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講 什麼是倫理學? (What is Ethic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講 什麼是倫理學? (What is Ethic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講 什麼是倫理學? (What is Ethics?)
法律倫理 《倫理學導論》 第一講 什麼是倫理學? (What is Ethics?)

2 綱目 壹、從蘇格拉底的兩句話說起 貳、道德、道德哲學與倫理學 參、道德與其他行為規範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

3 壹、從蘇格拉底的兩句話說起 We are discussing no small matter, but “How We Ought to Live”!!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 life at all for a human being to live!! Plato, Apology(申辯篇)

4 貳、道德、道德哲學與倫理學 什麼是「道德」(morality)? 什麼是「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
人類文化中的風俗(customs)、戒律(precepts),以及實踐(practices),又稱「實然道德」(positive morality)或「描述道德」(descriptive morality)。 什麼是「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 對於實然道德做哲學或理論反省的學問。 什麼是「倫理學」(Ethics)? 實然道德+反省實然道德之道德哲學。 Louis. Pojman, Ethics: 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p2.

5 貳、道德、道德哲學與倫理學(續) 實然道德 倫理學 道德哲學 風俗 戒律實踐 規範倫理學 後設倫理學 義務論 效益論 德行論

6 參、道德與其他行為規範 道德與宗教 宗教來自天啟(revelation)或神權(divine authority) 證立來源不同
道德來自人類的理性與經驗 Contemplation(沈思) Perseverance (堅持) Imagination(想像) Free Will(自由意志)

7 參、道德與其他行為規範(續) 道德與法律 道德:實質的社會共識 有效性來源不同 法律:形式的立法授權 道德:內在主觀動機與意圖 規範對象不同
制裁方式不同 道德:實質的社會共識 法律:形式的立法授權 道德:內在主觀動機與意圖 法律:外部客觀行為 道德:訴諸良知與輿論制裁 法律:著重身體與金錢上的制裁

8 參、道德與其他行為規範(續) 道德與禮節 評價基礎不同 存在目的不同
(etiquette) 評價基礎不同 存在目的不同 禮節:評價行為是否恰當(proper)、 有禮(polite)的社會實踐 道德:評價行為對錯與否的社會實踐 禮節:促進人類的社會交往活動(social transactions) 道德:探索人類在社會中的存在意義

9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 Prescriptive(指導性) Universal(普遍性) Overridding(凌駕性)
Public(公開性) Practicable(可行性)

10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一):指導性 Prescriptive 處方 規定 要求
Prescription 醫生 處方 規定 要求 道德原則(MP)通常以禁制(injunctions)或者命令(Imperatives)的形式來表現,譬如「不准殺人」以及「孝敬父母」等原則。 道德原則的目的在規勸並影響人們的行為,因而具有實踐或行為導引(action-guiding)之性格。 因此,道德原則的指導性格乃是用來評價行為(appraise behaviour)、給予行動者讚美或譴責(assign praise or blame)、以及使他(她)內心產生滿足感或罪惡感( feelings of satisfaction or guilt)的一種特性。

11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二):普遍性 在相同的情況下,MP必須一體適用於所有人,也就是如果某甲的行為X是對的,則所有其他人的相同行為也應該是對的。 在道德判斷上,除非有充分且合理的理由,否則不能因個人因素(例如性別、膚色、貧富等)而對甲與乙的相同或相似行為,給予不同的道德判斷與行為評價。 在中國儒家,道德原則的普遍性反映在「己所欲,施予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思想上;在西方社會,則是進一步發展為「相同或相似案件為相同處理,不同案件為不同處理」的形式正義原則(The Principle of Formal Justice)。

12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三):凌駕性 指MP通常具有凌駕 情感(feelings)、美感(aesthetic)、
自利(self-interest)、法律(legal)考量的優先地位。

13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四):公開性 (五):可行性
肆、道德原則的特性(四):公開性 (五):可行性 公開性:MP必然是公開而非秘密之原則,否則便無法指導並且評價人們的行為。 可行性:MP必須是對社會大多數人而言具體可行的原則,陳義過高的MP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規範效果,反而更有可能成為一般人藐視道德的藉口;譬如儒家修齊治平、人人皆可為堯舜的主張,就是典型的例子。

14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 行為(Action) 結果(Consequence) 品格(Character) 動機(Motive)
VERMEER, Woman Holding a Balance

15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一):行為 對錯行為之區別 任意行為與義務行為之區別
對的行為(a right act):指可被允許的(permissible)行為,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兩種型態:可選擇的任意行為(optional act)以及無從選擇的義務行為(obligatory act)。 錯的行為(a wrong act):指不被允許的(not permissible)行為,也就是負有義務不做為的行為,比如說謊、偷竊就是不被允許之錯的行為。 任意行為與義務行為之區別 任意行為:指某種行為可做可不做,而其做或不做並不會產生對錯好壞的評價。譬如選修課程的選擇、聽音樂的嗜好等等,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中性(neutral)行為與額外(supererogatory)行為 義務行為:指負有道德義務為某種行為,比如誠實、守信的行為。

16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一):行為(續) Types of Action
Right (permissible) Wrong (not permissible) Obligatory Optional Neutral Supererogatory

17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二):結果 義務論(deontology) 目的論(teleology)
主張行為的對錯評價與其結果無關,而是與行為的本質是否具有義務性有關。康德(Kant, ) 的倫理學即是典型的倫理義務論。 目的論(teleology) 主張行為的結果與對行為的評價之間具有直接關聯,邊沁(Bentham, )與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即為典型的倫理目的論或結果論。

18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三):品格 強調人們唯有具備完善的品行,方有可能做出真正對的行為。持此觀點的倫理學家以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為典型代表,他認為德行(virtues)的教育是達成至善與公理社會的不二法門。

19 伍、倫理評價的基礎(四):動機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所有倫理學理論無不強調行為動機或意圖的重要性。在西方以康德義務論最為重視行為人的內在動機;在中國,儒家的倫理思想則無時無刻不強調內心動機的純正性(即仁心的觀念)。


Download ppt "第一講 什麼是倫理學? (What is Ethic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