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必修二 单元复习
2
关于古代农业的几个概念 ⑴一家一户 ⑵男耕女织 ⑶自给自足 ⑷精耕细作 1、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3、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⑴一家一户 ⑵男耕女织 ⑶自给自足 ⑷精耕细作 脆弱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 分散性 落后性(分工简单,难以扩大再生产) 封闭性 带有一定积极作用
3
分封制 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必修一、二、三知识的联系
铁犁牛耕 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 提供原料 推动促进 农业、手工业为商业发展提供原料,奠定基础;
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5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家庭个体经营,农户的副业
管理方式 生产目的 流通方式 (与市场关系) 地位 发展前途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家庭个体经营,农户的副业 国家、官府、贵族使用。 民间消费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 从属于小农经济 不在市场流通 都在市场上流通 剩余部分投放市场 明中后,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极其缓慢。
6
市的变迁 结论:⑴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⑵城市由侧重政治功能向侧重经济功能转变。 时期 宋朝以前 宋朝以后(含宋朝) 商业地点 (空间)
县治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市坊分开)。 市坊不分;草市更加普遍;商业市镇涌现。 经营时间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政府管理 严格管理 不直接管理 结论:⑴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⑵城市由侧重政治功能向侧重经济功能转变。
7
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表现 交子、商税重要税源、市坊制度的瓦解、时间的打破、草市普遍、环境的宽松……
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影响: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解体,推动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1分) 根源: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1分)
8
有人说明清是“落日的余晖”,也是“近代的前夜”,请你从经济角度来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落日的余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无从改变;重农抑商依然固守;“海禁”与“闭关锁国” 近代的前夜: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①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②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④ 货币作用加大; ⑤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9
明“海禁” 清“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延续 明“海禁” 清“闭关锁国” 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重农抑商” 根源 自然经济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企业开办。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11
对照曲线图说出每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卷土重来,下坡路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抗日:沉重打击 解放:陷入绝境 初步发展 获得新生。 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私→公。 产生 “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日战争时期的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困境。
12
曲折中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刺激。 ③洋务民办企业诱导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甲午后) ①甲午后,列强争相输出资本,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短暂春天 1912—1919(民国初) ①辛亥革命为发展扫除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④“实业救国”思潮和爱国心的驱使 萧条 1919—1927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较快发展 1927—1936.(国民政府前十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沉重打击 1937—1945 沦陷区日本的侵略;②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官僚阶层的压榨。 陷入绝境 1945—1949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②官僚资本的挤压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严重。 曲折中发展
13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推翻……社会,民族独立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程度 ②本国政府的政策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 体。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刺激。 ③洋务民办企业诱导 ①甲午后,列强争相输出资本,进一步 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辛亥革命扫除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欧洲列强暂时放松; ④“实业救国”思潮和爱国心驱使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沦陷区日本的侵略;②国统区国民政府 实施战时体制;官僚阶层的压榨。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 ②官僚资本的挤压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严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程度 ②本国政府的政策 ③中国人民和实业家的爱国精神 ④政局是否稳定 造成发展曲折的根源是什么?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实行工业化的前提是? 推翻……社会,民族独立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曲折发展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发展生产力 工业化,优先重工业 一五计划(1953—1957) (1949—1956) 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公有 变革生产关系 中国八大(1956)(主要矛盾、任务) 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曲折发展 两头正确,中间失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总路线) (1956—1966)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5
民族工业在近代的遭遇与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成就作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16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图,其中对右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B阶段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B、B—C阶段的变化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 C、C—D阶段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B—D阶段中的1959—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
1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12——现在)
徘徊不前(197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12——现在) ㈠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㈡改革开放 农村(197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改革 深入: 1、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1984) (1992、1992、1993、1997、21世纪初) 5个经济特区(1980、1988) 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1992)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对外开放 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知识密集型。 开发开放浦东(1990)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8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 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
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错误的异同? 同:都属于左倾错误。 异:大跃进: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
20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土地地主所有→农民所有。 (私有制) 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私有→公有) 一大二公;
1949——1952 1953——1956 1958 1978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地主所有→农民所有。 (私有制) 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私有→公有) 一大二公; 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 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土地公有是前提,变的是经营方式)
21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经济政策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⑶……从国情出发; ⑷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⑸经济政策要符合人民的利益……
22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物质生活 社会风俗 衣 食 住 近代 建国后 新时期
23
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国内 国际 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运动的推动(政策) 思想解放程度 外国的影响 近代中国 近代工商业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民国政府政策) 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西方文化的渗透。 建国后(50——70年代)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放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改善;但是经济基础薄弱,加上政策的失误;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文革。 文革时期个人崇拜,思想僵化。(绿色军装)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的影响。(布拉吉、列宁装) 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90年代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思想解放。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联系密切。
24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①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消费力的增长。 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方式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 ③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加重了产品相对过剩。 ④股票投机活动严重冲击了金融洽市场的稳定性 ⑶主要原因:生产过剩。(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供需矛盾)
25
影响: (1)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①经济上: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②政治上: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美国、日本、德国)
(2)对国际关系: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关税壁垒、货币贬值)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1931年九一八事变)
26
鉴于经济危机的教训,战后采取的措施: ⑴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⑵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完善了社会救济,建立了“福利国家”; ⑶建立了金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⑷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调整了世界贸易体系。
27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结论:①特点: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主要是针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项 目 具 体 措 施 目的、作用 整顿财政金融(首先) 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①金融市场的稳定,可以为农、工业的恢复奠定基础。 ②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可以带动国内生产,缓解生产过剩。 复兴工业 (核心)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政府的监督之下。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整农业政策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发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推行社会福利 ①政府加强救济工作,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②推行“发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以增加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体现了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以工代赈)相结合的特点。) 强化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 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缓解社会矛盾。 结论:①特点: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主要是针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③不可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④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管制。是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局部调整。
28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时间 政策调整 背景 结果 20世纪30年代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自由放任加剧危机 缓解危机 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黄金时期” 20世纪70、80年代 减少干预,“混合经济” “滞胀” 经济复苏发展 20世纪90年代 “新经济”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 10年的持续增长
29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普遍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20世纪70年初) 减少干预,“混合经济” ——(70、80年代)
2、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战后发展起来 ) 减少福利规模——(80年代) 3、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
30
以美国为例:
31
下面关于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B.b段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 C.c段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力推行 D.d段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混合经济”的实施与“新经济”的出现
32
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 工业化,优先发 展重工业,实行 计划经济。
20世纪上半期苏联(俄)经济政策比较 战士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背景 国内战争时期;直接过渡 引发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 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措施 农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工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国实行国有化 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 工业化,优先发 展重工业,实行 计划经济。 商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 保障军事胜利;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苏俄工农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积极、弊端(略)
33
特点: 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采用军事行政命令方式的经济体制。 ⑵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借资本主义来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⑶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依靠行政命令,排斥市场。
34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三个政策与生产力的关系
⑴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有2个目的,一是保障战争的胜利,二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 ⑵新经济政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使得经济恢复发展,表明: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 斯大林模式大致可分2个阶段: ① 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即1928—1932、 1933—1937年,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表明:这个模式在30年代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 ②到二战后,随着苏联战后经济的恢复,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表明:这个模式落后于当时的生产力。
35
三个政策的主要功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2、新经济政策:巩固工农联盟,恢复经济。 3、斯大林模式:实现工业化。
36
二战后苏联改革 赫1953—1964 勃 1964—1982 戈 1985—1991 不同点 指导思想
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只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①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手段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②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侧重 农业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又转向政治领域改革 结果 一定程度冲击斯大林模式. 军事实力增强,经济停滞 导致国内政局失控,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改革都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内容 都涉及经济领域,都扩大企业自主权,都不同程度允许或承认在私有制经济的存在。
37
一场悲壮的实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38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39
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共同点:都强调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宏观调空);实践中获得成功,对各自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者的不同点:⑴中国、苏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或管理模式)基础上+市场调节作用;罗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调节。 ⑵中国、苏俄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罗斯福新政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说明: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 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产生力。
40
中美苏的农业政策
41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土地地主所有→农民所有。 (私有制) 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私有→公有) 一大二公;
1949——1952 1953——1956 1958 1978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地主所有→农民所有。 (私有制) 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私有→公有) 一大二公; 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 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土地公有是前提,变的是经营方式)
42
美国罗斯福新政 内容 作用 调整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 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体现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43
苏俄(联)的土地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战士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的自主权;垦荒,种植玉米。
44
从实施效果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经济政策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⑶农业政策要符合农民的利益
45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早起殖民扩张的关系
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 资本原始积累 前提 早期殖民扩张
46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率领船队的航海家 支持国家 方向 开辟的航路 1487 迪亚士(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未到达印度洋) 1497 达·伽马(葡萄牙) 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到达印度 (经过大西洋、印度洋) 1492 哥伦布(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及其船队 (葡萄牙)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回到欧洲完成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
47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48
⑴整体史观:①使世界相对孤立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从不同的角度(史观)来评价新航路开辟 ⑴整体史观:①使世界相对孤立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⑵文明史观: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 ⑶现代化史观: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49
三角贸易 欧洲 枪支、火药 黄金、药草、棉花 美洲 非洲 黑奴
50
英国夺取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 时间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 英西战争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霸权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7世纪中期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改名为纽约,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18世纪中期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最终打败法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加拿大、新法兰西、印度的更多土地等), 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成为“日不落帝国”
51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技含量 科技未与技术真正结合 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生产力水平 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产生了垄断组织 动力领域 蒸汽动力取代自然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 经济结构 纺织业等轻工业船取代农业 电力.汽车.石油.钢铁等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 在交通领域 出现蒸汽机车、蒸汽轮 汽车和飞机(内燃机动力) 在社会结构 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 殖民扩张的 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在世界市场 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52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列强对中国经济方面的影响
工业革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化开始起步;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1895后)。 既有破坏性的作用,又有建设性的作用
53
世界市场的形成 ⑴形成过程 ⑵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⑶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动力: ⑷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交通、通讯手段的革新。
①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②16—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 ③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 ⑵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①工业革命前,抢掠、欺诈 ②工业革命后,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搞商品输出 《南京条约》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搞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 ⑶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 如两次工业革命都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⑷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交通、通讯手段的革新。 如工业革命:汽船和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话……
54
⑷影响 ①对世界: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也会使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扩大。
②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金、市场、原料) ③对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客观上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化)
55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IMF 货币体系(金融) ——布雷顿森林体系 WB 三大支柱 体系化 制度化 贸易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WB 三大支柱 体系化 制度化 贸易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56
区分IMF与WB的宗旨 急 穷 救____不救穷 救____不救急 据华尔街日报网5月8日报道,
乌克兰央行7日说,乌克兰已从__________________上周批准的170亿美元紧急援助方案中获得首批31.9亿美元资金。 据泛非通讯社5月7日报道,__________批准了一笔1亿美元的资金,主要用于布隆迪共和国水电项目的规划和开发。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急 穷 救____不救穷 救____不救急
57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欧盟:统一程度最高(经济、政治、货币联盟),经济水平最接近。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
亚太经合组:范围最广,成员差异最大大,最为松散。
58
列举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阶段。
重大事件 时间 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487——1522年 新航路开辟 领域不断扩大; 程度不断加深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新航路开辟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雷顿森林体系建立(IMF\WB)与关贸总协定调整了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期(1944) 二战后(1947) 三大区域集团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WTO的建立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市场经济的推行 80、90年代以来
59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多极化。
6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为适应全球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1、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 2、1991年,加入APEC。 3、1992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 4、2001年,加入WTO。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