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研究經驗與趨勢分享 黃悅民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研究經驗與趨勢分享 黃悅民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研究經驗與趨勢分享 黃悅民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2 我能帶給大家什麼? 1. How to become a productive researcher 2. How to balance research and life 3. New research directions

3 心中的期許 (Productive?) 多不一定是positive 要有創意 你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能帶給人家新的想法
對於演講的期許 何嘗不是如此?

4 創意的價值

5 創意思考的第一步 逆向思考 (reverse thinking)
當成大學生是一種驕傲?

6 學校與函數 如果學校是一種人生的階段函數 X1, x2,…-  y1, y2, …

7 逆向思考 的一個例子

8 逆向思考 的第一步 先練習放下吧!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 我們的角色 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10 師者 所以傳惑、授道、解業也?

11 應用科學教育研究(1) 傳統上, 某學科的教學策略與方式發展應已相當成熟, 不易有創新 引用教育科技方式比較能突破
隨時注意新科技的發展如何能運用在教學科目

12 應用科學教育研究(2) 學生仍是教育主體, 無論哪一學科, personalized learning 恐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對學生個別化進行學習差異分析 以self-reported 的問卷漸顯乏力 須提供second opinion的scientific evidence? - affective learning?

13 論文寫作經驗分享

14 論文分配時間 六個月 至少二個月了解這題目是否值得做?

15 論文撰寫要點 價值和貢獻在哪? 對這個領域重要性嗎? 夠創新性嗎? 嚴謹嗎? 論述角度對嗎? 是該期刊要的東西嗎? 符合要的格式?

16 WHY WHAT HOW 論文撰寫的步驟(1/2) WHY 為什麼要選這個主題(研究動機) WHAT 要研究的是什麼(研究背景)

17 論文撰寫的步驟(2/2) 決定研究主題 符合現實狀況 呈現一篇好的論文 回顧撰寫完成的論文 投稿 探討過去的研究 主題的新穎性 論述方式
以讀者角度思考論文 投稿 不論是SCI或SSCI的論文,進行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決定論文的題目,否則進行論文的寫作後才發現做的結果已經有相關論文發表了,這是一件非常浪費時間與資源的事,從決定研究主題開始,需要先確認目前研究的狀況,有沒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而且所研究的主題是較為創新,尚未有人有過這種想法的。 第二點,較為重要的重點在於要符合現實的狀況,不能背離現實狀況過遠的事實,讓人無法去相信所提出的研究結果。 呈現一篇好的論文很重要,就算再怎麼新再怎麼好的研究成果,如果沒有好的論述方式,都會很容易讓整篇論文失焦,讓讀者找不到重點在哪邊,這也就失去論文本該有的重要地位了。 在進行論文寫作的同時,要不時的以Reader與Reviewer的角度來看自己寫的論文,因為最後出版後看的是讀論文的人。 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份,就是將寫好的論文投稿出去,要有這個動作,整個流程才算是完成了。

18 文章分享 準實驗設計(實驗組控制組) 前實驗(單組後測)
Gwo-Jen Hwang, Po-Han Wu, Hui-Ru Ke. (2011). 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7(4), 前實驗(單組後測) Yueh-Min Huang, Yong-Ming Huang, Chien-Hung Liu, Chin-Chung Tsai. (in press). Applying social tagging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 in a Web 2.0 self-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Yueh-Min Huang, Yong-Ming Huang, Shu-Hsien Huang, Yen-Ting Lin. (2012). A ubiquitou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Evidence of active/passive attitudes vs. usefulness/ease-of-use. Computers & Education, 58(1), 文章分享的部份,分別分享三篇文章,為C&E及ILE的文章,其分別為以準實驗設計與單組後測不同實驗方式進行研究主題的探討。

19 準實驗設計(實驗組控制組) Gwo-Jen Hwang, Po-Han Wu, Hui-Ru Ke. (2011). 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7(4), 在準實驗設計的部份是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去進行實驗,一組是加入新的教學方法或使用新的教學系統來讓學習者進行學習。而另一組多以傳統的上課方式進行教學

20 文章結構(1/4) 1. Introduction 2. System(Assumption and Modeling) 點出研究問題
強調系統的影響 強調系統的使用 精簡系統的設計 在這種類型的文章結構部份,在Introduction的部份去點出研究的問題,這邊如何去鋪陳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 而第二個部份是系統的部份,分別去強調系統如何影響使用者、使用者如何使用與其系統本身的設計。

21 文章結構(2/4) 3. Experiment design (Case generation and Simulation) 參與者
實驗流程 圖表呈現 流程圖 拍照 實驗工具 測驗題目 問卷(文獻Support) 實驗設計的部份分別去說明參與者是誰、實驗流程如何規劃,實驗的工具怎麼去設計,在這邊會建議如果是使用問卷的話最好是用已經發展好的,不然問卷的設計也是另外一門深遠的研究主題,會在這個部份被Reviewer釘的很慘。

22 文章結構(3/4) 4.Experimental results(Simulation results) 多種數據說明 統計分析方法
測驗、問卷 統計分析方法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其它分析方法 實驗結果的部份,使用數據與不同的分析方法來說明所要進行的研究有什麼結果,在第五章Discussions的部份,要去呼應前人所做的研究。

23 文章結構(4/4) 5. Discussions 6. Conclusions 論文 呼應過去的研究 說明結果、限制、未來研究
在結果的部份要分別說明這個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為何,另外在研究進行時有什麼相關的限制,如不同區域或不同族群是否也可試用此研究結果等等,最後說明這個研究完成後衍生性的研究主題可以有哪些。

24 前實驗(單組後測) Yueh-Min Huang, Yong-Ming Huang, Chien-Hung Liu, Chin-Chung Tsai. (in press). Applying social tagging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 in a Web 2.0 self-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第二篇主要是應用Social tagging來管理使用者在Web2.0自學環境裡產生的認知負荷,這個部份主要是用後測來看是否有影響。

25 文章結構(1/5) 1. Introduction 2. Background and related studies 動機 問題 貢獻
介紹相關理論與研究social tagging 此一論文寫作地方式,在introduction的部份需要相當重地鋪陳,這裡要注意一下所鋪陳的動機與投稿的期刊是不過有相關,再點出研究問題為何,最後說明將於研究完成後的貢獻是什麼。 另外在背景與相關研究的部份,分別介紹相關的理論跟研究

26 文章結構(2/5) 3. Information graphics method 強調系統的影響 圖示說明 精簡系統的設計 附錄說明

27 文章結構(3/5) 4. Design of experiment 實驗模型、假設 使用先前的理論發展模型 參與者 流程 問卷 教材

28 文章結構(4/5)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asurement model Structural model Analysis of active and passive students’ perspectives Discussion 參與者分類深入分析 主動、被動;學習風格;認知風格;思考風格 描述結果與解釋結果 使用過去文獻來解釋結果(呼應先前研究)

29 文章結構(5/5) 6. Conclusions 說明結果 說明啟示 說明限制與未來研究 論文

30 前實驗(單組後測) Yueh-Min Huang, Yong-Ming Huang, Shu-Hsien Huang, Yen-Ting Lin. (2012). A ubiquitou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Evidence of active/passive attitudes vs. usefulness/ease-of-use. Computers & Education, 58(1),

31 文章結構(1/5) 1. Introduction 點出研究問題 2. Related studies on technology-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分類法介紹相關研究 說明相關研究與本研究的差別

32 文章結構(2/5) 3. Ubiquitou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精簡系統的設計
圖示說明系統架構 強調系統的使用 圖示說明系統使用

33 文章結構(3/5) 4.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theoretical fundamental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Research model and hypotheses Participants and grouping Measurement Experimental procedure

34 文章結構(4/5)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Measurement model Structural model Analysis of active and passive students’ perspectives Discussion 參與者分類深入分析 主動、被動;學習風格;認知風格;思考風格 描述結果與解釋結果 使用過去文獻來解釋結果(呼應先前研究)

35 文章結構(5/5) 6. Conclusions 說明結果 說明啟示 說明限制與未來研究 論文

36 Yueh-Min Hua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Download ppt "研究經驗與趨勢分享 黃悅民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