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兒童美學課程介紹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教學大綱 美學Aesthetics :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 兒童美學:以兒童繪畫為例的美學研究 以兒童為鏡的自我探索,了解自己感性認識的特性
兒童美學課程簡介 美學是一門探究感性認識的學科,所探討的是在你我身上、在我們平常日用中無處不發生作用的感性認識,但為了能更清楚的了解感性認識,研究者通常會選擇一些比較具典型性的經驗來作為研究的焦點,藝術活動作為感性活動的高度發展,是探討論感性認識相當理想的樣本,因此很多美學理論是以藝術活動為例來做討論。本課程名為「兒童美學」,採取相同的策略,主要是以兒童早期繪畫為例,探討人類感性認識的特性。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3
為什麼選擇兒童畫 簡化的形式結構 讓我們「看到」 視覺思維的基本模式 繪畫行動
具身認識(embodied cognition)的生成和湧現的過程 為什麼選擇兒童畫 所以選擇兒童繪畫作為探討人類感性認識的典型,除了因為兒童圖畫簡化的形式結構,讓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感性認識的痕迹外;還因為兒童繪畫的「繪畫行動」本身,可以讓我「看到」比視知覺更原初的感性認識──具身認識(embodied cognition)的生成和湧現。 兒童早期的塗鴉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具身的認知,一種在身體與環璄相互作用中生成(enaction)和湧現(mergence)的認知。也就是說塗鴉的動作本身即是意義的製造(meaning-making)和意義的生成之具體化顯現(incarnation)。塗鴉是把意義往看得見的地方展示出來(showing forth)的活動,是意義的realization,意義的樣本(examplars)。所以兒童塗鴉為我們揭露了意義生成的過程,使我們可以在兒童塗鴉的活動中,「看到」意義的製造和生成,而這些塗鴉的動作結構,與某種體驗的或是知覺的樣式結構具有同形的關係,這個知覺的樣式結構,在早期不是視覺的,而是身體運動的樣式結構,而後才發展為視覺的,而漸次發展成抽象的形式。 相關的基礎理論可見,Mark Johnson,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
4
課程結構 課程單元 教學構想 學生學習目標 美學理論學習 (所倡導的理論) 經歷 形成理論的過程 1.聯結理論與經驗
2.提升經驗的觀察與反思力 3.提升哲學文本的閱讀能力 行動學習 (所使用的理論) 陪伴特殊兒畫畫4次 經驗學習循環過程 1.提升經驗的觀察與反思力 2.發現自己行動中隱含的理念 3.聯結美學理論與他人意見 改變對特殊兒的想法與互動方式 兒童美學課程分成二個部分,一是美學理論的學習,二是行動學習。 第一階段的美學理論學習,主要是在強化理論與經驗的聯結,引導學生經歷形成理論的過程,但這一階段的理論學習,還是比較屬於理解式的,學生學到的是know that的知識。 第二階段行動學習──向特殊兒學習活動,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在陪伴特殊兒畫畫的行動中,進入經驗學習的循環,在自我觀察、反思和自我批判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待特殊兒行動中隱含的理論和想法;並藉由個案討論一一解除自己對「身心障礙」的成見,在教師及同學的提問過程中,試著聯結第一階段所學到的兒童美學理論,試著透過特殊兒的作品、特殊兒的繪畫行動,了解特殊兒特殊的感受方式及表現形式,形成對特殊兒不同的看法;進而調整自己對待他們的方式,繼續行動、觀察和反思的循環。這個階段的學習主要在於改善實踐,所學到的是know how的知識。
5
(一)理論學習-1經歷理論化的過程 課程安排 提問式教學 形成理論的過程 理論閱讀 分析經驗 描述經驗 經驗喚起 加深對自己經驗之理解
課程安排 提問式教學 加深對自己經驗之理解 團體討論 小讀書會 理論閱讀 檢驗 有效性 與 妥當性 形成 理論 經驗的描述 與反省 原初 經驗 分析經驗 描述經驗 個人反思日誌 依據杜威對經驗的區分,經驗分成二個層次,一種稱為原初經驗(primary experience)或粗糙的經驗(gross experience),一種稱為反省的或純化的經驗(reflective, refine experience)。原初經驗指直接呈現的、未經反省區分的整體經驗內容,純化的經驗則是對原始被經驗加以反省,使用有系統的思考形成概念和理論。 杜威以為原初經驗是一切對自然探究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以自然科學為例,科學家從原初經驗中的對象和事物出發,為了說明這些現象建立理論的假說和理論,而後再以理論和假說為指導,回頭觀察原初經驗的事物,檢查假說和理論是否獲得證實。就科學家的工作而言,抽象思考和演算佔很大部分,但這屬於純化經驗,科學家並不把推理演算等純化經驗的內容當作是自足的封閉系統,也沒有把透過反省與概念化過程所得到的知識當作與原初經驗隔離的或更高的實在。基本上概念化和理論建構所形成的知識是我們為了更了解、控制日常經驗的一種工具而已。哲學的反省和理論建構必須與科學一樣,從經驗出發,最後也要回到原初經驗來檢驗其有效性和妥當性。 基於以上經驗自然主義的知識觀,為防止學生將純化經驗的內容當作是自足的封閉系統,把透過反省與概念化過程所得到的知識當作與原初經驗隔離的或更高的實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將引導學生經歷經驗或知識的生成、組識過程,讓學生經歷從原初經驗出發到形成純化經驗的理論化的過程,以及返回原初經驗以驗證其理論有效性和妥當性的過程。亦即經歷:感性經驗的體驗,反省、描述感性體驗,到形成有關該感性經驗的理論化理解;以及掌握理論之後,又不斷地返回原初的體驗,檢證理論的妥當性。 經驗喚起 經驗回顧或活動
6
反思日誌 小讀書會 團體討論 (描述與分析經驗) (加深對經驗的 理解)
為了加強同學對於美學理論的理解,在理論學習的部分每一單元都分成四個階段進行: (1)經驗的喚起:或經由討論喚起學生的經驗記憶,或藉由兒童繪畫行動的模仿,體驗兒童繪畫行動的過程; (2)描述經驗:藉著反思日誌的撰寫,引發學生對自己繪畫行動的好奇、反思與探索:描述、分析、解釋自己的繪畫行動; (3)分析經驗:在課堂上以提問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進一步反省自己經驗的基本特徵或結構; (4)美學理論的閱讀:最後引入描述審美經驗的美學理論,讓同學一邊接受美學理論,一邊檢視自己的經驗,以加深對自己審美經驗的認識。 本課程安排有指定閱讀小讀書會,加強理論的「閱讀」是希望協助同學閱讀哲學性的本文時,不要覺得只有一堆文字在眼前跳動,而要能把課程中的活動經驗反思與文本的敘述聯結起來,以理解文本的意義。為協助同學培養閱讀哲學文本的能力,我們每週都有讀書會的安排,在下一次上課之前,由教學助理針對下次上課會涉及的美學理論,先行導讀,本學期採取自由登記的方式進行,每人至少要去二次,希望同學多加利用。 團體反思的部分,主要從同學所上傳的個人反思中,選撰二至三位同學的反思作為討論的焦點,一方面複習上週上課內容,一方面藉由經驗的分享,擴張學生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接下來則進行指定閱讀文本的導讀,雖然單元指定閱讀主要是針對該單元的活動進行描述的美學理論,但有鑑於學生們未必能將個人經驗帶到理論的閱讀中,為幫助學生對於哲學文本的理解,教師在進行理論閱讀導讀時,不是以介紹的方式講述,而是直接針對該單元的指定閱讀,摘錄重要片段投影在銀幕上,抽點同學針對該段文本進行詮釋與說明,或是整理重要段落經由小組討論後再由分組選擇一位同學為大家解釋,引導同學如何把本文的文字與上次上課的經驗反省作聯結。 團體討論
7
每週作業-反思日誌 本課程的反思日誌表格,主要引導同學作反思。 第一部分要同學紀錄上課所學到的內容;
第二部分紀錄自己,紀錄自己上課所引生出來的想法與感覺; 第三部分要同學練習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是的想法和感覺; 第四部分是紀錄自己的問題。 特別要說明的是,希望同學一定要練習寫第三部分,剛開始會有些不習慣,但我們所以如此設計,是希望同學可以學會分析自己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學習經驗進行批判性的反思,所謂的反思,就是看到自己心靈或心智的活動,而所謂的批判性的反思就是去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心靈或心智的活動。 反思日誌是要回家才寫的,主要是希望藉由時間的間隔製造距離,以利同學反思的進行,如此可以讓寫反思的活動成為一種面對自己的活動──面對自己的記憶,並紀錄自己記憶的活動。同學必需把每週寫好的反思日誌上傳至MYTMU2學生學習網,選課同學可以自由瀏覽其他同學的作業。為確認每一位同學都先行經歷經驗反省與分析的過程,教師會閱讀學生的反思日誌,選擇二至三分具代表性及討論性的反思日誌,作為下次上課時複習及團體經驗反思的焦點,一方面複習上週上課內容,一方面藉由經驗的分享,擴張學生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8
(一)理論學習-2課程內容 活動 指定閱讀 單元主題 問題與反思 美學入門 認識自己的學習情境 (1)自由寫作:學習 經驗回顧
(2)團體討論 (1)為什麼選修這門課?你期待在這 門課中學到什麼?有關這門課 你曾有過什麼學習經驗、讀過 什麼書、知道些什麼?或是有 什麼想像? (2)描述你記憶中通識課程的教室中 有什麼? (3)想想從小到大,曾經令你感到興 奮、印象深刻的、良好的課堂學 習經驗。想像自己又再次坐在那 個教室中,描述一下令你印象深 刻的是那些事情。寫下腦中浮現 的關鍵字、事件及感觸。並說明 他成為良好學習經驗的原因? 美學入門 團體腦力激盪 何謂美學?什麼是兒童美學?學習兒童美學的目的? ●<美學>,選自本社編輯部,《美學的思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頁1-13。
9
活動 指定閱讀 單元主題 問題與反思 感性認識 再現與表 現、認識 與摹仿 小組討論
(1)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我們有那些感官?它們各是怎麼認識世界的?各自認識的結果是什麼?是否還有其他認識世界的方式? (2)情感可以認識世界嗎?怎麼認識?透過情感我所掌握到的是什麼? (3)身體可以認識世界嗎?怎麼認識?透過身體去認識世界,我所掌握到的是什麼? ●Diane Ackerman著,《感官之旅》(台北市:時報文化,2001) 再現與表 現、認識 與摹仿 (一)主題創作I:以視覺圖像畫出(1)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某靜物,(2)畫出我對該某靜物的感受。 (二)主題創作II:如果我是某靜物,我怎麼畫出自己? (三)回家繼續第二個主題創作,至少嘗試三種畫法,並寫出自己為什麼這麼畫? (1)再現是複製一件物體嗎?是什麼因素造 成對物體的變形?畫畫一定要畫得很像 嗎?為什麼?(2)表現是什麼意思?情感 的特徵是什麼?你怎麼掌握自己的情 感?你所掌握的情感與發生中的情感有 何不同?你所畫下的情感是正在發生中 的情感,還是已經發生過的、記憶中的 情感?審視自己的作品,你覺得自己的 作品可以「表現」你的情感嗎?為什 麼? (2)摹仿作為一種認識是如何進行的?與只是視覺的觀看有何不同?如何區分外部觀點看與內部觀點的看。 ●<表現>,選自丹青譯叢編委會,《當代美學論集》(台北:丹表圖書公司,1989),頁 。 ●<移情說美學>,選自朱立元主編,《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頁 。
10
單元主題 活動 問題與反思 指定閱讀 身體律動 與 線條運動 兒童塗鴉 身體運動 雙手畫: 用身體參與造形,解放身體運動(如呼吸)的力
量,並讓此力量在畫中呈現出來,亦即讓身體的 運動機能和呼吸的動作結合帶動作畫動作,不必 在乎再現的問題。 (1)身體運動與線條運 動的關係如何? (2)分別採取站姿、跪 姿、坐姿去畫,不 同的身體姿勢,可 有不同的運動刺激。 ●龐學銓,<施密茨新現象學簡論>,檢自 ●<使用雙手>、●<漫遊 空間和時間>,選自 Wolfgang Grozinger著, 《兒童塗鴉‧線畫‧彩畫》 (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1996),頁49-56,65-76。 兒童塗鴉 身體運動 (1)兒童塗鴉作品欣賞及仿作:觀察與摹仿兒童運 動機能及其與塗鴉動作的關係。 (2)畫法:雙手畫 (3)輔助影片:《子宮內日記》、《蹣跚學步》 (4)主題 (a)圈形塗鴉:揣摹嬰兒漂浮的經驗。 (b)縱橫塗鴉:揣摹兒上下起身、左右轉身的身 體經驗。 (c)點狀塗鴉:揣摹幼兒重複蹲下、起身動作, 身體戰勝重力又快速掉落的身體經驗。 (d)鋸狀塗鴉:揣摹幼兒戰勝重力,向前走動的 身體動作。 (e)箱形塗鴉:揣摹幼兒巡行時,感受站立、堅 實感、堅實感、觸摸的身體經驗。 (1)兒童們為什麼要這 樣畫? (2)表情運動 physiognomic movement 與描劃 運動descriptive movement 有何不 同?如何在書法或 繪畫作品中是看出 表情運動? ● <繪畫作為活動> ● Merleau-Ponty, <眼與心>選讀 ●<原始圓圈形象>,選自 Rudolf Arnheim著,《藝術 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1987),頁 。 ●<亂塗亂畫>、●<好像 刺蝟的天使>、●<點、點 、豎、橫>、●<兒童的道 路>選自Wolfgang Grozinger著,《兒 童塗鴉‧線畫‧彩畫》(台 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 ),頁25-48,77-88,111- 118。
11
單元主題 活動 問題與反思 指定閱讀 兒童塗與 觸覺 兒童的 視覺思維 (1)恐怖箱:用手 看,並畫出來。 (2)兒童前圖式階段 作品賞析。
(1)兒童們為什麼要這樣畫? (2)兒童早期繪,既看不到細節,又看不 到透視變形,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3)觸覺空間與視覺空間有何不同?觸覺 空間與身體空間有何不同? ●<洛温菲爾與觸覺>選自Rudolf Arnheim著,《藝術心理學新論》(台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頁343- 358。 兒童的 視覺思維 (1)兒童頭足人、x 光畫法、空間圖 欣賞。 (2)小組討論,探討 兒童為什麼這麼 畫? (1)頭足人反映兒童對人體各部結構概念 不清嗎?此階段兒童所畫圓圈代表什 麼?是事物的正面投影?側面投影? 圓形物結構的等同物?它的輪廓透視 圖景的一度水平面?或是一事物的表 層面全部? (2)x光畫法的意義?如何把封閉事物的 內部顯示出來?內部觀點和外部觀看 一物有何不同? (3)什麼原因使得兒童把作品中的事物畫 得大小不一?如何在一個平面中畫出 事物的各個面? ●<兒童繪畫中的思維>,Rudolf Arnheim著,《視覺思維》(四川: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8),頁 。 ●<蝌蚪人的困惑>、●<形狀的分化 及早期繪畫模型>,選自Claire Golomb,《兒童繪畫心理學》(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頁43- 112。 ●<美術發展的階段>,選自W. Lambert Brittain著,《幼兒創造力與美 術》(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頁 37-58。
12
期末檔案回顧 本課程理論學習於期末時進行學習檔案評量,採取自評、同儕互評、家人評量及老師評量。理論學習檔案的內容主要是理論課上時,每週上傳的反思日誌,同學要在期末時,整理自己的反思日誌,依自評表中的問題,完成學習檔案的自我評估,並加裝封面列印合訂成冊。在期末舉行檔案評量前先拿給家人作評量,期末舉辦學習檔案回顧當天,同學需把填好學習檔案自我評估表、家人評論表、加裝封面列印合訂成冊的學習檔案帶到教室中,公開陳列。同學先針對別人的學習檔案進行自由閱讀,而後撰擇一分學習檔案作互評。撰寫完互評表後,進行團體討論。 自評的題目如下: 一、回顧本學期你所寫的反思日誌(理論課),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上課主題有那些? 二、選擇一個你印象深刻的主題,描述針對該主題你個人想法的轉變或發展過程。 三、你認為自己在本課程的理論學習過程中有什麼特殊的表現?請詳細說明。(在思想、觀念、行為上有什收穫、啟發或改變?) 四、你覺得回家寫反思與課堂抄筆記有何不同? 五、你會想要繼續這種反思性的寫作嗎?為什麼?其他補充紀錄或建議 六、在這門課中,我仍需要努力的是: 互評的題目如下: 看過學習檔案夾內的資料,你會如何描述作者在這門課中所做的努力? 本課程TA攝影。 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13
(二)行動學習 ▓教學合作單位:文山特教學校 ▓任務:陪伴特殊兒作畫 ▓核心問題:我應該做什麼,才能改善陪伴特殊兒畫畫的行動?
▓行動:規畫適性教案、 改善與特殊兒的互動模式、 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詮釋性的理解。 本課程安排四次「向特殊兒學習」行動學習活動。活動地點是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由二至三位北醫同學一組,共同陪伴一位文山學生畫畫。 第一週的教案由協同教學教師設計,接著三週的教案,則由北醫同學針對自己所陪伴的文山學生之特殊發展狀況進行規畫適性的教案。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14
經歷經驗學習的循環 美學實踐 問題情境:陪特殊兒畫畫 觀察與分析:個案記錄/個案討論
概念的重構:整合理論學習與他人意見,形成新的看法,新的教案。 試驗:新的教案,新的對待方式。 結束:了解、欣賞特殊兒,形成完滿的感受 確定 問題 經驗 觀察與分析 抽象的 概念 重建 積極的實驗 經驗學習循環圖 本單元作為「行動學習」,主要引導同學在陪伴特殊兒畫畫的行動中,藉由個案觀察記錄和個案討論,在教師及同學的提問過程中,進入經驗學習的循環,在自我觀察、反思和自我批判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待特殊兒行動中隱含的理論和想法;解除自己對「身心障礙」的成見;並試著聯結第一階段所學到的兒童美學理論,試著透過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畫畫行動,了解特殊兒特殊的感受方式及表現形式,形成對特殊兒不同的看法;進而調整自己對待他們的方式,並繼續行動、觀察和反思的循環。 希望經由經驗學習的循環,學生能學會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陪伴的特殊兒,與他們一起在畫畫的世界中遊玩。更期許這些將來的醫事人員,在醫療場合上遇到相類似的朋友時,能因為了解及欣賞他們的特殊性而給與他們平等的對待與尊重。 課程操作模式如下: (A) 體驗問題情境:由二位學生陪伴一位特殊兒畫畫,二位學生輪流當觀察者和陪伴者。 (B) 觀察與反思:撰寫個案觀察記錄與個案討論。工作後都要撰寫個案記錄,為了方更同學的反思,在取得家長同意之下,做全程錄影,方便個案討論時用。過程中教師全程參與,並以協助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習者一起退回去重新檢視大家所一起經歷過的混亂經驗,對協助經驗的觀察、記錄與分析。 (C) 概念重構:在個案討論時教師協助學生審視個人的實踐,反省自己在陪伴行動中的反應,及其中隱含的行動理論如何? (D) 試驗:新的理論提供了不同的策略,下次去陪伴時針對這些策略進行試驗,試用不同的教案及調整自己陪伴的態度和方法。 (E) 自我評估:經過四次經驗學習循環過程後,最後安排自我評估報告,讓同學評估自己經過四次經驗學習循環過和,自己對特殊兒的看法及態度有什麼改變。 (F) 撰寫「我所認識的xxx」報告:報告的撰寫使這一階段的經驗學習有一暫時性的終結,使它成為一段完整的經驗,引發一種由完成所帶來的滿足感。 美學實踐
15
小組個案討論 (一)教師群進行 個案討論 (二)教師與同學 個案討論
教師、教學助理以學生的共同學習者的角色一起參與行動學習的過程,所以教師群每次校外教學回來都會先行做個案討論,以為文山學生規畫適性的教案。而後則由主授教師與各分組同學做個案討論。教師會透過提問,協助同學整合先前曾學過的兒童美學理論,形成新想法、新策略,並支持學生繼續行動、觀察和反思的循環。 本課程TA攝影。 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16
行動中的反思 專家協同教學 為協助同學進行行動中的反思,每次校外教學都會安排相關專家協同教學,如兒童美術教育專家、特殊教育專家、精神科醫生等。本學期出席的專家有兒童美術教育專家鄭素勤老師、方傑老師及特殊教育專家劉純如老師。同學有問題可以隨時發問。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17
行動學習反思表 個人行動後的反思 團體反思 行動前+行動後 個人行動前的反思
同學在「行動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經驗學習的辯證循環過程本身就是教育性的,也就是說學習者參與經歷問題情境、觀察與反思、抽象概念的重構、試驗四個階段,便是在接受教育了。 所以行動學習課程的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要擔負協助者的角色。但是除非參與行動學習的學生都能具備實踐反思的能力,否則在協助同學進行「行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是要極積地思考:如何啟動學習者主動參與經驗學習的循環;如何協助學習者進行自我觀察、反思和自我批判,以發現自己行動中隱含的理論和想法;如何協助學習者自己主動改變想法、形成新的策略;並繼續行動、觀察和反思的循環。所以我們規畫了行動學習反思日誌表格,引導學作做人的反思。 行動學習反思的第一部分要作行動後反思,紀錄自己所遭遇的經驗,發現自己經驗的細節、展開自己所看、所做、所感的描述與解釋,並試著解析:我看到了什麼?我怎麼解釋我所看到的?我做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結果如何?我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二部分要進行下次行動前的反思,紀錄下次的教案規畫,並說明為什麼這麼規畫,及下次觀察的重點。這部分反思可以在小組討論後寫。
18
修正後的行動學習紀錄表 觀察紀錄表 個案討論紀錄表
19
行動學習自我評估 ․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動和結果進行總體的描述、解釋和說明, ․回歸行動學習的核心行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詮釋性的理解。
邀請文山老師至北醫一起參與討論。 林文琪攝影。 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0
自我評估-口頭報告 比較你與特殊兒的繪畫觀 介紹你們家小朋友的畫,說明他為什麼這樣畫? 你本來以為畫畫是什麼樣的活動?
觀察你陪伴的特殊兒,你覺得畫畫對他而言是怎樣的活動? 經過這一次陪伴特殊兒的經驗,讓你對畫畫活動的看法有了 什麼的改變? 介紹你們家小朋友的畫,說明他為什麼這樣畫? 雖然經驗學習的循環是可以不斷進行的,但做為課程的進行,要有一個暫時的終結,才能讓這一階段的學習有一個完滿的感受。誠如杜威所說的:人類的觀念並非一成不變的,在應付環境問題時,常被改造以適應新的環境,因觀念的重構,思想的性質亦因之改變,這種作用即是反省(reflection ),反省的活動開始於曖昧、可疑、衝突或混亂的問情情境,當問題情境改變為清晰、一致、解決、和諧時,反思即結束,並產生一種滿足、享受之經驗。本課程最後階段的自我評估及作業,即是讓同學的經驗學習有一個階段性的終結,並形成「一個經驗」的完滿感受。經驗學習,因為我們的反思,而染上了審美的性質,使它別於不經心的經驗。 有關行動學習的自我評估以二種形態進行:(A)小組口頭報告,(B)個人書面報告。 本課程教師與TA攝影。 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1
自我評估-書面報告 何謂行動學習? 你的行動學習任務是什麼? 描述在你所參與的幾次個案討論中,你的思想觀念獲得什麼樣的改變?
描述與xxx四次互動過程中,你經歴了什麼樣的行動調整過程? 對xxx而言繪畫是什麼樣的活動? 與xxx互動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 附錄:行動學習紀錄
22
(三)期末作業總目次
23
教學成果展 兒童美學教學成果展(96學年度) 主題:2008向兒童問路— 兒童畫中的線條與身體律動 時間: 南部97年9月 北部97年10月
地點: 成大總圖藝廊 北醫圖書館藝廊 本課程的成果展示是以畫展的形態呈現,需比較長的作業時間,因此無法在期末展示當學期的成果,971學期所展示的是96學年度本課程行動學習的教學成果,畫展主題是兒童畫中的線條與身體律動,分別在97年9月於台南成大展出,10月於北醫展出。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24
成大展區-9月 本課程TA攝影。 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5
北醫展區-10月 本課程TA攝影。 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6
971成果展示 971兒童美學教學成果展 主題:特殊兒的心靈世界 (文山與北醫學生合作的繪本展) 時間:98年03月
地點:臺北醫學大學;文山特殊教育學校 971學期文山學生作品,將以繪本形式呈現,將於6月完成排版,並作課堂上的展出,待972文山學生完成後,一起於7月底以前合併成冊。於98學年開學時展出。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27
謝 謝 聆 聽 敬 請 指 教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28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29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課程TA攝影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30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本課程教師與TA攝影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本課程TA攝影
31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課程TA攝影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32
版權聲明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本照片由臺北醫學大學 林文琪
授權本課程:兒童美學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第三者公開使用之權利,如需運用,宜另申請授權。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