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多晶硅发射极
2
多晶硅 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熔融的单质硅在过 冷条件下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形态排列 成许多晶核,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 如这些晶粒结合起来,就结晶成多晶硅。多晶硅 可作拉制单晶硅的原料,多晶硅与单晶硅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物理性质方面。 用重掺杂多晶硅作为CMOS晶体管的栅极和NPN 晶体管的发射极,可以获得较薄的结深,减小栅 极和发射极的寄生参数,从而提高器件的速度性 能。
3
为了提高BJT的放大和频率等性能,必须减薄基区 厚度;在制造工艺上这就要求进行浅基区扩散和 浅发射区扩散(因为杂质热扩散是一种在原子热 运动基础上的定向运动,扩散时间越长、深度越 大,扩散原子的分散性就越大,则所获得的结面 就越不平坦,这就难以实现很薄的基区宽度)。
5
但是浅的发射区(比少数载流子扩散长度小时),由 于表面复合作用增大,则发射区中少数载流子的浓度梯度 较大(如图中的红点线所示),这就将使得发射结的注射 效率降低,并从而影响到晶体管的放大系数。因此,要克 服BJT浅扩散的这种不良影响,就必须减小发射区表面的 复合作用,使发射区中少数载流子浓度的分布梯度减小。 据此,就采用在薄发射区表面上覆盖多晶硅薄膜的办法来 降低表面复合作用(见图示,表面复合速度减小的程度与 多晶硅薄膜的制备工艺有关),从而降低了发射区中少数 载流子浓度的梯度(如图中的红实线所示),提高了发射 结效率和电流放大系数;这也就得到了多晶硅发射极晶体 管。所以,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是一种性能优于常规BJT 的新型高频、高速器件。[
6
多晶硅发射极 多晶硅发射极的BJT的理想横截面图
7
仔细观察此图,不难发现,在金属发射极接触和单 晶硅之间存在一层多晶硅薄膜。为了形成发射极, 首先要在发射区表面淀积一层多晶硅薄膜,掺砷使 薄膜形成n+掺杂,然后通过扩散使杂质中的一部 分从薄膜中趋进到下面的单晶硅中,并分布在较浅 的区域内。由此得到的发射极结构,即单晶硅中浅 的掺杂层与同等掺杂的多晶硅薄膜接触的结构,命 名为多晶硅发射极。
8
正是这一层所增加的多晶硅薄膜,就大大改善了晶 体管的性能。其原因就在于覆盖的一层多晶硅薄膜 可以减小浅发射区的表面复合速度,使得发射区中 少数载流子浓度的分布梯度减小,即能起到减弱从 基区往发射区注入载流子的作用,从而可提高发射 结的注射效率和整个器件的电流放大系数。这也就 是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长处。
9
原因 现代IC中,为提高工作速度, 采用薄发射区,即 WE/LE<<1,在发射区的复 合可忽略,此时发射区少子 分布成为位置的线性函数, 在放大模式偏置下,从基区 注入发射区的电流会有一个 显著的增加,从而使发射效 率下降,电流增益也减小。
10
采用多晶硅发射极后,WE1<LE1, WE2<LE2
E1< E2,但是在多晶硅和单晶硅的界面处,少子 的浓度和少子扩散电流是连续的 多晶硅的少子分布的斜率比单晶硅的大,总的结果使基区注入到发射区的电流减少,发射效率增大,电流增益增大
11
多晶硅发射极接触通过多晶硅/单晶硅界面或多晶 硅层对少数载流子(在npn晶体管的发射区中为空 穴)的阻碍作用,使注入发射区的电流(基极电流) 下降,电流增益大幅度提高。
12
沉积多晶硅层不可避免的在多晶硅和单晶硅之间引 入了一个薄的氧化层,这个氧化层的厚度取决于沉积 多晶硅前的清洗工艺。比如,一种化学湿法处理例 如RCA使氧化层的厚度约为14埃,而使用氢氟酸来 刻蚀可以产生一个厚度不连续的氧化层,厚度变化 范围在0到8埃。(1埃=0.1纳米)
13
对于空穴和电子来说,这个氧化层相当于产生了一 个势垒。(因为氧化硅的禁带宽度比硅的大)
对于完整的界面氧化层薄膜,载流子以隧道效应方 式通过 实验表明,薄界面层对电子构成的势垒较低以致隧 穿几率很大,加之发射区重掺杂使电子浓度很大, 故电子电流基本不受界面层的影响。薄层对空穴构 成的有效势垒高度比对电子构成的大很多。 由于薄界面氧化层和多晶硅层的存在,多晶硅发射 极晶体管的电流增益比常规晶体管得到改进。
14
总之,多晶硅发射极能够减小表面复合速度、提高 电流放大系数的机理可能有三种。一是多晶硅-硅 界面的超薄氧化层减小了隧穿的空穴电流(最佳氧 化层厚度为1nm左右),二是多晶硅中少数载流子 迁移率较低(多晶硅中空穴的迁移率约为单晶硅中 的0.3倍),三是多晶硅中晶粒边界杂质的偏析而 形成少数载流子势垒。
15
发射极阻抗 当掺杂使轻掺杂,氧化层的厚度较大时,发射极的 阻抗增加较快。 所以,多晶硅与单晶硅之间的氧化层的厚度应避免 超过15埃。
16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