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知識管理 IT, 研發與績效 第五章 知識管理功能 (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知識管理 IT, 研發與績效 第五章 知識管理功能 (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識管理 IT, 研發與績效 第五章 知識管理功能 (一)

2 本書架構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3 「知識管理功能」顧名思義就指對所謂的「知識」進行有效管理之後所發揮的各種功能,舉凡知識創造、取得、蓄積、儲存、分享、擴散、加值與移轉等一連串的功能皆是。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4 綱要 5-1 知識創造(Knowledge Creation) 5-2 知識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
5-3 知識儲存(Knowledge Storage)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5 5-1 知識創造(Knowledge Creation)
為瞭解組織知識創造的動態過程,Nonaka, Toyama and Konno(2000)提出一個知識創造模式,其中包含: 「SECI過程」:知識的創造是透過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的互動; 「空間 (Ba)」:知識創造的分享空間;「知識資產」:輸入、輸出及調節知識創造過程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6 SECI過程 知識轉換的過程,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互動的結果,視為知識創造過程,並透過知識循環的運作 ( 亦就是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互動與轉換循環過程 ),而有四項基本的知識創造形態且產生不同的知識類型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7 共同化 ( 由內隱轉換成內隱 ) (Socialization)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共同化 藉由分享經驗從而達到創造內隱知識的過程,將內隱的個體知識團體化,屬於一種將個人經驗心得分享以形成團體共識的過程 藉由此轉換模式所產生的知識,稱為共鳴式的知識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8 外化 ( 由內隱轉換成外顯 ) (Externalization)
知識由內隱轉換為外顯的過程稱為外化 外化除了需要建立團體共識外,更要將抽象知識的經驗心得加以具體化,使組織容易將知識具體應用於產品創新的活動 藉此轉換模式所產生的知識,可稱為觀念性的知識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9 結合 ( 由外顯轉換成外顯 ) (Combination)
知識由外顯轉換外顯的過程稱為結合;結合是將觀念加以系統化而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這種模式的知識轉化牽涉到結合不同的外顯知識體系 個人透過文件、會議、電話交談、或是電腦化的溝通網路交換並結合知識。再經由分類、增加和結合來重新組合既有的資訊,並且將既有的知識加以分類以導致新的知識 結合則可以產生原型和新原件技術等系統性知識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0 內化 ( 由外顯轉換成內隱 ) (Internalization)
知識由外顯轉換為內隱的過程稱為內化,內化是將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知識的過程 當經驗透過共同化、外化和結合,進一步內化到個人的內隱知識基礎上時,就會成為有價值的資產 以語言、故事傳達知識,或將其製作成文件手冊,均有助於將外顯的知識轉換成內隱知識。內化則產生專案管理、製造過程、新產品使用及政策執行等操作性的知識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1 空間 (Ba) Nonaka, Toyama and Konno(2000)進一步提出四種形式的空間(Ba)來連SECI模式的四個階段。在此所謂的空間,並非一個實質的場所,而是一個「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或「相關空間」。每種空間(Ba)都支援特定的轉換過程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2 創始空間 (originating Ba) 創始空間是個人用來分享感情、情緒、經驗、心智模式,並排除自我與他人之間障礙的場所
提供從知識創造過程開始到社會化階段的一主要空間,也是面對面經驗轉換和轉移內隱知識的主要關鍵處。其與組織密切相關的是知識願景和文化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3 對話空間 (Dialoging Ba) 對話空間則比創始空間更清晰。典型的代表是選擇特定知識和能力的人員,正確地組成專案團隊、任務小組、或跨功能小組,透過個人心智模式和技巧的對話,可轉換為一般的措辭或觀念 對話空間係內隱知識轉變為外顯知識,也就是外化的過程。轉換的關鍵是對話、隱喻之延伸、使用所需轉化技巧之一,使內隱知識外化為外顯知識。也是員工一起參與價值創造的場所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4 網路空間 (Cyber Ba) 最有效率的外顯知識結合方式是藉由資訊科技的環境來進行結合。線上網路、群組軟體、文件化、資料庫的使用已在過去十年間快速地成長,並強化了此轉換過程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5 實踐空間 (Exercising Ba) 實踐空間支援內化階段,實踐空間促進了外顯知識至內隱知識的轉移,主要是在真實生活或模擬應用下使用外顯知識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6 知識創造過程三要素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7 個案:Canon迷你影印機的發展 個人用影印機這項新發明如果要成功,產品必須值得信賴
為了確保產品的可靠度,他們提議占百分之九十維修費用的感光影印鼓必須是可拋棄式的,它就必須簡單而便宜。但是如何製造可拋棄的感光鼓? 罐裝啤酒的思考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8 知識創新之泉 (Wellspring of Knowledge)
Leonard (1995)認為知識的創新來自: 共享解決問題 (shared problem solving) 實行與整合 (implementing and integrating) 實驗與建立原型 (experimenting and prototyping) 輸入知識 (importing knowledge)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19 知識創新的要因 意圖:激發員工的強烈企圖心 自主權:發揮創意
波動及創造性混沌:在組織內建立創造性的混沌,造成適度的危機感,可增加員工解決問題的好能力 創造溝通知識分享的情境:使員工以多種角度來了解別人的想法,並可執行不同的工作,進而得到不同的技能,可使組織知識更加流通 使組織具備多樣人才:組織成員必須具備多樣性才能足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0 知識創造過程五階段模式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1 5-2 知識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
Helleloid, Duane and Bernard Simonin (1994) 認為知識取得的方式包括:內部發展、外部來源 、市場採購、合作 、購併 等五種方法 Davenport and Prusak (1998) 認為知識取得有六種方法 : 收購 租用 指派專賣單位 融合 適應 網路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2 科技知識的外部來源與技術取得來源與機制 科技知識的外部來源 技術取得來源與機制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3 組織學習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4 個案:Honda City車款的由來 「一輛車身短、高度高的車」,當時,這樣的車款設計並非主流,但專案小組認為,這樣的汽車比傳統汽車輕,也比較便宜而且更為舒適、耐用,且球形的車體能提供乘客最大的空間,也最不用占用道路空間,而且這種造型業將引擎和其它機械系統所需的空間縮到最小 高階主管只給這個小組兩個指示…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5 5-3 知識儲存(Knowledge Storage)
Davenport and Prusak (1998) 認為整理知識絕對不是把公司上下所有的知識 ( 還包括資訊與數據等等 ) 都抓出來整理,有幾項前提值得在動手整理前考量:確立整理的目的、想要達成什麼目標、評估有用的知識、找出適當的媒介進行整理與傳播。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6 組織記憶 建立知識分佈圖是一件很要緊的工作,可是知識分佈圖裡頭究竟有些什麼知識呢?Anand, Manz and Glick (1998)的「組織記憶」的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7 知識層級 儘管定義了組織記憶,但仍有必要對於在不同層級記憶中所蘊含知識的內容作進一步釐清。事實上,組織中所擁有的知識又可分成正式化 (formalized)、突顯性 (emerging)、經驗性 (experiential) 等三種知識 (Hidding and Catterall, 1998)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8 知識層級與管理方法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29 超聯結組織 為了預防組織知識因時間或人員的異動而流失,Nonaka and Takeuchi (1995) 提出了「超聯結組織」的觀念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30 知識的儲存和協調構面 Bonora and Revang (1991) 從兩個構面:「知識儲存方式 ( 機械式 / 有機式 )」、「知識協調程度 ( 整合的 / 分散的 )」,來說明知識的建構及維持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31 研究小幫手:ISI (isiwebofknowledge.com)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32 研究小幫手:ISI (isiwebofknowledge.com) (續)
配合我們前面介紹的Google Scholar,同學們或許會發現:原來Nonaka有名的程度是超越你所想像的。野中裕次郎教授是Highly cited researcher目前任教於一橋大學。一炮而紅的大作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被索引次數更高達7390次。1994年曾經發表在Organization Science更是impact factor接近2.0的重要管理學術期刊之一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33 問題與討論 何謂「Ba」,其特質為何?你認為建立有利知識創造情境的做法為何?試舉例說明之
試繪圖說明日本知識管理學者Nonaka & Takeuchi所提出的知識創造的模式,並說明其知識螺旋 (knowledge spiral) 的意涵? 試說明Leonard-Barton的知識創造活動包含哪些?你同意該學者的說法嗎?請說明你的原因 若以組織記憶的觀點,你認為有哪些知識蓄積的方式 在這一章中你學到了什麼? 知識管理©溫源鳳、湯凱喻 (2007)


Download ppt "知識管理 IT, 研發與績效 第五章 知識管理功能 (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