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起學、一起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起學、一起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起學、一起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陳佩英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

3 網絡社群的知識生產與分享

4 為什麼要談PLC?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美國:a nation at risk 台灣:課程改革 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研究 特色與校本課程 高中優質化(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教師專業成長要能環環相扣)

5 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人才競爭力、國力) 公共財(public goods) 資源投入(input) 市場化(八零年代以後)
表現成果(output) 國家投資 人力資本 公民 量的擴充 GDP比率 班級人數、師生比、設備 九年或十年義務教育 個人投資 服務業 消費者 質的提升 全面品質管理 目標管理、績效責任、市場競爭和多元選擇 教育人員和學校capacity 認知模式與方法的改善

6 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 empowerment:課程研發與教學領導、參與決策、同儕評鑑

7 市場 變革要件: 自我領航/組織學習 (組織文化創新) 符號論述 激勵鼓舞 領導 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領導 PLC 教育效能
變革要件: 自我領航/組織學習 (組織文化創新) 符號論述 激勵鼓舞   領導  (願景、培力) 市場 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領導 PLC (課程教學) 校務評鑑 教育效能 評估(回饋系統、資源分配合理化) 學習(成長) Capacity ( 個人/組織) (個人 /組織) 教師評鑑

8 影響學生學習因素(紐澳學習弱勢學生研究): 學校:8—19% 教師:最多至 55% 其它 40%為學生個別差異和隨機影響
教師:最多至 55% 其它 40%為學生個別差異和隨機影響 Teacher Impact matters (quoted by Timperley & Alton-Lee, 2008: ): Impact of schools on student learning: 8 to 19 % Impact of teachers on student learning within schools: up to 55% Around 40% of variance being due to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themselves and/or to random influences

9 OECD經由研究發現(2005),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法的創新和開展是教改政策得以落實的關鍵。
OECD (2005b) report, “Teaching Matters.” In the OECD (2005a) “Indicators Report,” the new policy importance of both pedagog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re highlighted: “At the level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s a key policy lever” (p. 20).

10 Teacher Empowerment (70’, 80’)
學科專業 教學技巧 班級經營

11 Teacher Empowerment (90’)
課程教學研發 學生學習 組織變革 文化創新 專業成長

12 FULLAN(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學習=創造意義和產生連帶關係 (從個人學習走向社群學習) 90年代新一波改革與過去簡單線性變革模式不同, 關鍵行動和語彙包括: 意義(meaning) 整合與連貫性(coherence) 連結性(connectedness) 協力、綜效(synergy) 夥伴和目標的結盟(alignment) 持續革新能力(capacity for continual improvement)

13 FULLAN (2007) 教育改革的重點在於發展讓組織與個人持續學習的「能力」(capacity)。
並把焦點從「組織結構變革」轉移到「課堂(教學品質)與學校文化的改變」,也是強調關係與價值的改變。 若教師無法在改革行動找到意義,改革便無法產生影響。 學習與「意義建構」有關,教師需要重新理解學習並發展新的學習方式。亦即透過同伴一起工作的學習過程(關係),啟動個人行動的內在動機(價值)。 面對和回應無止盡快速變革的方式,就是建立專業學習社群,成員一起選擇值得努力的事,並在遇到阻礙和困難時,提供相互協助、支持和溫暖的力量。

14 Object 物件 Expert 專家 Amateur 外行人 Amateur 外行人 Amateur 外行人 Amateur 外行人

15 Knower 認知者 Knower 認知者 Knower 認知者 Subject 主體 Knower 認知者 Knower 認知者 Knower 認知者 Knower 認知者 Knower 認知者 資料來源:Palmer P. J. (1998). (p. 102)

16 什麼是PLC

17 不是談自然形成的社群 不是規劃小組 不是教職員例行會議 不是排課討論 任務、方案、計畫(壓力)--社群(支持) 全面動起來:一起學習、一起領導 溝通:理解(信任)+協調(共識)+策略(效能)

18 PLC=? Team (方式)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系統思考)
Action research (問題解決的探究與反思) Teacher leadership(專業領導)

19 定義:教師、行政人員、校長與學生、家長、社區保持對話、合作與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以提升自我專業與教學效能為實踐之的目,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是否是教師專業成長和解決教學現場問題的有效方式? (自我與團體回饋機制) 專業學習社群(專業自主+夥伴學習) 定義:教師、行政人員、校長與學生、家長、社區保持對話、合作與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以提升自我專業與教學效能為實踐之的目,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20 特性 (初階) 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Hord (2004) MOE手冊頁8-13 分享領導 共享價值與遠景 共同學習和應用
內部支持與外部支援 共享教學實務 共同願景、價值觀與目標 協同合作:聚焦於學習 共同探究 分享實務 實踐檢驗:有行動力,從做中學 持續改進 檢視結果

21 Hipp & Huffman, 2009 Professional educators working collectively and purposefully to create and sustain a culture of learning for all students and adults.

22 DuFour (2004) 發展歷程 追求共享價值觀與目標 起步 注重學習的互惠互賴 磨合 致力於提升學習成就最有效的方法 發展
維持 追求共享價值觀與目標 注重學習的互惠互賴 致力於提升學習成就最有效的方法 參與系統性的建構,持續保持進步 以過程而非結果為導向

23 Bolam 團隊 (2005) Effective PLC 1. 將資源與結構最佳化; 2. 推動個人與團體學習;
3. 重視專業學習社群的效能表現; 4. 領導與管理

24 Profession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Personal dignity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 learning PC好處 PC特性 Professional Community 支持PC的 結構條件 支持PC的 社會與人力資源 Kruse, Louis & Bryk(1995): 校本專業社群

25 PLC 發展條件 物理環境和結構的支持 人力與社會資源 Source: Louis, Kruse, et al.(1995)
提供見面與討論的時間 同仁關係好、可以互動和進行同儕教學觀察 教師有教學自主權和決策權 建立有系統的溝通和聯繫方式 易使教師產生交流對話的環境與設備 物理環境和結構的支持 個人有意願接受回饋和改進教學 同事彼此信任和尊重 支持性的領導 社群的社會化(內化) 具備提升教學品質的自我效能感 人力與社會資源 Source: Louis, Kruse, et al.(1995)

26 請您判斷左欄人物對您專業發展的幫助程度 左欄 中欄 右欄 請於下面左欄勾選您的名字,再依每位同事幫助程度於中欄進行勾選 幫助程度 沒有----有-----很有-----非常有 非正式的互動 (每月三次以上) 一、同領域教師與會長 1 2 3 請打勾 H1 H2 行政人員

27 新竹高中高瞻團隊互惠圖

28 專業夥伴關係 (竹中)

29 竹中高瞻團隊第三年

30

31

32 支持PLC的相關理論

33 保羅‧尼文:有75%的價值是由無形資產所創造
有形資本 無形資本(創新) 校舍 設備 課程與教學品質(技術) 教師專業成長 團隊合作 勇於嘗試與創新文化 學校特色(差異化) 2009/05/26

34 Small/Network is beautiful
Theory in use Knowledge for ac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Distributed cognition Shared leadership Social constructivism Social theory of learning Situated learning Action learning Learning in network 後英雄領導

35 理論的支持: 除了組織學習 PLC學習是意義的社會建構(產生連帶關係) PLC是在情境中與行動中的學習
PLC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發展出共享的知識循環,教師為知識的生產者和應用者(theory in use) PLC強調分散式的多元專業領導(教師領導) 早上的體驗活動,想想看誰才是中心?社群中誰在主導?誰在配合?

36 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相關研究論文大多將教師的專業學習團隊之建構,視為一種分散式、情境式、和社會性建構主義式的知識生產方式。社會建構主義式主張學習本身即為社會行動,是個人與社會反覆對話與共享實務經驗而建構的意義,蘊含社會性話語與知識。這意味著知識的建構不可能是內向式的故步自封,而必須對外界開放,而且總著床於社會意識(Wertsch, 1985; Vygotsky, 1986)。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Wenger, 1998)

37 「情境中學習」(Situated Learning):
Lave和Wenger(1991)區分出兩種學習方式:一是書本上的學習,強調如何在去脈絡化的情境中傳授知識;另一種被稱為「情境中學習」,是將學習視為組織成員經由對話、摩擦與協商之中進行學習。 第二種學習方式很明顯近似於PLC的定義,換言之,專業學習社群的學習方式並非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在對話過程中開展的學習型態。

38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
行動學習將行動與學習結合,對實務作有意識地的反思與分析 (Schon, 1983)。行動學習爾後延伸為教師專業發展與改善教學的行動研究。 由實務工作者(行動者)同時擔任研究者,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並關注於實際問題之解決,因此行動研究是為行動而研究,其歷程為螺旋式發展,經由「規劃—行動—觀察—反省」的循環模式,來執行行動方案。

39 Weistein (1999)的行動學習 學習= 系統知識 + 提問 + 行動 + 反思
要獲得真正的學習,學習者需有行動和反思,而不能單靠傳統課程中的系統知識和提問,需要透過行動的實踐和不斷的反思,學習者才能得到有效的學習去面對快速變遷的大環境

40 Action Learning (Krystyna Weinstein, 1998)
產生行動學習的條件或原則 a real work task or project to be worked on and implemented in real time(期限內完成的任務); a group of people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one another (願意一起工作的組員) a questioning, challenging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相互提問、挑戰和支持的環境) a commitment to learning (投入學習).

41 4P in action learning 檢視現有知識 賦予信念價值 投入團隊學習 Krystyna Weinstein (˙1998)

42 「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enge 在1990年推出《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提出重新想像組織運作的方式,他認為組織不應該視為是權力由上而下操控的結構,而是提供成員自由揮灑想像力和相互學習的場域。 組織學習的目的是使一個組織及其成員能夠不斷地共同學習,促進個人心智模式、專業知能及系統化思考的成長,使成員願意分享彼此的觀點,強化及充實個人的知識與經驗,並逐漸改變組織的整體行為,以增進組織適應外在變化的創新能力。 The Presence (修練的軌跡) Theory U

43 例行性與慣行作為(無法持續變革) 建立習慣 「下載」 心智模式 思考 行動 反應式學習

44 深度學習 行動 思考 更能覺知整體的存在 達成理念共識 更能覺知到整體的存在 行動更能以整體為念 行動能以整體為念 以理念為方向指引
深層學習

45 learning as experience
社群學習理論的四個元素 learning as belonging community learning as doing Learning identity practice learning as becoming meaning learning as experience Source:Wenger, 1998

46 知識的循環: 內隱—外顯 (Nonaka, 2000) Field Building Dialogue (對話) Tacit 內隱
Linking explicit Knowledge Field Building Explicit 外顯 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學)

47 「教師領導」(Teacher Leadership)與 「分散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
教師領導指的是教師被期待跨越教室、教學與學習的傳統角色,擴展到參與行政和管理,與同儕、家長互動,和促進社區參與等其它面向,發揮影響力。 教師領導將學校領導的重心由單一校長轉移到學校中為數眾多的教師身上,相信所有教師都能領導(Barth, 2001)。 教師領導因而與分散式領導觀點有相當的類似,後者主張以跨界、開放、多元中心、協同合作的專業領導;兩者同樣認為領導是廣泛存在於組織成員之中的影響力(Harris, 2003)。

48 PLC如何開始 PLC 多大? 行政團隊 同質或異質組合 課程創新與教學改善 工作量大嗎?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學校如何支持PLC?
支援在哪裏? 行政團隊 課程創新與教學改善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弱勢學生學習 學校特色發展 高瞻計畫 ….

49 匯整 協調 裁定 發揮想像 協商組合 導向 反省 探索 任務設計 PLC的設計 持續投入 互惠 能力 延續性

50 實例討論 新竹高中經驗

51 個案研究:新竹高中高瞻計畫行動方案 Source: 陳佩英、焦傳金(2009)

52

53 跨領域,過去我們沒有這種經驗,幾乎沒有。那我們現在要發展一套統合的教材,未來的趨勢也是獨立性的學科會越來越少。……如果有價值,要花很多時間我們還是要去做。我是覺得這東西對老師成長很有幫助。
其實要轉成「概念」我煩惱過,因為我第一次出去的內容就被葉老師講說「你這樣講我睡著了」,你必須要有一個「概念」。我就回去想好幾天都沒有睡覺,一想到就趕快跳起來寫,不然會忘掉。

54 一開始週會大家都會討論個人想法,也發生針鋒相對的時候,因為每個人觀點不同,可是透過這種見解討論,讓我們收穫更多……我覺得後來大家一直討論,有打開彼此之間的結,因為學化學、生物、數學每個人看到的點不一樣。 雖然我教這麼多年,有些時候我還是會覺得卡卡的,所以我那時候接觸到探索式教學的時候,我知道我不可能全程使用這些東西,但是我覺得這對我教學會有動力。…我教書教這麼久,可是好像沒有教到感動的感覺,我想這是一個轉機。

55 尋求外援 共識 磨合 支持 團隊合作 發現不足 專業能 力發展 進行學習 討論 差異 知能提升 加入 主題 聚焦 反省 改進 教案 設計
三階段: 摸索 磨合 開展 教學創新 觀察 記錄 進行 教學 來源:陳佩英、焦傳金(2009)

56 Professional Learning
學習是有機的 關係是演化的 價值意義是社會建構的 專業認同是發展的 共享的 (願景、目標、領導、專業與實務) 綜效的 (關係、成果) 社群發展的動力 Professional Learning (4 components) Communication (Team formation) Taskforce PLC 認知、態度、關係、工具、回饋

57 我們從何開始呢???

58 學科教研會 課發會 現有任務團隊 分享與對話

59 (三)行動方案目標具體化:美國PLC經驗
Source: New Teacher Center (三)行動方案目標具體化:美國PLC經驗 SMART: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levant, Time-based 明確的: 目標明確具體 ,以5W問題引導 (what, why, who, how, when) 可評估的: 預期效益是可評估或測量的 可完成的: 聚焦可行、知能、資源、支援 與目標相關的:和學校全面發展計畫連結、PLC 有時間考量的:(月、年時程) 行動方案是否符合?

60 偏鄉B國中 學生學習支持網絡 學校 家長/社區 行政、教學連結、大學協助 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學習情意與態度之改變 價值領導
認知態度改變、資源投入 從有計畫的對話分享開始

61 PLC 形塑 構面 任務類型 組成 目標任務 (課程、教學、學生學習) 形成團隊 (誰要加入:討論、共識、合作、分工) 工具方法: Ex: 協同行動研究(問題、行動、成果評估) 資源與支援(1. 支持性領導與行政支援 2. 外部支援) 專業成長(個別、團隊、校外、校內、觀摩、交流) 單一學科領域(校內) 學科/領域課程與教學 國文 主題活動 行政主導 多元智慧選修課程 校本課程 跨行政/教學 自然科 計畫型(ex高瞻) 跨領域 生物+物理、化學等 校際合作 跨機構(中學+大學)

62 行動方案需要經常性的對話,帶動教師一起學習和成長
●方案目標:設計、具體作為、執行 與協調 ●方案評估:檢視任務張力.評估個人壓力.評估不足之資源.評估不足之支援.評估所需之專業成長 ●團隊形塑:看看團隊的進展如何?包含聆聽.理解‧分享.合作‧共享‧默契.信任‧堅持 ●尋求支援和促成成長:團隊溝通不良、沒有共識、或停擺、試尋找並獲得校內外資源與支援.尋找專業成長管道 ●建立回饋機制:專業對話‧反思.回饋.重新聚焦‧調整 來源:陳佩英

63 其他參考資料: 1. 教育部專業學習社群手 2. 學校網站,例如 /chinese/05_download/01_list.php?fy=40: 3. 高中優質化網頁PLC的資料(2010/1月)

64 一起學、一起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一起學、一起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