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计算机通信及计算机网络 知 识 结 构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信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计算机通信及计算机网络 知 识 结 构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信技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计算机通信及计算机网络 知 识 结 构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信技术

2 参 考 书 目(计算机通信方面) 1、吴玲达,李国辉,《计算机通信》,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汤吉群,《数据通信技术》,
参 考 书 目(计算机通信方面) 1、吴玲达,李国辉,《计算机通信》,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2、汤吉群,《数据通信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3、William Stallings, 《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李鹏,《计算机通信技术及程序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 参 考 书 目(网络基础理论方面) 5、Andrew 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参 考 书 目(网络基础理论方面) 5、Andrew 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7、吴礼发,《网络原理与技术教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8、段晓,《千兆以太网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9、陈鸣,《网络工程设计教程》,

4 参 考 书 目(网络基础协议方面) 10、Douglas E.Comer,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参 考 书 目(网络基础协议方面) 10、Douglas E.Comer,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11、W.Richard Steven, 《TCP/IP详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2、谢希仁,《TCP/IP协议族》,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参 考 书 目(网络安全方面) 13、陈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14、王锐,《网络最高安全指南》,
参 考 书 目(网络安全方面) 13、陈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14、王锐,《网络最高安全指南》,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5、吴世忠,《应用密码学》,--曾经限制发行的文献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6、程永敬,《编写安全的代码》,--微软核心技术书库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 参 考 书 目(网络其它方面) 17、吴礼发,《网络程序设计教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18、胡谷雨,《网络管理技术教程》,
参 考 书 目(网络其它方面) 17、吴礼发,《网络程序设计教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18、胡谷雨,《网络管理技术教程》, 19、钟嘉强,《计算机局域网性能分析》,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20、朱海滨,《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7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第一章 通信及网络概述 提要:主要介绍计算机通信及网络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通信模型及应用,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分类和网络标准化等主要问题。

8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主机 主机 通信线路 协议

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主机 主机 通信子网 协议

10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主机,通信子网, 协议,按协议的子网互连} 互连 子网1 子网n 主机 主机 协议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互连 子网1 子网n 主机 主机 协议 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主机,通信子网, 协议,按协议的子网互连}

1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自主计算机(Autonomous Computer)互连的集合 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自主计算机(Autonomous Computer)互连的集合 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必须有两台或两台以上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计算机互连才能构成网络; 需要一条通道(或通信子系统)才能把两台或两台以 上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计算机之间要交换信息,彼此之间就需要有某些规定 和约定,这就是通信协议。

1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1.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1.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产生 1.1.2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1.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产生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计算机通信网络 计算机网络

13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1、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Terminal ( T )

1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1、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15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16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3、计算机通信网络 以通信为主要目的

17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4、计算机网络 :自主计算机互连的集合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4、计算机网络 :自主计算机互连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硬件资源(HW) 软件资源(SW) 数据资源(DB) 两级子网结构

18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资源子网:提供网络访问、数据存储和处理,以 及管理和分配共享资源的功能。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资源子网:提供网络访问、数据存储和处理,以 及管理和分配共享资源的功能。 通信子网:提供网络的通信功能,实现计算机 之间的通信控制和处理,为资源子 网提供信息传输服务。

1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一代网络:以单个主机为中心,以数据处理为目的 ;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一代网络:以单个主机为中心,以数据处理为目的 ; 第二代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以数据通信为目的 ; 第三代网络:以OSI/RM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 IBM:SNA(系统网络结构 ) OSI/RM DEC:DNA(数据网络结构 ) HoneyWall:DSA(数据系统结构 )

20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第四代网络:以分布式系统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 资源共享为目的 ; 任务 各机完全平等; 分布式OS; 透明性;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第四代网络:以分布式系统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 资源共享为目的 ; 任务 H 各机完全平等; 分布式OS; 透明性; 故障自恢复; 安全性;

2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2、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3、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1969年,ARPANET试验成功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2、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1969年,ARPANET试验成功 1986年,NSFNET建立 1989年,1.544Mbps高速替代网络 1990年,Internet 3、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1980年,铁道部进行了首次WAN试验; 1986年,CRN(CHINA Research Network)成立 1988年,制定了GB 国家标准,与OSI/RM基本一致; 1989年,我国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络CHINAPAC出现; 1990年,建立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

2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三网合一 电话网 计算机网 有线电视网 三网融合 1994年,组建中国教育网(CERNET);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1994年,组建中国教育网(CERNET); 1994年,组建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1995年,组建CHINANET; 1996年,组建金桥信息网(CHINAGBN); 1998年,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四大骨干网络 电话网 计算机网 有线电视网 三网合一 三网融合

23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1.3 计算机通信网络模型 1、Shannon(香农)模型 通信是在信源与信宿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 信源 编码 传输 译码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1.3 计算机通信网络模型 通信是在信源与信宿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 1、Shannon(香农)模型 干扰 信源 编码 传输 译码 信宿

2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2、计算机通信网络模型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PSTN 输入信息 输入数据 发送信号 接收信号 输出信息 源站 发送器
传输系统 接收器 目的站 PSTN

25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3、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 接口技术 :提供通信设备与传输系统的连接;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3、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 接口技术 :提供通信设备与传输系统的连接; RS232 RS448 RJ11 RJ45 BNC ST ATM DDN等。 功能特性、电气特性、机械特性等 编码技术: 信源编码、信道编码 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和可靠性 Manchester NRZ (non-return zero) 4B/5B编码以及各种数据压缩编码 同步技术:在发送器和接收器间达成某种形式的同步

26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差错控制与处理技术: 查错和纠错 流控技术:解决数据传输速率不匹配的问题 586CPU 386CPU SWITCH 流控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差错控制与处理技术: 查错和纠错 流控技术:解决数据传输速率不匹配的问题 586CPU 386CPU 流控 SWITCH 100M主干 10M主干 子网

27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寻址技术 : MAC地址 IP地址 路由技术: 路由算法、最佳路径问题 安全技术 :密码、认证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寻址技术 : MAC地址 IP地址 路由技术: 路由算法、最佳路径问题 安全技术 :密码、认证 等等这些技术均是以协议的方式体现在网络系统中的。

28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4、计算机通信模型的应用 简单通信系统 COM PC PC PC 传输系统 网卡

2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网络通信系统

30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1.4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类型 1、 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划分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多种多样,划分标准各有不同,本节按覆盖地域、拓扑结构、交换方式和使用范围4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 1、 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划分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特点:①覆盖地理范围小,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十千米; ②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目前已达到10Gbps; ③拓扑结构较简单,常属于一个单 一组织管理。

3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共享式LAN:10m~1Km; 交换式LAN:10m~10Km; Switch

3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5Km~50Km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5Km~50Km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 >100Km 特点:① 覆盖范围大,网络拓扑复杂(网状); ② 广域网连接常采用公用通信网,如PSTN、 DDN、ISDN 注意:对网络类型的区分,主要看它在构建时采用了 什么样的技术,而不是从它覆盖的地理范围来 划分,因为地理范围的观念是相对的。

33 物理拓扑:节点与节点之间实际物理上的连接形式; 逻辑拓扑:节点与节点之的信息在协议机制下的传输方式;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按网络拓扑结构(Topology)划分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节点和通信 链路所组成的几何形状(物理布局以及其逻辑特征 )。 物理拓扑:节点与节点之间实际物理上的连接形式; 逻辑拓扑:节点与节点之的信息在协议机制下的传输方式; 注意:同一网络的物理拓扑和逻辑拓扑可能不一致!

3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星型(Star Topology ) 中心节点 H 特点:① 结构简单,便于管理和维护;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星型(Star Topology ) 中心节点 H 特点:① 结构简单,便于管理和维护; ②易于实现结构化布线,系统易扩展、升级; ③通信线路专用,成本较高; ④中心节点必须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⑤中心节点负担重,容易成为信息传输的瓶颈;

35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PBX 共享式 HUB 交换式 HUB

36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总线型(Bus Topology ) H 特点:①结构简单,易于扩展,易于安装且费用较低;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总线型(Bus Topology ) 终端匹配器 H 特点:①结构简单,易于扩展,易于安装且费用较低; ②各节点平等共享总线,不受某节点仲裁; ③网络效率和带宽利用率低; ④管理成本高; ⑤负荷重时,网络性能迅速下降;

37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环型(Ring Topology ) 特点: ① 各节点无主从关系; ②延迟固定,实时性好; ③可靠性、可扩充性差; H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环型(Ring Topology ) H 特点: ① 各节点无主从关系; ②延迟固定,实时性好; ③可靠性、可扩充性差; 单环结构:Token Ring(令牌环网) 双环结构: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38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层次型(Hierarchical Topology )——树型 Switch HUB H 中心交换机 部门交换机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层次型(Hierarchical Topology )——树型 H Switch HUB 交换到桌面 中心交换机 部门交换机

3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网状型(Mesh Topology ) H 在广域网中,大多都采用网状拓扑结构 ,因此通常被称为WEB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网状型(Mesh Topology ) H 在广域网中,大多都采用网状拓扑结构 ,因此通常被称为WEB网络。

40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3、按交换方式划分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 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交换中心 (交换节点)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3、按交换方式划分 交换中心 (交换节点)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 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4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电路建立; 数据传送; 电路释放;

4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特点: ① 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一定要建立物理上的数据通路; ②在建立通路后到通路被断开前,用户独占通路的带宽;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特点: ① 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一定要建立物理上的数据通路; ②在建立通路后到通路被断开前,用户独占通路的带宽; ③不适合于计算机通信;

43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指以报文为单位进行 存储与转发(Store—Forward)的交换方式;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指以报文为单位进行 存储与转发(Store—Forward)的交换方式; 报文交换是在两个节点间的一段链路上逐段传输,不要求交换网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数据通路,因此就不存在建立电路和拆除电路的过程。

4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特点: ①与电路交换相比,源站和目标站在通信时不需建立一条专用通路,故没有建立线路和拆除线路所需的等待和延时;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特点: ①与电路交换相比,源站和目标站在通信时不需建立一条专用通路,故没有建立线路和拆除线路所需的等待和延时; ② 线路利用率高,与电路交换相比,线路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由于节点间可根据链路情况选择不同的速度传输,因此能高效传输数据。 ③ 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高,每个节点在存储转发中,都可以进行差错控制,即检锗、纠错。 ④ 报文交换需要对完整报文进行存储转发,因此节点存储/转发的时延较大并且报文交换对报文长度没有限制,故报文可以很长,这样就有可能使报文长时间占用某两节点之间的链路,不利于实时交互通信,且需要节点具备足够的报文数据存储能力。

45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属于“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但它不像报文交换那样以不定长的报文为单位进行交换、传输,而是以更短的、标准的“分组”为单位进行交换传输。

46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特点: ① 传输质量高,误码率低,传输信息有一定时延。 ② 能自动选择最佳路径,节点电路利用率高。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特点: ① 传输质量高,误码率低,传输信息有一定时延。 ② 能自动选择最佳路径,节点电路利用率高。 ③ 可在不同速率的通信终端之间传输数据。

47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呼
报文 t 数据流 报文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48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4、按使用范围划分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49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50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计算机专业教研室


Download ppt "计算机通信及计算机网络 知 识 结 构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信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