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 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 於實質國民所得。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3 簡單凱因斯模型 (二) 簡單凱因斯模型強調:市場參與者購買最終商品與服務支出的 多寡,對於整體經濟實質產出水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經濟學家將封閉經濟的市場參與者歸納為家計單位、廠商與政 府三大類型。「家計單位」對最終商品與服務的購買稱為消費, 以 C 代表;「廠商」的購買則稱為投資,以 I 代表;「政府」 的購買稱為政府購買,以 G 代表之。 整個封閉經濟體系的實質支出總額或總合支出 (aggregate expenditure,簡寫為 AE) 可寫為「AE = C + I + G 」。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4 可支配所得、消費與儲蓄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特別強調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與實質消費支出 間的關係。當一個人當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時,實質消費 量也會跟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會低於可支配所得增加的幅度, 剩餘的部分則儲蓄起來。 消費量與儲蓄量增加的幅度,決於個人「邊際消費傾向」 (MPC) 與「邊際儲蓄傾向」 (MPS) 的大小。 MPC 衡量「當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消費量的變動佔實 質可支配所得變動的比率」。 MPS 衡量「當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儲蓄量的變動佔實 質可支配所得變動的比率」。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5 可支配所得、消費與儲蓄 (二) 以 ΔYd 代表可支配所得的變動, ΔC 代表消費的變動, ΔS 代表 儲蓄的變動,則 MPC 與 MPS 的公式分別可寫為: MPC = ΔC / ΔYd MPS = ΔS / ΔYd 因為 Yd = C + S,故 ΔYd = ΔC + ΔS ,由此推知,邊際消費傾向 與邊際儲蓄傾向均介於 0 與 1 之間,其和恆等於 1 : MPC + MPS = 1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6 凱因斯消費函數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假定其他影響當期消費支出的因素不變,純粹 探討實質消費量與實質可支配所得之間的關係,其分析由以下 簡單的「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出發: 、 b 為固定常數,C 為整體經濟的實質消費支出,而 Yd 為 整體經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 當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一單位時,實質消費量增加 b 單位, 因此 b 為邊際消費傾向,值介於 0 與 1 之間。   則反映當總實質可支配所得等於零時,整體經濟的實質 消費量,故又可稱為「自發性消費」。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7 凱因斯消費函數 (二) (承續上頁) b ‧ Yd 因為會隨著 可支配所得的改變而變動, 故稱之為誘發性消費。
由圖 12.1 可以看出,當實質可支 配所得改變時,實質消費會沿著 消費函數移動;當實質可支配所 得以外的其他因素改變時,整條 消費函數的位置會改變。 例如,當預期的可支配所得 提高,或實質淨資產增加, 或實質利率下降時,消費函 數會往上移動。 圖 12.1 簡單凱因斯消費函數 實質消費支出 (C) 實質可支配所得 (Y) MPC =β Δ Yd = 1 ΔC =β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8 投資 在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中,假設廠商的實質投資量是維持在固定 的水準,不受所得多寡的影響。也就是說,都是簡單的「自發 性投資」 (autonomous investment)。 預擬投資 (或意願的投資):在任何一段期間內,廠商都有其規 劃的最適「新廠房設備購買量」以及最適「存貨變動量」,兩 者的和即為廠商的預擬投資。 在簡單的凱因斯模型模型中,假設家計單位預擬的消費會等於 實際消費;但廠商預擬的投資不必然等於其實際的投資,乃是 考慮到「非意願性存貨投資」存在的可能。不過,模型中分析 的投資行為仍是以預擬的投資為基礎。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9 所得與支出 (一) 為了分析簡單凱因斯模型的均衡,先從一個假想的烏托國出發。 假設該國政府購買等於零且政府稅收與移轉性支付亦皆為零。
該國自發性消費為 100,邊際消費傾向為 0.8。自發性投資 則為 500。 由上述假設,可知烏托國總實質支出係由實質消費與實質投資 構成,且實質可支配所得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根據此結論,可得該國的關係式如下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0 所得與支出 (二) AE = C + I C = 100 + 0.8Yd = 100 + 0.8Y
從表 12.1 中可以看出,當實質國 民所得為 3,000 時,預擬的總支出 剛好等於國民所得 (亦即實際的總 支出),此時的國民所得即為簡單 凱因斯模型中的均衡國民所得。 事實上,只有當「總產出等於預 擬的總支出時,總產出才會停止 變動,而此時的總產出即為其均 衡產出 (equilibrium output)。」 (分析見下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1 所得與支出 (三) 假設烏托國的實質國民所得 (總 產出) 為 1,000,較預擬總支出 短少了 400。
因為家計單位可以完全按照其 意願來消費此預擬支出與實際 支出間的差異,完全反映在投 資的短少上。(-400) 的存貨變動, 代表市場上商品產量不足,因 此廠商會提高產量,總產出便 會隨之增加。 (**若實質國民所得高於 3,000, 上述的效果會剛好呈反向變 動。)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2 所得與支出 (四) 圖 12.2 中,繪出烏托國的消費函數, 此函數截距為 100、斜率為 0.8。將 消費函數與預擬投資支出垂直加總, 便可得到「預擬總支出線」 (AE 線)。 由前段討論可知,烏托國在產出達 到均衡時,預擬的支出必然等於國 民所得,也就是圖中的 E 點。 在 E 點的左邊,總支出線位於 45o 線的上方,代表商品預擬購 買量高於當時的產量,促使廠商 提高產量,總產出因而增加;若 在 E 點的右邊,總產出則是會下 降。 實質所得(Y) 3,000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I C= Y E 45º線 預擬總支出線 AE= Y 預擬實質總支出 45º線 預擬總支出線 AE= Y E I C= Y 3,000 (AE) 實質所得(Y) 圖 12.2 烏托國均衡產出的決定: 所得—支出圖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3 儲蓄與投資 (一) 國民所得為消費與儲蓄之和 (Y = C + S),且預擬的總支出為消 費與預擬投資之和 (AE = C + I),所以當預擬的總支出等於國民 所得時,預擬的投資必然等於儲蓄。 根據「預擬的投資等於儲蓄」的條件,來確認烏托國的均衡產 出。依該國消費函數以及儲蓄的定義,其儲蓄函數如下: S = Y - C = Y - ( Y) = Y 由儲蓄函數可以看出,儲蓄是由兩部份構成:-100 為「自發性 儲蓄」(autonomous saving),而 0.2Y 則屬「誘發性儲蓄」 (induced saving),其中 0.2 代表烏托國的邊際儲蓄傾向 。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4 儲蓄與投資 (二) 在圖 12.3 中,S 線代表所得與儲蓄間 的關係;I 線則代表烏托國的預擬投資, 由於預擬投資不受所得影響,故為一 條水平線。 由圖 12.3 可清楚看出,預擬投資曲線 與儲蓄函數相交於 E 點,其所對應的 實質國民所得為 3,000,正如之前所求 得的均衡國民所得。 如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在 E 點的左邊 時,廠商會提高產量,並使得總產出 增加;在 E 點的右邊,廠商會減少產 量,並導致總產出下降。 因此「預擬投資與儲蓄相等時,總產 出即為均衡產出。」 儲蓄函數 S= – Y I=500 投資(I),儲蓄(S) 3,000 實質所得(Y) E 圖 12.3 烏托國均衡產出的決定 :投資與儲蓄圖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5 乘數效果 (一) 乘數效果 (multiplier effect):是指 在簡單凱因斯模型中,自發性支 出的變動使得均衡產出呈倍數變 動的效果。該倍數即為「乘數」 (multiplier)。 假定「烏托國」預測未來商品銷 售會增加,因此預擬投資由原先 的 500 增為 700。此時新的預擬支 出變為: AE’ = C + I = ( Y) + 700 = Y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4,000 3,000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I 增加200 E AE= Y C= Y 45º線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AE= Y C= Y 45º線 I 增加200 4,000 3,000 E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圖 12.4 乘數效果:烏托國為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6 乘數效果 (二) 圖 12.4 同時繪出烏托國原來的以及新的總支出線。
新的總支出線 AE’ 係原來總支出線 AE 的平行上移,距離為 200。此時新均衡產出為 4,000 較原來均衡產出多了 1,000。 當烏托國自發性投資增加 200 時, 均衡產出增加了 1,000。因此烏托 國的支出乘數為 1,000/200=5。 若以 ΔY 代表產出的增加, ΔI 代表投資的增加,則上述乘數效果可以寫為: 乘數 = ΔY / ΔI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E 45º線 4,000 3,000 AE= Y C= Y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I 增加200 圖 12.4 乘數效果:烏托國為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7 乘數效果 (三) 在烏托國的模型,何以總產出的增加會遠超過自發性支出的增加呢?
總產出增加的幅度,主要取決於誘發性消費增加的多寡;但誘發性 消費增加的多寡,則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的大小。當邊際消費傾向 越大時,每一階段所得的增加都會誘發較多的消費支出,而此消費 支出又有助於下一階段所得的增加,因此最後總產出的增加幅度亦 會較大。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中,乘數與邊際消費傾向的關係為: 乘數 = 1 / (1 - MPC) = 1 / MPS (因為 MPC + MPS =1) 當 MPC 越高 (也就是 MPS 越低) 時,乘數會越大。由於 MPC 介於 0 與 1 之間,因此乘數的值必定大於一。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8 自發性支出與景氣循環 凱因斯認為自發性支出的波動,尤其是自發性投資的波動,是 造成景氣循環的重要因素。
當自發性支出升高時,透過乘數效果,會使產出成倍數增加。 廠商為了提高產量,會雇用較多的員工,就業量隨之上升,造 成景氣的繁榮;反之,當自發性支出下降時,經濟則會陷入景 氣衰退。 根據簡單凱因斯模型,當整體經濟的自發性消費下降 (儲蓄意 願提高) 時,將導致均衡產出呈倍數下降。因此,當一國的經 濟景氣不佳時,儲蓄意願的增加只會使得經濟陷入更嚴重的衰 退,此時節儉不但不是美德,反而會對整體經濟產生禍害。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9 節儉的矛盾 根據上述,凱因斯提出了節儉的矛盾 (paradox of thrift) 的觀念:節儉的矛 盾是指當整體經濟的儲蓄意願提高時, 實際達成的儲蓄不但不會增加,反而 會下降。 圖 12.5 中,整體經濟的投資曲線 (I 線) 為一條正斜率的線。代表當所得提高 時,廠商的投資支出亦會增加,稱為 誘發性投資 (induced investment)。 由圖12.5 可看出,當整體的儲蓄意願 提高時,儲蓄函數由 S 線水平上移至 S’ 線。此時整體經濟的均衡產出由 Y0 降至 Y1,而達成的儲蓄為 S1,較原來 的儲蓄量 S0 低。 投資(I), 儲蓄(S) 實質所得(Y) S0 Y0 S I E Y1 S1 圖 12.5 節儉的矛盾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20 End of Chapter 12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Download ppt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