号。  (2) 二者的频率和相位都随调制信号而变化, 均产生频偏与相偏。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的区别在于:

9 (1) 二者的频率和相位随调制信号变化的规律不一样, 但由于频率与相位是微积分关系, 故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 
(2) 从表7.2.1中可以看出, 调频信号的调频指数Mf与调制频率有关, 最大频偏与调制频率无关, 而调相信号的最大频偏与调制频率有关, 调相指数MP与调制频率无关。  (3) 从理论上讲, 调频信号的最大角频偏Δωm<ωc, 由于载频ωc很高, 故Δωm可以很大, 即调制范围很大。由于相位以2π为周期, 所以调相信号的最大相偏(调相指数)Mf<π, 故调制范围很小。

10

11 图7.2.1给出了调制信号分别为单频正弦波和三角波时的调频信号和调相信号的有关波形。 

12 7.2.2调角信号的频谱 由式(7.2.3)和(7.2.6)可以看出, 在单频调制时, 调频信号与调相信号的时域表达式是相似的, 仅瞬时相偏分别随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变化, 无本质区别, 故可写成统一的调角信号表达式: u(t)=Ucmcos(ωct+MsinΩt) (7.2.7)_ 式中用调角指数M统一代替了Mf与Mp。  式(7.2.7)可展 u(t)=Ucm[cos(MsinΩt)cosωct-sin(MsinΩt)sinωct] (7.2.8) 利用贝塞尔函数理论中的两个公式:

13  cos(Msin Ωt)=J0(M)+2J2(M)cos2Ωt+2J4(M)cos4Ωt+…
sin(MsinΩt)=2J1(M)sinΩt+2J3(M)sin3Ωt+2J5(M)sin5Ωt+…其中Jn(M)是宗数为M的n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代入式(7.2.8), 可得到 u(t)=Ucm[J0(M)cosωct-2J1(M)sinΩtsinωct+2J2(M)cos2Ωtcosωct-2J3(M)sin3Ωtsinωct+2J4(M)cos4Ωtcosωct-2J5(M)sin5Ωtsinωct+…] =Ucm{J0(M)cosωct+J1(M)[cos(ωc+Ω)t-cos(ωc-Ω)t]+J2(M)[cos(ωc+2Ω)t+cos(ωc-2Ω)t]+J3(M)[cos(ωc+3Ω)t-cos(ωc-3Ω)t]+J4(M)[cos(ωc+4Ω)t+cos(ωc-4Ω)t]+J5(M)[cos(ωc+5Ω)t-cos(ωc-5Ω)t]…} (7.2.9)

14 图7.2.2给出了宗数为M的n阶第一类贝塞尔函数曲线, 表7.2.2给出了M为几个离散值时的贝塞尔函数值。
分析式(7.2.9)和贝塞尔函数的特点, 可以看出单频调角信号频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载频和无穷多组上、下边频组成, 这些频率分量满足ωc±nΩ, 振幅为Jn(M)Ucm,n=0, 1, 2, …。Ucm是调角信号振幅。  当n为偶数时, 两边频分量振幅相同, 相位相同; 当n为奇数时, 两边频分量振幅相同, 相位相反。 

15

16 2) 当M确定后, 各边频分量振幅值不是随n单调变化, 且有时候为零。因为各阶贝塞尔函数随M增大变化的规律均是衰减振荡, 而各边频分量振幅值与对应阶贝塞尔函数成正比。
 (3) 随着M值的增大, 具有较大振幅的边频分量数目增加, 载频分量振幅呈衰减振荡趋势, 在个别地方(如M=2405, 5520时), 载频分量为零。  (4) 若调角信号振幅不变, M值变化, 则总功率不变, 但载频与各边频分量的功率将重新分配。  上述特点充分说明调角是完全不同于调幅的一种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显然, 作为调角的逆过程, 角度解调也是一种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 

17 对于由众多频率分量组成的一般调制信号来说, 调角信号的总频谱并非仅仅是调制信号中每个频率分量单独调制时所得频谱的组合, 而且另外又新增了许多频率分量。例如, 若调制信号由角频率为Ω1, Ω2的两个单频正弦波组成, 则对应调角信号的频率分量不但有ωc±nΩ1和ωc±nΩ2, 还会出现ωc±nΩ1±pΩ2, n、p=0, 1, 2, …。 

18 7.2.3调角信号的带宽 根据调角信号的频谱特点可以看到, 虽然理论上它的频带无限宽, 但具有较大振幅的频率分量还是集中在载频附近, 且上下边频在振幅上是对称的。  当M1时(工程上只需M<0.25), 即对于窄带调角信号, 有近似公式 cos(MsinΩt)≈1, sin(MsinΩt)≈MsinΩt 故式(7.2.8)可化简为: u(t)=Ucmcosωct+ cos(ωc+Ω)t-cos(ωc-Ω)t (7.2.10) 此时的频谱由载频和一对振幅相同、 相位相反的上下边频组成, 带宽

19 BW≈2F (7.2.11) 对于非窄带调角信号, 通常定义有效带宽(简称带宽) BW≈2(M+1)F (7.2.12) 从表7.2.2中可以看出, M+1以上各阶边频的振幅均小于调角信号振幅的10%, 故可以忽略。  对于一般调制信号形成的调角波, 采用其中最高调制角频率, 代入式(7.2.11)或(7.2.12), 可以求得频带宽度。 

20 例7.1 已知音频调制信号的最低频率Fmin=20Hz, 最高频率Fmax=15kHz, 若要求最大频偏Δfm=45kHz, 求出相应调频信号的调频指数Mf、带宽BW和带宽内各频率分量的功率之和(假定调频信号总功率为1W), 画出F=15kHz对应的频谱图, 并求出相应调相信号的调相指数Mp、带宽和最大频偏。 解: 调频信号的调频指数Mf与调制频率成反比, 即 Mf= , 所以Mfmax= rad rad

21 BW=2×(3+1)×15×103=120kHz  因为F=15kHz对应的Mf=3, 从表7.2.2可查出J0(3)=-0.261, J1(3)=0.339, J2(3)=0.486, J3(3)=0.309, J4(3)=0.132, 由此可画出对应调频信号带宽内的频谱图, 共9条谱线, 如图例7.1所示。 因为调频信号总功率为1W, 故Ucm= , 所以带宽内功率之和=  调相信号的最大频偏是与调制信号频率成正比的, 为了保证所有调制频率对应的最大频偏不超过45kHz, 故除了最高调制频率外, 其余调制频率对应的最大频偏必然小于45kHz。 另外, 调相信号的调相指数Mp与调制频率无关。

22

23 由Δfm=MpF可得 Mp= 所以Δfm min=MpFmin=3×20=60Hz BW=2×(3+1)×15×103=120kHz 由以上结果可知, 若调相信号最大频偏限制在45kHz以内, 则带宽仍为120kHz, 与调频信号相同, 但各调制频率对应的最大频偏变化很大, 最小者仅60Hz。  最大频偏与带宽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最大频偏是指调角信号瞬时频率偏离载频的最大值, 如在例7.1中若载频为100 MHz, 则调频信号瞬时频率的变化范围为99.955MHz~ MHz;

24 而带宽是指调角信号频谱分量的有效宽度, 对于窄带和非窄带调角信号, 分别按照式(7. 2. 11)、 (7. 2
而带宽是指调角信号频谱分量的有效宽度, 对于窄带和非窄带调角信号, 分别按照式(7.2.11)、 (7.2.12)定义, 带宽内频率分量的功率之和占总功率的90%以上, 如例7.1中是99.6%。非窄带调频信号最大频偏Δfm与带宽BW的关系为:   BW=2(Δfm+F) (7.2.13)

25 7.2.4调角信号的调制原理 1 调频原理 实现频率调制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直接调频, 二是间接调频。  (1) 直接调频。 根据调频信号的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成线性变化这一基本特性, 可以将调制信号作为压控振荡器的控制电压, 使其产生的振荡频率随调制信号规律而变化, 压控振荡器的中心频率即为载波频率。显然, 这是实现调频的最直接方法, 故称为直接调频。 

26 (2) 间接调频。 若先对调制信号uΩ(t)进行积分, 得到u1(t)=∫t0uΩ(t)dt, 然后将u1(t)作为调制信号对载频信号进行调相, 则由式(7.2.4)可得到: u(t)=Ucmcos[ωct+kpu1(t)]=Ucmcos ωct+kp∫t0uΩ(t)dt 参照式(7.2.1)可知, 对于uΩ(t)来说, 上式是一个调频信号表达式。  因此, 将调制信号积分后调相, 是实现调频的另外一种方式, 称为间接调频。 或者说, 间接调频是借用调相的方式来实现调频。图7.2.3是间接调频原理图。

27

28 2 调相原理 实现相位调制的基本原理是使角频率为ωc的高频载波uc(t)通过一个可控相移网络, 此网络产生的相移Δφ受调制电压uΩ(t)控制, 满足Δφ=kpuΩ(t)的关系, 所以网络输出就是满足式(7.2.4)所示的调相信号了。 图7.2.4给出了可控相移网络调相原理图。  式(7.2.4)所示调相信号又可写成: uPM=Ucmcos[ωct+kpuΩ(t)] =Ucmcos

29

30 =Ucmcos[ωc(t-τ)] 其中 是一比例系数。  式(7.2.14)将调相信号表示为一个可控时延信号, 时延τ与调制电压uΩ(t)成正比。可见, 时延与相移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 将图7.2.4中的可控相移网络改为可控时延网络, 也可实现调相。 

31 7.2.5调角信号的解调原理 1 鉴相原理 采用乘积鉴相是最常用的方法。  若调相信号为  uPM=Ucmcos [ωct+Δφ(t)] 其中 Δφ(t)=kpuΩ(t) 同步信号与载波信号相差 , 为

32 式中k为乘法器增益, 低通滤波器增益为1。  由式(7.2.15)可以看到, 乘积鉴相的线性鉴相范围较小, 只能解调Mp≤ 的调相信号。  图7.2.5是乘积鉴相原理图。由于相乘的两个信号有90°的固定相位差, 故这种方法又称为正交乘积鉴相。  2 鉴频原理 从式(7.2.1)所示调频信号表达式来看, 由于随调制信号uΩ(t)成线性变化的瞬时角频率与相位是微分关系, 而相位与电压又是三角函数关系, 所以要从调频信号中直接提取与uΩ(t)成正比的电压信号很困难。

33

34 通常采用两种间接方法。 一种方法是先将调频信号通过频幅转换网络变成调频—调幅信号, 然后利用包络检波的方式取出调制信号。另一种方法是先将调频信号通过频相转换网络变成调频—调相信号, 然后利用鉴相方式取出调制信号。图7.2.6给出了相应的原理图。  第8章第8.5节还将介绍一种利用锁相环进行鉴频的方法, 称为锁相鉴频。 

35

36 7.2.6调频制与调相制比较 调频制是指传送的调角信号中, 瞬时频偏与调制电压成正比, 满足式(7.2.1);调相制是指传送的调角信号中, 瞬时相偏与调制电压成正比, 满足式(7.2.4)。虽然调频信号可以由调相方式间接实现, 调相信号也可以由调频方式间接实现, 但是两种调制体制的性能是不一样的。  抗干扰性是衡量调制体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假定接收机解调器输入的已调波信号信噪比相同, 哪一种调制体制解调器输出信噪比高, 解调失真小, 则说明哪一种调制体制抗干扰性好。显然, 对调幅制的主要干扰是振幅噪声, 对调频制与调相制的主要干扰是频率噪声和相位噪声。 

37 研究表明, 在单频干扰情况下, 调幅制、 调频制与调相制对应的已调波信号的电压信噪比的比值大约等于各自调制指数Ma、Mf与Mp的比值。即调制指数越大, 对应的已调波信号的电压信噪比越大, 抗干扰性越好。调幅制的Ma≤1, 故抗干扰性差。对于调频制与调相制来说, 调制指数可以大于1, 故抗干扰性可以比调幅制好, 当然, 这是用增加带宽的代价来换取的。由于调相制的Mp<π, 而调频制的Mf可以做得很大, 故调频制的抗干扰性又可以比调相制好。显然, Mf1的窄带调频的抗干扰性不如Mf>1的宽带调频。 

38 例7. 1的结果告诉我们, 对于有一定频率范围的调制信号, 在系统带宽相同时, 如果采用调频制, 由式(7. 2
例7.1的结果告诉我们, 对于有一定频率范围的调制信号, 在系统带宽相同时, 如果采用调频制, 由式(7.2.13)可知, 带宽大致由最大频偏所决定。由于最大频偏与调制频率无关, 所以每个调制频率分量都可以充分利用带宽, 获得最大频偏。另外, 较低调制频率分量还可以获得更高的调频指数(如20Hz分量的调频指数高达2250), 故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但是, 如果采用调相制, 带宽是由最高调制频率分量获得的最大频偏来决定的(BW=2(Δfm max+Fmax))。 除了最高调制频率分量外, 其余调制频率分量获得的最大频偏均越来越小(Δfm=MpF), 如20Hz分量的最大频偏仅60 Hz, 所以不能充分利用系统带宽。另外, 所有调制频率分量的Mp都相同, 且不高, 故抗干扰性不大好。

39 综上所述, 调角制的抗干扰性可以比调幅制好, 调频制在带宽利用和抗干扰性方面又比调相制好, 所以, 在模拟通信系统中广泛采用调频制而很少用调相制。由于调频系统占用频带很宽, 所以调频通信的工作频段被安排在几十兆赫兹至近千兆赫兹的高频段。在以后各节的电路讨论中, 我们将注意力着重放在调频和鉴频电路方面。由于调频可以由调相间接实现, 鉴频也可以由鉴相间接实现, 所以实际上也涉及到一些调相和鉴相电路。

40 7.3 调 频电路 7.3.1调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 调频线性性
7.3 调 频电路 7.3.1调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 调频线性性 调频电路输出信号的瞬时频偏与调制电压的关系称为调频特性。显然, 理想调频特性应该是线性的, 所以对实际电路可能产生一些非线性失真, 应尽量设法使其减小。  2 调频灵敏度 单位调制电压变化产生的角频偏称为调频灵敏度Sf, 即Sf= 。 在线性调频范围内, Sf相当于式(7.2.1)中的kf。 3 最大线性调制频偏(简称最大线性频偏)

41 实际电路的调频特性是非线性的, 其中线性部分能够实现的最大频偏称为最大线性频偏。
由公式Mf= , BW=2(Mf+1)F=2(Δfm+F)可知, 最大频偏与调频指数和带宽都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调频系统要求不同的最大频偏, 所以调频电路能达到的最大线性频偏应满足要求。如调频广播系统的要求是75kHz, 调频电视伴音系统的要求是50 kHz。  4 载频稳定度 调频电路的载频(即中心频率)稳定性是接收电路能够正常接收而且不会造成邻近信道互相干扰的重要保证。不同调频系统对载频稳定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如调频广播系统要求载频漂移不超过±2kHz, 调频电视伴音系统要求载频漂移不超过±500Hz。

42 7.3.2直接调频电路 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是广泛采用的一种直接调频电路。 为了提高中心频率稳定度, 可以加入晶振, 但加入晶振后又会使最大线性频偏减小。采用倍频和混频措施可以扩展晶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的最大线性频偏。  锁相调频电路的中心频率稳定度可以做得很高, 是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直接调频电路, 在第8章第8.5节将会讨论。 1 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 第4章第4.5节例46讨论的变容二极管压控振荡器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 

43 它的振荡回路由一个电感、一个变容二极管和两个电容组成。为避免重复, 本小节对于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的工作原理不再叙述, 仅着重分析它的性能指标。 为简化起见, 假定其振荡回路仅包括一个等效电感L和一个变容二极管组成的等效电容Cj, 则在单频调制信号uΩ(t)=UΩmcosΩt的作用下, 回路振荡角频率可参照式(4.5.2)写成:

44 其中ωc= 是uΩ=0时的振荡角频率, 即调频电路中心角频率, x=mcosΩt= 是归一化调制信号电压, x≤1。 
在式(7.3.1)中, 当变容二极管变容指数n=2时, 有 ωc(t)=ωc(1+x)=ωc1+uΩUB+UQ 故角频偏Δω(t)=ωcuΩUB+UQ  这种情况称为线性调频, 无非线性失真。  当n≠2时, 式(7.3.1)可展开为:

45 其中线性角频偏部分 Δω(t)= 。 式(7.3.3)中右边第三项及其以后各项一方面将产生与uQ的二次方及其以上各次方有关的角频偏, 显然这些将产生调制特性的非线性失真;另一方面还将使载频产生一个附加偏移, 使载频稳定度降低。由式(7.3.3)可见, 非线性失真和载频偏移随着m的增大以及n与2之间差值的增大而增大。  由式(7.3.2)与(7.3.3)可以写出统一的最大线性角频偏表达式:  Δωm= mωc (7.3.4) 和调频灵敏度表达式:

46 上式说明, 当n确定之后, 最大相对线性角频偏 与电容调制度m成正比。 虽然增大m会增加最大相对角频偏, 但也会增加非线性失真和减小载频稳定度, 所以, 最大相对角频偏受m的限制。 
在实际电路里, 常采用变容二极管部分接入回路的方式, 第4章图例4.6所示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 加在变容管上的调制电压对整个LC回路的影响减小, 故调频电路的最大线性频偏有所减小,但非线性失真和各种因素引起的载频不稳定性也有所减小。读者可自行推导出有关表达式。  图7.3.1(a)是另一个变容二极管部分接入调频电路。在电路里采用了两个变容二极管背靠背连接, 这也是一种常用方式。

47

48 在变容二极管的直流偏压上不仅加有低频调制电压, 而且叠加有回路里的高频振荡电压, 如图7. 3
在变容二极管的直流偏压上不仅加有低频调制电压, 而且叠加有回路里的高频振荡电压, 如图7.3.2所示, 故变容二极管的实际电容值会受到高频振荡的影响。若高频振荡电压振幅太大, 还可能使叠加后的瞬时电压造成变容二极管正偏。采用两个变容二极管对接, 从图7.3.1(b)所示高频等效电路可知, 两管对于高频振荡电压来说是串联的, 故加在每个管上的高频振荡电压振幅减半。 另外, 两管上高频振荡电压相位相反, 由于Cj-u曲线的非线性特性, 虽然对结电容产生的高频影响不能完全抵消, 但也能抵消一部分。对于直流偏压和低频调制电压来说, 两管是并联关系, 故工作状态不受影响。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调频灵敏度有所降低, 因为两变容管串联后总结电容减半。

49

50 2. 晶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 在晶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里, 常采用晶振与变容二极管串联的方式, 如图4.5.3给出的一个例子。晶体变容二极管压控振荡器也可以看作是晶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 正如第4章第4.4、 4.5节所指出的, 晶振的频率控制范围很窄, 仅在串联谐振频率fs与并联谐振频率fp之间, 所以晶振调频电路的最大相对频偏 只能达到0.01%左右, 最大线性频偏Δfm也就很小。  晶振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的突出优点是载频(中心频率)稳定度高, 可达10-5左右,因而在调频通信发送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1 为了增大最大线性频偏, 即扩展晶振的频率控制范围, 可以采用串联或并联电感的方法, 这在第4章第4. 5节已有详细讨论, 图4. 5
为了增大最大线性频偏, 即扩展晶振的频率控制范围, 可以采用串联或并联电感的方法, 这在第4章第4.5节已有详细讨论, 图4.5.5也给出了有关电路图, 故不再重复。7.5节中介绍的MC2833调频集成电路的应用也是一个实际范例, 可参看图7.5.1。  3 扩展直接调频电路最大线性频偏的方法 从式(7.3.6)可以看到, 变容管直接调频电路的最大相对线性频偏 受到变容管参数的限制。 晶振直接调频电路的最大相对线性频偏也受到晶振特性的限制。显然, 提高载频是扩展最大线性频偏最直接的方法。 例如, 当载频为100MHz时, 即使最大相对线性频偏仅0.01%, 最大线性频偏也可达到10kHz, 这对于一般语音通信也足够了。 

52 然而, 如要求进一步扩展最大线性频偏, 可以采用倍频和混频的方法。 
设调频电路产生的单频调频信号的瞬时角频率为:  ω1=ωc+kfUΩm cosΩt=ωc+ΔωmcosΩt  经过n倍频电路之后, 瞬时角频率变成:  ω2=nωc+nΔωmcosΩt 可见n倍频电路可将调频信号的载频和最大频偏同时扩大为原来的n倍, 但最大相对频偏仍保持不变。 

53 若将瞬时角频率为ω2的调频信号与固定角频率为ω3=(n+1)ωc的高频正弦信号进行混频, 则差频为
ω4=ω3-ω2=ωc-nΔωmcosΩt 可见混频能使调频信号最大频偏保持不变, 最大相对频偏发生变化。  根据以上分析, 由直接调频、倍频和混频电路三者的组合可使产生的调频信号的载频不变,最大线性频偏扩大为原来的n倍。  如果将直接调频电路的中心频率提高为原来的n倍, 保持最大相对频偏不变, 则能够直接得到瞬时角频率为ω2的调频信号, 这样可以省去倍频电路。  图7.3.3给出了有关原理方框图。 

54

55 7.3.3间接调频电路 根据本章第7.2节所述间接调频的原理, 由于积分电路可以用简单的RC积分器实现, 故可控相移网络是间接调频电路的关键部件。 可控相移网络有多种实现电路, 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是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 1. 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 图7.3.4(a)给出了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的实用电路, (b)是其高频等效电路。 对于高频载波来说, 三个0.001μF的小电容短路; 对于低频调制信号来说, 三个0.001 μF的小电容开路, 4.7μF电容短路。

56

57 设调制信号uΩ=UΩmcosΩt经4.7μF电容耦合到变容二极管上, 则由电感L和变容二极管组成的LCj回路的中心角频率ω(t)将随调制电压而变化。当角频率为ωc的载波信号通过这个LCj回路后, 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图7.3.5LC回路中心角频率ω(t)与输入信号中心角频率ωc相互变化关系借助图7.3.5所示并联LC回路阻抗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将输入视为电流信号, 输出视为电压信号, 我们来讨论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 ① 若LC回路中心角频率恒定为ω0, 输入载波的角频率ωc=ω0, 则称回路处于谐振状态, 输出载波信号的频率不变, 相移为零。 

58

59 ② 若LC回路中心角频率仍恒定为ω0, 输入是载频ωc=ω0的等幅单频调频电流信号, 瞬时角频偏为Δωmcos Ωt, 则回路处于失谐状态, 如图7.3.5(a)所示。由于ω0附近的幅频特性曲线较平坦,故阻抗的幅值变化ΔZ不大,最大变化量为ΔZm。若令输入电流振幅为I,则输出电压振幅就不是恒定的了,所产生的最大变化量为ΔUm=ΔZmI。 然而, ω0附近的相频特性曲线较陡峭,故产生的相移变化Δφ很大,最大变化量为±Δφm, 即输出电压的相位与输入电流的相位不同, 有一个最大相移为±Δφm的相位差。  

60 ③ 与情况②相反, 若输入是角频率恒为ωc的载波信号, LC回路的中心角频率ω(t)发生变化, 满足ω(t)=ω0+ΔωmcosΩt, 且ω0=ωc, 如图7.3.5(b)所示, 显然, 回路也处于失谐状态,不过是由于回路阻抗特性曲线的左右平移而产生的。这时输出电压的振幅变化与相位变化与情况②完全相似,从图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②、③情况下的LC回路均称为失谐回路。  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属于第③种情况。现在来分析这种情况下输出信号的相移表达式Δφ(t)。参照相同情况下LCj回路中心角频率表达式(7.3.1)和(7.3.3), 在m较小时, 有:

61 因为输入载波角频率ωc=ω0, 所以瞬时角频率差为:
根据第1章第1.2节对LC并联谐振回路的分析, 当失谐不大时, 回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流的相位差可近似表示为: Δφ(t)=-arctan

62 当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的可变中心角频率ω(t)对于输入载波角频率ωc失谐不大时, 二者之间的相位差, 也就是载波信号通过相移网络产生的相移可用式(7.3.8)近似表示。
 Δφ(t)≈-nmQecosΩt=-MpcosΩt (7.3.9)  式中Qe是LCj回路有载品质因数。  由式(7.3.9)可见, 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能够实现线性调相, 但受回路相频特性非线性的限制, 必须满足Mp≤ , 调制范围很窄, 属窄带调相。 为了增大调相指数, 可以采用多个相移网络级联方式, 各级之间用小电容耦合, 对载频呈现较大的电抗, 使各级之间相互独立。

63 图7.3.6是一个三级单回路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 可产生的最大相偏为 。 其中22kΩ可调电阻用于调节各回路的Qe值, 使三个回路产生相同的相移。 
图中470kΩ电阻和3个并联0.022μF电容组成积分电路。 调制信号uΩ(t)经过5μF电容耦合后输入积分电路, 0.022μF电容上的输出积分电压控制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变化, 回路电感L对于低频积分电压可视为短路。  2 扩展间接调频电路最大线性频偏的方法 由变容二极管相移网络的分析和式(7.3.9)可知, 调相电路的调相指数Mp受到变容管参数的限制, 而调相信号的最大频偏Δfm又与Mp成正比, 故Δfm也受到限制。

64

65 因此, 间接调频电路的最大线性频偏受调相电路性能的影响, 也受到限制。 这与直接调频电路最大相对线性频偏受限制不一样。 
为了扩展间接调频电路的最大线性频偏, 同样可以采用倍频和混频的方法。下面用一个例题来具体说明。  例7.2 已知调制信号频率范围为40Hz~15 kHz, 载频为90 MHz, 若要求用间接调频的方法产生最大频偏为75kHz的调频信号, 其中调相电路Mp=0.5< , 如何实现? 解: (1) 若单独进行调相, 则Mp=0.5的调相电路对于最低调制频率Fmin和最高调制频率Fmax能够产生的频偏是不同的, 分别为:

66 Δfmmin=MpFmin=0.5×40=20 Hz
Δfmmax=MpFmax=0.5×15×103=75kHz (2) 现采用包括调相电路在内的间接调频电路, 则产生调频信号的最大相偏Mf就应该是内部调相电路实际最大相偏M′p, 有 Mf= 显然, 此时的实际最大相偏M′p与调制频率成反比, 这是为什么呢? 设输入间接调频电路的单频调制信号为:  u1=Um1cosΩt

67 经增益为1的积分电路输出后为:  u2= u2即为输入调相电路的信号, 因此有: M′p= 可见, 由于相同振幅的各调制分量经过积分电路后, 振幅减小, 且减幅程度与频率成反比, 故造成不同调制频率分量在调相电路里所获得的实际最大相偏M′p不一样, 最小调制频率Fmin分量获得的M′p最大。因为只有Fmin分量才能获得0.5这一实际最大相偏, 故由式(7.3.10)可求得此间接调频电路可获得的最大线性频偏:

68 Δfm=M′pFmin=0.5×40=20 Hz (3) 因为间接调频电路仅能产生最大频偏为20Hz的调频信号, 与要求75 kHz相差甚远, 故可以在较低载频fc1上进行调频, 然后用倍频方法同时增大载频与最大频偏。 因为要求的相对频偏 , 故fc1=20×1200=24 kHz。由于24 kHz作为载频太低, 所以可采用倍频和混频相结合的方法。 一种方案如图例7.2所示。

69

70 首先用间接调频电路在120kHz载频上产生Δfm1=18.3Hz(Mp=0.46)的调频信号, 然后经过四级四倍频电路, 可得到载频为30.72 MHz, Δfm2=4.685kHz的调频信号, 再和fL=36.345MHz的本振进行混频, 得到载频为5.625MHz, 最大频偏仍为4.685kHz的调频信号, 最后经过两级四倍频电路, 就能得到载频为90MHz, Δfm=75kHz的调频信号了。  例7.3在图7.3.6所示三级单回路变容管间接调频电路中, 已知变容管参数n=3, UB=0.6 , 回路有载品质因数Qe=20, 调制信号uΩ(t)频率范围为300Hz~4000Hz, 若每级回路所产生的相移不超过 , 试求调制信号最大振幅UΩm和此电路产生的最大线性频偏Δfm。 

71 解: 由图可知, 积分电路输出信号(即变容管上的调制电压)为:
 ui(t)= 根据例7.2中分析可知, 只有最小调制频率分量才能获得最大的调相指数。在本题里,只有300Hz分量才能获得 的最大相移,所以在此以300Hz单频调制表达式uΩ(t)=Uωm cosΩmint 进行分析, 有:

72 其中积分电阻R=470kΩ, 积分电容C是三个0.022μF电容并联, Uim=
从图上可以看到, 变容管直流偏压UQ=4 , 故电容调制度  m= 从而可求得单级回路调相指数

73 因为必须满足 所以调制信号振幅UΩm=RCΩminUim=470×103×3×0.022×10-6×2π×300Uim=58.44Uim≤58.44×0.04=2.34。 三级回路产生的总最大频偏Δfm=3MpFmin=3×0.52×300=468 Hz。 从此题的结果可以看到, 虽然采用了三级相移网络, 但产生的最大频偏仍然很小, 仅468 Hz。这是间接调频的缺点。

74 7.4鉴频电路 7.4.1鉴频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1 鉴频线性性
鉴频电路输出低频解调电压与输入调频信号瞬时频偏的关系称为鉴频特性, 理想的鉴频特性应是线性的。 实际电路的非线性失真应该尽量减小。  2 鉴频线性范围 由于输入调频信号的瞬时频率是在载频附近变化, 故鉴频特性曲线位于载频附近, 其中线性部分称为鉴频线性范围。 

75 3 鉴频灵敏度 在鉴频线性范围内, 单位频偏产生的解调信号电压的大小称为鉴频灵敏度Sd。

76 7.4.2 LC回路的频幅和频相转换特性 在第7.2节所介绍的两种鉴频方法中, 频幅转换网络和频相转换网络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显然, 转换网络的线性特性是保证线性鉴频的重要基础。 LC并联回路具有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使之成为简单而实用的频幅转换和频相转换网络, 应用非常广泛。  1. LC并联回路的频相转换特性 在第7.3节中已经讨论了高频信号通过LC并联回路的三种不同情况, 其中第2种情况说明调频信号通过参数恒定的LC回路后, 其振幅和相位都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来详细讨论这种情况。考虑到正交乘积鉴相的需要, 为了获得90°的固定相移, 所以在LC并联回路输入端串联一个小电容C1, 整个频相转换网络可看作是一个分压网络, 如图7.4.1(a)所示。

77

78 根据图7.4.1(a)可以写出网络电压传输函数  H(ω)= 其中Zp是LCR并联回路的等效阻抗。参照第1.2节中的分析方法, 在失谐不大时, 可求得 其中

79 于是可得到网络的相移函数  Δφ(t)= 若|Δφ1(t)|≤ , 有: Δφ1(t)≈ 设输入单频调频信号的相位为:  φi(t)=ωct+kf∫t0uΩ(t)dt=ωct+MfsinΩt 则在ωc=ω0的情况下, 输出信号的相位为 φo(t)=φi(t)+Δφ(t)=ωct+MfsinΩt+

80 由式(7.4.2)可知, 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比, 不仅产生了90°固定相移, 而且产生了一个与调制信号uΩ(t)成正比的瞬时相移, 所以称此网络为90°频相转换网络。
 由以上分析和图7.4.1(b)所示网络相频特性可知, 在ω=ω0附近, 相频特性曲线近似为直线, 线性频相转换范围为± 。 另外, 受网络幅频特性的影响,输出信号的振幅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不再是等幅信号了。  2 LC并联回路的频幅转换特性 由图7.3.5(a)可知, 当调频信号中心角频率ωc与LC并联回路中心角频率ω0相同时, 工作频率所处的网络幅频特性曲线较平坦, 对输入调频信号的振幅变化影响不大,而且是非单调性变化。

81 为取得较好的线性转换特性, 可将ωc置于幅频特性曲线下降段线性部分中点, 如图7. 4
为取得较好的线性转换特性, 可将ωc置于幅频特性曲线下降段线性部分中点, 如图7.4.2中的A点, 显然, 与A点对称的B点也可以。注意,A、 B两点处曲线的斜率不一样。 为了方便起见,图 中回路阻抗幅频特性的纵轴参量表示为电压振幅U。 设输入单频调频信号为:  uFM(t)=Ucmcos [ωct+kf∫t0uΩ(t)dt ] (7.4.3) 

82 回路幅频特性曲线在A点处的斜率即为频幅转换灵敏度Sm= , ΔU和Δω分别是线性范围内的振幅变化量和角频率变化量。 由图7. 4
 Um(t)=Um0+SmΔω(t)=Um0+SmkfuΩ(t) (7.4.4) 可见输出是一个调频—调幅信号。由于此工作频段对应回路相频特性曲线的非线性部分, 故引起的相移变化与调制电压不成正比, 而且变化量很小。  除了LC并联回路之外, LC互感耦合回路也是一种常用的频幅、 频相转换网络。

83

84 3 LC频幅、 频相转换特性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C频幅、频相转换网络是线性网络, 对调频信号的频谱结构不会产生变化, 但由于其中每个频率分量的振幅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 相位产生不同大小的偏移, 所以输出调频信号的振幅不再是恒定的了, 相位也发生了变化。 换而言之, 调频信号的频谱既没有产生线性搬移, 更没有发生非线性变换, 而仅仅是其中各个频率分量的振幅和相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已。  在实际调频通信接收系统中, 鉴频电路输入调频信号的最大相对频偏并不很大。 如广播电视伴音系统为50kHz/65 MHz≈0.77%, 调频广播系统为75 kHz/107 MHz≈0.70%。 其中65 MHz、107 MHz分别是相应系统的中频。

85 因为LC回路幅频、相频特性曲线的线性部分大小与其相对频率变化有关, 所以要保证其线性转换范围大于鉴频系统的要求。

86 7.4.3斜率鉴频电路 利用频幅转换网络将调频信号转换成调频—调幅信号, 然后再经过检波电路取出原调制信号, 这种方法称为斜率鉴频, 因为在线性解调范围内, 解调信号电压与调频信号瞬时频率之间的比值和频幅转换网络特性曲线的斜率成正比。  在斜率鉴频电路中, 频幅转换网络通常采用LC并联回路或LC互感耦合回路, 检波电路通常采用差分检波电路或二极管包络检波电路。  1 差分峰值鉴频电路

87 图7.4.3是差分峰值鉴频电路原理图。这种电路便于集成, 仅LC回路元件需外接, 且调试方便。为了扩大线性转换范围, 提高鉴频灵敏度, 在图中L1C1并联回路上又添加了一个电容C2, 一起组成了频幅转换网络。检波部分由差分峰值检波器组成先来分析L1C1C2网络的电抗特性, 假定L1的损耗可以忽略。分别设X1和X2为L1C1并联回路和C2的电抗, 即:  X1= X1+X2是L1C1回路和C2串联后的等效电抗, X1‖X2是L1C1回路和C2并联后的等效电抗。 图7.4.4给出了上述电抗随ω变化的曲线, 其中(b)图的X1+X2曲线可由(a)图中两组曲线相加而成。 

88

89

90 图中L1C1回路的并联谐振角频率ω1= , L1C1回路与C2串联后的串联谐振角频率ω2= , L1C1回路与C2并联后的并联谐振角频率也是ω2。输入调频信号瞬时角频率位于ω2与ω1之间。 
考虑到V1、V2基极输入电阻非常大, 故输入调频信号us在负载上产生的电压u1的振幅U1m主要由电抗曲线X1+X2决定。 当ω=ω2时, L1C1C2处于串联谐振, 等效阻抗最小, 故U1m最小; 当ω=ω1时, L1C1C2处于并联谐振, 等效阻抗最大, 故U1m最大。

91 考虑到源电阻Rs很小, 故C2上电压u2的振幅U2m主要由电抗曲线X1‖X2决定。当ω=ω2时, L1C1C2处于并联谐振, 故U2m最大;当ω=ω1时, L1C1C2等效容抗很小, 故U2m很小。U1m、U2m随ω变化的曲线见图7.4.5(a)。 调频信号us经L1C1C2网络转换成两个不同的调频—调幅信号u1和u2。 u1、u2分别从差分电路两端输入, 先经V1、V2射随, 然后经V3、V4峰值检波, V5、V6差分放大, 最后由V6集电极单端输出解调信号uo。显然, uo与调频信号瞬时频偏Δω(t)之间满足关系式 uo(t)=k(U1m-U2m)Δω(t)

92 其中比例系数k是差分峰值鉴频电路增益。由图7. 4. 5(a)曲线可画出k(U1m-U2m)曲线, 如图7. 4
其中比例系数k是差分峰值鉴频电路增益。由图7.4.5(a)曲线可画出k(U1m-U2m)曲线, 如图7.4.5(b)所示,这就是鉴频特性曲线。 可见, 此鉴频特性线性性较好, 且鉴频灵敏度比单个LC并联回路有所提高。  在实际电路中, 通常固定C1和C2, 调整L1, 得到所需的ω1和ω2。  2 双失谐回路鉴频器 图7.4.6(a)所示双失谐回路鉴频器利用两个失谐LC回路进行频幅转换, 然后分别进行二极管包络检波, 输出是两个检波电压的差值。

93

94 2 双失谐回路鉴频器 图7.4.6(a)所示双失谐回路鉴频器利用两个失谐LC回路进行频幅转换, 然后分别进行二极管包络检波, 输出是两个检波电压的差值。  图中变压器初级LC回路调谐于ωc,次级两个LC回路分别调谐于ω1和ω2, 输入调频信号载频ωc处于ω1与ω2的中点, 如图7.4.6(b)所示, 其中两条虚线A1m(ω)、A2m(ω)分别是次级两个LC回路的鉴频特性曲线,实线Am(ω)=A1m(ω)-A2m(ω)是两个回路合成的鉴频特性曲线。这里已假定两个检波器参数相同。若检波效率ηd=1,即忽略二极管压降,则有

95

96 uo(t)=u1(t)-u2(t)=Am(ω)·Δω(t)
若ω1与ω2位置合适, 两回路鉴频特性曲线中的弯曲部分互相补偿, 相减后的鉴频特性不但线性好, 而且线性鉴频范围增大。  这种电路的主要缺点是调试比较困难, 因为需要调整三个LC回路的参数使之满足要求。 

97 7.4.4相位鉴频电路 利用频相转换网络将调频信号转换成调频—调相信号, 然后经过鉴相器(相位检波器)取出原调制信号, 这就是相位鉴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在相位鉴频电路中, 目前越来越广泛地采用集成化的双差分正交移相式鉴频器。由互感耦合回路和二极管平衡鉴相器组成的相位鉴频器由于调试困难, 不便于集成等原因, 现已逐步被淘汰。  双差分正交移相式鉴频电路由图7.4.1(a)所示90°频相转换网络和双差分乘积鉴相器组成, 其中乘积鉴相原理已在第7.2节中讨论过。图7.4.7给出了其电路原理图。 

98

99 调频信号经V1射随后, 一路是大信号u1从V7单端输入, 另一路是小信号u4经C1、L、C和R组成的90°频相转换网络后得到调频—调相信号u5, 再经V2射随后得到u2, 从V3、V6的基极双端输入, V4、 V5的基极是固定偏置。  设输入单频调频信号  u1=U1cos (ωct+kf∫t0uΩ(t)dt) 由式(7.4.2)可得到:

100 k为乘法器增益。 其中低频分量为:  uo= 假定低通滤波器增益为1, 则uo就是输出的解调信号。  若u1是很大信号, 使乘法器工作在开关状态, 则参照式(5.3.9), u3中将出现很多高次谐波分量, 但低频分量仍与sinΔφ1成线性关系。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产生一个与调频信号有90°固定相移的调频—调相信号的目的是使乘法器输出的低频分量与正弦函数成线性关系, 以便从中取出与瞬时角频偏Δω(t)成正比的电压分量。 

101 双差分正交移相式鉴频电路的优点是易于集成, 外接元件少, 调试简单, 鉴频线性性好, 目前在通用或专用鉴频集成电路里应用非常广泛。 通常固定C和C1, 且C1C, 只需调谐L即可。 第7.5节将要介绍的MC3361BFM解调电路和TA7680AP彩电图像、 伴音通道电路中都采用了这种电路。

102 7.4.5限幅电路在鉴频中的作用 已调波信号在发送、传输和接收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干扰。 这些干扰会使已调波信号的振幅发生变化, 产生寄生调幅。 调幅信号上叠加的寄生调幅很难消除。由于调频信号原本是等幅信号, 可以先用限幅电路把叠加的寄生调幅消除, 使其重新成为等幅信号,然后再进行鉴频。  调频信号振幅上的寄生调幅对鉴频有什么危害呢?若采用斜率鉴频, 需要把调频信号转换成调频—调幅信号, 显然, 寄生调幅会叠加在调频—调幅信号的振幅上, 因此在检波时会产生失真。 若采用相位鉴频, 由式(7.4.5)可知, 仅在调频信号振幅U1U2恒定的情况下, 鉴频后的信号uo才与原调制信号uΩ成线性关系, 所以寄生调幅对U1U2的影响也会使uo产生失真。 

103 用于调频信号的限幅电路通常由三极管放大器或差分放大器后接带通滤波器组成。 三极管放大器或差分放大器增益必须很大(通常采用多级放大), 将疏密程度不同的正弦调频信号转换成宽度不同的方波调频信号; 带通滤波器调谐于载频, 带宽与调频信号带宽相同, 于是可从宽度不同的方波信号中重新恢复等幅的调频信号, 消除了寄生调幅的影响。  综上所述, 消除调频信号的寄生调幅是必须的, 也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限幅电路是鉴频电路必不可少的辅助电路。

104 7.5 集成调频、 鉴频电路芯片介绍 7.5.1MC2833调频电路
Motorola公司生产的MC2831A和MC2833都是单片集成FM低功率发射器电路, 适用于无绳电话和其它调频通信设备, 两者差别不大。 现仅介绍MC2833的电路原理和应用。  图7.5.1是MC2833内部结构和由它组成的调频发射机电路。  MC2833内部包括话筒放大器、 射频压控振荡器、 缓冲器、 两个辅助晶体管放大器等几个主要部分, 需要外接晶体、 LC选频网络以及少量电阻、 电容和电感。  

105

106 MC2833内部包括话筒放大器、射频压控振荡器、缓冲器、 两个辅助晶体管放大器等几个主要部分, 需要外接晶体、 LC选频网络以及少量电阻、电容和电感。 
MC2833的电源电压范围较宽, 为28 V~90V。当电源电压为40 V, 载频为166 MHz时, 最大频偏可达10kHz, 调制灵敏度可达15Hz/mV。输出最大功率为10mW(50 Ω负载)。  话筒产生的音频信号从⑤脚输入, 经放大后去控制可变电抗元件。可变电抗元件的直流偏压由片内参考电压VREF经电阻分压后提供。由片内振荡电路、可变电抗元件、外接晶体和15、16脚两个外接电容组成的晶振直接调频电路(Pierce电路)产生载频为165667MHz的调频信号。

107 与晶体串联的33μF电感用于扩展最大线性频偏。缓冲器通过14脚外接三倍频网络将调频信号载频提高到497 MHz, 同时也将最大线性频偏扩展为原来的三倍, 然后从13脚返回片内, 经两级放大后从⑨脚输出。  MC2833输出的调频信号可以直接用天线发射, 也可以接其它集成功放电路后再发射出去。 

108 7.5.2 MC3361B FM解调电路 从80年代以来, Motorola公司陆续推出了FM中频电路系列MC3357/3359/3361B/3371/3372和FM接收电路系列MC3362/3363。 它们都采用二次混频, 即将输入调频信号的载频先降到107 MHz的第一中频, 然后降到455 kHz的第二中频, 再进行鉴频。不同在于FM中频电路系列芯片比FM接收电路系列芯片缺少射频放大和第一混频电路, 而FM接收电路系列芯片则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单片接收机。两个系列均采用双差分正交移相式鉴频方式。现仅介绍MC3361B。 

109 在第6章第67节中已经介绍了MC3361B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其中混频器电路部分。图7. 5
在第6章第67节中已经介绍了MC3361B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其中混频器电路部分。图7.5.2(a)是MC3361B内部功能框图, (b)是典型应用电路。从16脚输入第一中频为107 MHz的调频信号与10245MHz的晶振进行第二次混频, 产生的455kHz调频信号从③脚外接的带通滤波器FL1取出, 然后由⑤脚进入限幅放大器。 ⑧脚外接的LC并联网络和片内的10 pF小电容组成90°频相转换网络。相位鉴频器输出低频分量由片内放大器放大后, 由⑨脚外接RC低通滤波器取出。 

110

111 7.5.3 AN5250电视伴音通道电路 AN5250是日本松下公司的产品, 适用于黑白和彩色电视机伴音通道, 包括伴音中频限幅放大、有源低通滤波、差分峰值鉴频、音频放大和内部稳压等功能。 图7.5.3是其中部分电路图。  从14、15脚双端输入的调频伴音信号(载频为6.5MHz)经V4~V13组成的三级差分限幅放大器后, 由V14、R18~R20、 C1和C2组成的有源低通滤除6.5MHz伴音中频的高次谐波, 然后进入由V15~V21组成的差分峰值鉴频器, ①、②脚外接LC回路和12pF电容组成频幅转换网络。鉴频器输出经V22射随后从④脚输出。 

112

113 7.5.4TA7680AP中的伴音通道 用两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辅以两片小规模集成电路可以组成一部彩色电视机的电路, 这就是两片机。TA7680AP图像、伴音通道集成电路是日本东芝公司为两片机研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其中伴音通道采用了正交移相式鉴频电路, 有关电路如图7.5.4所示。  视频全电视信号经外接6.5 MHz伴音中频晶体带通滤波后, 取出伴音调频信号, 从21脚进入由V204~V216组成的三级差分限幅器。其中V206、V209为射随器, 不仅起级间隔离和缓冲作用, 还可起直流电平位移作用。

114

115  V210~V212、V215~V216是恒流源。为了提高限幅放大器直流工作点的稳定性, 加入了深度直流负反馈, 由V209的发射极通过R207反馈到V205、V208的基极, 并经22、21脚外接的R01反馈到V204的基极。  V218~V234组成正交移相式鉴频电路, 其中V220~V228组成双差分模拟乘法器。从第三级限幅器V213、V214双端输出的等幅方波调频信号经V223、V224射随后, 分别加到V225~V228的基极, 作为乘法器的一路输入。22脚与24脚之间外接的L01、 C02、R02和片内小电容C6组成90°频相转换网络, 对V224射随后的方波调频信号进行处理, 同时利用谐振回路的选频作用,滤除65MHz伴音中频的高次谐波。 

116  V218的基极处于交流地电位, 所以90°移相后的信号经V219射随后, 从V221的基极单端输入由V220和V221组成的差分电路, 这是一个等幅调频—调相正弦信号, 作为乘法器的另一路输入。  V229~V234组成两个改进型PNP镜像恒流源, 作为V225~V228的集电极恒流源负载,V237~V239组成另一个改进型NPN镜像恒流源, 作为V233的集电极恒流源负载。从V225集电极恒流源负载上单端输出的伴音解调信号经V240射随后送往音频放大电路。 

117 7.6 章末小结 (1) 调频信号的瞬时频率变化Δf(t)与调制电压成线性关系, 调相信号的瞬时相位变化Δφ(t)与调制电压成线性关系, 两者都是等幅信号。对于单频调频或调相信号来说, 只要调制指数相同, 则频谱结构与参数相同, 均由载频与无穷多对上下边频组成, 即频带无限宽。但是, 当调制信号是由多个频率分量组成时, 相应的调频信号和调相信号的频谱都不相同,而且各自的频谱都并非是单个频率分量调制后所得频谱的简单叠加。这些都说明了非线性频率变换与线性频率变换是不一样的。 

118 (2) 最大频偏Δfm、最大相偏Δφm(即调制指数Mf或Mp)和带宽BW是调角信号的三个重要参数。要注意区别Δfm和BW两个不同概念, 注意区别调频信号和调相信号中Δfm、 Δφm与其它参数的不同关系。 (3) 直接调频方式可获得较大的线性频偏, 但载频稳定度较差, 间接调频方式载频稳定度较高, 但可获得的线性频偏较小。前者的最大相对频偏受限制, 后者的最大绝对频偏受限制。采用晶振、多级单元级联、倍频和混频等措施可改善两种调频方式的载频稳定度或最大线性频偏等性能指标。 

119 (4) 斜率鉴频和相位鉴频是两种主要鉴频方式, 其中差分峰值鉴频和正交移相式鉴频两种实用电路便于集成、调谐容易、 线性性较好, 故得到了普遍应用, 尤其是后者, 应用更为广泛。  (5) 在鉴频电路中, LC并联回路作为线性网络, 利用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分别可将调频信号转换成调频—调幅信号和调频—调相信号, 为频率解调准备了条件。 在调频电路中, 由变容二极管(或其它可变电抗元件)组成的LC并联回路作为非线性网络, 更是经常用到的关键部件。  (6) 限幅电路是鉴频电路前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它可以消除叠加在调频信号上面的寄生调幅, 从而可减小鉴频失真。


Download ppt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