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經濟學是有關稀少性資源配置的社會科學 瞭解選擇的五個核心概念 觀察家計與企業部門互動的三個主要市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經濟學是有關稀少性資源配置的社會科學 瞭解選擇的五個核心概念 觀察家計與企業部門互動的三個主要市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經濟學是有關稀少性資源配置的社會科學 瞭解選擇的五個核心概念 觀察家計與企業部門互動的三個主要市場
區別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 區別唯善與唯真之論點 OBJECTIVES

3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線之意義 瞭解邊際概念乃是理性決策之核心 區別經濟制度之類型
解釋私部門如何形成經濟決策 描述競爭如何改善私部門的效率 指出市場機能為何失靈 OBJECTIVES

4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什麼是經濟學(Economics)? 研究在資源有限但慾望無窮時,人與社會的經濟行為並進而評斷其結果得失

5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資源稀少性與限制下選擇 什麼是經濟行為? 經濟行為就是選擇的行為

6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資源稀少性與限制下選擇 為何必須做選擇? 因為資源的稀少性(scarcity)
稀少或有限,並不是數量的概念,而是相對於人類的慾求(wants)

7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資源稀少性與限制下選擇 經濟資源(economic resource) 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取得的資源
免費資源(free resource) 無須付出代價即能取得之資源 免費財(free goods) 不具稀少性的財貨

8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資源稀少性與限制下選擇 經濟學就是在研究財貨與勞務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的行為科學 為何能做選擇?
因為資源的多用途性(alternative uses) 經濟學就是在研究財貨與勞務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的行為科學

9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五個核心概念 取捨(trade-offs) 誘因(incentives) 交換(exchange)
訊息(information) 分配(distribution)

10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兩個部門 市場經濟體制之運行是指家計部門(households)(或個人)向企業部門(firms)購買財貨,與企業部門向家計部門(或個人)取得生產要素並轉換成為財貨販賣給家計部門,兩者之間的交換關係

11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三個主要市場 產品在兩個部門之間或之內的交易是在產品市場(product market)中進行
企業部門從勞動市場(labor market)中取得勞動者服務 企業部門在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中取得購買生產要素之資金

12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兩個部門與三個主要市場

13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的內容 以研究對象加以區分 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
以個別的經濟單位如個人、家庭、廠商等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如何進行生產與消費,這其中包括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下數量與價格的決定

14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的內容 以研究對象加以區分 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以總合的經濟群體包括家計與企業部門、政府、中央銀行為研究對象,討論國民生產、就業、物價、貨幣、匯率與利率之決定與其間之因果關係

15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的內容 以研究性質加以區分 唯真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
又稱實證經濟學,是以客觀的態度來研究實際的經濟現象或對未來做預測,只就事情本身剖析事理的邏輯性,並不做是非好壞的主觀價值判斷

16 1.1 經濟學的意義與內容 經濟學的內容 以研究性質加以區分 唯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
又稱規範經濟學,是以分析者主觀的價值標準,對任何經濟決策的選擇,尤其是針對公共政策討論其合理性與可行性,分析其利弊得失,旨在求其盡善

17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合理的假設 假設(assumptions)是為了簡化現實的複雜性,它不是去違背現實,而是為了研究與分析的目的,創造出一個較為單純的環境

18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正確的推論 理論可以用來研究或驗證事實,觀察的現象亦可以「直覺」來解釋,但是直覺或經驗的法則來解釋先後發生的現象,常易產生推理上的謬誤

19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常見的推理謬誤 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 誤將個體反應的現象,視之為整體亦屬必然
分割謬誤(fallacy of division) 誤將整體方為正確的事,用之於解釋個體的行為現象

20 1.2 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常見的推理謬誤 因果謬誤(fallacy of false course)
指觀察到先後發生的現象,就以為兩者間存在一者為因,另一為果的印象

21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機會成本 就是選擇的一種取捨(trade-offs)關係;將資源用於某一用途時,該資源可用於做其他用途中最有價值的那個代價

22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架構圖 資源稀少性 選擇 生產什麼 為誰生產 如何生產 機會成本

23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PPC)
一個經濟體系,在一定的時間內,將所有可使用的固定資源,做最充分有效的運用,在現行的生產技術下,所能產出的兩類產品之最大產量組合之軌跡

24 充軍苦還是從軍樂? 核心概念 機會成本 經濟效率 時間讀解

25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PPC)的基本條件 資源固定 生產技術水準不變 資源做最充分有效的利用 生產兩類產品

26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例) 假設有一個鞋廠,有20個工人與5部機器,在目前的技術水準下,如工人不怠工、機器也能正常運轉,可生產皮鞋與球鞋之最大產量組合

27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

28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所代表的意義 充分利用
沿著曲線移動,當一種產品增加,另一種產品就會減少,這代表經濟體系的資源有限,且已充分利用,以致無法同時增加兩種產品

29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所代表的意義 生產效率
由於生產可能線上的每一點,都是最大可能產量的組合,因此代表已達到了最高的生產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30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所代表的意義 機會成本遞增
生產可能線是凹向原點,即所謂邊際機會成本遞增(increasing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情況,它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31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理性抉擇 一個理性及智慧的抉擇是要能針對自己個人或群體眾人的目的,蒐集相關資訊、考量誘因提供多寡及產權界定執行等因素及制度條件下之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與邊際效益(marginal benefit)而後定

32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多生產一單位產品之機會成本,因為機會成本遞增,邊際成本曲線為正斜率

33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皮鞋生產之邊際成本

34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邊際效益(marginal benefit)
個人從增加一單位商品之消費獲得之滿足或效益,它所測度的是一個人為了從增加一單位消費中獲得最大之邊際效益所願意支付的價格

35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邊際效益遞減(decreasing marginal benefit)原則
一般而言,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某項財貨時,從中我們得到之效益愈少

36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願意支付之皮鞋價格

37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皮鞋需求之邊際效益

38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經濟體系成長

39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經濟體系衰退

40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中性成長(neutral growth) 表示當經濟成長時,X與Y兩類產品的產量以相同的速度擴張

41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中性成長(neutral growth)

42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偏向成長(biased growth)
表示在經濟成長的過程,由於技術進步、資源增加的條件不同,兩類產品以不同的速度增加生產

43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X偏向成長(X-biased growth)

44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Y偏向成長(Y-biased growth)

45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方向 由生產可能線的形狀,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擁有的資源與其產業的發展方向

46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生產可能線與產業發展方向 著重於工業生產的PPC曲線 著重於農產品的PPC曲線

47 大學延畢真有利? 核心概念 邊際利益 邊際成本 時間讀解

48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經濟發展程度 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經濟發展程度較低

49 1.3 機會成本、生產可能線 與理性抉擇 未來經濟成長速度 資本財較多,未來成長較快 消費財較多,未來成長較慢

50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家計部門(households)
將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要素市場上提供給企業所需,換取所得。將所得用來購買產品市場上企業部門生產提供的財貨,進行消費

51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企業部門(firms)
從要素市場購買各種生產所需的要素加以組合後將產品供應至產品市場,售與家計部門的消費者,得到收益,並賺取利潤

52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簡單的循環周流圖

53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加入政府部門的循環周流圖

54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經濟制度 從資源配置決策權(市場與政府)之分,及資源所有權(私人與國家之別),可區分為市場資本主義、市場社會主義、中央計畫資本主義與中央計畫社會主義

55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經濟制度類型 資源配置 市場 政府 市場 資本主義 中央計畫 資本主義 資源所有 私人 市場 社會主義 中央計畫
國家

56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
透過市場機能運行來決定資源配置及產品組合,如同那隻「無影手」一般在經濟體系中運行

57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中央計畫經濟(central planning economy)
透過政府機構直接分配資源達成計畫生產目標。市場的生產組合可能並非是市場最需要的財貨

58 1.4 經濟活動與經濟制度 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 利用市場力量和政府政策的組合來決定為誰生產財貨

59 1.5 私部門的決策 私部門(private sector)
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其中的組織是由以追求私人利益為目的的成員來組成進行生產、消費、勞動與投資等活動,可將它大分為家計與企業兩個部門

60 1.5 私部門的決策 私人所有 ─ 私人利益 私部門裡的成員們擁有資源及可轉換資源之產權以取得利益

61 1.5 私部門的決策 私有財產(private property)
私人所擁有、可自由使用的財產。私部門中的成員生產或提供各種產品與服務,為其所擁有的產權透過交換以取得利益

62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消費者的抉擇 消費者從市場取得價格及品質等資訊,並在面臨的所得、時間等預算限制下,做出能讓他得到最大滿足的決策

63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生產者的抉擇 利潤是廠商所追求的,廠商試著從市場獲得更高的利潤。生產者的成功來自於較其他的競爭對手更有效率,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與期望

64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生產者決策與消費者決策間最大的不同 生產者做決策時,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
私部門透過市場機能運行,生產者與消費者透過競爭得以確定他們在市場中的決策權力及扮演的角色

65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效率與個人抉擇 每個人在做決策時都試著以最低的成本換得最大的利益 效率(efficiency)
一個經濟體系(私部門)如何從有限、稀少的資源中取得最多的結果 每個人在做決策時都試著以最低的成本換得最大的利益

66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競爭改善私部門效率 生產者間的競爭 廠商與其他競爭對手爭取消費者的選擇 消費者間的競爭
消費者必須從有限的資源中去做選擇,以達到最高的利益,成為有效率的消費者

67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價格訊息與協調機制 價格為市場提供的一項重要資訊 幫助決定與交易相關的各項決策
市場第二項重要的機能是協調機制 提供消費者多樣、多重的選擇並決定交易的優先順序

68 1.6 私部門經濟活動與經濟效率 競爭與稀少性資源配置 資源稀少下自然會產生競爭,資源分配的方法將會影響人們的行為
市場競價是其中一種分配資源與財貨的方法

69 1.7 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指的是「市場機能在充分發揮下,不能如所預期地圓滿達成經濟效率」之現象

70 1.7 市場失靈 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 競爭不完全 生產者與消費者任一方都可能讓競爭減少,致使市場效率減低 公共財不足
儘管公共財不是由私部門所提供,但私部門卻依賴它們的存在

71 1.7 市場失靈 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 外部性欠慮 市場外的成本指的是廠商移轉給非買方的第三人承擔的生產成本 訊息不完全
訊息不完全對決策行為影響的問題是經濟學者所關注的重要課題


Download ppt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經濟學是有關稀少性資源配置的社會科學 瞭解選擇的五個核心概念 觀察家計與企業部門互動的三個主要市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