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二)
授課教師:苑舉正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2 在蘇格拉底以前的希臘哲學家有六派,都是以發現自然的原則為主:
1. 米勒司學派(Milesians) 2.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 3.愛菲斯學派(Ephesians) 4.伊利亞學派(Eleatics) 5.多元學派(Pluralists) 6.原子學派(Atomists)

3 1. 米勒司學派(Milesians) 這個學派中有三位代表,分別是: A. Thales;他認為自然的原則是「水」。
B. Anaximander;他認為自然的原則是「無限」。 C. Anaximenes;他認為自然的原則是「氣」。 3

4 2.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
這個學派的主要 代表是畢達哥拉 斯,他認為自然 的原則是透過 「數學」與「音 樂」追求和諧。 4

5 3.愛菲斯學派(Ephesians) 這個學派中的主要 代表是Heraclitus, 他認為自然的原則 是「火」、「變動」 與「爭鬥」。 5

6 4.伊利亞學派(Eleatics) 這個學派的兩位主要代表 是Xenophanes與 Parmenides。
他們都認為自然的原則是 「統一」。 前者認為「神」必然是統 一的,不變的。 後者認為「存在」是統一 的,不變的。 6

7 5.多元學派(Pluralists) 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是 Empedocles,他認為自然的 原則是不變的,但是由
「地」、「水」、「氣」、 「火」等四項元素所構成。 同時,「愛」使得它們結合, 「恨」使得它們分開。 7

8 6.原子學派(Atomists) 這個學派中有兩位代表, Leucippus與Democritus。
他們均認為自然的原則 是由極小到無法再進一 步分割的粒子所組成。 所有的變化,來自粒子 間的碰撞。 8

9 這些哲學派別所導致的結果為何? 答案是:Sophists,可以翻譯為「辯士」,或是「詭辯學 者」。
對於自然原則為何,提出各式答案的各種學派,導致人 們認為,「真理」是「說」出來的。 因此,只要懂得「修辭學」,就等於掌握「說」出真理 的技巧。 擁有這種技巧的人,就是教人講話的「辯士」,但這種 技巧在蘇格拉底眼中,只是「詭辯」。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無價,但是詭辯學者卻以教人說話 為生,收費高昂。 9

10 蘇格拉底與這些自然哲學家有什麼不同? 一、思考的對象,應為人性本質, 而非自然本質。 二、透過語言的對話,可以突顯人 類獲得真理的限制。
三、張揚具有理想性格的知識份子。 四、人人皆應作一個遵守國家法律 的公民。 10

11 一、人性的研究:知識與道德的結合 哲學家的思想重點,在於實現道德 知識主義。 道德知識主義,就是「知行合一」。
沒有人會作錯事,只有「無知」的 人,會作錯事。 「有知識的人」,就是會依照真理 去做事的人。 因此,真知具有道德的強制性。 11 台灣大學 苑舉正

12 二、語言的敘述,無法充分展現真理 蘇格拉底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反詰法):提問與回答。 提問的目的是什麼?答案:進行對話交流。
提問的意義是什麼?答案:進行捍衛對抗。 提問的效用是什麼?答案:進行反諷啟發。 提問的結果是什麼?答案:承認無知 對話、捍衛與反諷之間的循環,構成學習的過程,其目的在 於討論表面與真實之間的差別。 哲學就是一個否定表面認知,探究真實本質的活動。 12

13 三、張揚具有理想性格的知識份子 1.哲學中第一位殉道人,說明為了理想,生死不足懼怕。 2.為真理而死,因此一切行為與信念,均以求真為主,不以感官為限。 13 Jacques-Louis David, The Death of Socrates.1787

14 四、人人都應作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蘇格拉底被柏拉圖塑造為一位忠於國家的人,因為他因捍衛國家 法律的尊嚴,接受「蠱惑青年」的罪名,判處死刑。
在蘇格拉底的教育中,他鄙視感官上的滿足,卻因為提升美感而 感到高興。 他將其一身的經歷,均奉獻給雅典公民,在市中心的廣場,不斷 與來往的人進行對話,探討各種哲學理念。 蘇格拉底被公認為西洋哲學的奠基者,也是這種思想的實踐者。 14

15 一個述而不作的哲學家,說出的話是什麼? 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兩句話是: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一個未經檢驗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 “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do not know anything!” 我唯一知道的東西就是我什麼也不 知道! 台灣大學 苑舉正

16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師生二人 蘇格拉底 柏拉圖 bencrowe

17 蘇格拉底對於哲學最重要的貢獻: 他為哲學的思考模式提供了批判的原則與方法。但是,因為蘇格拉底本人「述而不作」的緣故,所以所有有關他的思想,完全來自於他的學生,柏拉圖的《對話錄》。 在《對話錄》中,柏拉圖將蘇格拉底以老師的形象呈現。蘇格拉底不承認自己有知識可以傳授給學生,他只是依照心靈中的智慧,不斷地從事於一個理性人應當作的對話。 與蘇格拉底對話的人,總是在一開始覺得自己知道一些事物,然後受到蘇格拉底的質疑,舉證歷歷地說出他的思路中,其實包含許多前後不一致的地方。這些不一致的地方,往往會迫使這個與蘇格拉底對話的人,覺得自己必須坦承,他其實對於自己宣稱所知的事物,其實是一無所知的。

18 蘇格拉底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反詰法):提問與回答。
提問的目的是什麼?答案:進行對話交流。 提問的意義是什麼?答案:進行捍衛對抗。 提問的效用是什麼?答案:進行反諷啟發。 提問的結果是什麼?答案:承認無知。 對話、捍衛與反諷之間的循環,構成學習的過程,其目 的在於討論表面與真實之間的差別。 哲學就是一個否定表面認知,探究真實本質的活動。

19 為什麼蘇格拉底的反詰法可以成為哲學思考的主要方法?
因為,真理藏於表象之下。 因為,語言表面帶著荒謬。 台灣大學 苑舉正

20 蘇格拉底反詰法的意義 以問答為主要進行方式的蘇 格拉底詰問法,使用諷刺的 方法目的是為了能夠深入語 言的本質,探討概念所指涉 的對象,不是感覺中的印象, 而是不斷深入思考的理解。 我們每一個人在對話過程中, 自己都應該去面對自己因無 知或者混淆所導致的事實。 台灣大學 苑舉正

21   蘇格拉底的審判與處死是他一生中最為後人所談及的「哲學議題」,也成為柏拉圖《對話錄》當中,有關蘇格拉底最重要的部分。依照柏拉圖的觀點,其實無論是審判或是處死都是「莫須有」罪名下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都是不正義的。蘇格拉底自己也在辯護中說,如果他放棄哲學,轉而回鄉處理私人事業的話,那麼他將免於受到審判的折磨。即是在被判死刑之後,蘇格拉底依然有機會在友人的資助下,逃離雅典。    那麼,為什麼他沒有選擇做出一般人多半會作的選擇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但構成柏拉圖《對話錄》中多篇著作的討論主題,本身也因為涉及一個人如何看待生命中的理想與現實,成為西洋哲學中最具道德意義的議題。

22 蘇格拉底哲學之道德意義 1.想要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就必須檢驗生命的本質,實現 生命的目的,堅持生命的理想。
2.這些有關為什麼活著的問題,都不是個人主觀判斷的結 果,而是客觀的原則,也正是思考的對象。 3.人人從事於類似的哲學思考,皆可以從他們的內心中, 感受到擁有真理的喜悅。 4.如何從事哲學思考:提出問題、進行對話、啟發心靈、 自我檢驗。

23     結論 作為西方哲學中探討人性本質最重 要的一位位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 哲學是一個批判性的自我檢驗過程, 而從事這個檢驗的目的,是為了要 能夠達成作判斷、選擇,以及行動 的正確原則。

24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1-28 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7多媒體藝廊,依據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 wikipedia,Photograph by Greg O‘Beirne.,Cropped by User:Tomisti,本作品轉載自 瀏覽日期:2012/9/28。本作品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版授權釋出。 4 Wikimedia Commons ,作品名稱Pythagorean,作者Wapcaplet, 本作品載自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ythagorean.svg,瀏覽日期2012/09/17 Wikimedia Commons ,作品名稱Pythagoras_with_bells,作者Franchino Gaffurio ,本作品載自 5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Einar Helland Berger, 本作品載自 本作品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2.5版授權釋出。 瀏覽日期2012/09/17

25 版權聲明 25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5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Raphael
瀏覽日期:2012/10/09 6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Pasicles,本作品載自 Wikimedia Commons,作者:Unknown 本作品載自 7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Pasicles,本作品載自 8 Wikimedia Commons ,作品名稱Leucippe,作者Giuseppe Antonio Petrin,i本作品載自 瀏覽日期2012/09/17 25

26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8 Wikimedia Commons ,作品名稱Petrini_Laughing_Democritus, 作者Giuseppe Antonio Petrini,本作品載自 10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BetacommandBot,本作品載自 11 台灣大學 苑舉正 13 Wikimedia Commons ,作品名稱:蘇格拉底之死,作者:Jacques-Louis David ,本作品載自 15 26

27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27 Socrates,469 BC – 399 BC 15
An ……not worth living Socrates,469 BC – 399 BC The only ……anything 16 Flickr,作品名稱Socrates,作者:bencrowe, 本作品載自 visited, 本作品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2.0版授權釋出。 Wikimedia Commons ,作品名稱:Plato,作者:Unknown ,本作品載自 2012/09/17 27

28 版權聲明 頁碼 作品 版權圖示 來源/作者 19 台灣大學 苑舉正 20 23


Download ppt "西洋哲學史 西洋哲學的創始:古希臘哲學 (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