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指導教授:林妤蓁博士 報 告 者:廖儀倖 中華民國101年11月03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指導教授:林妤蓁博士 報 告 者:廖儀倖 中華民國101年11月03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指導教授:林妤蓁博士 報 告 者:廖儀倖 中華民國101年11月03日
垂直綠化系統的氣流和溫度 對建築體的影響 研讀期刊: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and the effect on air flow and temperature on the building envelope Katia Perini , Marc Ottelé , A.L.A. Fraaij , E.M. Haas , Rossana Raiteri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6 (2011) doi: /j.buildenv 指導教授:林妤蓁博士 報 告 者:廖儀倖 中華民國101年11月03日

2 簡報大綱 前言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2 結果與討論 3 結論 4 參考文獻 5

3 前 言 1 一、研究動機 1 耗能的改善,並獲得生態和環境效益。 2 引起社會大眾重視環境美學的價值 。 3 量化研究文獻缺乏 。

4 前 言 1 二、研究目的 1 量化研究綠化外牆的絕緣性 2 提供研究潛在能源的節約

5 前 言 1 三、研究問題 在不同的綠化系統中,風速減少是否有所差異? 1 在裸牆和綠牆的前方與表面之間比較空氣溫度之間是否有區別? 2

6 原則與假設 1 1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 本研究的選擇是基於,有如使用的材料,植栽類型和構造等不同的特點,的綠化系統。
由於每個研究的綠化系統的特點,它假設微氣候(空氣,地表溫度和風速)在綠色的牆後,是多少有差別的。

7 研究對象和方法 2 一、研究地點 荷蘭的南荷蘭省,彼此遠近不超過約20公里

8 研究對象和方法 2 植物類型:螺旋的攀援植物 植物狀況:生長良好,覆蓋外牆(厚度+/ -20厘米) 植物年齡:25歲以上
直接立面 綠化系統 (代爾夫特) 植物類型:螺旋的攀援植物 植物狀況:生長良好,覆蓋外牆(厚度+/ -20厘米) 植物年齡:25歲以上 建築的外觀:砌築:粘土磚 地點:市區 取向:東北 植物類型:螺旋的攀援植物種 植物狀況:生長良好,不完全覆蓋的外觀(厚度+/-10厘米) 植物年齡:2至3歲 輔助材料:鋼/網 外觀和葉之間的空氣層:20厘米 建材外觀:砌體(粘土磚) 位置: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內城) 間接立面 綠化系統 (鹿特丹) 間接立面 綠化系統 (鹿特丹) 植生牆系統(Benthuizen) 植生牆系統(Benthuizen) 取向:西方 設備類型:不同的的常綠植物物種(不攀爬)植物狀況生長良好,沒有完全覆蓋(厚度+/-10厘米) 植物的年齡:小於1歲 輔助材料:裝滿泥土的花盆(厚度22厘米) 外觀和花架之間的空氣層:4厘米 外觀:膠合板建材 當前位置:農村 植生牆系統(Benthuizen) 植生牆系統(Benthuizen) 植生牆系統(Benthuizen)

9 研究對象和方法 4 4 4 1 2 3 4 4 2 1 1 1 1 測量是在1.50米的相同高度,面積為1平方米的一個表面
在綠化外牆1米前,裸牆和綠化的外觀前10厘米, 測量空氣溫度和風速 3 表面溫度測量的對象是:葉表面、牆面、植生牆的花架 4 4 在9月到10月期間選取10個測量點,每個測量點採取10個樣本,每個分析系統總共100個樣本,每15秒記錄測量的數據。分析數據中的:高風速,平均風速,低風速。與距離1米測量的空氣溫度和風速做百分比比較。

10 結果與討論 3 ΔTsurface= 1.2°C ΔW0.43米/ s

11 結果與討論 3 ΔTsurface= 2.7°C ΔW=0.55米/秒 ΔW=0.29米/秒

12 結果與討論 3 ΔTsurface= 5°C ΔW=0.46米/秒

13 結果與討論 3

14 結果與討論 3

15 結果與討論 3

16 結果與討論 3 無綠化系統的熱阻力 直接綠化系統的熱阻力 植生牆綠化系統的熱阻力

17 結論 4 垂直綠化系統是有效的天然防曬劑,減少的表面溫度。 間接的綠化系統發現空氣層有較高的風速。
最佳綠化系統的空氣層的厚度(40-60毫米左右)。 植生牆系統的花架涉及的其它材料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土壤) ,創建“額外”的空氣層的熱阻。 本研究分析多個垂直綠化系統的特徵,提供了計算節能可能性。

18 參考文獻 5 [1] Bartfelder F, Köhler M. Experimentelle untersuchungen zur function von fassadenbegrünungen, Dissertation TU Berlin 612S; 1987. [2] Bartfelder F, Köhler M. Experimentelle untersuchungen zur function von fassadenbegrünungen, Abbildungen, tabellen und literaturverzeichnis, Berlin 1987. [3] Bellomo A. Pareti verdi, Sistemi editoriali, Napoli, Italy 2003. [4] Dunnet N, Kingsbury N. Planting green roofs and living walls. Oregon: Timber Press; 2004. [5] Eumorfopoulou EA, Aravantinos D. The contribution of a planted roof to the thermal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in Greece. Energy and Buildings 1998;27(1): 29-36. [6] Eumorfopoulou EA, Kontoleon KJ.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contribution of plant covered walls to 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building envelope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44: [7] Köhler M. Green façades-a view back and some vision. Urban Ecosyst 2008; 11: doi: /s x.

19 參考文獻 5 [8] Krusche P, Krusche M, Althaus D, Gabriel I. Ökologisches bauen. Herausgegeben vom umweltbundesamt. Bauverlag; 1982. [9] NEN-EN-ISO 6946:2008. Building components and building elements e Thermal resistance and thermal transmittance e Calculation method (ISO 6946:2007, IDT). [10] Ottelé M, Van Bohemen H, Fraaij ALA. Quantifyng the deposi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climber vegetation on living wall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0;36: [11] Minke G, Witter G. Häuser mit grünen pelz. Ein handbuch zur hausbegrünung. 1982. [12] Rath J, Kießl K. Auswirkungen von Fassadenbegr?nungen auf den Wärmeund Feuchtehaushalt von Aussenwänden ubd schadensrisiko. Fraunhofer- Institut f?r Bauphysik, IBP-Bericht Ftb 4/1989. [13] Wong NH, Kwang Tan AY, Chen Y, Sekar K, Tan PY, Chan D, et al. Thermal evaluation of vertical greenery systems for building wall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0;45(3):

20 報告完畢


Download ppt "指導教授:林妤蓁博士 報 告 者:廖儀倖 中華民國101年11月03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