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1908-1974)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5歲時開始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亞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公開演出,16歲擧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三十年代,他穫得了多個比賽的獎項:1935年第二屆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1935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193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這些成績使他穫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穫得了6個,由此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1908-1974)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5歲時開始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亞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公開演出,16歲擧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三十年代,他穫得了多個比賽的獎項:1935年第二屆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1935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193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這些成績使他穫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穫得了6個,由此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 )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5歲時開始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亞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公開演出,16歲擧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三十年代,他穫得了多個比賽的獎項:1935年第二屆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1935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193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這些成績使他穫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穫得了6個,由此奠定了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在世界的地位。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於抒情的詩意,藝術上曾受到克萊斯勒的強烈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照搬,克萊斯勒的具有唯美傾向的發音手法,在奧伊斯特拉赫那里變成了表現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顫指有時采用藝術化的延遲瞬間開始,造成聲音的久遠延綿。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曾於1957年來中國訪問演出。 小提琴 51507 鍾少銓

2 提琴的介紹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樂器中體積最小,音域最 高絃樂器,四條絃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五度,音域多達四個八度。而且小提琴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擦弦樂器,全長約60公分,音色優美而纖細,是管弦樂團中非常重要 的高音弦樂器,常扮演主旋律的角色。小提琴是由四條弦所組成,其定音分別為 GDAE,一般是由弓磨擦振動琴上的弦來發出聲音,而琴弓之好壞也決定著演奏的音色。琴弓約長75公分,是以馬尾製成的弓毛緊繫著木質的弓桿的兩端,一支 琴弓所需的毛數,大約在130條至250條之間,演奏家透過不同演奏技巧的運用來表現豐富的音色,用高音譜表記譜  小提琴最初製於十六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其後兩百年問逐步發展成為一項登峰造極的製作水準,當時三大提琴製造家族功不可沒,他們分別是阿 瑪蒂(Amati)、古拉內里(Guarneri)及史特拉蒂華里(Stradivari)。  小提琴自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因應演奏家與作曲家對其演奏技巧的改進與探討,而逐漸改進樂器的部分構造,如指板加長,琴頸仰角加大,促使琴馬加高,十 九世紀時加入腮托等,此外,在琴絃材質上,亦由早期羊腸、牛筋絃改為鋼絃或尼龍材質,使音量及表現力進步許多。除此之外,小提琴琴身部分便少有太大的改 變。  不論是小提琴抑或它的前身,在演奏民 間音樂方面都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十七世紀時,小提琴取代了室內樂中古提琴的位置,並逐漸形成管絃樂團中基礎樂器的地位。在現代管絃樂團裡,小提琴分為兩 個部分: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別擔 任著演奏一個較高和較低聲部的任務。第一、第二小提琴部各有一位首席,而第一小提琴的首席又是整個管絃樂團的首席,通常當整個管絃樂團入座後,在指揮走人 舞臺前的人是他,並在最後一首樂曲結束後,指揮會向象徵全樂團的首席握手致意。  專為小提琴而作的樂曲相當多,其中包括有腳口名音樂家,如:巴赫、韋瓦第、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孟德爾頌、布魯赫等人所寫的著名協奏曲。此外, 我們幾乎在各種器樂合奏型態裡都能找到它的蹤跡

3 小提琴的介紹 一般人在提到所知的樂器時,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會把小提琴擺在前幾位。它清脆的聲音,人人耳熟能詳。它的音質多變,在管弦樂團佔有主導地位。     小提琴是所有樂器中最為人喜愛的一種,優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實在是獨奏最理想的樂器。近幾世紀來,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它在交響樂和室內演奏器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所有現代樂器中,小提琴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主要的部份包括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製共鳴箱,以及一個長長的琴頸;四條絃緊繃繃地架在琴頸上。這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祇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樂學設計的。小提琴的外形雖簡單,結構卻可細分成七十個部份。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西元1550年,至於何時成為有地位的樂器,則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當時它第一次以標準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的歌劇交響樂團裏。到了1626年,法王路易十三在宮中組織交響樂團,小提琴的地位因而再提高,自盧利以後,它的聲譽更為卓著。     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絃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小提琴製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絃,而且把絃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他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於是,演奏的水準大大提高,不僅節奏流暢,而且能闡釋曲中的意義。左手奏技巧已漸臻完美,而新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絃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4 十八世紀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紀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令聽眾如痴如醉,幾近歇斯底里的境地,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誠非過譽。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複雜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名手的最有挑戰性的項目和靈感的泉源。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項目,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現今一流而為聽眾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滋、史坦因、曼紐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國,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徵,樂手在小餐館桌旁用它來取悅年輕的情侶;同時,它也是跳舞時的良伴,幾乎所有傳統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常見吟唱詩人一邊歌唱一邊拉奏弦樂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藉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琴聲,營造安靜詳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動按壓,則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則與輕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拉弦或撥弦可發出聲音。琴身內部的空氣藉此產生振動而發聲,稱為共鳴。   四條琴弦自小提琴的底部延伸,跨過琴馬,至指板尾端以弦軫固定。調音方法是扭動弦軫以調整琴弦的鬆緊。   琴音的高低決定於琴弦的大小、粗細及張力。愈短、愈細、愈緊的琴弦,所產生的音愈高。起初琴弦以羊腸製成,如今多半用合成材料取代。

5 奏技巧 不同文化的音樂會使用不同構造的琴弓,有些會以一根繩連接木棒的兩端,而西方的傳統琴弓會用馬毛繫著木棒。 製作良好的琴弓需要高深的技術,木材也要經過挑選。傳統上西方琴弓會使用巴西的巴西紅木,但因它已成為瀕危物種[1],現今由Tabebuia等木材[2]或GRP、碳纖維等人造物料取代。 琴弓首端有個稱作frog的零件,連接馬毛和木材,亦能調較馬毛的鬆緊度。它多以黑檀樹製作,但也有用象牙和玳瑁製作的,以作裝飾。上方的零作是grip,包括一個金屬線、絲或鯨鬚製成的圈和皮革或蛇皮製的拇指墊。琴弓的尾端可以是骨、象牙或金屬。 一把小提琴弓有150至200條馬尾毛[3],而其它的提琴弓則會有更多的毛。大部分人都相信使用白色的馬毛能奏出更平滑的音色,而黑毛的音色較粗糙,因此多用作造低音提琴弓。造價較低廉的琴弓會選用其它類型的毛或尼龍。琴弓的毛很多時都會加上松香來增加弓與弦的摩擦。 為了令弓的木材有一定弧度,它會以數寸為一段,逐段受酒精燈加熱成形,直至它達到標準的形狀。 提琴弓種類拉奏 持續拉動琴弓能使弦發出圓滑、歌唱般的聲音,而現今絕大多數的提琴家都是以右手拉弓,左手按弦。 在音樂術語中,拉弓(右手移離提琴)稱為下弓,推弓(右手移向提琴)稱為上弓。連續以上弓或下弓拉兩個音稱為hooked bow,下弓後提起弓再下弓為retake。 提琴的下弓多為強拍,但維奧爾琴的上弓才是強拍,這是因為提琴弓是用手握住木的部分,維奧爾琴弓是用手握住馬毛的部分。 提琴家有時會故意拉靠近琴馬部分的弦(sul ponticello),以強調較高音的泛音;或故意拉靠近指板部分的弦(sul tasto),以強調較低音的泛音。另外也會以琴弓木的部分拉弦(col legno)。

6 1.小提琴可自如地演奏音階、音程跳動和裝飾音。在速度不太快的條件下,可演奏半音階。太高把位因手指按弦不便,演奏半音階不清晰。
2.在速度不快的情況下,小提琴還可演奏雙音。較容易演奏的有:大、小六度,減七度,大、小三度;能夠奏出但不甚自如的有:純、增四度,增、減五度,八度,大二度;演奏有困難的:小二度。演奏純五度的雙音,由於兩個手指頭並列在一個位置上,互相干擾,很不方便,發音亦不易準,一般很少用,除非在空弦上演奏。在高把位上,小提琴可以演奏大九度和十度的雙音。 3.在使用同一把位的情況下,小提琴的三根弦(一、二、三弦或二、三、四弦)也可同時發音,但和弦的連接不能太複雜,並要儘量利用空弦。 4.四根弦的運用。在把位運用得當的情況下,可奏出四聲部和聲。 5.幾種改變音色的方法 撥奏-用手指撥弦發音。除單音外,可以拉奏的雙音、三音、四音和弦亦可撥奏。再高一些的音,聲音發乾,撥奏效果不佳,但在下方有八度音同時奏出時,尚可運用。單音撥奏的速度,一般不宜超過q =104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雙音、三音或四音的撥奏不宜用於快速進行 跳弓 發音短促輕盈,適士於演奏音階式的經過句和快速音型。例:擊弦 用弓背擊弦,發音如打擊樂。 打弓 用弓尖(弓毛)敲擊琴弦,可發出帶彈性的音響。靠近琴橋奏法。用弓子靠近琴橋拉奏可發出類似口哨,帶金屬聲的音色。靠近指板奏法。用弓子靠近指板拉奏,能發出暗淡、虛弱、柔和的音色。用弱音器 發音柔和而朦朧,帶有輕微的沙沙聲。此外,在獨奏的情況下,可以用右手拉奏,左手撥弦,同時得到拉奏與撥奏交替的效果。左手撥弦在音符上標記「+」。

7 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亞沙·海菲茲(Jascha Heifetz, )是當今世界小提琴家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他生於立陶宛的維爾紐斯,3歲便開始學習小提琴,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6歲擧行了第一場音樂會,而後,他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大名鼎鼎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奠基者奧波爾德·奧厄教授。畢業後,海菲茲即前往柏林、斯堪的那維亞演出,1917年夏,他及全家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並在紐約的卡内基音樂廳首次登台,演奏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隨想曲》等,這場演出穫得巨大成功,尤其是他對左手高難度技巧的把握,右手運弓的穩健和嫻熟,令所有在場的觀眾,其中大部分是演奏家們的摺服。1925年海菲茲入美國籍。海菲茲十分注意小提琴基本功的訓練,尤其對音階的練習,主張音階練習要占整個練琴時間的一半以上。其演奏風格體現了他魔鬼般的技術和火一般的熱情的個性,現代化的古典主義風格是他所遵循的,他的演奏像“美聲”歌唱,每一個滑音都經過精雕細琢,而每一次運弓又都體現着音樂性,他的這種音樂性與技術性的完美結合,使他成爲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小提琴家,並影響了其後的很多小提琴家。

8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 )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5歲時開始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亞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公開演出,16歲擧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三十年代,他穫得了多個比賽的獎項:1935年第二屆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1935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193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這些成績使他穫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穫得了6個,由此奠定了俄羅斯小提琴學派在世界的地位。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於抒情的詩意,藝術上曾受到克萊斯勒的強烈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照搬,克萊斯勒的具有唯美傾向的發音手法,在奧伊斯特拉赫那里變成了表現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顫指有時采用藝術化的延遲瞬間開始,造成聲音的久遠延綿。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曾於1957年來中國訪問演出。


Download ppt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1908-1974)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5歲時開始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亞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公開演出,16歲擧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三十年代,他穫得了多個比賽的獎項:1935年第二屆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1935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193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這些成績使他穫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穫得了6個,由此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