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 第二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四节 逆转录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 第二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四节 逆转录作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 第二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四节 逆转录作用

3 DNA的生物合成: RNA的生物合成: 蛋白质合成:以mRNA为模板合成 以DNA为模版的,即DNA复制;
以RNA为模版,即RNA复制; 蛋白质合成:以mRNA为模板合成

4 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 一、DNA复制的概况 三、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一)DNA复制的通则 (二)DNA复制的起始与复制方式

5 (一)DNA复制通则 1 DNA合成的模板--亲代DNA 作为信息分子,DNA的合成必需在模板的指导下完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合成DNA时决定其结构特异性的遗传信息只能来自其本身,因此必需由原来存在的分子为模板来合成新的分子,称为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即DNA指导的DNA合成。

6 2 碱基配对是模板DNA信息传递的基础 Watson-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复制模型。模板链通过严格的碱基配对原则指导子代DNA的合成,该原则由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执行,新合成的子链与模板链反向平行互补。

7 3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 1958年 Meselson和 Stahl
DNA以亲代DNA链为模板,复制时模板双链解开形成单链,按照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严格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新链,新合成的DNA分子与原DNA分子碱基顺序完全相同,每条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一条是重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1958年 Meselson和 Stahl

8 4 DNA复制为双链复制型 DNA由两条DNA链盘绕形成,每条单链都含有其互补链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故每条单链均可以作为模板。

9 (二)DNA复制的起始与复制方式

10 2.1 复制子与复制起点 复制子(replicon):基因能够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称为复制子。每个复制子都含有固定的起点。
原核生物DNA和质粒以及真核生物细胞器DNA均为环状DNA,通常都为一个复制子,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DNA含有多个复制子,因而具有多个复制起点。 复制在起始阶段进行控制,一旦复制开始,它即继续下去,直到整个复制完成或复制受阻。

11 2.2 复制方向与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
对于环状DNA分子,复制从固定的起始点开始,通常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且大多数情况下复制是对称的。

12 2.3 复制方式 直线双向(单个起始点,双向复制) 直线单向 (多个起始点,单向复制) θ复制(固定起始点,单向或双向对称复制)
滚环复制(单个起始点,单向不对称复制) D环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那种方式,都是双链复制(RF型

13 θ复制 环形染色体复制时形成θ的结构,两条链同时复制。

14 二、原核生物DNA复制 (一)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 1.DNA聚合酶 DNA复制过程中最基本的酶促反应是4种脱氧核苷酸的聚合反应。 1956年,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催化该反应的DNA聚合酶,即DNA聚合酶I(DNA polyerase I,pol I)。

15 从分子组成上看,DNA分子是由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形成的多聚核苷酸,因而核酸的生物合成从化学角度看是核苷酸的聚合过程。
从分子组成上看,DNA分子是由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形成的多聚核苷酸,因而核酸的生物合成从化学角度看是核苷酸的聚合过程。 在大肠杆菌中DNA聚合酶负责核酸链的延伸。

16 1. DNA聚合反应及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的特点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特点 以四种dNTP作为底物,反应需要Mg2+存在

17 dNTP是DNA链聚合的原料 该反应由DNA聚合酶催化,核酸的构建分子为dNMP,而其底物为dNTP,可将dNTP理解为dNMP的活化形式。

18 需要引物,引物为RNA 所谓引物就是指和模板链互补的一线性片段,其上带有能与核苷三磷酸相结合的游离3’羟基,称为3’羟基末端或引物末端,核酸链由此延伸。

19 以四种dNTP作为底物,反应需要Mg2+存在
需要模板 需要引物 具有5’ 3’方向的聚合能力,其活性中心对碱基配对具有严格选择性 可以使得碱基错配率减小至(1/104-105)

20

21 DNA合成总是沿着5’3’的方向进行

22 DNA的延伸:单一的DNA链作为模板,引物链必需具有3’羟基末端,在此处一个新的核苷酸单元被加入。每个被增加的核苷酸部分通过碱基配对被模板上合适的核苷酸选择,反应产物具有新的游离的3’羟基末端,允许另一个核苷酸加入。

23

24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特点 以四种dNTP作为底物,反应需要Mg2+存在 需要模板 需要引物
具有5’ 3’方向的聚合能力,其活性中心对碱基配对具有严格选择性 具有3’ 5’外切酶活性,有纠正作用 可以使得碱基错配率减小至(1/104-105) 可使得DNA复制的精确性提高102-103倍

25 DNA聚合酶Ⅰ的外切核酸酶活性校正

26 在聚合酶继续前进之前,胞嘧啶经历由C*到C的互变异构转变,新的核苷酸被错配
是胞嘧啶C的罕见的互变异构型,与A配对,被掺入生长链 在生长链错配的3‘-OH端阻碍链的延伸。DNA聚合酶后滑,3’-5’外切酶活性部位滑到错配碱基位置 错配的核苷酸被去除 DNA聚合酶继续向前滑动,恢复聚合活性

27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特点 以四种dNTP作为底物,反应需要Mg2+存在 需要模板 需要引物
具有5’-3’方向的聚合能力,其活性中心对碱基配对具有严格选择性 具有3’-5’外切酶活性,有纠正作用 具有5’-3’外切酶的活性 ,可用于切除引物

28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种类 DNA聚合酶Ⅰ: DNA聚合酶Ⅱ: DNA聚合酶Ⅲ:

29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比较 DNA聚合酶的类型 Ⅰ Ⅱ Ⅲ 结构基因 polA polB polC 亚基数 相对分子量 3′–5′外切酶活性
1 ≥7 ≥10 相对分子量 103 88 830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聚合速度(核苷酸/S) 16~20 40 250~1000 连续聚合能力(核苷酸) 3~200 1500

30 DNA聚合酶的分工 DNA聚合酶Ⅰ:切除RNA引物或有损伤的DNA片段,并用正确的DNA片段填补 DNA聚合酶Ⅱ:主要参与DNA的损伤修复 DNA聚合酶Ⅲ:主要的复制酶,负责DNA链的延伸

31 Ⅲ DNA聚合酶Ⅲ的聚合作用

32 DNA聚合酶Ⅲ的结构

33 DNA链延长的半不连续性 DNA聚合酶Ⅲ的异二聚体结构保证了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模板链复制的同步性。
前导链(leading strand):复制时,DNA的一条链按与复制叉移动一致的方向,沿5’3'方向连续合成。 后随链(lagging strand):另一条链是在已经形成一段单链区后,先按与复制叉移动的相反的方向,沿5’3'方向合成冈崎片段,再通过连接酶将冈崎片段连在一起构成完整的链。

34 DNA聚合酶Ⅲ的异二聚体结构保证了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模板链复制的同步性。

35

36 Ⅳ DNA聚合酶Ⅰ负责切除引物

37 后随链中的RNA引物被DNA聚合酶Ⅰ的5’-3’外切核酸酶活性切除,并通过同样的酶催化合成DNA取而代之。

38 Ⅴ 连接酶负责封闭切口 与模板配对的一段DNA或RNA可同时被DNA聚合酶Ⅰ上的5’-3’外切酶降解和替换。酶的这些活性对复制过程中的DNA修复和RNA引物的去处均有作用,DNA链平移切口被连接酶封闭。

39 2. 参与原核DNA复制的其他酶和蛋白质 解旋酶:使双螺旋DNA解链 引物酶:合成RNA引物 单链结合蛋白(SSB):稳定单链区 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末端 DNA旋转酶(DNA拓扑异构酶):引入或松解超螺旋

40 DNA聚合酶Ⅲ(含Mg离子):负责DNA链的延伸 DNA聚合酶Ⅰ:切除引物并填满缺口 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末端
单链结合蛋白(SSB):稳定单链区 引物合成酶:合成RNA引物 DNA聚合酶Ⅲ(含Mg离子):负责DNA链的延伸 DNA聚合酶Ⅰ:切除引物并填满缺口 DNA连接酶:连接DNA片段末端

41 DNA旋转酶与DNA解旋酶共同作用使DNA双链解旋
第一步: 复制的起始 DNA旋转酶与DNA解旋酶共同作用使DNA双链解旋

42 原核生物DNA的合成 第一步: 复制的起始 第二步:DNA链的延长

43

44

45

46

47 原核生物DNA的合成 第一步: 复制的起始 第二步:DNA链的延长 第三步:DNA合成的终止

48

49 DNA复制完成后两个子代分子以连环体的形式存在,需要拓扑酶切开。

50 DNA复制视频

51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52 真核DNA的合成的基本过程类似于原核DNA,不同之处: 多复制起点
至少有五种聚合酶αβγδε 端粒的复制依赖于端粒酶 α β γ δ ε 亚基数 4 2 5 分子量(KD) >250 36-38 170 256 细胞内定位 线粒体 5′→3′聚合活性 3′→5′外切活性 -  功能 复制、引发 修复 复制

53

54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复制起点 单个 多个 复制叉的移动速度 900 nt/s 50 nt/s
冈崎片段的大小 nt nt 引物酶 由DNA pol α的两个小亚基承担 复制周期 可重叠 不可重叠 末端缩短 不存在 存在 (端粒酶)

55 第四节 逆转录作用

56 逆转录作用 催化逆转录过程的酶为逆转录酶(RT)。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与转录过程中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方向相反,称为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催化逆转录过程的酶为逆转录酶(RT)。

57 逆转录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cDNA的合成:
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合成的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链(complementary DNA,cDNA)。 分子生物学研究可应用逆转录酶,作为获取基因工程目的基因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法称为cDNA法。

58 第五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59 DNA损伤与突变 损伤可造成突变或致死 突变(mutation):指一种遗传状态,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任何永久性改变。携带突变基因的生物称为突变体,未突变的称为野生型。 损伤原因 物理(紫外、高能射线、电离辐射) 化学(烷基化试剂、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碱基对置换、碱基的插入/ 缺失造成移码)

60 突变与损伤: 遗传物质的结构改变而引起的遗传信息改变,均可称为突变。 从分子水平来看,突变就是DNA分子上碱基的改变。
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突变称为DNA损伤(DNA damage)。

61 DNA的修复系统 一、直接修复 二、切除修复 三、重组修复 四、应急反应(SOS)和易错修复

62 一、直接修复(光修复)

63 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
可见光(最有效波长400nm)激活生物界广泛分布(高等哺乳动物除外)的光复活酶,该酶分解嘧啶二聚体。 是一种高度专一的修复形式,只分解由于UV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

64 当DNA受到大剂量紫外线(波长260nm附近)照射时,可引起DNA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基共价聚合,形成二聚体,例如TT二聚体。

65 二、切除修复

66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即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将DNA分子中受损伤的部分切除掉,并以完整的那一段为模板,合成出切去的部分,从而使DNA恢复正常。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修复机制。

67 三、重组修复

68 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
又称复制后修复(postreplication repair) 受损伤的DNA在进行复制时,跳过损伤部位,在子代DNA链与损伤相对应部位出现缺口。通过分子间重组,从完整的母链上将相应的碱基顺序片段移至子链的缺口处,然后再用合成的多核苷酸来补上母链的空缺,此过程即重组修复。

69 四、SOS修复 指DNA受到严重损伤、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所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又称倾错性修复(Error-Prone Repair )。

70 DNA重组和克隆 DNA重组: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将两个短的DNA特定序列(即特异位点)之间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除或组合到染色体另一个特定位点。

71 基因克隆的基本步骤

72 PCR的原理与流程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也称体外酶促基因扩增,原理类似天然DNA复制。
其原理为:靶DNA分子变性后解链,两条单链DNA分别与两条引物互补结合,在4种dNTP存在和合适的条件下,由耐热的Taq DNA聚合酶催化引物由5’-3’扩增延伸,形成两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并作为下一循环的模板。 每经过一个变性、复性、延伸循环,模板DNA增加一倍。 经过30~50个循环,可使原DNA量增加106~109倍。

73 PCR的主要步骤: • 模板DNA的变性:一般选用95℃左右1 min,使DNA双链解为单链;
• 循环数:按初始模板浓度确定,一般25-45之间。

74 基因克隆中的工具酶: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DNA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内切酶
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割点上将DNA 分子切断。目前已发现的限制酶有400~500多种。

75 基因克隆中的载体: 载体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质粒的特点: 细胞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最常用的质粒是大肠杆菌的质粒; 存在于许多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中; 质粒的存在对宿主细胞无影响; 质粒的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76 内容小结 一、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二、原核生物DNA的复制的特点是1.原核只有一个起始位点。2.原核复制起始位点可以连续开始新的复制,特别是快速繁殖的细胞。3.原核的DNA聚合酶III复制时形成二聚体复合物。4.原核的DNA聚合酶I具有5'-3'外切酶活性。 三、真核DNA的合成的基本过程类似于原核DNA,不同点为1.多复制起点 2.至少有五种聚合酶αβγ 3.端粒的复制依赖于端粒酶 四、逆转录酶及其在分子生物学中的作用 五、DNA的损伤是由DNA突变所造成的,修复包括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与启动紧急反应修复(SOS) 六、DNA重组包括同源重组和位点特异型重组;DNA克隆的PCR技术包括变性、复性及延伸多个循环。

77 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原理.杨荣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罗纪盛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朱圣庚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张部昌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基础生物化学.陈惠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Nelson D L,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4th ed. New York: W. H. Freeman,2004.


Download ppt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 第二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四节 逆转录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