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大學101(20) 生命科學系的由來 —在生命裡找到共通的法則
張文亮
2
在近代科學只要提到生物科學,一定會提到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
林奈是十八世紀最著名的自然科學家,迄今,仍是生物科學界最具 影響力的人之一。
3
他不僅提出生物有分類法則,將生物的種類區分為綱、目、屬、種,並且以拉丁文建立生物的命名法,而且以分類學證明普世的生物有共通的法則。後來的科學界稱:「上帝要有物理學,來了牛頓;上帝要有生物學,來了林奈。」
4
林奈是瑞典人,他來自一個不富有的牧師家庭,他從小就寫日記,這培養出他一生仔細觀察的習慣。
小時候他成績並不傑出,他在年輕的時候讀到德漢(William Derham, )所寫:「自然科學的存在,不是只留在探討大自然的現象,還有一個更高的目的-認識創造大然的上帝。」 (William Derham,
5
他開始喜歡自然科學。 林奈後來寫道:「這本書是為好問的人寫的,書裡提到昆蟲結構的奇妙,與風對於人的好處。啟發我思考,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大自然之間,為何充滿這麼有趣的關係?」自此成績好轉。
6
1727年,林奈進入瑞典歷史最悠久的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醫學系。
不過他對動植物學比對醫學有興趣,大部份的時間是在上生物學的課。 1730年,他取得學位,沒有立刻去行醫,而到瑞典北方的拉普蘭(Lapland),與一群善於馴鹿的種族─沙米(Sami)人同住。沙米人操著與歐洲人不同的語言,在極為寒冷的地方生活著,六千年來幾乎沒有與其他的種族相來往。林奈前往該處,與沙米人一起生活,他背著背包四處爬山,觀察大自然。 拉普蘭(Lapland)
7
他又寫道:「大自然的體驗,使我與上帝的創造有第一手的接觸。願我一生是上帝創造發現者,同時也是上帝的見證者。」
他稱這一段時間所寫的日記是「山谷旅程」,其中記載著他的禱告:「上帝,祢是偉大的創造者與萬物的保守者,祢讓我們能夠爬上拉普蘭的高山,又下到最深的山谷,我讚美祢所創造的一切。」 他又寫道:「大自然的體驗,使我與上帝的創造有第一手的接觸。願我一生是上帝創造發現者,同時也是上帝的見證者。」
8
之後,他前往荷蘭各處的植物園研習植物。在多數人的眼中,他是一個醫學逃兵,為了研究植物,四處旅行。
但是1735年,林奈將研究的心得,出版《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一書,這是近代科學史的里程碑 他在書裡不僅出「雄蕊與雌蕊結構存在,是植物分類的特徵」,而且「雄蕊、雌蕊存在的意義,不只是為了繁殖,而在顯示大自 然存在一個法則,可以用此 作為分類系統的基礎。」 《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
9
因這本研究報告,讓生物學被認為是有法則的學科 因而林奈被稱為「生物學之父」 ,自此生物學脫離醫學,成為獨 立的學科,逐漸與物理學、化學
,三足鼎立。
10
長久以來,科學史的研究者深感不解的是,為何林奈知道雄蕊與雌蕊的結構,存在著能將植物分類系統的特徵?
對一個這麼重大的發現,以林奈才29歲的年紀實在是太年輕了。
11
林奈沒有提供太多的資料給後人,只在《自然系統》一書的開始,就引用聖經:「你且問走獸……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祂手中。」(約伯記十二章7,10節),表明他對生物分類的假設,是源自他對上帝的信仰與他對生命的探索。
12
1739年,林奈回到瑞典與未婚妻摩瑞(Sara-Lisa Moraea)小姐結婚,為了生活,他開始行醫。
但是隨著《自然系統》的出版,他的名聲不斷遠播,這種系統的分類觀,迅速被歐洲的學者所接受。 1741年,瑞典皇室聘請林奈擔任烏普薩拉大學的教授,他設立普世第一個「生物學系」,並使烏普薩拉大學成為當時生物學教育的中心。 摩瑞(Sara-Lisa Moraea)小姐
13
林奈自己也寫道:「研究報告裡的一點幽默,是主食之外附加的甜點。」
林奈是一個非常幽默的老師 他的學生筆記裡還留著他上課的講述:「蒼蠅是勇敢的昆蟲,可以在國王的鼻子上凌空飛躍,一下子又飛到國王的頭頂上,甚至站在皇冠上,想離開就隨時離開。」 「林奈在上課時提到聖經裡『銀鍊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傳道書十二章6),就如同老人微血管容易受阻破裂,膀胱無法承載太多的尿液,腎臟的功能也逐漸失去了。」 林奈自己也寫道:「研究報告裡的一點幽默,是主食之外附加的甜點。」
14
上課之餘,林奈也帶學生到山上、海邊探勘大自然 他寫道:「帶學生到大自然中擷取知識,如同把牛牽到穀舍吃飼料。」
1743年,林奈分類化石中的生物,出版《生長在可棲息的地球》(On the Growth of the Habitable Earth)一書 他提到地面上有巨石的遺留,與高山上有海中生物的化石,證明「地球過去曾經經歷多次的變動,而且是全球性的大變動。」
15
他寫道:「在上帝創造的過程中,除了挪亞時代的大洪水之外,還有其他多次劇烈的變動。愈接近地層底部的生物化石,其存在愈接近創造的初期。但是根據我長期的觀察,我依然不確定創世的在哪一層;因此,若是由地質證據來計算地球過去的年代,無論是用化石,或是用數學,無法確定上帝創造之初的年代,上帝沒有將創造的初始狀態保留下來,這是上帝的恩慈與智慧。因為現今所有的生物,都無法生存在創造世界時的環境。」 「若用地質與化石來探討上帝起初的創造,將如同一群瞎子進入人群中,聽眾人說這、說那,末了才知道大家都是瞎子。」
16
1744年,林奈到瑞典北部波羅的海的海岸邊與海上的島嶼,如哥德蘭島(Gotland),觀察地層結構與生物化石。
1746年,他到瑞典西南部的西約特蘭(Vastergotland)低地與瑞典南部的斯科訥(Skane)高地,觀察各地的地質,腳蹤幾乎遍布瑞典各地。
17
而後,他提出地球深受「水」的作用力影響,而且地球的水曾有一度比現今多,才會在高山上留下有海洋生物的痕跡,而後這些水逐漸消退,這個論點稱為「水消退理論」(theory of diminishing water)。
18
地球表面的水為何會逐漸消退呢?林奈認為是「植物」作用。
這是一個很獨特的看法,早期的地質學家大多認為地球的變動會影響生物,但是林奈首先認為植物也會影響地球環境。
19
例如,林奈提出植物的蒸散作用,能將地面的水蒸發到空氣,植物改變地面空氣的水比例分配,這些作用對於人類的生存非常重要。林奈寫道:「植物的功能,能將土壤含水量接近飽和的土地轉為旱地;沒有旱地,人類就無法居住。」 植能相關試驗
20
林奈認為,上帝創造天地的第三天,上帝使旱地露出、植物生長,是上帝用植物使水分重新分佈。
到了上帝創造天地的第四天,空中的水蒸氣很多,大氣中有些變動,沈降了許多雨水,而後厚雲消散,在地上可以看到太陽、月亮與星辰。到了第五天,地球上有旱地又有淡水,上帝在這時創造動物。
21
1751年,林奈發表《植物哲學誌》(Philosophia Botanica),提到植物的生長與分佈,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環境是限制生物繁殖的因子,尤其是植物影響環境,環境也影響植物,互相維持著大自然的平衡。
22
1753年,林奈發表《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這是林奈最著名的研究報告。他在這報告裡提出「雙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用拉丁文的屬名 與種名,來命名 植物,為普世所 遵從。
23
林奈寫道:「亞當能給各樣的生物取名字,證明生物界一定存在命名的原則,而且這個原則存在生物身體的特徵上,亞當一看就能叫出名字。生物學的基礎,是由準確地給生物命名開始。」
隔年,林奈將植物與其生長環境的關係,分為六種:「水域植物」、「山域植物」、「陰域植物」、「草域植物」、「岩域植物」、「寄生植物」。 這些分類的名稱,現今依然在用。 1755年,林奈提出生物存在著「自然節奏」(natural rhythm),他佈置一個花園,按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成為大自然的月曆,表示生命的規律性。
24
同年,林奈將植物的分類延伸到動物學,提出:「若能將生物精確的分類,將為世人開一扇窗,認識上帝與其創造,清楚、有次序、有法則。」
他提出聖經裡已有動物分類的邏輯,在聖經利未記十一章裡就用到「腳蹄有沒有分瓣」、「吃東西有沒有反芻」、「身體上的翅膀、鱗片」、「用掌行走,或是四足在地上爬行」的方式來分類。
25
林奈提出,凡是有固定形體存在的皆為「物」,他用「物」(substance)的概念來區分。
有形體卻沒有生命的,他稱為「礦物」;有生命卻沒有感性的(feeling),他稱為「植物」;有感性卻沒有理性的,他稱為「動物」;有感性、有理性、有靈性(soul)─能夠思考永恆與敬拜上帝的,他稱為「人物」。
26
林奈根據這分類的邏輯,1758年依動物的形體結構區分為「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與「蠕形動物類」,這成為日後生物學重要的分類
其中他首先使用哺乳類這一個名詞。
27
1757年,林奈在《有趣的自然》(De Curiositate Naturali)一書中寫到:「為何大自然中會有蛇、蜥蜴等長相難看或可怕的爬蟲呢?這是上帝創作的敗筆嗎?我愈觀察這些動物,愈認為這些生物有其存在的目的。當人評斷這些動物時,若能不以自己 為中心,將會發現這些生物充 滿了上帝創造的榮耀。」
28
林奈最後的研究,是將「人」放入自然分類的系統中。
他在1749年至1760年仔細地研究,如何精確的區分「人類」。 林奈寫道:「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能思考永恆,能對上帝感恩,能敬拜上帝,是上帝差祂獨生子耶穌所救贖的對象。」「如果生物的分類是一個階梯,人類將是最高的一階。」林奈首先建立「智人種」(Homo sapiens),而後將人類歸於哺乳類靈長目人屬智人種內。
29
這些生物沒有尾巴、能走路,能使用簡易的工具、也有雕刻與繪畫,但是林奈不認為這些上古時代擬人的生物是人類。
當時已經有許多化石呈現史前有類似人類的生物存在,這些生物有的住在森林稱為「森林人」,有的住在洞穴稱為「洞穴人」,或合稱為「山頂洞人」;有些體型矮小稱為「矮人族」。 這些生物沒有尾巴、能走路,能使用簡易的工具、也有雕刻與繪畫,但是林奈不認為這些上古時代擬人的生物是人類。
30
根據林奈的造物,真正的人類或智人種是「渴慕永恆」(eternal attraction),不是生物的結構特徵所能區分出來,這是生命科學分類的極致,林奈寫道:「生物分類是簡化世界的邏輯,人類分類邏輯不等於真實的世界。」
31
1759年,林奈將這些史前的生物稱為「擬人類」。
近代許多生物學家常將人類的演化,以圖示呈現由猿人、山頂洞人到近代的智人種,卻很少定義什麼是「人種」,以為用牙齒、頭蓋骨結構的相似性就可以尋找到最初的人類,但是從這些東西真的能夠看出對「永恆的渴慕」嗎? 近代生物學大量套用林奈的名詞,卻違反了起初林奈對於人種的定義。
32
1760年以後,林奈的身體漸感不適,他逐漸退出生物學研究,轉而個別指導學生。
每年暑假他持續邀請學生,前往他在哈馬比(Hammarby)的鄉間小屋,能與林奈同住,一起討論,是學生最珍惜的機會。 哈馬比(Hammarby)
33
林奈在1774年生病,逝於1778年,他在晚年時寫道:「在人生的末了,上帝帶我來此。我站在小山上,靜靜凝視著遠處潮浪,傾聽著浪花低訴,此外一片平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