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国际分工㈡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国际分工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国际分工㈡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国际分工理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国际分工㈡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国际分工理论

2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 产品周期 产业内贸易等 当代贸易理论

3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代表著作《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1776年)又 名《国富论》。

4 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
基本思想: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绝对成本低)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5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6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背景:反对“谷物法”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主张自由贸易。

7 评 价 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未能揭示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原因。 3、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忽略了比较优势的动 态演化。
评 价 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未能揭示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原因。 3、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忽略了比较优势的动 态演化。 4、假定与实际脱离

8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

9 一、马克思反对 抽象地研究 国际分工 二、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来源于 产业革命 三、初级阶段的 形式与形成因素 四、资本主义国 际分工的二重性

10 由古典贸易理论进入新古典贸易理论 以俄林等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又称现代贸易理论。其特征有两个:(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2)分析时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

11 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修正 要素禀赋说 H-O模型的反论 里昂惕夫悖论 H-O模型的拓展 新要素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的动态模式
国际贸易新现象的解释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12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Heckscher-Ohlin Theorem) 俄林 (Betil Gotthard Ohlin,
)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1977年获诺 贝尔经济学奖

13 相关概念(补充)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14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数量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产出的差异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15 要素比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
各种商品因其属性特点,生产中的要素比例不同。比如,农产品生产要求较多的土地,工业品生产要求较多的能源,纺织品生产要求较多的劳动,等等。

16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要素比例概念的延伸。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17 主要内容 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他们主要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又称要素比例说。 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因此,又称H-O定理。

18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 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

19 基本思想: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的该
假设:6个条件 狭义 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广义 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和要素价格均等化 主要内容: 基本思想: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的该 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 量使用的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丰 裕程度决定的。 评价: 1、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

20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和地租。
(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3)比较成本差异。 (4)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 价格比例。 (5)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 供求比例。 (6)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的基础。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和地租。 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 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

21 评价

22

23 里昂惕夫反论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Wassly .W. Leontief

24 (一)里昂惕夫反论(The Leontief Paradox)的提出
(二)解释 2.人力资本说 Human Capital Theory 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3. 技术术差距说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ap 4、需求偏好差异 5、要素密集性逆转 6、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25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需求偏好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协议性国际 分工原理

26 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7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28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1.代表人物:日本小岛清,《对外贸易论》 2.说明成本递减下进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与方法。 3. 达成协议的条件:
(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与地区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能生产。 (2)作为协议性分工的商品,应该是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 (3)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X或Y商品的利益差别不大。

29 思 考 简述“比较成本说”的基本思想,并谈谈中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是什么?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国际分工㈡ 学习目标 理解、掌握国际分工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