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从 邵逸夫天文奖 看 中国天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从 邵逸夫天文奖 看 中国天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 邵逸夫天文奖 看 中国天文

2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 国内科学界总在问: 什么时候得诺贝尔奖? 1. 诺贝尔奖中没有单设诺贝尔天文奖 2. 邵逸夫奖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3. 我对邵逸夫奖的评审全过程了解

3 2006 邵逸夫天文奖 --- 2011 诺贝尔物理奖 2008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 2012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东方诺贝尔奖 2006 邵逸夫天文奖 诺贝尔物理奖 2008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2011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4 第一、第二届 评审委员会委员 第三、第四届 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8 2009 2010 2011

5 评审过程 学科评审委员会组成: 由诺贝尔奖、邵逸夫奖得主, 主要国家科学院院士组成国际评审委员会 每届2年,可连选连任 各学科的提名网:
由相关学科各主要国家科学院院士, 著名大学天文系主任,著名天文研究所 所长,诺贝尔奖及邵逸夫奖得主以及评审委员会委员组成 ~ 几百人 每年10月– 次年2月给提名网发征集提名表 评审委员会委员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名 每年3月- 5月 评审委员会讨论、推荐得奖人, 准备报送被推荐得奖人材料 一般不开会,而是 或电话会议多次反复讨论, 天文的做法是, 先从所有被提名人中,挑出5名short list, 再从short list 中经反 复讨论,还可以征求委员会外地专家的看法 每年5月Council 讨论 每年6月 发布新闻得奖名单 每年9月 在香港举行颁奖仪式

6 All Shaw Prizes in Astronomy
2012 David C Jewitt and Jane Luu Obs. – Kuiper object Enrico Costa and Gerald J Fishman- Obs. GRB 2010 Charles L Bennett, Lyman A Page Jr and David Spergel-Obs.- WMAP Frank H Shu – Theory – star formation Reinhard Genzel – Obs. - Black Hole Peter Goldreich – Theory - lifetime achivement 2006 Saul Perlmutter, Adam Riess and Brian Schmidt Obs.- dark energy Geoffrey Marcy and Michel Mayor – Obs. – extra-solar planets P James E Peebles Theory - cosmology

7 我国在天体物理理论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还很大, 对天体物理的深刻理解 原创性思想 系统性
我担任评审工作的八年( )中, 理论研究得奖的有三项: 2004 P James E Peebles Theory – cosmology 2007 Peter Goldreich – Theory - lifetime achivement 2009 Frank H Shu – Theory – star formation 我国在天体物理理论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还很大, 对天体物理的深刻理解 原创性思想 系统性

8 我担任评审工作的八年( )中, 观测研究得奖的有五项,其中空间观测二项 2010 Charles L Bennett, Lyman A Page Jr and David Spergel – WMAP 2011 Enrico Costa and Gerald J Fishman – GRB 我国在空间天文方面完全没有竞争力

9 我担任评审工作的八年( )中, 观测研究得奖的有五项, 其中地面光学观测三项 Geoffrey Marcy and Michel Mayor – extra-solar planets 发现者之一的 Michel Mayor 是第一个发现太阳型恒星的行星(1996), 用法国Haute provence 天文台1.92米望远镜发现。其台址比兴隆站略好, 口径比兴隆2.16米略小。 我们的差距: 1. 科学思想: 没有看到这个方向的重要性 2. 光谱仪(ELODIE was an echelle type spectrograph installed at the Observatoire de Haute-Provence 1.93m reflector in south-eastern France for the Northern Extrasolar Planet Search. ) 3. 科学家队伍 米望远镜的主打课题 5. 后续观测: ESO VLT

10 The Geneva Extrasolar Planet Search Programmes
The ELODIE Northern Extrasolar Planet Search (OHP-France) The CORALIE Survey for Southern Extra-solar Planets (La Silla-Chile) The M-Dwarf Programmes Future Instruments: UVES on the VLT HARPS on the ESO 3.6m

11 我担任评审工作的八年( )中, 观测研究得奖的有五项: 地面光学观测三项 2006 Saul Perlmutter, Adam Riess and Brian Schmidt – dark energy 寻找 z > 0.35 SN Ia 4 米级 大视场成像/测光望远镜+足够多望远镜时间  发现+跟踪+极大时刻 10米级望远镜光谱  SN Ia 需要国际合作

12

13 我担任评审工作的八年( )中, 观测研究得奖的有五项: 地面光学观测三项 2008 Reinhard Genzel – Black Hole VLT + 第一流台址+ 自适应

14 我们的差距: 1. 没有好台址 2. 没有大望远镜(10米级) 3. 没有观测时间相对专用的小望远镜(2-4米) 4. 缺高效率的附属设备 5. 空间望远镜空白 6. 缺原创重大科学思想 7. 缺理论大师 8. 天文队伍的量与质上有较大差距 9. 缺10年磨一剑的持续性、系统性 10.没有融入国际天文

15 重申我在2009国际天文年对中国天文发展的二点建议
走国际化天文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大学天文

16 祝王先生双寿万福 祝福贺上门 王老九十旬 先辈树丰碑 生平献天文 双节迎寿庆 寿比南山高 万世永吉祥 福如东海深 陈建生 郑 民
郑 民 敬贺于壬辰年


Download ppt "从 邵逸夫天文奖 看 中国天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