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Aubin Barbeau Modified 6年之前
1
寫實主義時期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 ~ 1875﹞ 米勒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田園畫家。批評家朱里亞.卡萊德在他撰寫的巨著《米勒藝術史》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劃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心和思想,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畫家。他出身農民,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筆觸親切而感人。 羅曼羅蘭曾撰寫一本《米勒傳》﹝The Popular Library of Art 叢書之一,1902 年在倫敦出版。﹞當時羅曼羅蘭正在撰寫「偉人傳」,1903 年出版《貝多芬傳》,1907 年出版《米蓋朗基羅的生涯》。他把米勒也列為英雄之一,因為他認為米勒具有忍耐、愛、勇氣與信念,從事藝術,深具不屈不撓的英雄精神。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從 1840 年至逝世的三十多年間,所作的油畫約僅八十幅,而且多數是小幅。這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而是他重於思考。每作一畫經常重複思考,這可從他留下的許多素描草稿看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並不在於作品之多寡,只要能有幾幅作品在美術史上留名,也就足以永垂不朽。米勒就是如此。
3
尚-法蘭斯瓦.米勒被公認為19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所畫的《晚禱》和《拾穗》,早已成為西方藝術的兩大代表作。不僅名聞遐邇,在最常受到模仿、複製的名畫排行榜中名列前矛,也為眾多藝術、廣告、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 在奧塞美術館典藏的米勒作品之中,《晚禱》和《拾穗》這兩幅傑作,當時是最耀眼的兩顆明珠。但這批輝煌的典藏還有另一個值得稱道的特色,就是它在米勒藝術生涯的各種不同面向上,都別具代表性。 米勒於1814年出生在法國諾曼地瑟堡附近,一個叫做格賀維勒的小村莊。務農的雙親並不富裕,但卻不乏文化素養。受到熱愛繪畫天性的驅使,他年紀輕輕就到瑟堡學習素描和繪畫。他在1837年離開瑟堡,前往巴黎尋求發展,1849年決定在巴比松落腳定居。巴比松是比耶河平原上,依偎著楓丹白露森林的一個小村莊,他在那裡仔細觀察農民的生活作息,並深入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對那些在收割之後撿拾落穗或枯柴的窮人,日常勞動特別有有感觸。他研究農村世界的一舉一動,並創造了一系列的作品,這些經典的畫作深深地打動每個人的心。 著名的比利時詩人兼藝術評論家維爾赫倫(Verhaeren)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米勒與莎士比亞、林布蘭特、貝多芬等天才相提並論。原因是米勒成功地在世人眼中塑造了不朽的農民形象。他還說米勒掌握了人類,或者說勞動者本質中的草根性,他所指的當然是法國的勞動者,但無疑的也說明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勞動者。 欣賞米勒的作品有幾個重點不能忽略,第一,是他的主題非常關注農民及自然景物,這跟以前的宮廷畫派很不一樣。而且,他把農民搬到畫的前景來突顯主題,當時除非是肖像畫,很少畫家這麼做。第二,米勒傳承了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開始使用的大氣畫法。這個畫法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主要是
4
青年時期的米勒專注於使自己繪畫肖像的技巧達到完美的境界,以便維持生計。他最初習作的模特兒都是身邊的家人。米勒與瑟堡一位裁縫師的女兒寶琳.歐諾(Pauline Ono)於1841年11月結婚,但寶琳不幸在1844年4月21日辭世。奧塞美術館並未收藏寶琳的畫像,但是羅浮宮在1907年買下了寶琳的姊妹勒固圖瓦女士的畫像。她在這幅畫上顯得有點不自然,彷彿怯場。她穿著華麗的服裝。雖然右手的姿勢令人聯想到法國藝術中最經典的肖像畫,卻缺乏名門貴婦的高貴氣勢。最吸引米勒的,是否就是這位少婦簡樸、溫柔的氣質?這幅畫的獨特力量,彷彿就來自這種氣質。根據若干藝評家的看法,米勒一生對於出身卑微的人所懷的親切感,似乎已經在這批青年期的鄉紳畫像中顯露端倪。
5
這張肖像畫尺寸非常小,年輕的查理.弗亞當頭部向右肩微傾,眼睛正視前方,和另外兩幅肖像畫-嘉諾維勒女士及勒固圖瓦女士一樣,穿著他最漂亮的衣服,即傳統法國人只有禮拜天上教堂時才穿著的正式服裝:西裝外套、背心、有金鈕釦的白襯衫,繫著黑領帶。這是米勒最早的幾幅肖像畫作品之一,部分細節處理得不夠細膩,但很曉得如何捕捉模特兒的神韻。過大的衣服及刻意擺出成人的姿勢,使查理的表情顯得不太自然。後來米勒曾向好友宋思爾(Sensier)表示,雖然他對自己早期作品的價值有所保留,「因為當時畢竟年輕,經驗不足」,但他並不以這些作品為恥,所以決定要保留下來。
6
米勒出身在不甚富裕的農家,父親去世之後,更必須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因此,他從1840年開始致力於肖像畫的創作。這種專業技巧很容易就超越了想像力的畫作,在當時受到畫家們的喜愛,也受到城市與鄉村中新興中產階級的歡迎。 嘉諾維勒女士可說是法國大革命之後,崛起的新興中產階級的代表。她的丈夫是
7
這幅簡筆的小畫,呈現的是一名男子幫助一名女子從水中上岸的情景。這是田野的景緻,人們溫柔的想像,這一對青年男女在清澈的小河裡戲水,遠離人群。這是在畫室中完成的作品,戲水的場景只是作為畫裸體畫的藉口。米勒以輕盈的筆觸,強而有力地塑造了浴者的軀體感。畫作完成於1848年,正是米勒放棄這一類作品而改向自然主義場景的一年。畫風的改變無疑的是畫家內心成熟的標誌,但是傳聞卻說米勒是因為這幅畫作正在畫廊展覽的時候,米勒走到畫廊門口。他聽到兩位年輕人的對話。其中一個人問道:『你知道這個畫家是誰嗎?』另外一個很不屑地回答:『就是那個只畫裸體畫的畫家米勒。』」米勒聽到這段對話深感屈辱,返家後對妻子下定決心宣布:從此他不要再畫裸體畫了!因此,米勒堅決地踏上繪畫農村景色的路。
8
畫中年輕的裸女披散著長髮,躺在帷幕下堆滿凌亂白色床單的床上,應該是睡著了吧。這名女子可能是米勒的第二任妻子凱薩琳.勒梅爾,她為米勒生了九個孩子。畫作的主題非常簡單,整個景象洋溢著性感與柔媚。米勒在致力於肖像畫創作的同時,也畫了許多的裸體畫。這些小幅裸像以十八世紀的方式繪製,令人不可避免的聯想到畫家布雪(Boucher)的裸體畫,但米勒不同意這個比較,因為他很討厭洛可可藝術天真膚淺的本質。可能也是腦海中仍存留著祖母的耳提面命:「法蘭斯瓦,你要牢牢記住,雖然你是畫家,但你更是基督徒,不要糟蹋這麼美好的身分去為宗教的敵人效勞,不要犧牲信仰,做出不知羞恥的事情。」然而米勒還是繼續畫這些銷路很好的裸體畫,對於把畫家的身分擺在基督徒之前的他,也可以藉機學習模塑人體的技巧,這些練習將使他終身受用無窮。
9
《簸穀的人》是米勒第一張以農村題材為主的畫作,主題來自於他對故鄉諾曼地的回憶。這也是米勒參展1848年沙龍展的作品,在展場中備受矚目。法國上流
社會人士、成功的小說家兼具影響力的藝評家高帝耶(Théophile Gautier)稱讚米勒是「扎實、慷慨的賦色專家」—米勒非常善於運用紅、黃、藍三種原色—但高帝耶仍惋惜他不夠細膩的筆觸與過度厚塗的顏料。另一派藝評家則視《簸穀的人》為可憎的人物,因為他們從中看到了革命的火花。米勒此作完成於1848年二月革命之後,法國第二共和剛剛建立,農民形象崛起,成為法國歷史上不折不扣的英雄,令保守派人士對他們深感戒心。奧塞美術館收藏的不是1848年的原作,而是米勒較晚的翻版之作。我們可以從這幅畫看出米勒繪畫風格的演進,人物的頭及背部都被矯正過,整個身體姿勢的效果顯得較為挺直,與畫家早期的裸體畫習作有較明顯的差距
10
這幅油畫是在巴比松完成的,但其草稿來自於米勒在1866年旅居奧弗涅及亞利
耶(Allier)地區所畫的多幅速寫。當時米勒陪妻子到以水療著稱的維琪(Vichy)療養,當地的鄉土人情使他大開眼界。他在寫給好友宋思爾(Sensier)的信中提到:「這裡的鄉下人和巴比松的農民味道完全不同。他們長著道地笨拙土氣的長相,保證你絕對感覺不到著名的水療勝地近在咫尺。每個婦女都帶著和善親切的臉孔,她們的長相完全吻合哥德式藝術的典型相貌。」奧弗涅的原始景觀及敦厚鄉民打動了米勒的心,而這件所呈現的小牧羊女正表現出米勒的關懷。這幅畫作構圖經過精心的研究:「明亮的天空與灰暗的土坡,模糊輕忽的雲朵與牧羊女厚實的輪廓,牧羊女應是不知愁滋味的年齡,卻帶著一臉憂愁,這一切都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對比。」女孩的表情的確耐人尋味。正是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紡紗女》才被視為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