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CPU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存放在主存储器中的程序即机器指令。CPU是由控制器和运算器。
2
本章概述 本章重点在于:CPU基本组成与指令流程。这涉及到建立整机概念的核心问题:CPU如何执行指令,计算机如何存储信息,如何控制输入/输出。 1。CPU的的基本组成 2。拟定指令流程
3
1、CPU的的基本组成 在理解CPU的组成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ALU部件,以及它的输入与输出方式。
(2)用于运算的一组寄存器R0-R3或暂存器C、D、Z (3)用于控制的一组寄存器: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 (4)与访存相关的一组寄存器: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存储器数据状态字寄存器MDR,堆栈指针SP (5)内部总路线的连接方式,如何向它发送信息,它又如何输出信息 (6)CPU如何通过系统总路线与主存、I/O设备连接
4
2、拟定指令流程 指令流程体现了计算机工作原理中一个核心内容:CPU怎样执行程序指令?考核方式是给出一条特定的指令,以模型机CPU内部组成为背景,用指令语句描述其读取与执行流程。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几种基本寻址方式的实现过程,分清谁是源地址、谁是目的地址,操作码是什么? 例如:拟出指令MOV -(SP),X(R0)读取与执行流程。
5
学习内容: 3.1 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3.2 运算方法 3.3 CPU模型的组成及其数据通路 3.4 时序控制方式
3.2 运算方法 3.3 CPU模型的组成及其数据通路 3.4 时序控制方式 3.5 指令的执行与组合逻辑控制器 3.6 微程序控制器
6
学习目标: 理解全加器的逻辑式和结构,并行加法器及所采用的进位链、多功能算术逻辑运算部件SN74181的功能。
掌握初码定点加减运算、移位操作,理解浮点加减运算、十进制加法运算,掌握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并了解其逻辑实现,掌握无符号整数一位除法,了解浮点乘除运算。
7
学习目标: 掌握模型机的基本组成、数据通路及数据传送,掌握微命令的基本形式。 理解控制器的功能,掌握指令流程及组合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微型程序控制的概念,了解微指令的编码方式和顺序控制方式,了解微指令的格式。
8
重点难点: 补码定点加减运算、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和除法。(难点) 模型机的基本组成、数据通路及数据传送,微命令的基本形式。
指令流程及组合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
9
课时安排: 9课时。 媒体使用: 使用多媒体投影,主要采用PowerPoint准备的电子教案。
10
§ 3.1 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ALU是一种功能较强的组合逻辑电路,有时被称为多功能函数发生器。 ALU的核心是加法器。
11
§ 3.1.1 加法单元 全加器与半加器: An An-1…Ai…A2 A1 A0 Bn Bn-1…Bi …B2 B1 B0
+ Cn Cn-1…Ci …C2 C1 C0 全加器为考虑三个输入的加法单元,半加器为考虑两个输入的加法单元。 低位送进来的进位Ci 输入量 输出量 全加和Σi+向高位的进位Ci
12
Σi=AiOBiOCi 用半加器构成全加器 (1)半加求和可用异或门实现: 半加和=AiOBi (半加器的逻辑式) 半加器又称为异或门
(2)全加器=两个半加,其逻辑式: Σi=AiOBiOCi C i+1=AiBi+(AiOBi)Ci 因逻辑门电路均存在延迟时间,全加器电路是一个延迟部件,其特性将影响全加器的速度。 + + + + +
13
§ 3.1.2 并行加法器与进位链结构 并行加法器:是用n位全加器实现两个n位操作数各位同时相加,其中的全加器的位数与操作数的位数相同。
并行加法器的最长时间是由进位信号的传递时间决定的,而每位全加器本身的求和延迟是次要的因素。所以,加快进位的产生和传递是提高其速度的关键。 进位链:并行加器中传递进位信号的逻辑线路,称为~
14
(1)串行进位的并行加法器是将n个全加器串接起来,就可进行两个n 个位数相加。
1. 基本进位公式: C i+1=AiBi+(AiOBi)Ci 2. 并行加法器的串行进位: (1)串行进位的并行加法器是将n个全加器串接起来,就可进行两个n 个位数相加。 (2)串行进位方式:是指相加的进位逐级形成的,每一级的进位直接依赖于前一级的进位。称为~(行波进位) + Gi为进位产生函数 Pi为进位传递函数
15
(3)串行进位的延迟时间较长。 (4)串行进位的逻辑表达式:见教材P61。 3. 并行进位(先行进位,同时进位) (1)定义:同时形成各级进位信号的方法,称为~。 (2)采用并行进位的加法器的运算速度较快,但是以增加硬件逻辑线路为代价的。
16
§ 3.1.3 ALU举例 1. SN74181外特性 2. SN74181内部结构 3. SN74181功能表
4. 用SN74181构成多位的ALU
17
§ 3.2 运算方法 § 3.2.1 定点加减运算 1. 原码加减运算: 原码的加减法较复杂,很少使用,其原因:
§ 3.2 运算方法 § 定点加减运算 1. 原码加减运算: 原码的加减法较复杂,很少使用,其原因: (1)原码的加减运算,因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取决于指令中的操作码和两个操作数的符号; (2)运算结果的符号判断也较复杂。
18
两个相加的数无论正负,只要是以补码的形式表示的,则可按二进制规则相加。
符号位作为数的一部分直接参与运算。 2.补码加减运算: (1)补码加法运算: [X]补+[Y]补=[X+Y]补 两个相加的数无论正负,只要是以补码的形式表示的,则可按二进制规则相加。 (2)补码的减法运算: [X-Y]补=[X+(-Y)]补=[X]补+[-Y]补 为[Y]补的机器负数
19
由[Y]补求[-Y]补(机器负数)的方法
定点小数: [-Y]补= [Y]补+2-n 例: [Y]补 = [-Y]补= = 定点整数: [-Y]补= [Y]补+1 例: [Y]补 = [-Y]补= =
20
(3) 补码的运算规则: 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和运算结果均用补码表示; 符号位作为数的一部分直接参与运算; 若指令操作码为加,则两个数按二进制规则相加; 若指令操作码为减,则被减数+减数的机器负数。 机器负数的求法见上张幻灯片。
21
3. 溢出判别 溢出:指计算机的运算结果超出其所能表示的范围,而发生错误。 溢出的分类: 正溢出:运算结果为正且大于所能表示的最大正数。 负溢出:运算结果为负且大于所能表示的最小正数(绝对值最大的负数)。
22
即:当两个同号数相加,若所得结果与两数符号不同,则表示溢出。 (2)采用最高有效位的进位判断:
以下各判断逻辑式见教材P66-67) 溢出判断的方法: (1)采用一个符号位判断: 即:当两个同号数相加,若所得结果与两数符号不同,则表示溢出。 (2)采用最高有效位的进位判断: 即:两正数相加,最高有效位有进位,符号位无进位,表明运算结果溢出; 两负数相加,最高有效位无进位,符号位有进位,表明运算结果溢出;
23
(3)采用变形补码 将符号位扩充为两位,称为变形码。 采用变形祉码表示的运算结果,可根据两个符号位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溢出。 双符号位的含义: 00——结果为正,无溢出; 01——结果为正溢出; 10——结果为负溢出; 11——结果为负,无溢出。 CPU内设的一个状态寄存器,其中的溢出位V是用来记录溢出是否发生。
24
§ 3.2.2 移 位 移位操作的分类: 按性质分:逻辑~、循环~、算术~ 按被移位数据长度分:字节、半字节、多倍字节
§ 移 位 移位操作的分类: 按性质分:逻辑~、循环~、算术~ 按被移位数据长度分:字节、半字节、多倍字节 按每次移位的位数分:移1位、移n位(n ≤被移位数据长度)
25
定义:将一组无数值意义的二进制代码进行移位。 移位规则:左移时低位补0,右补移时高位补0。 2.循环移位:
1. 逻辑移位: 定义:将一组无数值意义的二进制代码进行移位。 移位规则:左移时低位补0,右补移时高位补0。 2.循环移位: 定义:在闭合移位环路中,在被子移位数据的最高位与最低位之间有移位通路。 移位规则: 循环左移时最高位移到最低位,其余各位依次左移; 循环右移时最低位移到最高位,其余各位依次右移;
26
3. 算术移位: 定义:带符号数的移位,移位后数的符号不变而数值变化。 移位规则: (1)原码移位规则 (2)补码右移规则 见教材P68页 (3)补码左移规则
27
§ 3.2.3 浮点加减运算 运算规则及硬件实现 (1)对阶操作。(重点是对阶的规则P65) (2)实现尾数的加(减)运算
§ 浮点加减运算 运算规则及硬件实现 (1)对阶操作。(重点是对阶的规则P65) (2)实现尾数的加(减)运算 (3)结果规格化和判断溢出 左规 右规 (4)余入操作
28
§ 3.2.4 十进制加减运算 1. 进制转换 2. 直接进行十进制运算: 采用BCD码表示,运算由BCD码运算指令完成。
§ 十进制加减运算 1. 进制转换 2. 直接进行十进制运算: 采用BCD码表示,运算由BCD码运算指令完成。 两种方法:见教材P71页。 3. BCD码的加法运算 “加六校正”
29
§ 定点乘除运算 乘除法运算是计算机的基本运算之一。因乘除法运算 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持,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配置这种硬件,但是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做乘除法运算。 实现乘除法运算大致有三种方案。 本节只讨论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和除法。
30
实现乘除法运算大致有三种方案: (1)采用软件实现乘除法运算。
即用原有的运算器设备,运用基本运算指令编制实现乘除法运算的子程序。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机、微型机。 (2)在原有运算器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设备来实现乘、除法操作。 (3)设置专用的乘除法器。使设备处理设备专用化,目的是加快运算速度。一般适用于大、中型计算机。
31
1.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 1101 被乘数B ×1011 乘数C 1101 0000 + 1101 10001111 乘积 1101
乘积 1101 ×1011 B共4次右移 B共3次右移 B共2次右移 B共1次右移 乘积
32
实现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 规则:将n位乘转换为n次“累加与移位”,即每一步只求一位乘数所对应的新部分积,并与原部分积作一次累加,然后右移一位。 流程图:见教材P73页,图3-8 B—存放被乘数、C—存放乘数、 A—初值为0,存放部分积,最后存放乘积高位。 用A和C寄存器联合右移以存放逐次增加的部分积,并且使每次操作依据的乘数位始终在C的最低位。乘法完成时,A、C存放的是最后乘积,其中C的内容是乘积的低位部分。 硬件逻辑原理图:图3-9
33
例:P73,图3-8(无符号整数一位乘算法流程框图)
开 始 n位被除数—B n位乘数—C,0—A N Y C0=1? A+0—A A+B—A A,C右移一位 N C0=1? Y 结 束
34
例3-11:1101×1011的运算过程: B 1101 (被乘数) 初始状态 第一节拍 第二节拍 第三节拍 第四节拍 乘积
A\B\C三个寄存器 例3-11:1101×1011的运算过程: B (被乘数) Ca A C (乘数) C0= B C0= B C0= C0= B 初始状态 第一节拍 第二节拍 第三节拍 第四节拍 乘积
35
2.无符号整数一位除法 由手算法可知:决定商是“1”还是“0”,根据部分被除数或余数减去除数是否够减。
计算机是实现除法运算,就是要解决如何判断够减与否的问题。方法如下: 用逻辑线路进行比较判别 恢复余数法——(改进)不恢复余数法或加减交替法。(见教材P75页)
36
恢复余数法: 将被除数或余数减去除数,若所得余数符号位为0(即正)表明够减,上商1;若余数符号位为1(即负)表明不够减,上商0加上除数(即恢复余数法) 即:先做减法,若余数为正,上商1;若余数为负,上商0,必须恢复原来的余数(加上除数)。
37
不恢复余数法(加减交替法): 此法的特点是在运算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则不必恢复余数,可根据符号,继续向下运算。这样运算时步数固定,控制简单。 规则: 当余数为正时,商为1,余数左移一位,减除数; 当余数为负时,商为0,余数左移一位,加除数
38
运算初始时,除数— B,被除数—A和C(其中A—高位、C—低位) 除法完成后商放在C寄存器中,余数放在A寄存器中。
无符号整数不恢复余数除法流程图: 见教材P75页,图3-11 运算初始时,除数— B,被除数—A和C(其中A—高位、C—低位) 除法完成后商放在C寄存器中,余数放在A寄存器中。 A寄存的最高位作为运算中的符号位,用于指示余数的正负。 注意:例3-12中第一步 A-B=[A]原-[B]原=[A]初-[B]初= [A]初+[-B]初 B的机器负数:[-B]初=[B]初+1 B求反
39
+ + 作业第10页 + +
40
§ 3.2.6 浮点乘除运算 1. 浮点乘法运算 阶码相加并判断溢出 尾数相乘 规格化处理 2. 浮点除法运算 预置 尾数调整 求阶差
§ 浮点乘除运算 1. 浮点乘法运算 阶码相加并判断溢出 尾数相乘 规格化处理 2. 浮点除法运算 预置 尾数调整 求阶差 尾数相除
41
§ 3.3 CPU模型的组成及其数据通路 CPU的组成: 控制器:完成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操作。
运算部件:实现指令所指定的各种算术逻辑运算操作。 各种寄存器:用于存放指令、指令地址、操作数及运算结果。 CPU内部数据通路:用以连接CPU内部各部件,为信息提供通路。
43
§ 3.3.1 基本组成 1. 寄存器: 存放控制信息的寄存器,如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程序状态字寄存器。
§ 基本组成 1. 寄存器: 存放控制信息的寄存器,如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程序状态字寄存器。 存放所处理的数据的寄存器,如通用寄存器和暂存器。
44
寄存器的种类: (1)通用寄存器: 4个:R0、R1、R2、R3 一组可编程访问、具有多种功能的寄存器。
指令系统为其分配编号,即寄存器地址。 其本身在逻辑上只有接收信息、存储信息和发送信息的功能,但通过编程与运算部件的配合可实现多种功能。
45
(2)暂存器: 3个:C、D、Z C用来暂存从主存储器读出的数据 D设置在ALU的输入端,用来存放一个操作数,还可暂存从主存储器读出的数据,并设有左移和右移的功能。 Z设置在ALU的输出端,用来存放运算结果。 指令系统中没有为其分配编号,故不能编址访问。
46
(3)指令寄存器IR: 指令寄存器IR——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IR的输出是控制器产生控制信号的主要逻辑依据。 (4)程序计数器PC: 程序计数器又称为指令计数器或指令指针IP。 作用是提供指令的地址。 具有加1计数功能,并可编程访问。
47
(5)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 程序状态字寄存器又称为标志寄存器。 作用:用来存放现行程序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方式,其内容称为程序状态字PSW。 PSW是参与控制程序执行的重要依据。 (6)堆栈指针SP: SP用来指示堆栈栈顶的位置,其内容是栈顶单元的地址。 SP也是可编程访问的寄存。
48
(7)与主存接口的寄存器MAR、MDR: 地址寄存器MAR用来存放CPU访问主存或I/O接口的地址。MAR连接地址总线的输出门是三态门。 数据寄存MDR用来存放CPU与主存或I/O接口之间传送的数据。 CPU对主存的控制信号有两个: 读信号RD—控制对主存的读操作 写信号WR—控制对主存的写操作
49
2. 运算部件: 控制ALU运算的控制信号有: ADD SUB AND OR XOR 加+ 减 -- 与 或 异 COM NEG A+1
求负 求反 A加1 A减1 B加(减)1
50
3. 总线与数据通路结构: (1)ALU总线 CPU内部采用单总线结构,即设置一组由16根双向数据传送组成的ALU总线(CPU内总线),ALU和所有的寄存器通过这组公共总线连接起来。 在单总线结构中,CPU的任何两个部件间的数据传送都必须通过这组总线,控制较简单,但传送速度受到限制。
51
(2)系统总线:16根地址总线、16根数据总线,以及控制总线。
CPU通过控制总线向主存或I/O设备发出(或接收)有关控制信号。 CPU通过MAR向地址总线提供访问主存单元或I/O接口的地址 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总线 CPU 主存 接口 接口 CPU通过MDR向数据总线发送或接收数据,以完成与主存单元或I/O接口之间的数据传送。 I/O设备 I/O设备 常见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
52
4. 控制器及微命令的基本形式: (1)微命令的基本形式 微操作命令:是最基本的控制信号,是指直接作用于部件或控制门电路的控制信号,简称微命令。 微命令的两种形式: ①电位型微命令:见教材P81页 ②脉冲型微命令:各寄存器均采用同步打入脉冲将ALU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其中。 其种类有:CPR0, CPR1, CPPC, CPIR, CPSP, CPMAR, CPMDR等…..……………
53
(2)控制器 控制器:基本功能就是执行指令,即根据指令产生控制信号序列以命令相应部件分步完成指定的操作。 传统控制器的主要部件包括: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程序计数器PC、状态字寄存器PSW、时序系统和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54
计算机的组成框图: 控制器 存贮器 输入设备 运算器 输出设备 CPU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 存取命令 控制信号 指 令
指 令 输入命令 存取数据 操作命令 数据信号 输出命令 结果 数据 输入设备 运算器 输出设备 程序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
55
§ 3.3.2 数据传送 1.寄存器之间的数据传送:直接通过ALU总线传送数据,具体传送由输出门和打入脉冲控制。
§ 数据传送 1.寄存器之间的数据传送:直接通过ALU总线传送数据,具体传送由输出门和打入脉冲控制。 2. 主存数据传送到CPU:通过系统总线传送数据。 3. CPU数据传送到主存 4. 执行算术或逻辑操作 见教材P82页
56
§ 3.4 时序控制方式 计算机中的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需要分成读取指令、读取操作数、运算、存放结果等步骤。每一步操作则是由控制器产生相应的一些控制信号实现的,每条指令都可分解为一个控制信号序列。 指令的执行过程就是依次执行一个确定的控制信号序列的过程。 时序控制方式就是指微操作与时序信号之间采取保种关系,它不仅直接决定时序信号的产生,也影响到控制器及其它部件的组成,以及指令的执行速度。
57
§ 指令执行过程 1. 指令的分段执行过程 (1)取指令 (2)分析指令 (3)执行指令 取操作数 执行操作 形成下条指令地址
58
2. 指令之间的衔接方式: 名称 定义 特点 是指在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才开始取下条指令 这种方式控制简单,但在时间上不能充分利用部件。
串行的顺序安排方式 是指在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才开始取下条指令 这种方式控制简单,但在时间上不能充分利用部件。 并行的重叠处理方式 是在对现行指令系统运算操作时提前从主存取出下条指令,而不必等当前指令全部执行完。 能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运算速度,但若程序需要转移,预取下条指令失败。
59
§ 时序控制方式 时序控制方式就是指微操作与时序信号之间采取保种关系,它不仅直接决定时序信号的产生,也影响到控制器及其它部件的组成,以及指令的执行速度。 本节介绍: 同步控制方式 同步控制方式的多级时序系统
60
1. 同步控制方式: 定义:指各项操作由统一的时序信号进行同步控制,这就意味着各个微操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到达规定时间就自动执行后继的微操作。 基本特征:是将操作时间分为若干长度相同的时钟周期(也称节拍),要求在一个或几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各个微操作。 采用范围:CPU内部、CPU、主存、各I/O接口之间. 优点:时序关系简单、结构上易于集中,相 应的设计和实现较方便。 缺点:对时间少的微操作,存在时间上的浪费
61
2. 同步控制方式的多级时序系统: 在CPU中为实现同步控制,必须设置一时序系统,以产生统一的时序信号对各种操作进行定时控制。 (1)多时序概念:指在同步控制方式中,通常将时序信号划分几级(其中包括指令周期),称为多级时序。 在组合逻辑控制器中,是依靠不同的时间标志使CPU分步执行指令,其时序信号常划分为3级:机器周期、节拍、时钟脉冲。 在微程序控制器中,一条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微指令序列),其时序信号划分为2级:节拍、时钟脉冲。
62
CPU每出并执行一条指令,都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这一系列操作所需要的时间通常叫做一个指令周期。简单地说,指令周期是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取指令 开始 分析指令 执行指令 取指令——执行指令序列
63
时序信号划分为3级: 机器周期: 在组合逻辑控制器中,通常将指令周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又称为CPU工作周期或基本周期。 节拍(时钟周期): 将一个机器周期划分若干相等的时间段,其间仅完成一步基本操作,这个时间段用一个电平信号宽度对应,称为~。 节拍长度由CPU内部的操作的需要 在时序系统中设置节拍发生器,用以产生节拍信号。 时钟脉冲:时序系统的基本定时信号。
64
(2)多级时序信号之间的关系: 见教材P86页,图3-14三级时序信号之间的关系。 (3)时序系统的组成: 见教材P87页,图3-15时序系统框图。
65
§ 3.5 指令的执行与组合逻辑控制器 按产生控制信号的方式不同控制器可分: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
组合逻辑控制器:是指产生控制信号即微命令的部件,是用组合逻辑线路来实现。 微程序控制器:即将机器指令的操作(从取指令到执行)分解为若干个更基本的微操作序列,并将有关的控制信息(微命令)以微码形式编成微指令,输入控制存储器中。 它是早期设计计算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是把控制部件看作为产生专门固定时序控制信号的逻辑电路,而逻辑电路以使用最少元件和取得最高操作速度为设计目标。一旦控制部件构后,除非重新设计和物理上对它重新接线,否则要想增加新的控制功能是不可能的。
66
§ 3.5.1 模型机的指令系统 1 . 指令格式: (1)双操作数指令 (2)单操作数指令 (3)转移指令 可编程寄存器7个,编号如下:
1 . 指令格式: (1)双操作数指令 (2)单操作数指令 (3)转移指令 可编程寄存器7个,编号如下: 通用寄存器R0~R ~011 堆栈指针SP 程序状态字PSW 程序计数器PC (留有一种编码未用,可扩展110)
67
2 . 寻址方式 采用定字长指令格式,指令字长16位,操作数字长16位。 (1)立即数寻址,操作数紧跟着指令,即在指令代码之中; (2)操作数在寄存器中,即寄存寻址方式 (3)操作数在主存中,相应的寻址方式有: 直接寻址方式,地址紧跟指令给出; 寄存器间址方式,地址在寄存器中; 自增型寄存器间址方式; 自减型寄存器间址方式: 变址方式。 教材P89页介绍了模型机寻址方式简表(表3-3)
68
模型机寻址方式简表
69
3. 操作类型: (1)传送指令 MOV——传送,操作码0000 MOV指令可用预置寄存器或存储单元内容,还可用进行I/O操作,不再专门设置显示I/O指令。 (2)双操作数算逻指令: ADD——加,操作码0001(带进位) SUB——减,操作码0010(带进位) AND——逻辑与,操作码0011 OR——逻辑或,操作码0100 EOQ——异或,操作码0101
70
(3)单操作数算逻指令 COM——求反,操作码0110 NEG——求补,操作码0111 INC——加1,操作码1000 DEC——减1,操作码1001 SL——异或,操作码0101 SR——右移,操作码1011 (4)程序控制类指令 转移指令JMP,操作码1100 返回指令RST,操作码1100 转子指令JSR,操作码1101
71
§ 模型机的时序系统 时序信号划分为3级: 工作周期:在组合逻辑控制器中,通常将指令周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时间,称为机器周期,又称为CPU工作周期或基本周期或机器周期。 节拍(时钟周期):将一个机器周期划分若干相等的时间段,其间仅完成一步基本操作,这个时间段用一个电平信号宽度对应,称为~。 工作脉冲(时钟脉冲):时序系统的基本定时信号。
72
1. 工作周期划分: 模型机设置了6种工作周期,分别利用6个周期状态触发器来表示它们的状态。任一时刻只允许一个触发器为1,表明CPU现在所处的工作周期状态,为该阶段的工作提供时间标志与依据。 6种工作周期: 取指周期FT、源周期ST、 目的周期DT、执行周期ET、 中断响应周期IT、DMA传送周期DMAT
73
(1)取指周期FT:完成取指所需的操作,与指令操作码无关的公共性操作,但FT结束后将转向哪个工作周期,与FT中取出的指令类型有关。
(2)源周期ST:在ST中将依据指令寄存器IR的源地址字段信息进行操作,形式源地址,读取源操作数。 (3)目的周期DT:依据指令寄存器IR的目的地址字段信息进行操作。 (4)执行周期ET:依据IR中的操作码执行相应操作。
74
(5)中断响应周期IT: CPU在响应中断请示之后,进入中断响应周期IT。在IT中将直接依靠硬件进行关中断、保存断点、转服务入口等操作。
(6)DMA传送周期DMAT:在DMAT中,CPU交出系统总线的控制权,改由DMA控制器控制系统总线,实现主存与外设之间的数据直接传送。 DMA即直接访存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在主存储器和I/O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传送通路。 DMA请求的优先级高于中断请求。
75
2. 节拍(时钟周期): 节拍宽度为最长微操作所需的时间,即访问主存操作所需的时间。 在时序系统中设置节拍发生器,用以产生节拍信号。节拍发生器由计数器T与节拍译码器组成。 3. 工作脉冲: 工作脉冲:时序系统的基本定时信号。 模型机在每个节拍的未尾发出一个工作脉冲P,作为各种同步脉冲的来源。
76
控制器
77
§ 3.5.3 指令流程 1.取指周期FT: (1)进入FT的条件 初始化置入FT: 程序计数器PC置0(为开机后的第一条指令地址)
开放时钟,开始执行取指操作。
78
程序运行过程中,同步打入FT 进入FT,D置1 产生同步脉冲CPFT 将1打入 FT 结束FT,D置0 产生同步脉冲CPFT 将0打入FT
Q S R FT C D 总清 1--FT CPFT 图3—19 取指周期状态触发器
79
有3种情况可采用同步方式进入新的取指周期:
当一条指令系统完毕,即在执行周期FT中,如果不响应DMA请求与中断请求,程序正常执行,接着就转入新的FT,开始执行下一条指令。 在中断周期IT这一过渡阶段操作结束后,就应转入中断服务程序,即进入FT。 在DMA周期完成一次DMA传送后,如果没有新的DMA请求,也没有中断请求,则恢复执行被暂停的程序,也应进入FT。
80
(2)取指流程:(取指流程图) FT0 FT1 在FT0中先指令地址由PC送入MAR。
在FT1中从主存M读出指令代码到MDR再送到指令寄存器IR中,因PC的计数功能,所以可同时修改程序计数器PC内容,让PC+1,则修改后的PC指向紧跟现行指令的下一单元。 PC——MAR M——MDA——IR,PC+1——PC
81
实现取指流程的每步基本操作与转入下一步操作所需的微命令(包括控制电位和脉冲)
(3)微操作时间差 实现取指流程的每步基本操作与转入下一步操作所需的微命令(包括控制电位和脉冲) 在FT0中要完成PC—MAR操作,则应发控制信号PCOUT和 CPMAR,由它们控制将PC的内容送ALU总线打入MAR中,控制信号T+1,CPT控制转入下一个节拍FT1。 在FT1中要完成M—MDR——IR与PC+1—PC操作。控制信号EMAR、RD、SMDR控制从主存中读一个字(指令)置入MDR,由MDROUT、CPIR将MDR将内容打入IR中。控制信号PC+1,CPPC将PC内容加1计数。
82
2. MOV指令 MOV指令流程图包含了各种寻址方式的组合,流程分支的逻辑依据就是指令的寻址方式字段代码。
(1)取指周期FT:完成取指所需的操作,与指令操作码无关的公共性操作,但FT结束后将转向哪个工作周期,与FT中取出的指令类型有关。 FT0 PC——MAR FT1 M——MDA——IR,PC+1——PC
83
(1)取指周期FT: (2)源周期ST:从主存中读取源操作数,将依据指令寄存器IR的源地址字段信息进行操作,形式源地址,读取源操作数。 (3)目的周期DT:从主存中读取目的地址或目的操作数,将依据指令寄存器IR的目的地址字段信息进行操作。 (4)执行周期ET:依据IR中的操作码执行相应操作,实现操作码要求的传送操作。
84
MOV指令流程图 注意:DR表示目的采用寄存器寻址方式,若不是寄存器寻址方式,则以DR表示。
85
例3-14:拟出指令MOV(R0),-(R1)的读取与执行流程。
FT0 PC—MAR FT1 M—MDR—IR,PC+1—PC ST0 R1-1—Z ST1 Z—MAR ST2 M—MDR—C DT0 R0—MAR ET0 C—MDR ET1 MDR—M
86
MOV指令流程图 例3-14:拟出指令MOV(R0),-(R1)的读取与执行流程。P98 取指周期FT FT0 PC—MAR
FT1 M—MDR—IR,PC+1—PC ST0 R1-1—Z ST1 Z—MAR ST2 M—MDR—C DT0 R0—MAR ET0 C—MDR ET1 MDR—M 取指周期FT MOV指令流程图 源周期ST 目的周期DT 注意:DR表示目的采用寄存器寻址方式,若不是寄存器寻址方式,则以DR表示。 执行周期ET
87
3. 双操作数指令共有5条:ADD、SUB、AND、OR、EOR。
88
4. 单操作数指令共有6条: COM求反、NEC求补、INC加1、DEC减1、SL左移、SR右移
89
5. 转移指令JMP/返回指令RST 寄存器寻址方式,从指定寄存器中读取转移地址;
自增型寄存器间址(R)+,比上一种寻址方式增加一步修改指针Ri的操作; 返回指令RST,其寻址方式固定为(SP)+,即从堆栈中读取返回地址,然后修改指针SP; 相对寻址X(PC),以PC内容为基准进行转移地址计算。 主要任务是获得转移地址或返回地址,安排在执行周期ET中完成,因此,在FT中读得指令并修改PC后,直接进入ET。
90
转移类型: 转移不成功(NJP): PC型:转移地址段中的寻址方式所指定的寄存器若是通用寄存器、堆栈指针SP、而非PC。 PC型:转移地址段中的寻址方式所指定的寄存器若是PC(程序计数器)。 转移成功(JP)
91
6. 转子指令JSR: 见教材P101,图3-25转子指令流程图 7. 中断响应周期IT: 当外部有中断请示信号送入CPU是若允许响应,则在一条指令的招待周期ET的最后一拍,向请求源发中断响应回答信号INTA,并在ET结束时将IT置1,即转入中断响应周期。 8. DMA周期: 9. 键盘操作
92
§ 3.6 微程序控制器 § 3.6.1 微程序控制概念 1. 微程序控制方式的基本思想:
§ 3.6 微程序控制器 § 微程序控制概念 1. 微程序控制方式的基本思想: 将机器指令分解为基本的微命令序列,用二进制代码表示这些微命令,并编成微指令,多条微指令再形成微程序。 一条微指令包含的微命令,控制实现一步(一个节拍)操作;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一小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
93
2. 微程序执行过程的描述: 见教材P104页 3. 基本概念和术语: (1)微命令和微操作 (2)微指令和微周期 (3)微程序与微程序设计 (4)工作程序与微程序,主存储器与控制存储器。
94
本章小结: 在运算方法部分,要求掌握补码定点加减运算和移位操作,掌握无符号整数一位乘法和除法运算。
本章CPU模型的重点内容是:模型机各类指令的分步执行流程。要求能熟练地拟出具体一条指令的读取和执行流程。这也是本章或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95
第一次作业:《第三章》 教材P111页。 T3,(1)、(3) T4,(2)、(4) T6,(1)、(2) T7,(1)、(3)
作业请在下周日(10月21日)上交。
96
第二次作业:《第三章》 教材P112页。 T11、T12、T13、T14 作业本于下周四发还 本次作业于下周日(10月28日)上交。
97
本章小结 1.并行加法器和进位链的概念 p60 2.进位产生函数和进位传递函数的概念 p60
98
7.程序计数器PC的作用 8.指令寄存器的作用 9.结合图3-13了解在模型机中数据传送的过程。要求当给出源操作数寻址方法,目的操作数寻址方法后(包括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址、自增型寄存器间址、自减型寄存器间址、变址寻址),可以写出传送指令“MOV(R1),—(R2)、减法指令“SUB(R3 )+,R0”、 逻辑与指令“AND R1,X(R2)”、逻辑或指令“OR (R3 ),(R0)”的读取与执行流程。 p82、p83、p98例3-14
99
10.掌握同步控制方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CPU内部采用的控制方式。 P84 p85
13.掌握微程序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采用微程序控制的目的,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每个部件的作用,微指令的顺序控制字段的作用等)。 P103 p104 p105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