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进入法道(上)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 & 海伦特寇福 翻译:妙琳法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进入法道(上)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 & 海伦特寇福 翻译:妙琳法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进入法道(上)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 & 海伦特寇福 翻译:妙琳法师

2 发现手中的钻石 一旦你认出它们是钻石,你就能够利用它们宝贵的特质。成佛就如同发现你手中的钻石,你是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非除掉自己。 我的父亲——祖古乌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是一位伟大的禅师。当我年幼时,住在父亲的那吉寺(Nagi Gompa)——一座能俯瞰加德满都城的尼寺。

3 在我还未正式开始学习佛法前,就经常跟寺院里的尼众一起聆听他的教法。很多次,我听到父亲用藏文「桑杰」(sangye)这个词来解释证悟。「桑」(san)意为「觉醒」——从无明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杰」(gye)意为「开展和兴盛」;「证悟」有一种打开的意思,父亲解释道,就如同鲜花盛开。

4 父亲讲述了很多关于证悟的美妙事物,当时我不能理解,于是我想出一个自己的有关证悟的版本:成佛是意味着不再感受到不安、恼怒或嫉妒。时候我大概七岁,觉得自己懒惰且有点孱弱,我认为觉醒就能帮助我把问题都抛诸脑后,而我会变得强壮、健康、没有恐惧,也不会犯错。最棒的是,证悟会抺灭掉对过去负面感受的一切记忆。

5 带着这个令人愉快的结论,我问父亲:「当我证悟了,我还记得起自己,那个旧的我吗?」通常对于我的问题,父亲都会慈爱的大笑,而这个问题特别逗乐了父亲。接着,他解释说,证悟不是被另一个灵魂附身。在西藏文化有个占卜和预言的传统,一些人可以让灵体附身而具备预言、预知的能力。当被附体时,他们忘记自己过去的身分,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他们摇摆旋转身体,如同喝醉了一般翻腾扑跌。

6 父亲这时学着这种人疯狂的样子,挥舞着手臂,抬起一条腿绕着圈子舞动。突然间,他停下来说:「不是像这样的!觉醒更像是发现了自己。」父亲将双手捧起对我说:「如果你双手捧着一堆钻石,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就会把它们当成石头来对待。可是,一旦你认出它们是钻石,你就能够利用它们宝贵的特质。成佛就如同发现你手中的钻石,你是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非除掉自己。」

7 打造坚固的地基 藏传佛教的前行修持,在自觉之路上有八个步骤的次第,这八个步骤帮助我们认识一直捧在自己手中的钻石,这个发现就是我们所谓的「觉醒」。这八个步骤的修持,将我们带离造成迷惑和不快乐的习气,引导我们走向真实本质的清明。

8 在藏文中,这些基础的练习称为「恩卓」(ngondro),意为「前行」,传统译为「预备练习」。然而「预备」这个说法经常削弱了「恩卓」的重要性。因此,我更愿意把前行叫作「基础」。就像盖房子需要一个坚固的地基,没有稳固的根基,房子会倒塌,而我们投注的所有金钱和精力,都会付诸东流。这就是为什么祖师们都强调,前行比之后的修持更加重要。

9 前行包含所有佛陀教法中,出现过的最精要的重点,比如:无我、无常和苦。这些教法将慈悲、业力和空性从有趣的理论,转化为直接的体验。它也能让你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通过前行修持引介的可能性,非常广阔和深奥,以至于你试图要完全领会,或许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记得这点很重要:前行修持要一步一步的完成。

10 罐子里的蜜蜂 你是否曾经到过还在用牲口推磨的地方?或许在那里你见过拖着磨石的驴子或骆驼,牠们一圈一圈的走,推动磨石,将麦子或玉米碾成粉。这些牲口戴着眼罩以免被干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看不见自己本具的珍宝,不断在无明中轮转。我们从外在的人际关系、财富和权力中追寻快乐,却令自己越陷越深,在困惑中不得解脱。

11 我们把这样无止境的循环称为「轮回」,意为「旋转」或「轮转」。我们要谈的,就是被困于这样轮转的状态,听闻不到任何佛法,也不了解法道,不知道这个没有终点的轮转出口在哪里。我们的感觉,就如同经中所说「像被装在罐子里的蜜蜂」,这种感觉并不好受,然而,出离的意愿也由此而生。

12 觉醒的最初征兆,是洞察到我们不是注定永远重蹈覆辙。或许,之前我们会这样想:「这就是我的人生,我被卡在这些重复的神经质习性和不舒服的感受中,没有办法。」接着,我们似乎认识到这种理论的局限,于是思维:「也许这个将我封在轮回的罐子上,有个小小的裂缝,让我可以从中脱身。」这便是从轮回出离,从展现为贪欲与厌恶的内在困惑中出离的开始。我们停止追逐短暂的安逸享受,停止相信社会所承诺的恋情、豪宅、名声和财富能带来恒常快乐,我们不再向外追求,并开始认识到:我们自己其实已经拥有可以快乐的一切。

13  非常重要的是——认识是什么创造了「轮回」(也称为「迷惑之境」)?轮回不是从外在环境生起的,它跟我们所处世界中任何特定事物都没有关联,轮回来自于我们的心习惯性执着于对真相的错误感知。从轮回中出离,我们开始从心自设的陷阱中走出来,希望放下不满足的经验,而能帮助我们放下旳一个好的起点,就是舍弃认为外境带给我们不安、烦恼和不满的感受习惯。

14 那么我们要让心转向什么呢?就是转向心本身,从既是迷惑源头,也是清明源头的自心入手。错误感知让我们困在不能解脱痛苦的行为模式循环中,我们要转向放下这些错误感知,放下这样的习惯,我们便有了选择的自由,也意味着不再被自己的神经质、自我中心、迷恋和嫌恶所奴役。彻底认识这种自由,并且让它遍及我们的生活,这就叫作涅盘、解脱、觉醒或证悟,也称之为成佛。发现这种自由的道路就是法道。轮回是一种心的状态,涅盘也是一种心的状态,就像无论是否被云遮住,太阳都会放射出光芒,清明就在迷惑和痛苦之中。

15 想象你在夜晚到了一个乡村旅店,四周看不到人、车子或房子,但在第二天早上,他们都奇迹般的出现了。当然,他们一直都在那儿,只是在黑暗当中我们看不到,这跟我们已经解脱的自性,是完全相同的道理。认识——让我们转惑为明,获得真正的轻松。认识,也是开启通向法道大门的钥匙,而我们的法道,就从这些前行修持开始。

16 让我补充劝告一句:这条法道展开的是一个发现之旅,但这不代表认识内在觉醒的道路,是笔直平顺的。整个佛法的道路,建立在认识我们所寻找的安乐、自在以及保护,都来自心这一最值得信赖的源头。然而,让我们束缚在迷惑中的习气炽盛顽固,除去这些习气,不是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即使领受了离执的特殊教法,放下习气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7 放下与放弃的差别 我们常听到佛陀的教法,都是关于如何「放下」我们的执着和固执,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它代表「我不能拥有财富或名声,或是好的房子或工作。我必须放弃家庭、朋友,甚至孩子。」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真正需要舍弃的,是我们的执着。

18 当我开始作前行修持的时候,对这些都不清楚。在我的传承里,前行修持放在传统三年闭关的开始,这期间为了能专注于修持,所有的干扰、外缘、包括家人、朋友,都要尽量避免或减少。

19 我从十一岁开始,就住在北印度达兰色拉西边的智慧林寺(Sherab Ling Monastery)。两年后,进入三年闭关,我很快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之处:一方面我们在学习的是「财物没问题、食物也可以、名声也是可以的,一切都是心」;另一方面,又像是我们必须舍弃一切。

20 一个下午,我去大殿一侧的僧房,拜见我的闭关上师——萨杰仁波切(Saljay Rinpoche, )。跟往常一样,他一手拿着念珠(藏文:mala),一手转着经轮。转经轮里装满了密咒经文,最普遍的是「嗡嘛尼呗美吽」(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转经轮是由木质手把支撑着装着经文的金属圆筒,用手握着木把轻转,就可以把加持和祝福传送出去。

21 我向仁波切解释说,他所教导的在我听来像是:必须放弃我在尼泊尔和印度的生活,「你的意思是要完全的出离吗?」我问道,「我必须到森林或住在山洞里吗?」
仁波切引用了一位印度佛敎大师帝洛巴(Tilopa, )对他的弟子那洛巴(Naropa, )的教言,他回答我:「显相不会把你束缚在轮回中,只有你自己的执着,会将你捆缚在轮回里,重点是要放下执着。」

22 仁波切停下来等我的响应,而我通常保持沉默请他继续,接着他说:「这不代表要沉溺于物质享乐,那永远不会带来快乐。只要能放下,无论你身在山洞还是皇宫,都会快乐。」
接着,萨杰仁波切手掌向下,抓住他的老菩提子念珠,展示放下和放弃的差别。「念珠代表我们的经验,」他说:「你越想抓得紧,越多的念珠会从你的手指间滑出。」

23 当你奋力想抓住所有的珠子,你的手越来越紧,直到你疲惫不堪,最后放弃努力。」他松开手指让念珠落在膝间。「但是,」他接着说:「放下不是放弃。这是另一个例子。」这时仁波切手掌向上托住念珠,「这就是放下。」他解释道,「现象是没问题的,财富也不错,金钱也可以拥有,感知也是一样,问题在于执取。这样放下,你不再紧抓着念珠,但你仍然掌握着它。这里主要的差别是:手掌向下紧抓,还是向上托住?向上托住代表智慧。」

24 放下就是智慧。如果我们抓得太紧,是徒劳无益的。从轮回转心向涅盘的训练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放下执着。这样听起来你会觉得松一气吧?因为障碍我们快乐的主因,不是我们漂亮的房子或声名显赫的工作,而是我们的执着。然而,放下不是像丢垃圾,或给无家可归者一件旧外套那么简单,从轮回中让自己解脱出来,其实有如剥离自身的皮肉。

25 通常,如果我们在外在物质的层面什么都不舍弃,是无法直接契入无执心的。因此,法道包含鼓励不同程度的出离修持。禅修本身就是出离:无论我们的心多么混乱、执着或充满贪欲,我们仍然从世俗生活的压力中抽身出来,去试图认识内心的困惑,这已是迈出了很大一步。学习如何让心从迷惑的习性中出离,如我们修持前行,是为了在自身中找到真正解脱的来源,这是另一大步。

26 萨杰仁波切和我父亲,都经常一再讲同一句话:「我们已经拥有这段旅程所需的一切。」为什么他们一直重复这包话呢?因为即使我们明白它的意思,仍然不是真的相信,没有人百分之百的相信。但那也没关系,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开始。

27 去发现我们已经拥有的,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事实却未必。我们对轮回的执着是如此坚固,以至于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击破它。突破必须从内在而来,开端便是放下所有对自己内心的投射、建构及固有的观念,去认识自己真正是谁。能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工具——就是禅修。 待续…


Download ppt "进入法道(上)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 & 海伦特寇福 翻译:妙琳法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