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5.1 企業經營目標 經濟學中假定廠商在自由經濟制度下,基於自利,具有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動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5.1 企業經營目標 經濟學中假定廠商在自由經濟制度下,基於自利,具有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動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5.1 企業經營目標 經濟學中假定廠商在自由經濟制度下,基於自利,具有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動機
廠商生產的目的是在既定投入條件下,達成追求利潤極大化的目標: 利潤 = 總收益 — 總成本, = TR(q) – TC(q) 利潤極大之邊際原則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 MR) 等於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 MC) TR/q = TC/q,即MR = MC

3 經濟統計 企業永續經營為哪樁?聲譽能升,成本能降

4 5.2 生產函數 假定廠商生產時使用n 種投入,我們可將產量與各種投入使用量(x1 , x2 , x3 ,…)之間的關係,以生產函數表示
q = (x1 , x2 , x3 ,…) 生產要素簡化為勞動(labor)與資本(capital) q = ƒ(L, K) 短期與長期 以廠商調整產量時,生產要素的使用量能否調整,做為劃分的根據

5 5.2 生產函數 短期與長期(續) 短期(short run):廠商欲調整產量時,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量無法調整
長期(long run):廠商欲調整產量時,所有生產要素的使用量皆可調整 固定生產要素(fixed production factor):短期無法調整使用量的生產要素 變動生產要素(variable production factor):短期可調整使用量的生產要素 市場期間(market period):廠商欲調整產量時,所有生產要素的使用量皆無法調整

6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短期生產函數 由於固定要素使用量無法改變,產量只取決於變動要素使用量,因此,可簡化為: q = ƒ(L)
短期的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 總產量(TP )指在給定變動要素使用量(L )可達成的產出總量,表示產量與變動要素使用量之間的對應關係 TP = q = ƒ(L)

7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短期的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續)
平均產量(AP )指總產量與變動要素使用量之比值,即平均每一單位變動要素的產出量 AP = q / L 邊際產量(MP )指增加一單位變動要素使用量所引起總產量的變動量,可表示為總產量的變動量和變動要素變動量之比值 MP =  TP /  L

8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例)勞動使用量與稻米產量之關係

9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平均產量曲線與邊際產量曲線推導 平均產量為連接原點和總產量曲線上一點的割線斜率值

10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平均產量曲線與邊際產量曲線推導(續) 邊際產量為總產量曲線上一點的切線斜率值

11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平均產量曲線與邊際產量曲線推導(續) 總產量與邊際產量
總產量隨勞動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量愈來愈大,MP 線為正斜率 總產量隨勞動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量愈來愈小,MP 線為負斜率 總產量達到最大時,MP 線斜率為零 總產量隨勞動使用量的增加而減少, MP 線為負斜率

12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平均產量曲線與邊際產量曲線推導(續) 生產三階段
第 I 階段:相對於固定資本而言,勞動量不足,增加勞動的使用量,可以使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 第 II 階段:邊際產量雖小於平均產量,但仍呈現正值,即廠商應在第II階段從事生產 第 III 階段:相對於固定資本要素,廠商投入過多的勞動量

13 5.3 短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平均產量曲線與邊際產量曲線推導(續) 生產三階段

14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長期生產函數 q = ƒ(L, K) 長期時,所有生產要素之使用量皆可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皆為變動要素
等產量曲線(isoquant) 在技術不變下,能生產某一給定產量之各要素使用量組合所形成的軌跡

15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例)生產稻米之勞動和資本兩要素組合

16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例)生產稻米之勞動和資本兩要素組合(續) 等產量曲線與邊際技術替代率

17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邊際技術替代率 廠商為完成某一特定產量,可增加某要素使用量,減少另一要素使用量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法則
當勞動不斷增加時,勞動邊際產量(MPL)會不斷地減少,但資本不斷減少,資本的邊際產量(MPK)就會不斷地增加

18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等產量曲線圖 平面上任何一點皆有一條等產量曲線通過 愈往右上方的等產量曲線所表示的產量愈大 任何一點只有一條
任一條等產量曲線 皆是凸向原點

19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規模報酬 長期而言,廠商可依其能力選擇最適當的要素組合

20 5.4 長期的投入產出關係 規模報酬(續) 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產量增加比例大於要素增加比例 規模報酬不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產量增加比例等於要素增加比例 規模報酬遞減(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產量增加比例小於要素增加比例

21 5.5 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技術創新 重新組合生產要素,以獲取利潤極大化的過程 技術創新可促使等產量曲線向內移動

22 5.5 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技術創新(續) 消費者對產品認知與需求情況的變化,構成了產品生命週期的四個階段

23 5.5 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技術創新(續) 管理創新 經由創新管理制度以提高組織的經營效益:
全面品質管理、六個標準差、組織再造或流程再造、目標管理、標竿制度、即時生產系統、品管圈、平衡計分卡、激勵制度、價值工程、策略聯盟、全方位績效評估、學習型組織、工作團隊、專案矩陣組織、外包等

24 積體電路佈局上路 典型的半導體晶圓生產(wafer fabrication)方法是在矽半導體上製造電子元件(產品包括動態記憶體、靜態記憶體、微處理器……等),電子元件之完成則由精密複雜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所組成。積體電路的製造過程主要以晶圓為基本材料,經過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和感光劑的塗佈後,結合光罩進行曝光、顯像,使晶圓上形成各類型的電路,再經蝕刻、光阻液的去除及不純物的添加後,進行金屬蒸發,使各元件的線路及電極得以形成,最後進行晶圓探針檢測,然後切割成晶片,再經粘著、連線及包裝等組配工程而成電子產品,所需製程多達200300個的製程步驟(process steps),需時約30 60天才能完成。

25 積體電路佈局上路 在製造過程中,為了適當的安排各矽層,晶圓廠必須利用勞力和設備的組合,在最小的資金密集技術下,員工使用排列機(aligners)的機器設備,操作員運用顯微鏡將各矽層以手工排列,操作照相顯微縮小技術,每位操作員一天大約可以生產250層的晶片。 使用資金密集技術的設備稱之為步進機(steppers),步進機挑出晶圓上的斑點,自動排列矽層,然後再移向另一區域,如此週而復始,直至所有表層都排列和曝光完畢。此階段僅需少數勞力,每位勞工可以操作兩部步進機,每天生產500個矽層。

26 積體電路佈局上路 此外,運用更多的資金密集技術步進機以減少勞力的使用,在晶片的自動化轉送過程,人力處理大量減少,每位操作員每天可以生產1000個矽層,或者是100個10層的晶片,如果生產小於1毫米的晶片,就只能使用步進機來生產。以下運用圖形表示生產200個10矽層的晶片,此表示了三種技術使用的狀況。 任何三種技術使用了勞力和資本的固定比例,生產200個晶片需8位操作員和8部排列機,3位操作員和6部步進機或1位操作員和4部步進機,下圖顯示了此三種技術相對應的三個直角的等產量曲線。

27 5.6 短期成本 成本概念 會計成本(accounting cost)
通常稱為外顯成本(explicit cost),是廠商支付外部資源提供者的代價 隱含成本(implicit cost) 廠商自有生產要素的報酬,未計入會計成本 經濟成本(economic cost) 指經營活動中所使用的各項生產要素支出的總和,為會計成本外與隱含成本的總和

28 5.6 短期成本 各類型成本 短期成本(short-run cost, SC)
短期內廠商無法變動某些生產要素,所形成的固定生產成本隱含成本(implicit cost) 長期成本(long-run cost, LC) 廠商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擴大規模條件下的成本 總成本(total cost, TC) 生產某特定產量之產品所需要的成本總額,隨產量增加而增加 ,是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之和

29 5.6 短期成本 各類型成本(續) 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AC):平均每一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MC) 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總成本

30 5.6 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結構 各項成本間的關係資料

31 5.6 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結構(續) 短期總成本、 平均成本與 邊際成本關係 VC FC q0 q1 q2

32 5.6 短期成本 短期成本結構(續) TC 線或VC 線任意一點切線的斜率,即為該點對應的MC
TC 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為該點對應的AC ; VC 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為該點對應的AVC ; FC 線上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為該點對應的AFC 當MC 低(高)於AC , AC 線處於遞減(遞增)階段;同理,當AC 低(高)於AVC , AVC 線處於遞減(遞增)階段。因此, MC 曲線與AVC 、 AC 線相交於AVC 、 AC 的最低點

33 5.7 長期成本 長期總成本(LTC) 廠商長期在各種不同產量條件之下,經由改變生產規模所能達到的最低總成本

34 5.7 長期成本 長期總成本(續) LTC曲線的變化與STC曲線的變化是一樣的,隨著產量增加,開始時增加的速度稍緩,以後增加的速度稍快。但是,產量等於零時,LTC等於零 LTC由一組短期總成本曲線,且針對產量從其中做比較選出最低之短期總成本部分所形成的「包絡曲線」

35 5.7 長期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LAC) 廠商在長期按產量計算之最低平均成本 LAC = LTC / Q 長期平均成本與短期平均成本的關係

36 5.7 長期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續) 當生產規模報酬處於遞增(遞減)階段時,各條短期成本曲線依次遞減 (遞增)
包絡曲線(envelope curve)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同所有的短期平均成本線相切,並從下面包圍各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它是各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曲線

37 5.7 長期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續)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變動三個階段: 成本遞減、成本不變和成本遞增

38 5.7 長期成本 長期邊際成本(LMC) 由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MC)所決定 長期平均成本與長期邊際成本之間的關係

39 5.8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隨產量增加而遞減
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隨產量增加而增加 規模報酬不變

40 5.8 規模經濟 產生規模經濟的原因可分為內部與外部因素 內部規模經濟(internal scale economies)
規模經濟是由於廠商本身有利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技術經濟:一般而言,指分工(division of labor)與專業程度的提升 管理經濟:公司通常能擁有專業的管理幕僚,每一個幕僚都有專精的領域

41 5.8 規模經濟 內部規模經濟(續) 行銷(交易)經濟 :公司的採購量較大時可能得到較好的待遇和較大的折扣 ;較大的訂單可以分散成本
風險承擔經濟:大製造商比較能分散風險 資本使用經濟:大廠商有較多的資金來購買品質良好、效率高的機器設備,可降低其單位成本 規模報酬遞增:在長期營運時,當廠商擴大生產規模,經由各方的良好配合,往往能夠使得總產出增加的比例大過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42 5.8 規模經濟 內部規模不經濟 在擴大生產規模時,因廠商本身的因素而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上升 規模報酬遞減
在擴大生產規模時,總產出增加的比例小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 管理不經濟 若隨著公司規模擴大,管理效率降低,將使長期平均成本增加

43 5.8 規模經濟 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規模經濟是由於廠商本身以外有利因素所造成的結果
外部規模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 產業的擴展時,由於廠商本身以外不利的因素造成長期平均成本上升

44 辣妹洗車眼亮車亮 以民國90年的數據顯示,台灣地區民眾有6,802,281戶,擁有自用小客車車輛數約達4,825,581輛,平均每戶家庭擁有汽車0.7輛,民國91年底自用小客車數為4,876,922輛,較90年同期增加了3.4%,顯見汽車已成為民眾重要的交通工具。 根據交通部統計處「91年台灣地區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顯示台灣地區自用小客車駕駛人以男性居多,占74.1%,女性占25.9%,較89年增加了1.7%,駕駛人平均年齡為42歲。車輛主要的用途為上下班(通勤)占57.4%,洽公或業務使用僅占12.4%,雖然通勤的平均單趟距離約為18.8公里,但仍有約74.5%的通勤者不會考慮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由此現象看來,自用小客車仍是一般大眾十分依賴的交通工具。

45 辣妹洗車眼亮車亮 國內使用電動汽車尚未普遍,民眾還是習慣使用汽油做為主要的燃料,加油站到處林立,方便民眾隨時加油,免於汽油耗盡之困擾。然而,加油站的普遍增加,在市場競爭的刺激下,加油站必須苦心經營,提供消費者更多的方便性服務,以便能夠吸引消費者上門加油。因此,提供車主照顧愛車的服務便應運而生,洗車機器就成為加油站提供服務的必要設備。

46 辣妹洗車眼亮車亮 通常加油站均採用自動化的洗車設備,提供車主方便洗車,除了一方面考量節省車主的洗車時間外,最主要關鍵在於考量節省加油站的洗車成本,因此,在機械化的洗車服務中,通常盡量少用人工作業,即以資本設備的投資以替代勞力的投入。然而,你或許可以在不同的加油站中,享受過諸如免費洗車、洗車打蠟不加價等不同的服務。尤有甚者,你可以在少許的加油站發現,雇主聘請辣妹,為顧客的愛車擦拭洗車後殘留車體的些許水珠。在洗車過程中,這並不是必要的作業,但加油站業主卻願意支付聘請辣妹的工資,在市場競爭下,形成一種特殊的景觀。

47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總收益(total revenue, TR)
廠商按某一價格出售某一定量產品所獲得的全部收入:TR = P‧Q 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AR) 廠商平均每銷售一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收入:AR = TR / Q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 MR) 廠商每增加銷售一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收入增加量: MR = ∆TR / ∆Q

48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的變化 在產品價格不變條件下:單位產品的價格等於平均收益,也等於邊際收益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

49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的變化(續)
在產品價格不變條件下:邊際收益曲線與平均收益曲線重疊,並與座標的橫軸平行

50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的變化(續)
在產品價格遞減的條件下:邊際收益小於同一產量下的平均售價即平均收益 -10

51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的變化(續)
在產品價格遞減的條件下:平均收益曲線與邊際收益曲線都向右下方傾斜,且邊際收益曲線位於平均收益曲線之下

52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利潤概念 會計利潤(accounting profit)
廠商總收益與會計成本間的差額,是企業經營者的正常利潤(normal profit)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總收益減去外顯成本和隱含成本的餘額,又稱為超額利潤 當廠商的經濟利潤為零時,廠商仍得到正常利潤

53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利潤概念(續) 會計利潤、經濟利潤與各種成本之間的關係 會計利潤 = 總收益 — 外顯成本 經濟利潤
總收益 — 外顯成本 經濟利潤 總收益 — 總成本 總收益 — (外顯成本 + 隱含成本) 會計利潤 — 正常利潤(或隱含成本) 超額利潤

54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利潤極大化原則
當達到某一價格或產量時,如果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此時總收益與總成本之間的差額(即總利潤)為最大 MC = MR

55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利潤極大化原則(續) (例) 利潤極大化的條件

56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利潤極大化原則(續) (例)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關係圖

57 5.9 收益、利潤與利潤極大化原則 利潤極大化原則(續) MC = MR 時,總收益曲線與總成本曲線之間差距最大,即總利潤最大
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擴大產量;在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時,減少產量

58 Questions/Discussions
問題與討論 ? Questions/Discussions


Download ppt "5.1 企業經營目標 經濟學中假定廠商在自由經濟制度下,基於自利,具有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動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