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Peregrine Peters Modified 6年之前
1
二、 global warming天氣變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活動一:天氣的變化 2019/1/17
Zhang G.M .製作
2
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 更新日期:2009/09/02 04: 09 屆時連台北盆地都會被淹了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八八惡水災害還未退散,環境危機更在劇烈惡化,「台灣澇旱危機來臨,強颱數量還會增加。」中研院學者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氣溫持續飆高,冰融持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指出,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一公尺,屆時屏東縣林邊、佳冬、彰化甚至台北盆地等台灣一成多土地都將「泡湯」無法住人,加上山區土石流頻傳,考驗台灣政府如何制定因應政策、如何與天共存。
3
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 暖化致澇旱頻繁 須訂新政策
中研院昨天舉行「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討論會。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全球面臨暖化危機,降雨強度三級跳,資料顯示,台灣以往有三成時間處於乾旱範圍,雖偶會出現豪雨,但有對應方法,然而近年幾個颱風都屬例外情況,帶來水淹中山高、八八水災等災害。氣象學者指出,今年所有指標都指向乾旱,沒想到莫拉克颱風太極端,降雨量全集中南部,土石流及大雨重傷台灣。
4
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台灣冬春乾旱、夏天大雨,影響農耕,造成糧食匱乏、蓄水不足,面對澇旱交替事實,政府必須重新思索設計水利政策及工程。 山區有土石流威脅 不適合居住 汪中和更指出,氣候異常現象近年規模更大、頻率更高。台灣在一九九四年八月有三個雨量驚人的颱風、一九九八年十月出現二個、二○○一年九月一個,間隔四年及三年;二○○七年八月三個、二○○八年九月二個、二○○九年出現莫拉克,間隔縮短到二年到一年,頻率縮短,雨量規模變大。
5
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 「就算有效節能減碳,二十一世紀末仍會增高二度,人類若不改變,氣溫會升溫四度。」劉紹臣指出,一旦世紀末溫度增高二度,全台灣前十%強降雨量會增加二.八倍;若不力行節能減碳,到世紀末將增高四度,前十%強降雨量會增加五.六倍,颱風會帶來豪大雨量,最值得憂慮的是「小時瞬間雨」暴增,土石流增加量更大,摧毀威力難以想像。
6
台灣本世紀末 逾一成國土將泡水中 劉紹臣認為台灣山區危險,不適合人類居住。汪中和更指出,IPCC預測本世紀結束前,全球海平面將至少上升一公尺,台灣會有一成沿海或低窪地區被淹沒,宜蘭沿海、台北盆地、桃竹沿海、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林邊、佳冬、台東,都是被淹沒的高風險區。台灣山區及沿岸的環境危機夾擊民眾生存空間,該怎麼辦?值得深思。 相關網頁搜尋: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颱風
7
格 陵 蘭 冰 川 溶 解 Greenland's glacier thinning March 1999
美 國 太 空 總 署 (NASA) 的 研 究 發 現 , 在 北 歐 的 格 陵 蘭 (Greenland) 的 冰 川 (glacier) 出 現 變 薄 的 現 象 , 表 示 冰 塊 溶 解 , 流 出 大 西 洋 的 速 度 加 快 了 。 科 學 家 在 一 九 九 三 年 利 用 飛 機 觀 察 格 陵 蘭 冰 塊 的 厚 度 , 在 一 九 九 八 年 的 視 察 發 現 , 在 五 年 間 冰 塊 薄 了 達 三 十 呎 之 多 ; 冰 塊 變 薄 的 地 方 主 要 是 格 陵 蘭 的 東 岸 , 那 裡 的 氣 溫 在 過 去 五 年 是 比 較 和 暖 ; 在 格 陵 蘭 西 岸 也 發 現 冰 塊 變 薄 的 現 象 ( 見 圖 ) , 在 過 去 幾 年 , 西 岸 的 氣 溫 是 比 正 常 的 低 。 科 學 家 還 未 找 出 冰 塊 變 薄 的 原 因 , 不 過 , 假 如 這 個 現 象 繼 續 惡 化 , 會 對 海 水 水 位 有 一 定 的 影 響 。 更 詳 細 的 資 料 , 可 在 美 國 太 空 總 署 的 有 關 網 頁 找 到 。 南 極 洲 崩 裂 出 巨 大 冰 山
8
測 量 海 洋 風 的 人 造 衛 星 Satellite to measure ocean wind June 1999
美 國 太 空 總 署 (NASA) 在 六 月 十 九 日 發 射 一 枚 稱 為 「 快 速 散 射 量 度 器 」 (Quick Scatterometer) 的 人 造 衛 星 ( 見 上 圖 ) , 去 測 量 海 洋 上 的 風 速 和 方 向 , 以 幫 助 科 學 家 了 解 地 球 天 氣 的 變 化 , 及 改 善 天 氣 預 測 的 精 確 度 。 這 枚 人 造 衛 星 攜 帶 一 套 先 進 儀 器 , 將 高 頻 率 微 波 (high frequency microwave) 傳 送 到 海 洋 表 面 , 然 後 從 反 射 回 來 的 雷 達 脈 波 (radar pulses) , 測 量 海 洋 被 風 吹 起 的 波 紋 , 從 而 計 算 風 的 速 度 和 方 向 ( 見 下 圖 ) 。
9
測 量 海 洋 風 的 人 造 衛 星 June 1999 太 空 總 署 的 科 學 家 指 出 , 海 洋 上 的 風 直 接 影 響 海 洋 和 大 氣 層 之 間 的 熱 力 、 水 份 及 氣 體 的 互 相 交 換 , 從 而 影 響 地 球 的 天 氣 ; 利 用 這 枚 人 造 衛 星 , 科 學 家 可 以 更 準 確 地 預 測 海 洋 風 暴 的 位 置 、 強 度 及 結 構 , 從 而 幫 助 減 低 颱 風 及 颶 風 的 破 壞 力 。 太 空 總 署 只 花 一 年 的 時 間 , 便 完 成 製 造 該 枚 人 造 衛 星 , 共 花 費 九 千 三 百 萬 美 元 。
10
使 用 人 造 衛 星 資 料 研 究 全 球 天 氣 變 暖 美 國 Brigham Young 大 學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 科 學 家 計 劃 , 利 用 太 空 總 署 最 近 發 射 的 「 快 速 散 射 量 度 器 」 (Quick Scatterometer) 的 人 造 衛 星 , 研 究 全 球 性 天 氣 變 暖 (global warming) 的 現 象 ; 美 國 人 造 衛 星 現 正 在 離 地 球 五 百 英 里 的 上 空 運 行 , 每 一 百 分 鐘 環 繞 地 球 一 次 , 每 天 掃 描 地 球 百 分 之 九 十 的 地 方 , 並 將 高 解 象 度 的 照 片 傳 送 回 地 球 。 Brigham Young 大 學 的 朗 教 授 (Professor David Long) 解 釋 說 , 現 有 的 人 造 衛 星 文 氣 象 照 片 只 顯 示 雲 層 的 變 化 , 但 是 雲 層 只 顯 示 大 氣 層 的 變 化 , 而 不 能 夠 代 表 地 面 的 情 形 ; 利 用 人 造 衛 星 可 以 看 到 海 洋 水 面 的 變 化 , 這 些 因 素 可 以 影 響 天 氣 , 例 如 季 侯 風 的 變 化 可 以 引 致 如 厄 爾 尼 諾 (El Nino) 現 象 的 不 正 常 的 天 氣 變 化 。
11
Using satellite data to study global warming July 1999
朗 教 授 (Professor David Long)指 出 , 從 人 造 衛 星 拍 攝 到 南 北 極 的 照 片 , 科 學 家 可 以 看 到 冰 塊 的 熔 化 和 再 結 冰 的 情 形 , 從 而 了 解 氣 象 的 變 化 , 科 學 家 認 為 , 南 北 極 冰 塊 對 地 球 的 天 氣 影 響 很 大 ; 上 圖 所 見 , 是 科 學 家 拍 攝 到 格 陵 蘭 冰 塊 的 變 化 , 右 邊 的 地 圖 上 淺 藍 色 的 地 方 , 是 顯 示 冰 塊 正 在 溶 解 。 下 圖 所 見 , 是 科 學 家 利 用 人 造 衛 星 拍 攝 到 地 球 表 面 的 情 況 , 比 較 明 亮 的 地 方 是 代 表 森 林 和 滿 佈 植 物 的 地 區 , 比 較 暗 的 地 方 是 代 表 沙 漠 。
12
Using satellite data to study global warming
Photos courtesy of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Science 1999 版 權 所 屬 © Copyright
13
活動一-1:天氣的變化 比較今天、昨天和前天的天氣狀況。 討論收集天氣資料的方法,以及天氣預報中會報導的項目。
比較並分析同一地點連續五天天氣的變化。 整理分析比較臺北連續五年的氣溫和雨量資料。 討論氣溫、雨量和季節的關係。 認識天氣和氣侯所代表的意義。
14
台北飆37.7度 今夏最高溫 更新日期:2007/07/20 04:39 記者:朱武智/台北報導
台北飆37.7度 今夏最高溫 更新日期:2007/07/20 04:39 記者:朱武智/台北報導 豔陽下的攝氏卅七‧七度,照在皮膚上是刺痛的熱;這個溫度數值,就出現在昨天下午二點八分的台北市,也創下年今入夏以來的最高溫。氣象局說,未來三天的天氣型態依然如此,民眾中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曬,以免中暑。 中央氣象局表示,七、八月本來就叫「暑」假。這是因為太平洋高氣壓的影響,台灣陸地上空雲層被西風吹開而晴空萬里,陽光便直通通的照在地表,加上中午時間沒有風吹,氣溫才直線上升。以昨天為例,台北市昨天中午一點的氣溫就測達卅七‧三度,一點四十五分又升到卅七‧五度,二點八分更達卅七‧七度,之後,氣溫才逐漸往下掉。 除了北部、東北部的氣溫飆高之外,昨天中午東南部大武地區溫度也達卅六度。 氣象局也表示,過去紀錄中,台北市歷年七月的最高溫出現一九二一年,當時是卅八‧六度,再依序是一九七六年的卅八‧二度、一九九八年的卅八‧一度。最近一次七月高溫是出現在二○○三年的卅七‧八度,排名第六,而昨天卅七‧七度則排名第九,所以,氣象預報人員並不認為「今年比較熱」。 氣象局表示,今、明兩天,台灣各地仍是晴空萬里、豔陽高照的大熱天,而中午前後的氣溫將明顯升高,民眾若要外出或工作應做好防曬措施、多補充水分,避免長時曝曬中暑。
15
比較今天、昨天和前天的天氣狀況。 大暑7月22或2007/07/23日一年最熱時節
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島雖小,天氣卻是千變萬化,捉摸不定。夏季時的白天艷陽高照,過了中午卻烏雲密佈,雷聲隆隆的下起傾盆大雨。冬季的臺北正下著濕冷的冬雨,但同時,高雄卻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呢! 這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16
台北午後38.6度 歷史最高溫 更新日期:2007/07/21 13:37 大暑7月22或2007/07/23日一年最熱時節
台北午後38.6度 歷史最高溫 更新日期:2007/07/21 13:37 大暑7月22或2007/07/23日一年最熱時節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二十一日電)台北氣溫再創紀錄,今天下午十二時五十一分達到攝氏三十八點六度,與1921年七月三十一日同樣溫度,都是台北氣象站七月有史以來最高溫。 今天全台高溫炎熱,台北因盆地的地形作用,氣溫上升更明顯,尤其正午前後氣溫最易偏高,繼昨天出現三十七點七度後,今天再達到三十八點六度,已是台北氣象站設站以來,七月的最高紀錄,與1921年七月三十一日的高溫相同。 其他地區除基隆達三十六點七度外,大部分在三十四度到三十五度。
17
討論收集天氣資料的方法,以及天氣預報中會報導的項目。現代的人如何預知天氣
水的凝結 討論收集天氣資料的方法,以及天氣預報中會報導的項目。現代的人如何預知天氣
18
比較並分析同一地點連續五天天氣的變化。 Ans : [天氣]週日北部受鋒面影響有短暫雨,下週三另一明顯鋒面到達中部以北有雷雨 2007/05/11 06:25 記者:呂權恩 天氣情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各地仍持續晴朗好天氣,高溫都在30度左右,特別是台南一帶高溫達到32.8度為最高,各地紫外線依舊相當強,普遍在過量級至危險級,類似這樣的好天氣再維持兩天,週日新鋒面將會影響北台灣,北部將有短暫雨的機會,中南部不受影響仍將是多雲到晴。 大陸西方有一大片雲系逐漸向東移動,將影響華北和華中一帶的天氣,至於在南海的一大片消消長長中的雲系,它就是在中西沙島海面的低氣壓雲系,目前它的雲系邊緣飄到台灣南部,但這都是不會下雨的中高雲系。 今(11)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為晴到多雲;明(12)日東南部地區有短暫陣雨,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台灣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晴到多雲的天氣。 週日影響北台灣的鋒面較為微弱,僅造成北部短暫陣雨,對中南部不至於造成影響,不過在下週三起將受另一道較明顯的鋒面影響,中部以北都將有雷雨出現,週四除了東部和東南部有陣雨之外,各地仍有陣雨或雷雨,和這幾天晴朗穩定的天氣將有很大的差別,網友們要有心理準備。
19
整理分析比較臺北連續五年的氣溫和雨量資料。
整理分析比較臺北連續五年的氣溫和雨量資料: Ans
20
討論氣溫、雨量和季節的關係。 討論氣溫、雨量和季節的關係: Ans
21
認識天氣和氣侯所代表的意義。 認識天氣和氣侯所代表的意義: Ans
22
活動一-2:天氣的變化 水的凝結 認識雲、雨、霧、雪的現象和形成原因。 發表自然界中地表、河川、湖泊、海洋等水循環的例子。
認識霧和霜的現象,以及其形成原因。 操作實驗,觀察體會水蒸氣變冷凝結成小水滴的現象。 操作實驗,觀察體會水蒸氣變冷到0℃以下,形成類似結霜的現象。 比較雲、雨、霧、雪、露、霜的形成和溫度的關係。
23
認識雲、雨、雪、霧、露和霜的現象 和形成原因。
水的凝結 認識雲、雨、雪、霧、露和霜的現象 和形成原因。 雲是怎樣形成的? 雨或雪是怎樣形成的? 霧是怎麼形成的? 露和霜是怎麼形成的?
24
水的凝結 水蒸氣變成雲的模擬實驗 1 在燒杯中加入五分之一的溫水。 用保鮮膜包住燒杯口。 把裝有冰塊的塑膠袋放在燒杯上,降低杯口附近的溫度。
25
水的凝結 水蒸氣變成雲的模擬實驗 2 經過一段時間,燒杯裡和燒杯口附近可以看到雲狀物。
26
水的凝結 雲是怎樣形成的? 空氣中的水蒸氣升到高空中變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許多小水滴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雲。
27
水的凝結 水蒸發後變冷,形成雨的模擬實驗 1 燒杯中加入半杯熱水。 在鐵蓋上放置裝有冰塊的塑膠袋。 把鐵蓋放到燒杯口約2公分的上方。
28
水的凝結 水蒸發後變冷, 形成雨的模擬實驗 2 經過一段時間後,鐵蓋下面會形成「下雨」的現象。
29
水的凝結 雨或雪是怎樣形成的? 高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越聚越多、越大、越重,當空氣浮力無法承載時,由空中落下,就形成雨或雪。
30
發表自然界中地表、河川、湖泊、海洋等水循環的例子。
水的凝結 發表自然界中地表、河川、湖泊、海洋等水循環的例子。 自然界的水是怎麼循環的? 地面、湖泊、河流、海洋或動植物的身上的水蒸發到空氣中,凝結成小水滴。 這些水蒸氣會以雨、雪、霧、露、霜等形式重新回到地面,形成水的循環。
31
地面和大氣間熱的循環 水的凝結 熱 冰晶 水滴 水汽 水滴或冰晶變成雨或雪降到地面。 水在蒸發時,熱會散到空氣中。
水汽向上空上升,冷卻成水滴或冰晶時形成雲,並散發熱到空氣中 。 熱 冰晶 水滴 水汽 水滴或冰晶變成雨或雪降到地面。 水在蒸發時,熱會散到空氣中。
32
認識霧和霜的現象,以及其形成原因。霧是怎麼形成的?
水的凝結 認識霧和霜的現象,以及其形成原因。霧是怎麼形成的? 霧和雲的凝結過程相同。 水蒸氣在地面附近變冷,凝結成小水滴,散佈在空氣中,就是霧。 而水蒸氣在離地面較高處,凝結成小水滴就是雲。
33
地面的水蒸氣變冷凝結成小水滴,附著在葉子上或物體上就會形成露。
水的凝結 露和霜是怎麼形成的? 地面的水蒸氣變冷凝結成小水滴,附著在葉子上或物體上就會形成露。 地面的水蒸氣變冷溫度降到0℃以下,附著在植物或物體上就形成霜。
34
水蒸氣變冷, 變成霜的模擬實驗 1 在燒杯中加入約半杯的冰塊,並插入溫度計。 一段時間後讀出溫度計上的溫度。
水的凝結 水蒸氣變冷, 變成霜的模擬實驗 1 在燒杯中加入約半杯的冰塊,並插入溫度計。 一段時間後讀出溫度計上的溫度。 在冰塊上灑鹽,等溫度降到0℃以下時,讀出溫度計上的溫度。
35
水的凝結 水蒸氣變冷, 變成霜的模擬實驗 2 1.一段時間後,燒杯外壁上會出現「霜」。
36
水的凝結 水蒸氣變冷, 變成露的模擬實驗 在燒杯中放入約半杯的冰水。 靜置一段時間後,燒杯的外壁會產生露。
37
操作實驗,觀察體會水蒸氣變冷凝結成小水滴的現象。
水的凝結 操作實驗,觀察體會水蒸氣變冷凝結成小水滴的現象。 空氣中的水蒸氣可以變回水嗎? 怎麼讓空氣中的水蒸發變回水? 操作實驗 — 觀察把空氣溫度降低,使水蒸氣變成水?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水蒸氣變冷形成水的現象? 水凝結的現象?
38
空氣中的水蒸氣可以變回水嗎? 怎麼讓空氣中的水蒸發變回水?
水的凝結 空氣中的水蒸氣可以變回水嗎? 怎麼讓空氣中的水蒸發變回水? 空氣中的水蒸氣可以變回水。 把空氣的溫度降低,就可以讓空氣中的水蒸氣變回水。
39
操作實驗 — 觀察把空氣溫度降低,使水蒸氣變成水
水的凝結 操作實驗 — 觀察把空氣溫度降低,使水蒸氣變成水 用塑膠袋裝滿空氣。 把裝有空氣的塑膠袋放入有冰塊的保麗龍盒內,蓋上蓋子。 一段時間後,拿出塑膠袋,仔細觀察袋子裡面。 可以發現透明膠袋的內壁有小水滴凝結。
40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 水蒸氣變冷形成水的現象?
水的凝結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 水蒸氣變冷形成水的現象? 冷天對著空中哈氣,會有白白的煙狀。 打開熱水瓶的瓶蓋,會看見白白的像煙霧狀的東西。 從冰箱拿出來的水果,一段時間後,表面會有小水滴。 運轉中的冷氣機會滴水。 除濕機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水蒸氣形成水滴…等。
41
水凝結的現象 空氣中可以容納的最大水氣量,稱為飽和水氣量。 溫度越高,空氣中可以容納的水氣量越多。
水的凝結 水凝結的現象 空氣中可以容納的最大水氣量,稱為飽和水氣量。 溫度越高,空氣中可以容納的水氣量越多。 空氣溫度降低時,空氣中能容納的水蒸氣量變少,使得有些水蒸氣變成小水滴。 這種現象稱為水的凝結。
42
比較雲、雨、雪、露、霜、霧的形成和溫度的關係。水跑到空氣中,漸漸乾了,就叫蒸發。
水的凝結 比較雲、雨、雪、露、霜、霧的形成和溫度的關係。水跑到空氣中,漸漸乾了,就叫蒸發。 水從海洋蒸發形成雲或雨,大部分的雨都降落到海洋,有一部分降落在陸地上,湖泊、河流或植物身上的水,蒸發到空氣中,這些水蒸氣會以雲、雨、雪、露、霜、霧等形式重新回到地面,形成水的循環。 水 水蒸氣 水滴 雲 蒸發 凝結 聚集 降落成雨水
43
水的凝結 天氣預測圖 20°c-24°c 20°c-24°c 23°c-29°c 22°c-27°c 25°c-30°c 22°c-28°c
44
搜救官兵:小林、勤和村四百餘災民安全無虞
(軍聞社記者孫建屏屏東十二日電)進入高雄縣桃源鄉發現勤和村二百餘位民眾的陸軍特勤中隊長蔡宗佑少校今天強調,目前村內的居民飲水、食物都沒有問題,生命也都不受威脅,希望關心村中狀況的親友、家屬及國人放心,國軍絕對會將民眾安全的撤離災區。 國軍南部地區救災前進指揮所上午在屏東大武區召開救災現況記者會,會中,陸軍於十日、十一日進入高雄甲仙鄉、桃源鄉搜救的特戰連連長湯登凱少校、特勤中隊長蔡宗佑少校帶來災區當地最新狀況,令所有採訪媒體都大感振奮。
45
搜救官兵:小林、勤和村四百餘災民安全無虞
進入甲仙鄉小林村救災的湯登凱少校表示,在小林村的二百餘位民眾,風災來臨時,已由村長遷往高地,經官兵發現後,昨晚除立即回報當地所需物資外,官兵並將隨身攜帶的口糧、料理包提供給居民,晚間村民也一起食用由特戰官兵烹煮的晚餐。 蔡宗佑少校則指出,特勤中隊官兵是在山上搜索時,發現勤和村長正在採野菜,村長看到國軍救災部隊相當高興,因為他們以為在如此嚴重的災情下,可能要一個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會發現他們。
46
搜救官兵:小林、勤和村四百餘災民安全無虞
蔡宗佑轉述村長的說明,「莫拉克」來襲當天,他已將村民遷往村內的活動中心,二百餘位民眾逃過一劫,如今官兵已經抵達災區,村民相信很快就可以下山和家人團聚。 蔡宗佑進一步表示,只要今天天候許多,相信在災區的民眾很快就可以接送下山,請關心他們的家人和全國民眾放心,國軍救災官兵絕對盡全力、安全的撤離災民。
47
搜救官兵:小林、勤和村四百餘災民安全無虞
陸軍第八軍團政戰主任少將也表示,今天空中兵力派遣U機十八架、C機二架、T機五架,共計廿五架,置重點於高雄縣甲仙、六龜、桃源、茂林及那瑪夏鄉等地區,以協助撤離災民。 更新日期:2009/08/12 10:57
49
災區學生安啦!學生受教權有保障 莫拉克颱風造成許多人痛失家園、親人,為協助受災學童順利就學,教育部提供安置、輔導受災學童等相關協助,希望有效解決受災學生就學及生活問題,保障學生受教的權益。 莫拉客颱風讓台東地區部分學童家園損毀,就連上課用的書包、課本、制服也都被水沖走,學校的課桌椅也因為淹水而受損,快要開學了,許多家長擔心學童沒辦法繼續的背著書包上學去。台東縣政府教育處學務管理科科長王招蘭表示,書籍一定會趕在開學前運送完成,家長不用擔心開學沒書可用。
50
災區學生安啦!學生受教權有保障 在學校開學前,教育處將會了解各學校受災情形及學校環境清理、復建認養需求並給予協助,讓學生們有個安全的讀書環境。而對於因為這次的颱風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課業,台東縣教育處表示,補救的辦法就是加強受災學生課後的輔導。 至於暑假期間學校課輔中斷,台東縣教育處會在學校恢復上課後,請學校利用假日時間補課,同時也將針對受災學童辦理心理輔導,希望能幫助受害學生早日走出陰霾。 (2009/8/12 下午 06:04:38 李思瑩)
51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經度: 120°39'04" ( 120.6512) 緯度: 23°10'12" ( 23.1700)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經度: 120°39'04" ( ) 緯度: 23°10'12" ( )
52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53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54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55
甲仙鄉小林村洪流滾滾 滿目瘡痍 更新日期:2009/08/11
網址 甲仙鄉小林村洪流滾滾 滿目瘡痍
56
平埔族文物館地址在甲仙鄉小林村忠義路58號,洽詢服務電話是(07)676- 1065。
甲仙鄉小林村滿目瘡痍
57
甲仙小林國小平埔族文物館 找回失落的集體記憶
找回失落的集體記憶 高雄縣甲仙鄉擁有豐富的平埔族文化資產,由於漢文化的進入及漢人的混居,而逐漸隱沒消失在漢人世界中。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國小設立的國內第1座平埔族文物館,除了保存平埔族文物,更希望透過文物館與每年農曆9月15日舉行的太祖祭典,讓平埔族人能夠找回失落的集體回憶,後代更有機會重新學習平埔文化,不僅是平埔族人的精神象徵,更是部落生命再生與延續的最佳證明,非常具有意義。
58
基本資料 地址: 高雄縣甲仙鄉小林國小 電話: (07) 消費情況: 無 開放時間: 不限 適合年齡: 不限年齡 適合朋友、青年、家人前往 交通路線: 自行開車: 北上:高雄→國道十號→美濃→月光山隧道→杉林→台21線→甲仙→往台21線小林國小 南下:台南→新化→左鎮→玉井→台20線→南化→甲仙→往台21線小林國小 國道3號→84快速道路→玉井→台20線→南化→甲仙→往台21線小林國小 大眾運輸: 高雄客運:由高雄火車站搭乘直達甲仙站再搭乘往三民鄉的高雄客運(小林國小前下車) 興南客運:由台南火車站搭乘直達甲仙站搭乘往三民鄉的高雄客運(小林國小前下車)
59
http://traffic. kscg. gov. tw/CmsShow. aspx
60
聖嬰現象 12月還會有颱風! 更新日期:2009/08/31 16: 46 今年到了12月可能還會有颱風,世界各大氣象組織的觀察,聖嬰現象讓海水溫度升高,今年到12月都還有機會出現颱風,罕見的12月颱五年前,中颱南瑪都從屏東登陸,造成2死2失蹤,也是目前記錄中唯一在12月侵颱台灣的颱風。
61
聖嬰現象 12月還會有颱風! 狂風暴雨,連汽車都被洪水淹沒,這是五年前南瑪都颱風侵襲台灣的恐怖景象,這個颱風來得非常意外,因為當時已經進入12月,卻還有颱風報到,而且南瑪都還是從關島東南方海面一路殺過來,12月4號從屏東登陸,橫掃台灣造成兩死兩失蹤的災情,也成為史上唯一一個在12月侵台的颱風,今年有沒有可能打破紀錄?
62
聖嬰現象 12月還會有颱風! 世界各大氣象組織都觀察到過去三個月海溫都偏高,從六月開始,海溫已經高於0.5的平均值,七月八月繼續攀高,如果一直維持到11月,就確定形成聖嬰現象,有利颱風發展。聖嬰現象讓西太平洋的風向,從東風轉為西風,東太平洋海水受熱,水溫偏高讓颱風更容易形成,如果一路聚集水氣,往西方移動,靠近台灣時威力就會更強,專家保守預估,今年颱風季極有可能會延長到12月,但是會不會侵台,還得看聖嬰現象,到底有多強。
63
聖嬰現象 12月還會有颱風! (完整影音新聞請見:
64
聖嬰現象 一九九七年東南亞、澳洲發生嚴重的乾旱;一向炎熱的墨西哥降下前所未見的雪花;美國東北部則是度過了個異常溫暖的冬天。巧的是這一年正好發生了「聖嬰現象」。
65
聖嬰現象 「聖嬰」這個名字是南美洲的漁民首先取用的。一股從冰冷的深海騰湧到海平面的巨大海流,流經南美洲西部的太平洋,這股低溫海流充滿從海底被帶上來的營養物質,吸引無數魚群,當地漁民因而總能滿載而歸。但是有時候,這股海流的溫度會不明所以的陡升,使得漁產銳減,
66
聖嬰現象 影響當地漁民的生計。由於這種異常的情形總是在聖誕節左右的時間發生,所以當地人把這種反常現象稱為「聖嬰現象」。
67
聖嬰現象 海水溫度的變化和地球大氣循環流動的關係密切,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發生聖嬰現象會出現不尋常的涼夏、暖冬,不該下雨的地方豪雨成災,該出現降雨的地方卻偏是旱象難解。
68
聖嬰現象 參考資料
69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70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71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可愛的「小女孩」變成「反聖嬰」,是要強調這個氣象現象是和聖嬰現象相反的。其實,在西班牙文裡頭,也把這個現象叫做El Viejo,意思是「老頭」 ,大概是由洋流溫度較平常冷所產生的聯想。
72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總之,不論是聖嬰或是反聖嬰,都是對熱帶太平洋地區影響最為顯著。例如聖嬰現象發生的時候,西太平洋的印尼、澳洲會發生旱災,而位於東太平洋的祕魯、厄瓜多爾則會有水災。反聖嬰現象發生的話,印尼和澳洲會做大水,祕魯和厄瓜多爾則會有旱災。
73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聖嬰現象約每兩年至七年發生一次,每次歷時一年半至兩年,但氣象學家至今仍無法準確預測聖嬰現象。學者到目前為止,都不能確定這一次的聖嬰現象到什麼時候結束,反聖嬰現象卻已經開始肆虐了。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九八年,總共發生了十六次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則發生十次。不過一九九○年以後,聖嬰現象發生了四次,反聖嬰現象卻只有一次。歷來聖嬰現象災情最慘重的一次發生在一九八二至八三年,在西太平洋的南亞和澳洲發生乾旱,而在東太平洋的美洲國家則水患頻傳。那一次災難兩個區域的財物損失至少是六十億美元。
74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聖嬰及反聖嬰現象 每隔數年,赤道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 造成全球暖冬,西太平洋地區雨量偏少,甚至出現乾旱,東太平洋地區則雨量 偏多,甚至有洪水,通稱為聖嬰現象。
75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南美洲的秘魯和厄瓜多爾緊臨東太平洋,這一帶的漁民,首先發現每年十二 月左右,風變弱了,平常溫度偏低的海水溫度逐漸升高,水中浮游生物跟著減 少,魚減少,由於這個暖洋流都在聖誕節前後來到,所以他們稱之為聖嬰。
76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聖嬰盛行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赤道東太平洋葉綠素含量都比較高,底層 海水帶上來的營養鹽,使得浮游生物大量減少,連帶使得魚鳥不是餓死,就是 遠走他鄉覓食,影響漁民生計。
77
聖嬰(El Nino)和女聖嬰(La Nina ,中央氣象局譯為反聖嬰)
相反的,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得很冷,全球氣溫偏低,並使西太平洋地區雨 量偏多,東太平洋地區雨量偏少,稱為反聖嬰。 另外以下網頁很清楚的描述 參考資料 以及
78
聖嬰現象電子書 環保署出版, 許晃雄教授著: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 經典雜誌授權: 聖嬰鬧地球 曾世彬老師提供, 建中學生譯作: 聖嬰現象
環保署出版, 許晃雄教授著: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 經典雜誌授權: 聖嬰鬧地球 曾世彬老師提供, 建中學生譯作: 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完整教學簡報檔 (約1MB,撥接下載可能會超過10分鐘) 本站相關學習資源 聖嬰事件簿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