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Αριάδνη Ελευθεριάδης Modified 6年之前
1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内 容 提 要 控制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动态过程的品质及稳态性能直接表征了系统的优劣。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正常工作的首要条件,系统的稳定性完全由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参数决定,而与系统的输入无关;系统的稳态误差是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它标志着系统的控制精度;系统的时域响应可定性或定量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介绍了如何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2
知 识 要 点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Routh判据,误差与稳态误差的定义,静态误差系数及系统的型号,线性定常一阶、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的计算,高阶系统的主导极点,偶极子及高阶系统的降阶。
3
目 录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 §3.2 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性能指标 §3.3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3.4 系统的稳态误差
目 录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 §3.2 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性能指标 §3.3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3.4 系统的稳态误差 §3.5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6 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7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3.8 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域响应 对于一单输入单输出n阶线性定常系统,可用一n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
系统在输入信号r(t)作用下,输出c(t)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式(3-1)微分方程的解,就是系统的时域响应。
由线性微分方程理论知,方程式的解由两部分组成,即 c(t)=c1(t)+c2(t) (3-2) c1(t)——对应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 c2(t)——非齐次微分方程的一个特解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
从系统时域响应的两部分看,稳态分量(特解)是系统在时间t→∞时系统的输出,衡量其好坏是稳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系统响应的暂态分量是指从t=0开始到进入稳态之前的这一段过程,采用动态性能指标(瞬态响应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平稳性等来衡量。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
3.2.1 稳态性能指标 采用稳态误差ess来衡量,其定义为: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响应的期望值与实际值之差。即
§3.2 控制系统时域响应的性能指标 3.2.1 稳态性能指标 采用稳态误差ess来衡量,其定义为: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系统输出响应的期望值与实际值之差。即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
1.上升时间tr:从零时刻首次到达稳态值的时间,即阶跃响应曲线从t=0开始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3.2.2 动态性能指标 1.上升时间tr:从零时刻首次到达稳态值的时间,即阶跃响应曲线从t=0开始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
2. 峰值时间tp: 从零时刻到达峰值的时间,即 阶跃响应曲线从t=0开始上升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3
2. 峰值时间tp: 从零时刻到达峰值的时间,即 阶跃响应曲线从t=0开始上升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3.最大超调量Mp: 阶跃响应曲线的最大峰值与稳态值的差与稳态值之比,即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
4. 调整时间ts:阶跃响应曲线进入允许的误差带(一般取稳态值附近±5%或±2%作为误差带)并不再超出该误差带的最小时间,称为调整时间(或过渡过程时间)。 5. 振荡次数:在调整时间ts内响应曲线振荡的次数。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1
3.3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的概念 若控制系统在足够小的初始偏差的作用下,其过渡过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并趋于零,即具有恢复原平衡状态的能力,则称这个系统稳定。否则,称这个系统不稳定。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2
3.3.2 线性定常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设n阶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对式(3-7)作拉氏变换,得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3
若pi为系统特征方程D(s)=0的根且当pi各不相同时,有
在式(3-8)中取R(s)=0,得到在初始状态影响下系统的时间响应(即零输入响应)为 若pi为系统特征方程D(s)=0的根且当pi各不相同时,有 若系统所有特征根pi的实部均为负值,即Re[pi]<0 则零输入响应(暂态响应)最终将衰减到零,即 这样的系统就是稳定的。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4
反之,若特征根中有一个或多个根具有正实部时,则暂态响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散,即
这样的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综上所述,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根的实部均小于零,或系统的特征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平面。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5
D(s)=a0sn+a1sn-1+…+an-1s+an =a0(s-p1)(s-p2)…(s-pn)=0
劳斯判据 设n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D(s)=a0sn+a1sn-1+…+an-1s+an =a0(s-p1)(s-p2)…(s-pn)=0 将上式的系数排成下面的行和列,即为劳斯阵列(劳斯表)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6
sn a0 a2 a4 a6 …… sn-1 a1 a3 a5 a7 …… sn-2 b1 b2 b3 b4 ……
sn-3 c1 c2 c3 c4 …… … … … s2 f1 f2 s1 g1 s0 h1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7
其中 劳斯判据给出了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是,劳斯表中第一列所有元素均大于零。
其中 劳斯判据给出了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是,劳斯表中第一列所有元素均大于零。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8
故得出三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各系数大于零,且a1a2>a0a3
例3-1 已知三阶系统特征方程为 劳斯阵列为 故得出三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各系数大于零,且a1a2>a0a3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9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大于零,系统是稳定的,即所有特征根均s平面的左半平面。
例 3-2已知系统特征方程 方程无缺项,且系数大于零。列劳斯表: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大于零,系统是稳定的,即所有特征根均s平面的左半平面。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0
劳斯表中第一列各元素符号不完全一致,系统不稳定。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两次,因此系统有两个右半平面的根。
例 3-3 系统特征方程为 各项系数均大于零。列劳斯表: 劳斯表中第一列各元素符号不完全一致,系统不稳定。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两次,因此系统有两个右半平面的根。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它有一个系数为负的,有劳斯判据的系统不稳定。但究竟有几个右根,仍需列劳斯表:
例 3-4 系统特征方程 它有一个系数为负的,有劳斯判据的系统不稳定。但究竟有几个右根,仍需列劳斯表: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两次,系统有2个右半平面的根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2
*1. 劳斯表中某一行的第一个元素为零,而该行其它元素并不为零,则在计算下一行第一个元素时,该元素必将趋于无穷大,以至劳斯表的计算无法进行。
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说明: *1. 劳斯表中某一行的第一个元素为零,而该行其它元素并不为零,则在计算下一行第一个元素时,该元素必将趋于无穷大,以至劳斯表的计算无法进行。 * 劳斯表中某一行的元素全为零。则表示在s平面内存在一些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实根或共轭虚根,系统是不稳定的。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3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没有改变,系统没有右半平面的根,但由P(s)=0求得
例 3-6系统特征方程 列劳斯表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没有改变,系统没有右半平面的根,但由P(s)=0求得 即系统有一对共轭虚根,系统处于临界稳定,从工程角度来看,临界稳定属于不稳定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4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一次,系统不稳定,且有一个右半平面的根,由P(s)=0得
例3-7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列劳斯表: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一次,系统不稳定,且有一个右半平面的根,由P(s)=0得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5
3.3.4 赫尔维茨判据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以特征方程式的各项系数组成如下行列式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6
赫尔维茨判据指出,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a0>0的情况下,上述行列式的各阶主子式Δi均大于零,即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7
由赫尔维茨判据,该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例3-8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列出行列式 Δ 由赫尔维茨判据,该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8
a0>0 a1>0 a2>0 a3>0
或写成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a0>0 a1>0 a2>0 a3>0 a1a2-a0a3>0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29
即二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特征方程式的所有系数均大于零。
例3-9 二阶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列出行列式 Δ 由Hurwitz判据,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a0>0 a1>0 a1a2>0 即二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特征方程式的所有系数均大于零。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0
3.3.5 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代数判据不仅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用来分析系统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例3-10 系统结构图如图3-2所示,试确定系统稳定时K的取值范围 解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其特征方程式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按劳斯判据,要使系统稳定,应有K>0,且30-K>0,故K的取值范围为0<K<30
列劳斯表 按劳斯判据,要使系统稳定,应有K>0,且30-K>0,故K的取值范围为0<K<30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2
例 3-11 系统结构图如图3-3所示,试分析参数K1 ,K2 ,K3和T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解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解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特征方程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3
由于特征方程缺项,由劳斯判据知,不论K1 ,K2 ,K3和T取何值系统总是不稳定的,称为结构不稳定系统。欲使系统稳定,必须改变系统的结构。如在原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引入一比例微分环节,如图3-4所示。变结构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特征方程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
即对于结构不稳定系统,改变系统结构后,只要适当选配参数就可使系统稳定。
列劳斯阵列: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即对于结构不稳定系统,改变系统结构后,只要适当选配参数就可使系统稳定。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
3.3.6 相对稳定性和稳定裕量 相对稳定性即系统的特征根在s平面的左半平面且与虚轴有一定的距离,称之为稳定裕量。
为了能应用上述的代数判据,通常将s平面的虚轴左移一个距离δ,得新的复平面s1,即令s1=s+δ或s=s1-δ得到以s1为变量的新特征方程式D(s1)=0,再利用代数判据判别新特征方程式的稳定性,若新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s1平面的左半平面,则说明原系统不但稳定,而且所有特征根均位于-δ的左侧,δ称为系统的稳定裕量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6
是否有根在s右半平面,以及有几个根在s=-1垂线的右边。 解 列劳斯表:
例 检验特征方程式 是否有根在s右半平面,以及有几个根在s=-1垂线的右边。 解 列劳斯表: 由劳斯判据知,系统稳定,所有特征根均在s的左半平面。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7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一次,表示系统有一个根在s1右半平面,也就是有一个根在s=-1垂线的右边(虚轴的左边),系统的稳定裕量不到1。
令s=s1-1代入D(s)得s1的特征方程式 列劳斯表: 劳斯表中第一列元素符号改变一次,表示系统有一个根在s1右半平面,也就是有一个根在s=-1垂线的右边(虚轴的左边),系统的稳定裕量不到1。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8
§3.4 系统的稳态误差 3.4.1 误差及稳态误差的定义 系统的误差e(t)一般定义为被控量的希望值与实际值之差。即
§3.4 系统的稳态误差 3.4.1 误差及稳态误差的定义 系统的误差e(t)一般定义为被控量的希望值与实际值之差。即 e(t)=被控量的希望值—被控量的实际值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9
对于图3-5所示的反馈控制系统,常用的误差定义有两种 1. 输入端定义
2. 输出端定义 当图3-5中反馈为单位反馈时,即H(s)=1时,上述两种定义可统一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0
定义稳态误差为稳定系统误差响应e(t)的终值。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e(t)的极限存在,则稳态误差为
误差响应e(t)与系统输出响应c(t)一样,也包含暂态分量和稳态分量两部分,对于一个稳定系统,暂态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控制系统平稳以后的误差,即系统误差响应的稳态分量——稳态误差记为ess。 定义稳态误差为稳定系统误差响应e(t)的终值。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e(t)的极限存在,则稳态误差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1
根据误差和稳态误差的定义,系统误差e(t)的象函数
3.4.2 稳态误差分析 根据误差和稳态误差的定义,系统误差e(t)的象函数 定义 为系统对输入信号的误差传递函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2
由拉普拉斯变换的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则
代入E(s)表达式得 从上式得出两点结论: 1. 稳态误差与系统输入信号r(t)的形式有关; 2. 稳态误差与系统的结构及参数有关。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3
3.4.3 稳态误差的计算 对于线性系统,响应具有叠加性,不同输 入信号作用于系统产生的误差等于每一个 输入信号单独作用时
产生的误差的叠加。 对于图3-7所示系统, 控制信号r(t)和扰动 信号n(t)同时作用于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4
1.控制信号r(t)单独作用下, 误差 稳态误差essr为 (3-22)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5
2. 扰动信号单独作用下,误差 稳态误差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6
控制系统在给定信号r(t)和扰动信号n(t)同时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ss为
定义 为系统对扰动的误差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在给定信号r(t)和扰动信号n(t)同时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ss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7
例3-13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当输入r(t)=4·t时,求系统的稳态误差ess。 解 系统只有在稳定的条件 下计算稳态误差才有意义,
所以应先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列劳斯表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8
由劳斯判据知,系统稳定条件为 系统的误差函数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49
由终值定理求得稳态误差 计算表明,稳定误差的大小与系统的放大倍数K有关。即K越大,稳定误差ess越小。要减小稳态误差则应增大倍数K,耳闻定性分析却得出,使系统稳定的K只应小于5/4,表明系统的稳态精度和稳态性对放大倍数的要求常是矛盾的。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0
3.4.4 应用静态误差系数计算给定信号作用 下的稳态误差
1.系统的类型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可表示为 系统常按开环传递函数中所含有的积分环节个数来分类。把=0,1,2,…的系统,分别称为0型,Ⅰ型,Ⅱ型,…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当系统的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r(t)=1(t)时,由(3-22)式,有
2.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Kp 当系统的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r(t)=1(t)时,由(3-22)式,有 其中, ,定义为系统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2
对于0型系统 对于Ⅰ型或高于Ⅰ型以上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3
当系统的输入为单位斜坡信号时r(t)=t·1(t),即则 由式(3-22)有
3.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当系统的输入为单位斜坡信号时r(t)=t·1(t),即则 由式(3-22)有 其中 ,定义为系统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4
对于0型系统 对于Ⅰ型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5
对于Ⅱ型或Ⅱ型以上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6
4. 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Ka 当系统输入为单位加速度信号时,即 则系统稳态误差为 其中, ,定义为系统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其中, ,定义为系统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7
对于0型系统,Ka=0,ess=∞; 对于Ⅰ型系统,Ka=0,ess=∞; 对于Ⅱ型系统,Ka=K,; 对于Ⅲ型或Ⅲ型以上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8
表3-1 各种输入下各种类型系统的稳态误差 输 入 形 式 稳态误差 0型系统 Ⅰ型系统 Ⅱ型系统 单位阶跃 单位斜坡 ∞ 单位加速度
表3-1 各种输入下各种类型系统的稳态误差 输 入 形 式 稳态误差 0型系统 Ⅰ型系统 Ⅱ型系统 单位阶跃 单位斜坡 ∞ 单位加速度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59
例3-14 系统结构如图3-9所示,求当输入信号r(t)=2t+t2时,系统的稳态误差ess。 首先判别系统的稳定 性。由开环传递函数
知,闭环特征方程为 根据劳斯判据知闭环系统稳定。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0
第二步,求稳态误差ess,因为系统为型系统,根据线性系统的奇次性和叠加性,有
故系统的稳态误差ess=ess1+ess2=0.1。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1
3.4.5 干扰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 系统结构的关系
扰动信号n(t)作用下 的系统结构图如图 所示 扰动信号n(t)作用下的误差函数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2
稳态误差 若 ,则上式可近似为 由上可得,干扰信号作用下产生的稳态误差essn除了与干扰信号的形式有关外,还与干扰作用点之前(干扰点与误差点之间)的传递函数的结构及参数有关,但与干扰作用点之后的传递函数无关。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3
3.4.6 改善系统稳态精度的途径 从上面稳态误差分析可知,采用以下途径来改善系统的稳态精度:
*1. 提高系统的型号或增大系统的开环增益,可以保证系统对给定信号的跟踪能力。但同时带来系统稳定性变差,甚至导致系统不稳定。 * 2. 增大误差信号与扰动作用点之间前向通道的开环增益或积分环节的个数,可以降低扰动信号引起的稳态误差。但同样也有稳定性问题。 * 3. 采用复合控制,即将反馈控制与扰动信号的前馈或与给定信号的顺馈相结合。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4
§3.5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5.1 数学模型 能够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一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 其中T——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
§3.5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5.1 数学模型 能够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一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 其中T——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5
当r(t)=1(t)时,一阶系统的输出c(t)称为单位阶跃响应,记作h(t)。
3.5.2 单位阶跃响应 当r(t)=1(t)时,一阶系统的输出c(t)称为单位阶跃响应,记作h(t)。 图3-1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6
1.调整时间ts 经过时间3T~4T,响应曲线已达稳态值的95%~98%,可以认为其调整过程已完成,故一般取ts=(3~4)T。
3.5.3 性能指标 1.调整时间ts 经过时间3T~4T,响应曲线已达稳态值的95%~98%,可以认为其调整过程已完成,故一般取ts=(3~4)T。 2. 稳态误差ess 系统的实际输出h(t)在时间t趋于无穷大时,接近于输入值,即 3. 超调量Mp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响应,故系统无振荡、无超调,Mp=0。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7
当输入信号r(t)=δ(t)时,系统的输出称为单位脉冲响应,记为g(t)。
3.5.4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当输入信号r(t)=δ(t)时,系统的输出称为单位脉冲响应,记为g(t)。 当r(t)=δ(t), 即R(s)=1时, 有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8
§3.6 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6.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典型二阶系统的 结构图如图3-14所示,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或
图3-14 典型二阶系统结构图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69
其中ζ ——系统的阻尼比 ωn——系统的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 ——系统振荡周期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特征根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0
1.当ζ>1时,系统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称为过阻尼状态。 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为 单位阶跃响应
3.6.2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当ζ>1时,系统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称为过阻尼状态。 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为 单位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1
当 时, 当 时,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可近似为 系统的超调量 图3-15 过阻尼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2
2. 当0<ζ<1时,系统有一对实部为负的共轭复根,称为欠阻尼状态。 在欠阻尼状态下,系统的两个闭环极点为一对共轭复极点,即
其中, 称为阻尼振荡角频率。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3
单位阶跃响应 也可写成 式中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4
上升时间tr 其中 (2) 峰值时间tp 图3-16 欠阻尼状态下系统 单位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5
(3) 最大超调量Mp (4) 调整时间ts 误差带范围为 ±5% 误差带范围为± 2% (5) 振荡次数N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6
3. 当阻尼比ζ=1时,系统的特征根为两相等的负实根,称为临界阻尼状态。
此时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 系统的超调量Mp=0, 调节时间 (对应误差带为5%) 图3-18 临界阻尼系统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7
4. 当阻尼比ζ=0时,系统特征根为一对纯虚根,称为无阻尼状态。 系统特征根
单位阶跃响应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8
3.6.3 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1.脉冲响应及脉冲响应函数 当系统输入信号为单位脉冲函数 δ(t)时,系统的响应为单位脉冲响应,
记为g(t)。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79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是该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积分,或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是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导数。即
2. 脉冲响应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是该系统单位脉冲响应的积分,或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是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导数。即 或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0
3. 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当ζ>1时 当0<ζ<1时 当ζ=1时 当ζ=0时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1
例3-15 原控制系统如图3-23(a)所示,引入速度反馈后的控制系统如图3-23(b)所示,已知在图3-23(b)中,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16.4%,峰值时间tp=1.14s,试确定参数K和Kt,并计算系统在(a) 和(b)的单位阶跃响应h(t)。 图3-23 例3-15图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2
解 对于系统(b),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与典型二阶系统相比较,有 (3-55) 而已知Mp=16.4% tp=1.14s 根据 求得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3
求得 将 代入(3-55)得 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4
对于系统(a),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与典型二阶系统比较有 系统的最大超调量 峰值时间 其单位阶跃响应为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5
§3.7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3.7.1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n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6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r(t)=1(t),即 时,则
假设所有闭环零点和极点互不相等且均为实数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7
进行拉普拉斯反变换可得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当极点中还包含共轭复极点时 进行拉普拉斯反变换可得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8
在整个响应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闭环极点,我们称它为主导极点。
3.7.2 高阶系统的降阶 主导极点 在整个响应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闭环极点,我们称它为主导极点。 工程上往往只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动态特性。即将系统近似地看成是一阶或二阶系统。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89
将一对靠得很近的闭环零、极点称为偶极子。工程上,当某极点和某零点之间的距离比它们的模值小一个数量级,就可认为这对零极点为偶极子。
2. 偶极子 将一对靠得很近的闭环零、极点称为偶极子。工程上,当某极点和某零点之间的距离比它们的模值小一个数量级,就可认为这对零极点为偶极子。 闭环传递函数中,如果零、极点数值上相近,则可将该零点和极点一起消掉,称之为偶极子相消。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0
假设系统中增加一个闭环实零点,即系统中增加了一个串联环节 且闭环零点z位于复平面的左半平面,
3.7.3 零极点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1.零点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假设系统中增加一个闭环实零点,即系统中增加了一个串联环节 且闭环零点z位于复平面的左半平面,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1
上式拉普拉斯反变换 可见,增加一个闭环左实零点以后,系统阶跃响应增加了一项,该项的值与c(t)的变化率成正比,与该零点离虚轴的距离成反比。显然,该零点的增加将使系统响应过程加快,超调量增大,系统对输入作用的反应灵敏了。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2
反之,如果增加的闭环零点位于复平面的右半平面,即 ,则
反之,如果增加的闭环零点位于复平面的右半平面,即 ,则 这将使系统响应过程变慢,超调量减小,系统对输入作用的反应变滞呆了。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3
假设系统增加一个闭环左实极点-|p|,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输出
2. 极点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假设系统增加一个闭环左实极点-|p|,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输出 取拉普拉斯反变换得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4
可以看出:系统中增加一个闭环左实极点,系统的过渡过程将变慢,超调量将减小,系统的反应变得较为滞呆。
对于闭环传递函数存在右极点的情况,系统时域响应是发散的,系统不稳定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5
§3.8 用MATLAB和SIMULINK 进行瞬态响应分析
3.8.1 单位脉冲响应 当输入信号为单位脉冲函数δ(t)时,系统输出为单位脉冲响应,MATLAB中求取脉冲响应的函数为impulse( ),其调用格式为 [y,x,t]=impulse(num,den,t) 或 impulse(num,den) 式中G(s)=num/den; t为仿真时间; y为时间t的输出响应;x为时间t的状态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6
>>impulse(num,den,t); >>grid;
例3-16 试求下列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MATLAB命令为: >> t=[0:0.1:40]; >>num=[1]; >>den=[1,0.3,1]; >>impulse(num,den,t); >>grid; >>title('Unit-impulse Response of G(s)=1/(s^2+0.3s+1)') 其响应结果如图所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7
>>t=[0:0.1:10];num=[1]; >>den=[1,1,1];
例3-17 系统传递函数为 求取其单位脉冲响应 的MATLAB命令为 >>t=[0:0.1:10];num=[1]; >>den=[1,1,1]; >>[y,x,t]=impulse(num,den,t) >>plot(t,y);grid >>xlabel(‘t’); ylable(‘y’); 其响应结果如图所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8
[y, x, t]=step(num, den, t) 或step(num, den)
3.8.2 单位阶跃响应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时,系统的输出为单位阶跃响应,在MATLAB中可用step( )函数实现,其调用格式为 [y, x, t]=step(num, den, t) 或step(num, den)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99
>>num=[1]; den=[1,0.5,1]; >>t=[0:0.1:10];
例3-18 求系统传递函数为 >>num=[1]; den=[1,0.5,1]; >>t=[0:0.1:10]; >>[y,x,t]=step(num,den,t); >>plot(t,y);grid; >>xlabel(‘Time [sec] t’); >>ylabel(‘y’) 响应曲线如图3-26所示 图3-26 单位阶跃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0
3.8.3 斜坡响应 在MATLABA中没有斜坡响应命令,因此,需要利用阶跃响应命令来求斜坡响应。根据单位斜坡响应输入是单位阶跃输入的积分。当求传递函数为的斜坡响应时,可先用除得,再利用阶跃响应命令即可求得斜坡响应。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1
例3-19 已知闭环系统传递函数 对单位斜坡输入 则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2
>>c=step(num,den,t); >>plot(t,c); >>grid;
系统单位斜坡响应的MATLAB命令: >> num=[1]; >>den=[1,0.3,1,0]; >>t=[0:0.1:10]; >>c=step(num,den,t); >>plot(t,c); >>grid; >>xlabel('t sec'); >>ylabel('Input and Output') 其响应结果如图所示。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3
[y,x]=lsim(num,den,u,t)
3.8.4 任意函数作用下系统的响应 用线性仿真函数lsim来实现,其调用格式为 [y,x]=lsim(num,den,u,t) 式中 ;y(t)为系统输出响应;x(t)为系统状态响应;u为系统输入信号;t为 仿真时间。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4
例3-20 反馈系统如图3-28(a)所示,系统输入信号为图3-28(b)所示的三角波,求取系统输出响应。
图3-28反馈系统及输入信号 (a) (b)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5
>>numg=[10,20];deng=[1,10,0];
MATLAB实现指令 >>numg=[10,20];deng=[1,10,0]; >> [num,den]=cloop(numg,deng,-1); >>v1=[0:0.1:2]; >>v2=[1.9:-0.1:-2]; >>v3=[-1.9:0.1:0]; >>t=[0:0.1:8]; >>u=[v1,v2,v3]; >> [y,x]=lsim(num,den,u,t); >>plot(t,y,t,u); >>xlabel('Time [sec]');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6
>>ylabel('theta [rad]'); >>grid 其响应曲线如图3-29所示。
图3-29 系统响应曲线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7
例3-21图3-30的Simulink的仿真框图可演示系统对典型信号的时间响应曲线,图中给出阶跃响应曲线。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08
返回 第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