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平衡功能的评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平衡功能的评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平衡功能的评定

2 思考题? 什么是平衡?

3 平衡 定义:指人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 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 的能力 平衡功能可以通过运动训练得到提高和完善

4 支持面 定义:指人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表面。 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5 支持面的特点与质地 支持面的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面积小于足底面积 支持面不稳定 质地柔软 表面不规整 足与地面接触面积较少

6 单足站立时的支持面 为单足底接触的支持面 X

7 双足站立时的支持面 为包括两足底在内两足间的支持面 X X

8 扶拐站立时的支持面 为两足底及拐杖与支持面接触点之间。 X

9 其他情况的支持面

10 平衡状态的优劣 重心与支持面中心连线与 经过支持面中心所作的垂 线所成的夹角

11 稳定极限 (LOS) 定义:指人站立时身体能够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 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 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质。
前后方向:最大摆动角度为12.5° 左右方向:最大摆动角度为16°

12 LOS 前后摆动的 最大角度12.5度 LOS 左右摆动的 最大角度16度 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立的LOS

13 思考题? 你认为平衡有哪几种状态?

14 平衡功能的分级 Ⅰ:静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 Ⅱ:自我动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Ⅲ:他人动态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15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包括来自自身和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用以及合作。

16 (一)感觉系统 躯体感觉系统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17 躯体感觉系统 皮肤感觉(触、压)输入 体重分布情况 身体重心位置

18 1.躯体感觉系统 本体感觉输入 分布于肌梭、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 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与运动方向

19 躯体感觉系统 正常人站位时,起主导作用的为 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20 2.视觉系统 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物体是静止或运动 视觉输入:

21 2.视觉系统 当躯体感觉受到破坏或干扰时,视觉系统在维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 颈部肌肉收缩使头保持向上直立位 保持水平视线

22 3.前庭系统 前庭系统有两个感受器 壶腹嵴 运动位置感受器 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感受头在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头的直线加速度变化的刺激

23 3.前庭系统 通过测知头部的位置及其运动,使身体各部随头作适当调整和协调运动从而保持身体平衡。

24 (一)感觉系统 躯体感觉系统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25 (二)运动系统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预备性姿势调整

26 1.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协同动作: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 各种运动就是将多种不同的协同动作组织和编排在一起的结果。

27 1.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维护站立平衡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

28 1.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维护站立平衡通过三种动作模式来对付外力或支持面的变化 (1)踝关节运动模式 (2)髋关节运动模式 (3)跨步动作模式

29 (1)踝关节运动模式 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
对正常人而言,平衡干扰较小且站立支持面适宜时,踝关节动作模式是保持站立平衡的主要对策。

30 身体摆动 腓肠肌 支持面干扰

31 身体摆动 股四头肌 胫前肌 支持面干扰

32 (2)髋关节运动模式 受试者站在窄的横梁上,其支持面变小且不与全足底接触,因而平衡不佳。
此时若后移横梁,为免失衡,受试者将伸直下肢,屈髋、前倾躯干以免失衡 这种依靠髋活动的对策称为髋关节运动模式。

33 身体摆动 股四头肌 支持面干扰

34 身体摆动 支持面干扰

35 (3)跨步动作模式 是通过快速跨步来重新确定站立支持面。
人站在地毯上,若有人向后拉地毯的幅度过大,站立者将向前扑倒时,此时踝关节动作模式已不能克服,只得主动迈一步以免失衡。

36 身体摆动 支持面干扰

37 身体摆动 支持面干扰

38 1.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1)踝关节运动模式 (2)髋关节运动模式 (3)跨步动作模式

39 2. 预备性姿势调整 在不稳定的随意运动开始之前,预先出现某些肌肉的收缩运动和体重的转移
不能进行预备性姿势调整,就不能进行有目的的随意运动。

40 运动控制 坚固和较大支撑面 较小的力 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 跨步调节机制 较小支撑面 较大的力 过大的力

41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42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43 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患、脊髓损伤等 2、耳鼻喉科疾病 前庭功能损害
各种眩晕症 3、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 截肢、关节置换、下肢骨折等

44 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合 不能负重站立 发热、急性炎症

45 评定目的 1、是否存在平衡障碍及程度 2、对潜在的和亚临床的平衡障碍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前瞻性地分析不同年龄平衡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3、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 4、预测发生跌倒的可能性 5、指导制订康复治疗方案 6、监测治疗和康复疗效,以及治愈判断。

46 定量评定 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也为平衡功能障碍的病因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的评定。

47 一、静态平衡功能 内容:包括双腿站立、单腿站立、足尖对足跟站立(双脚一前一后站立)、睁眼和闭眼站立。
闭眼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去除视觉对平衡的影响,使被检者更多的依靠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 在去除视觉的情况下,检查的本体感觉和前庭觉系统的功能。

48 记录参数及结果分析: 评定参数包括:1.重心移动(摆动)轨迹类型 2.重心移动路线或轨迹长度 3.重心移动的范围 4.移动中心点的偏移距离 5.Romberg率 平衡指数 6. 重量分布分析、姿势稳定 性分析、同步性分析、协调 性分析 7. 跌倒危险指数

49 稳定性正常 稳定性异常

50 LOS 重心 正常人:重心摆动范围小,稳定极限大 偏瘫:重心摆动范围增大,稳定极限缩小 运动失调:重心摆动范围显著增大,
帕金森:重心摆动范围略增大, 稳定极限显著缩小

51 二、动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1、睁闭眼行走25步,记录跌倒次数 2、睁闭眼行走在泡沫塑料垫上25步,记录跌倒次数
3、在阶梯训练器上,用每一脚上下楼梯各10次

52 内容与参数: 1.稳定极限:测定身体的主动转移能力。观察指标包括身体倾斜的方向、身体到达规定目标的时间、速度、路线长度或倾斜的角度。

53 此图为平衡功能检测仪测得的一正常人的稳定极限范围,由图可见身体倾斜的方向和路线。

54 2.调整反应:平衡功能检测仪通过改变支持面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来改变支持面的稳定性。
因为支持面不稳定时,关节和肌梭感受器不能感受正常的踝关节运动反应,而使身体运动幅度加大。 为保持身体平衡而不会摔倒,要求被试者能够主动进行调节以重获身体的平衡。被试者在应对支持面的变化进行调整反应时,测试仪器记录到重心摆动的轨迹及长度、身体重心摆动范围等。

55 定性评定 一、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二、协同运动模式的评定 三、平衡反应 四、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

56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对确定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首先要进行肌肉骨骼系统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由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的损伤所致。 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肌纤维长度变化均可导致平衡功能障碍。 当维持姿势和运动的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时,姿势会发生变化。 当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耐力低下时也影响运动的质量和姿势的保持。

57 二、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评定 (一)运动对策的评断 (二)预期姿势调整能力的评定

58 三、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做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了的平衡做出的保护性反应。
正常人对破坏平衡的典型反应为调整姿势,使头部向上直立和保持水平视线以恢复正位姿势,获得新的平衡。 平衡破坏过大,则会引起保护性跨步或上肢伸展反应。

59 卧位倾斜反应 俯卧位倾斜反应 阳性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上、下肢外展、伸展,平衡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可见保护性反应。

60 膝手位反应 阳性反应: 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上、下肢外展、伸展,另一侧可见保护性反应

61 坐位平衡反应 阳性反应:头、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62 跪位平衡反应 阳性反应:头部、躯干上部出现向中线的调整,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对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

63 迈步反应 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

64 平衡反应形成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时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时形成 蹲起反应; 12-21个月时形成站立反应;

65 四、平衡的感觉组织检查 (一)感觉检查 在进行感觉检查前,首先进行本体感觉和皮肤触压觉检查,足底和踝关节为重点部位。

66 (二)感觉组织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选择与综合正确的感觉信息的过程为感觉组织。
感觉组织检查:受试者在6中感觉条件下站立30 s,记录摔倒的次数和测定身体摆动的增加 被检查者除站在正常的支持面上,还要站在硬海绵上来干扰躯体感觉系统传递来自踝关节和皮肤的、有关人体垂直位的正确信息。

67 支持面稳定 睁眼 输入正确视觉信息 支持面稳定 闭眼 支持面稳定 睁眼 视环境受到干扰 以躯体感觉信息为主 依赖视觉信息 依赖躯体感觉信息

68 支持面不稳定 睁眼 输入正确视觉信息 支持面不稳定 闭眼 支持面不稳定 睁眼 视环境受到干扰 依赖视觉信息 依赖躯体感觉信息为主
依赖前庭觉信息

69 功能性活动的评定

70 量表 4、MAS平衡测试 5、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 1、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2、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
3、 Berg平衡量表 4、MAS平衡测试 5、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

71 Berg平衡量表 功能性活动包括在坐位或站立时进行各种作业活动,站起和坐下等 检查序号 评定内容 1 从坐位站起 2 无支持站立 3
无支持坐位 4 从站立位坐下 5 转移 6 闭目站立 7 双脚并拢站立 8 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9 从地面拾起物品 10 转身向后看 11 转身360 12 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 13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14 单腿站立

72 Berg平衡量表 14项,0—56分 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 ①能正确完成活动 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
③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 ④不能完成活动

73 结果分析: 0-20分:提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 21-40分:提示有一定的平衡能力,但有跌倒危险,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说明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

74 1、人体重心必须垂直落在支持面的什么地方才能保持平衡( )
A、前方 B、后方 C、上方 D、任何地方 2、判断身体稳定性以及平衡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 A、GOG B、LOS C、支持面大小 D、身高

75 3、Berg平衡量表每项内容评分为几级()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E.7级 4、与平衡功能无关的是() A.视觉 B.本体感觉 C.听觉 D.中枢神经系统 E.运动系统 5、应用仪器的静态平衡功能评定结果不包括() A. 站立维持的时间 B. 重心的位置 C. 重心摆动路线 D. 重心摆动的范围 E. 稳定极限

76 6、关于平衡功能评定哪一项是错误的() A.测试时保持环境安静,不要说话或提示 B. 采用仪器评定时,60秒直立肯能的病例不进行测试 C.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进行平衡测试 D. 受试者不能安全独立完成要求动作时,要注意予以保护以免摔倒;必要时给与帮助 E. 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可评定其坐位平衡功能

77 7、Berg平衡量表的每项评定内容最高得分为几分( )
A B C D E.7 8、应用仪器进行静态平衡功能评定,评定内容有( ) A.双腿站立B.单腿站立 C.足尖对足跟站立 D.睁眼及闭眼站立 E.以上皆是

78 9、坐位平衡反应的阳性反应是() A. 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回缩 B. 被牵拉一侧出现保护性反应,另一侧上、下肢伸展 C. 被牵拉一侧回缩,另一侧上、下肢出现保护性反应 D. 被牵拉一侧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出现保护性反应 E. 头部和躯干上部出现向牵拉侧的调整

79 10.LOS的测试范围不包括 A.向前 B.向后 C.向左 D.向右 E.向上 11.Berg量表共有多少项 A.12项 B.13项 C.14项 D.15项 E.16项

80 13.俯卧位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一般在 A.1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6个月 E.8个月 14.简易平衡评估的方法不包括 A.睁眼站立 B.双脚并拢站 C.闭眼站立 D.单脚站立 E.跳跃

81


Download ppt "平衡功能的评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