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資訊管理的科技觀點
2
本章大綱 2.1 IT的基礎建設 2.2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 2.3 軟體平台的演進趨勢 2.4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
2.5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
3
圖2-1 IT對環境、組織及IS開發環境 的影響
4
IT的基礎建設 IT的基礎設施(IT Infrastructure,以下簡稱ITI)指的是「一些科技資源的組合,其是用來支援組織各種不同AP開發的一個分享平台」,ITI的「基礎性」、「長期投資性」、「高成本性」與「不可回復性」(Irreversible)。 ITI的主要組成元素 ITI的主要演化階段 (1)主機時代(Mainframe Era);(2)PC時代(PC Era);(3)Client/Server時代;(4)企業網際網路運算時代(Enterprise Computing Era)。表2-1所示。
5
圖2-2 ITI的主要六個及其主要功能
6
表2-1 ITI的四大演化階段
7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1/6)
8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2/6) 科技整合化:運算與通信平台的整合
在Client端上的整合:原來以運算為主的PDA與以通話為主的手機,由於電腦與通訊兩種平台的整合,現在幾乎已經合流成為一個功能幾乎一樣的完全競爭對手。 在網路及Server端的整合:傳統電話線路與電腦網路線路互相獨立,但現在的電話網路上的ISDN已整合了語音與資訊傳遞的功能;VoIP(Voice over IP),亦是利用免費的Internet電腦網路來傳遞語音通話,二種網路亦產生了合流競爭現象。
9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3/6) 資源的分享化 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及關係
簡單的說,即為了降低建置成本,提升CPU資源利用率、彈性與運算能力,整合在一個網格內分散各地的大量且利用率不高的電腦運算資源,形成一個運算能力巨大的虛擬式超級電腦,來分享資源、執行需要大量運算的任務稱之。 邊際運算(Edge Computing) 簡單的說,指的是一個Client端的客戶(第一層),將Web-based的AP,以多層級合作的方式,將資料的呈現、運算工作透過Internet分擔給Edge Computing合作網路內的許多Server(第二層)以及企業總部內的大型資料處理中心(第三層)的一種分散式運算架構,以達到工作平衡分擔的效果。
10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4/6) 多核心處理(Multi Core Processor)
除了外部的資源分享外,電腦內部也可以經由裝置2個或以上的微處理器來分擔運算的工作,為了降低電力消耗及熱量的發散,Intel與AMD都已經製造出雙核心的微處理器,同時也將提出四核心(Quad-Core Processor)的微處理器。
11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5/6) 費用公用化:隨選運算與公用運算
隨選運算(ODC)主要指的是,企業可以在資料處理最尖峰的時間,將某些運算能力的需求,委由遠距大型的資料處理中心(IBM/HP)來執行,而不用為了某些尖峰時期的需求,自己建置成本更高的電腦架構。 公用運算(UC)類似ODC的概念,其指的是:企業把電腦運算能力當成是與水、電、瓦斯等公用設施(Utility)一樣,當有需要的時候,打開開關,且「用多少付多少」,類似電錶、水錶的費率計算方式。
12
電腦硬體平台的演進趨勢(6/6) 管理智慧化:自律運算
自律運算(Autonomic Computing)或稱「自主運算」、「自我治療運算」(Self-Healing Computing) 。 簡單的說,自律運算指的是,一個資訊系統具備了作業效率的自我最佳化(Self-Optimize)、保持運作順暢的自我調整(Self-Tune),各種系統元件組合最有效率的自我組態(Self-Configuration),以及針對內外在的破壞與病毒進行自我診斷(Self-Diagnosis)、自我保護(Self-Protect)、自我治療(Self-Healing)與自我毀滅(Self-Destruction)的多項自動的自我保護、治療功能謂之。
13
圖2-5 軟體平台的演進趨勢
14
軟體平台的演進趨勢 在軟體平台開發技術方面 軟體的物件導向化
所謂物件(Object),簡單的說,指的是一個同時包含執行程式(Operation)與資料的一個基本實體單位(Entity),物件與物件之間彼此可以傳送訊息(Message)來呼叫與啟動(Invoke)對方。 OO的優點包括:程式開發的快速性、系統組合的彈性、系統容易維護,可提高資源的分享、資源的再利用,且其較傳統的結構化程式更接近實體世界的現象表示方法。 軟體的Web化 簡單的說所謂Web-based System,指的是存放在Server內的任何AP或服務,若其可以由Client端的瀏覽器來擷取、呼叫啟動,則此系統稱之為Web-based的系統,而此系統透過Internet、Extranet、Intranet就可以被散布各地有權限的企業內員工、消費者、合作廠商來遠端呼叫與啟動。
15
圖2-6 Web-based 的Client/Server架構
16
軟體平台的演進(1/11) 軟體的智慧化:Semantic Web
Semantic Web(SW),指的是利用一組標準的Web描述語言,來描述Web的內容,使得這些內容電腦能瞭解、解讀,而來自動(不用人干預)的搜尋、分享與整合各個網頁的資訊。 如:代號XYZ產品價格為93元,目前存貨為95件,折扣為75%中的( )資料,電腦無法判斷。但利用資料描述語言,可將其賦予意涵:如品名、價格、折扣等,透過此制式描述,電腦即可作有意義的解讀與鏈結。
17
軟體平台的演進(2/11) Semantic Web目前都還只是一個理想,也只在研究階段。其主要批評包括:(1)普及的可行性;(2)隱私權的問題;(3)重複建構的成本:為了要讓電腦能解讀Web,開發者要同時開發兩套網頁(一套給人看、另一套給電腦看),成本很高。
18
軟體平台的演進(3/11) 在軟體資源應用方面 在此方面的演進特色可分為:(1)軟體資源的分享化:包括Web Service,服務導向架構(SOA);(2)軟體的整合化:包括企業軟體(Enterprise Software)或稱企業系統(ES)、企業應用整合(EAI)及Web上各種應用的混搭(Mash Up),這個趨勢的重點主要可歸納成「模組化」、「再利用化」、「分享化」、「整合化」。
19
軟體平台的演進(4/11) 軟體資源的分享化 服務導向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簡單的說所謂的SOA,指的是利用串聯整個線上的各種可重複使用、模組化的各個元件(稱之為服務)來建立組織所需AP的一種軟體系統的開發「概念與環境」,SOA不是一種技術,是一種軟體的建構與組成的方法,SOA有下面幾個特性: 分散式的架構 模組化、物件化的元件 開放的標準
20
軟體平台的演進(5/11) Web Service
所謂Web Service指的是利用各種標準協定,來讓儲存於網路上各種不同平台與程式語言的軟體元件能彈性、動態的互相呼叫,傳遞資訊的一種開放性的架構與標準,此一標準的制定與產生讓SOA的精神可以落實,目前許多公司包括Amazon.com、Google、IBM等都提供了許多Web Service的服務而中小企業也可以因此而不需自己高成本的來開發Web系統來執行各種作業處理。
21
軟體平台的演進(6/11) 軟體應用的整合化 建置企業系統(ES)取代老舊系統。
利用企業應用整合(EAI)來整合老舊的系統(Legacy IS)與新型的系統。所謂的EAI指的是:利用標準化的中介軟體(Middleware),以分散式物件導向的技術,將不同平台上不同格式的資料轉換成標準化的XML格式,並互相傳遞而加以整合的一種中介技術謂之。
22
軟體平台的演進(7/11) Web上各種應用服務的混搭式(Mash Up)整合:在一個Web運用的平台上,整合各種相關的應用服務,而形成一種新的應用服務,例如在一個分類廣告的網站上CriaigList.com混搭了Google的 Map,使得消費者可以在地圖上清楚看到待售房地產的位置以及其出售的詳細資料。
23
軟體平台的演進(8/11) 在軟體平台的獲取方面: 軟體的外部獲取化與下載免費化 境內軟體委外(Outsourcing)
境外委外(Off Shore Outsourcing):此方面要特別注意跨國文化、語言、工作態度的差異。此外,溝通、海外契約管理、海外廠商選擇、監督的成本也都必須列入重要的考量。 軟體租賃(Software Lease) 套裝軟體採購(Software Package)
24
軟體平台的演進(9/11) 下載免費化:開放原始碼軟體 OSS的基本概念
所謂OSS指的是由有相同興趣與專長的程式設計社群大眾,運用集體智慧,所開發出來的軟體,此軟體一經發布後,任何人都可自由的下載、使用、複製、修改與傳遞,而經過修改後的新版本也必須自由的讓後續大眾來擷取、使用與修改,任何人及團體不能對其主張有專屬性的擁有權來收取授權金。由以上的定義OSS有下列幾個主要的特性: 自由散布性(Free Distribution) 原始碼公布(Open Source Code) 衍生著作(Derived Work)的散布 原創程式作者的完整性(Integrity of Author’s Source Code)
25
軟體平台的演進(10/11) OSS的優缺點分析 OSS相對於所謂的有智慧財產權保護,要收取授權金的封閉式原始碼軟體(CSS),例如微軟所擁有的Windows,有下列幾個優點: 成本低 可靠性高 跨平台性(Portability) 功能強、品質好的 網路效應的產生
26
軟體平台的演進(11/11) OSS的主要缺點列述如下: 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的不足 附屬工具集的不夠完整
維修較困難與昂貴 OSS的應用現況 OSS目前主要的產品即為所謂的LAMP,亦即Linux作業系統、Apache Web伺服器、MySQL資料庫軟體及PHP Web程式開發語言;此外Morzilla的Browser(Fire Fox)、Perl Web程式語言及GNN的C Complier以及SUN在Web上用來打擊微軟Office的Open Office也都是重要的OSS。
27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1/8) 資料管理(DM)平台的主要演進趨勢
28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2/8) 資料倉儲( DW) DW的基本定義與主要功能
DW是企業智慧(BI)中最核心的一個環節,指的是「具有主題導向、整合性、時間差異性、不變動性等特性的一種管理性資料庫,目的在於能快速支援使用者的管理決策」。 DW的主要特性如下: 主題導向的資料組織 資料的整合性 資料的一致性 資料的時間差異性 資料的不變動性
29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3/8) 資訊倉儲與資料超市(Data Mart)
資料超市為DW複製(Replicated)的一部分子集合的資料組合,其目的是專門為支援某些特定的部門(行銷DMART)、特定的地區(美國客戶的DMART)。 各決策只在各小型的Data Mart中支援,不須在整個超大型的DW中去執行,分散結果反應速度較快,而且Data Mart比較簡單、容易維護。DW與Data Mart的整個架構圖如圖2-8所示。
30
圖2-8 DW的架構與流程
31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4/8) 線上即時分析(OLAP):DW上的資料分析 OLAP的基本概念
線上即時分析(OLAP)主要建構在Data Warehouse上,為了提供多維度、多角度的資訊,快速分析資料以供決策使用而設,其主要核心為一個多維度的資料結構,稱為多維度Cube (Multidimensional Cube)或星狀資料結構(Star Schema),而OLAP內有內建的許多資料分析程式來對這些多維度資料庫進行多種不同維度整合的分析。 如:客戶主題的DW存有年齡、收入、職業、地區、通路、銷售金額、利潤貢獻等五個維度兩個衡量資訊,使用者可任意組合查詢
32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5/8) OLAP vs. OLTP
線上交易處理(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主要是相對於批次作業(Batch Processing)不即時處理交易的缺點,而所設計的一種TPS架構,其能在交易發生的同時,當場就在線上輸入交易資料,並促動(Trigger)及更新相關的所有檔案,使得資料永遠處於當下最近的狀況,讓管理者能隨時瞭解目前最正確的資料。因此,其目的在於快速、即時的處理訂單、採購、銷售、配送等交易的資訊;而OLAP則是提供整合的資訊,以決策支援為目的。
33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6/8) 資料探勘 資料探勘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資料探勘(DM)指的是「利用統計、人工智慧(AI)或其他的分析技術,在企業之大型資料庫(或倉儲)內尋找與發掘事前未知、有效且可付諸行動的資料彼此之間所隱藏的關係與規則,用來指導企業的決策制定」。 資料探勘的主要分析類型 鏈結分析(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的主要目的在指出變數與變數間的連結關係(例如:哪些商品顧客會一起買,哪些顧客特性會買什麼特性的產品?)此方面主要的運用方式如以下的例子: 市場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目標行銷(Target Marketing)
34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7/8) 分類分析(Classification)主要之目的在於藉由過去已知的分類,推論出一套最有效的規則來識別群體的類型。 群集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的主要目的在於當我們對樣本的分類特性不清楚時,為了要瞭解有哪些不同特性的消費族群,而利用一些特性的組合來對樣本做群體的分類。如p. 64表2-2 次序相關分析(Sequential Pattern Analysis)目的即是由一群有次序性的交易中,找出經常次序出現的交易項目組合,進而瞭解顧客的長期購買行為。例如大多數的顧客購買了洗衣機後,會購買烘衣機,像這些例子都是事件隨著時間連結,瞭解這些順序的關係便可以進行促銷。
35
資料管理科技平台的演進趨勢(8/8) 預測分析(Forecasting Analysis)的主要目的在於以歷史資料來預測未來的走向,例如根據過去資料,以預測未來10個月企業產品的銷售成長率如何。
36
表2-2 網路使用者族群區隔分析
37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1/7) 網路平台的主要演進趨勢 網路平台的主要演進趨勢如圖2-9所示。 網路平台的整合化 主要包括下列三種整合趨勢:
電腦網路的整合:Internet普及後,企業內外部的所有電腦網路皆以Internet的TCP/IP Protocol為標準,形成一個完全整合的電腦網路。
38
圖2-9 服務平台的演進趨勢
39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2/7) 電腦網路與電話網路的整合:數位化的電話網路與數位化的電腦網路兩者由於皆為數位的技術,因此所能提供的服務逐漸趨於一致,兩種網路都能同時提供語音、資料、視訊的傳遞服務。使得原來由電話網路的通話改由Internet來傳遞電話公司,有線電視公司也都搶進這個市場,這也是對傳統電話的一個典型的殺手級應用。 網路產業的整合:除了傳統的長途市內電話公司,Internet服務提供者(ISP)之外,有線電視(Cable TV)提供者、無線網路業者、衛星通信業者(Satellite Telecommunication)等,由於其所提供的服務重疊性相當高,也因此產生所謂產業合流(Indu-stry Converge) 現象。
40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3/7) Internet主導化
Internet/Web的基本概念 Internet的主要特色:簡單的說,指的是一個以TCP/IP協定為標準,利用封包轉換(Packet Switching)傳遞資訊,開放性、不屬於任何特定組織、沒有人擁有控制權、一個全球建造性之網路間的網路(Network of Network)。
41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4/7) Web的主要特色:所謂Web簡單的說,指的是一個Internet上開放式、跨平台的主/從式架構應用服務,介面端為瀏覽器、伺服端稱之為Web Server,兩者以HTTP的協定來互動,並利用超文件點選的方式來擷取訊息及多媒體的資訊。 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 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Intranet指的是:企業內部利用Internet/Web的技術,設置於防火牆內,支援內部員工知識與資訊的存取、傳遞與內部溝通協調合作的一個企業內部網路系統。 企業間網路(Extranet):Extranet可說是:企業利用Internet的技術來與外部相關的供應商、顧客、策略夥伴相連結,以提升彼此之間的資訊分享與協同合作績效的網路系統。 Internet、Intranet與Extranet三者之比較。
42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5/7) 網路科技的寬頻化 非同步傳輸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ATM利用高頻寬的數位電路,將資料切割成固定的53個位元組,以利快速傳輸,其能提供1.5Mbps~9Gbps的速度。 整合服務數位網路(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 ISDN為一種較傳統的撥接網路的存取標準,其運用的是現有的電話網路,除了傳統撥接電話外,其同時可用於上網,亦即,其整合了聲音、資料、圖像、視訊服務。
43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6/7) 數位用戶網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
DSL其與ISDN一樣,也是運用現有的電話線路,來整合聲音、資料、圖像、視訊的寬頻服務,但與ISDN相比,其有較快的傳輸速度,其主要有下列兩種,對稱式DSL(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SDSL)上下載速度皆為3 Mbps,非對稱式DSL(Asymmetric DSL, ADSL)下載速度1.5~9Mbps,上傳速度大於700 Kbps。 T專線(T Lines) 向電話公司租用專屬的高速數據線路,此即所謂的專線(T Lines)。專線有不同的規格,T1專線提供24條64Kbps的通路,可提供1.544Mbps總資料傳輸量。T3專線,頻寬高達54Mbps,常使用為Internet的骨幹網路(Backbone) 。
44
網路平台的演進趨勢(7/7) 虛擬私有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VPN簡單的說,指的是一種利用公眾的Internet網路,在其上架設一條企業私有的「虛擬式通道」(Virtual Channel),並且為了提升安全性,VPN在IP協定下,將資料加密、編碼,並將訊息加上包裝來隱藏訊息內容以保護在公眾Internet上傳輸的資料。
45
Homework 1 研究 Google文件 比較Google文件與微軟Office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