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电子器件与组件结构设计 王华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公室:A 楼208 Tel: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电子器件与组件结构设计 王华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公室:A 楼208 Tel:"—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电子器件与组件结构设计 王华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公室:A 楼208 Tel:5297952
留下板书 2012年春

2 第三章 电气性能的封装设计基础 3.1 概述 3.2 电学基础

3 3.1 概述 从IC发明的那天开始,铝金属作为导体材料,二氧化硅(SiO2)作为介质材料一直沿用至今。
引入新材料的驱动力在于提高电子产品的高频性能。 例如,采用铜作为导体材料,因为铜的电导率高于铝,这样门延迟得到了降低; 另外,采用低介电常数的介质材料,可以实现更小电容值的加工。 引入铜导线和低介电常数介质材料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实现较小的串扰,降低电迁移引起的器件实效,降低工艺加工步骤次数,提高成品率,减少大型设备的使用,从而具有降低加工成本的潜能。 3

4 3.1 概述 第一个使用铜互连技术加工而成的IC照片 4

5 3.1 概述 一个基本问题: 电气连接为什么会影响、如何影响电子系统性能的?

6 电子封装的电气功能 电子封装的功能 涉及的电气功能 以上两种电气功能用一根铜金属线就能实现
是对微电子芯片或部件进行保护,提供电源,进行冷却,并且将微电子部分与外部环境进行电气和机械连接。 涉及的电气功能 提供电源(功率分配) 信号互连 以上两种电气功能用一根铜金属线就能实现

7 仅仅是一根导线么? 理想状况 实际情况 举例:集肤效应,体现频率的重要影响 导线是两个电路元件之间零电阻的电气连接,它丝毫不会影响电路性能
在导线有足够的直径、并且低频的情况下,可以满足 实际情况 随着频率的升高和尺寸的减小,导线、引脚、电路板印刷线、配电盘以及其他连接元件,都会有电阻、电容、电感效应,这些情况严重影响系统性能。 举例:集肤效应,体现频率的重要影响

8 集肤效应(Skin Effect) 在直流时,电流均匀地流过导体。
在交流时,电流集中在导体的近外肤位置上流通,使横切面的核心部位呈现空泛状态,进而使电流输送量减少。 即: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称集肤效应,又称趋肤效应。

9 集肤效应 从与电流方向垂直的横切面来看,导体的中心部分电流强度基本为零,即几乎没有电流流过,只在导体边缘的部分会有电流。
随着与导体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导体内的电流密度呈指数递减,即导体内的电流会集中在导体的表面。

10 集肤效应 在一个理想导体中,电流关系表示为 Js 是导体表面的电流密度 x表示电流与导体表面的距离
δ 是一个和导体的电阻率以及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的系数,称为集肤深度。 =导体的电阻率 ω = 交流电的角频率 = 2π ×频率 μ = 导体的绝对磁导率 x

11 集肤效应 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 电流变化产生磁场,磁场变化又产生了涡旋电场。 在靠近导线的中心区域,形成的感应电流与原电流方向相反,减弱电流;
在靠近表面处,形成的感应电流与原电流方向相同,增强电流; 这样,电流在中心处减弱,而集中于导线表面处。

12 集肤效应 如果导体直径远大于集肤深度,则有效电阻可近似为 频率越高,集肤效应越显著 集肤效应使导体的有效电阻增加

13 减缓集肤效应的方法 采用利兹线(德语:Litzendraht,意为“编织起来的线”)
利兹线采用将多条金属导线相互缠绕的方法,使得电磁场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这样各导线上的电流分布就会较为平均。使用利兹线后,产生显著集肤效应的频率可以从数千赫兹提高到数兆赫兹。利兹线一般应用在高频交流电的传输中。

14 铝 2.83 ×10-6 Ω·cm   铁 9.78 ×10-6 Ω·cm 减缓集肤效应的方法 高电压大电流的架空电力线路通常使用抗拉强度大钢芯铝绞线,虽然其电阻率大一些,但由于集肤效应,电阻率较大的钢芯上承载极少的电流,并不影响输电性能,又可增大输电线的抗拉强度。

15 减缓集肤效应的方法 在高频电路中可用空心铜导线代替实心铜导线以节约铜材
在传输的频率在甚高频或微波级别时,一般会使用镀银(已知的除超导体外最好的导体)的导线,因为这时集肤深度如此之小,以至于更厚的银层已经是浪费了。 银 1.65 ×10-6 Ω·cm   铝 2.83 ×10-6 Ω·cm   铁 9.78 ×10-6 Ω·cm

16 减缓集肤效应的方法 钢铁工业中利用集肤效应来为钢进行表面淬火,高频交变电流主要通过导体的表面,因此电流主要在其表面产生热效应,使钢材表面的硬度增大,增强耐磨,而内部却有一定柔性。

17 减缓集肤效应的方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就是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有高频,中频,工频三种),使感应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置于磁场之中的工件就会产生与感应线圈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叫涡流。 由于集肤效应,涡流主要集中在工件的表层。 由涡流所产生的电阻热使工件表层被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即向工件喷水,将工件表层淬硬。   

18 减缓集肤效应的方法 感应电流的频率愈高,集肤效应也愈强烈,故高频感应加热用途最广。高频感应加热常用频率是200~300kHz,其加热速度极快,通常只有几秒种,淬硬层深度一般为0.5~2mm。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如齿轮,轴等。

19 集肤效应 在铜质导线中,集肤深度和频率的关系大致如下: 频率 δ 60 Hz 8.57 mm 10 kHz 0.66 mm
频率 δ 60 Hz mm 10 kHz mm 100 kHz mm 1 MHz µm 10 MHz µm 1 GHz ?

20 问题 一根导线的电流分布受频率影响很大,集肤效应 问:如果两个导线邻近,各有电流,是否能相互影响呢?如果能相互影响,频率起什么作用?

21 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
相邻导线流过高频电流时,由于磁电作用使电流偏向一边的特性,称为邻近效应。 相邻导线电流方向相同,则电流在相邻的外侧加强; 如果方向相反,则电流在相邻的内侧加强。 (直接引入下页,此处供自学用) 如相邻二导线A,B流过相反电流IA和IB时,B导线在IA产生的磁场作用下,使电流IB在B导线中靠近A导线的表面处流动,而A导线则在IB产生的磁场作用下,使电流IA在A导线中沿靠近B导线的表面处流动。

22 邻近效应 涡流 导体B 导体A IA IB 因导体A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磁场 直流电没有磁场,只有交流存在
B导体的电流可知,则A导体的电流变化也可知;如果AB电流相同呢?

23 模拟 2mm dia Cu conductors, 4mm cntrs, 1 A @20KHz
50 Hz values of Ohm R and uH ( /m)

24 模拟——局部放大 2mm dia Cu conductors, 4mm cntrs, 1 A @20KHz
50 Hz values of Ohm R and uH ( /m) 邻近相应+集肤效应

25 邻近效应 电流方向的影响: 相邻导线电流方向相同,则电流在相邻的外侧加强; 如果方向相反,则电流在相邻的内侧加强。 频率的影响

26 邻近效应 邻近效应使有效电阻增加,频率越高该增加的电阻越大 理解 邻近效应影响远比集肤效应影响大。 集肤效应是导线自感的影响
邻近效应是导线间互感的影响 邻近效应影响远比集肤效应影响大。 集肤效应只是将导线的导电面积限制在表面的一小部分,增加了铜损。它没有改变电流的幅值,只是改变了导线表面的电流密度 邻近效应呢?

27 封装系统的复杂性 集肤效应说明了频率的重大影响 邻近效应表明了导线间的相互影响。
想象一下,高频下(>1GHz),频率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邻近效应表明了导线间的相互影响。 实际的电子封装系统非常复杂,在探讨相关的电气设计之前,先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电学基础。

28 小结——3.1 概述 电子封装的功能 电子封装的电气功能 电气连接为什么会影响、如何影响电子系统性能的? 提供电源 信号互连
集肤效应/频率、自感 邻近效应/互感


Download ppt "电子器件与组件结构设计 王华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公室:A 楼208 Tel:"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