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4章 總供給理論 生產理論 勞動需求 勞動供給 古典總供給理論 景氣循環的古典理論 實質景氣循環學派
第4章 總供給理論 生產理論 勞動需求 勞動供給 古典總供給理論 景氣循環的古典理論 實質景氣循環學派 在第4、5、6章中,我們將基於古典經濟學家的觀點,建構總體體經濟模型。從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開始,到1848年約翰司徒彌爾(John Stuart Mill)結束,古典經濟學家歷經大約70年的時光發展其經濟理論。彌爾之後,包括英國的史坦利傑芳士、法國的里昂瓦拉斯(Leon Walras)等一群新古典經濟學家發展邊際效用理論,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概念的結合構成古典學派的總供需理論。方塊4.1簡要介紹幾位最重要的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
2
生產理論 ˙生產和技術 ˙生產可能集合與生產函數 ˙生產的假設 代表性主體的經濟社會 ˙名目工資與實質工資 報酬遞減 競爭市場
在第4、5、6章中,我們將基於古典經濟學家的觀點,建構總體體經濟模型。從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開始,到1848年約翰司徒彌爾(John Stuart Mill)結束,古典經濟學家歷經大約70年的時光發展其經濟理論。彌爾之後,包括英國的史坦利傑芳士、法國的里昂瓦拉斯(Leon Walras)等一群新古典經濟學家發展邊際效用理論,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概念的結合構成古典學派的總供需理論。方塊4.1簡要介紹幾位最重要的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 生產(production)是將勞動、原料等資源轉變成製成品的活動,而將資源轉變成製成品的方法稱為技術(technology)。 在既定的技術狀態下,所有投入與產出的選擇點所形成的集合稱為生產可能集合(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set),這一個集合的邊界稱為生產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 一經濟社會以勞動和資本生產全部的產品,且每一個人有相同的偏好,這樣的經濟社會稱為代表性主體的經濟社會(representative agent economy),這一位代表性主體為魯賓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 報酬遞減(diminishing returns)意指在土地或資本數量固定下,當我們投入愈來愈多的勞動,每增加一單位勞動的投入所增加的產出愈來愈少。因為勞動與數量固定的其他資源配合,報酬遞減的現象才會發生。 根據以上的假設,圖4.1列舉一種可將勞動L轉變成一種商品Y的技術,從左向右閱圖,橫軸代表魯賓遜花費在工作的時間,而從B點開始代表魯賓遜花費在休閒的時間。 當市場包含許多買者和賣者,每一人的交易只占市總交易的一小部份,任一買者與賣者對價格的影響力將變得很小,經濟學家稱這一種情況為完全競爭或競爭市場(competitive market)。 我們進一步假設所有的交易都是以勞動交換商品完成的,因此我們以商品單位衡量工資,付給工人每一小時工作的貨幣數量稱為名目工資(nominal wage),付給工人一小時工作的最後商品數量稱為實質工資(real wage)。
4
勞動需求 導出勞動需求曲線 移動勞動需求曲線的因素
古典理論假設勞動市場是競爭市場,在工資w和價格P既定的條件下,廠商決定雇用多少勞動以使利潤極大。 圖4.2指出勞動需求曲線和生產函數之間的關係,圖4.2A是生產函數,先前提過生產函數的斜率隨著產量增加而變小,這一重要的假設稱為報酬遞減,而報酬遞減的發生是因為在固定數量的土地與資本上投入愈來愈多的勞動,導致每一勞動所配置的土地和資本數量愈來愈少造成的。方塊4.2提供圖形分析背後的數學方法。 資源稟賦增加或減少及技術進步是移動勞動需求曲線的因素
7
勞動供給 導出勞動供給曲線 移動勞動供給曲線的因素
假設家庭擁有廠商,並遣送家庭成員為其他廠商工作,或這樣講,父母親擁有並經營一小型企業,但是將女兒送到下街的一間工廠工作,這一家庭必須決定需求多少商品及提供市場多少勞動,以追求代表家庭偏好的主觀效用函數之極大化。我們以YD表家庭的商品需求,LS表家庭的勞動供給。 家庭效用極大的假設導出實質工資和家庭勞動供給量的關係,這一關係稱為勞動供給曲線,圖4.3是勞動供給曲線的圖形。當實質工資變動,家庭將面對兩個衝突的力量。實質工資是休閒對商品的相對價格,當實質工資上升,休閒變得相對昂貴,家庭傾向以消費財代替休閒,即家庭將增加工作時間,這一個現象稱為代替效果(substitution effect),但是實質工資上升讓家庭變得更富有,家庭傾向消費更多的財貨和休閒,即家庭將減少工作時間,這一個現象稱為財富效果(wealth effect)。若代替效果大於財富效果,勞動供給曲線呈正斜率;若財富效果比較大,勞動供給曲線呈負斜率。新古典理論假設代替效果比較大,因此勞動供給曲線是正斜率。方塊4.3提供效用函數的數學例子,並用這一個例子導出勞動供給曲線。 所得稅和財富是移動勞動供給曲線的因素, 另外家庭偏好的改變也會移動勞動供給曲線。方塊4.4詳細觀察課稅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11
古典總供給理論 勞動市場均衡 瓦拉斯定律 圖4.4的勞動需求和供給曲線說明家庭和廠商的選擇,古典模型假設勞動市場是均衡的。本圖指出只有在均衡實質工資(w/p)E,勞動需求量才會等於勞動供給量,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所出現的就業量或商品產量稱為競爭均衡配置(competitive equilibrium allocation)。方塊4.6以及數學方法討論勞動市場的均衡。 我們如何知道當勞動需求量等於供給量時,商品需求量和供給量也會相等?答案是這樣的:在這一簡單的例子中,只有商品和勞動兩種財貨在交易,廠商雇用勞動的同時也在出售商品,因為廠商以出售商品的收入支付雇用勞動的工資,若廠商滿意於勞動的雇用量,必然也滿意於商品的銷售量;同樣的,家庭供應勞動的同時也在購買商品,若家庭滿意於勞動的供應量,必然也滿意於商品的購買量。這一個概念適用於含多種財貨的複雜模型,我們稱為瓦拉斯定律(Walras Law),以法國經濟學家里昂瓦拉斯命名。在多種商品的世界中,瓦拉斯定嵂指出,若除一種商品以外所有商品和勞動的供需均相等,這最後一種商品的供需必然也相等。
14
古典理論 景氣循環的解釋 偏好資源稟賦和技術變動對產出的影響
根據古典學派的就業和GDP理論,解釋景氣循環的因素就是決定勞動市場均衡的因素,包括偏好、資源稟賦和技術。 勞動市場供給量等於需求量決定就業水準,因此引起產出水準波動的因素也就是引起勞動需求曲線或勞動供給曲線變動的因素,移動勞動需求曲線的兩項因素是技術變動和資源稟賦變動,而移動勞動供給曲線的因素是偏好變動。圖4.5說明生產力提升導致就業增加,實質工資上升。圖4.6說明若對應任一既定的實質工資,家庭自發地增加其勞動供給,將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勞動供給增加或勞動供給曲線右移將降低實質工資,提高就業和GDP。
17
實質景氣循環學 最近,由明尼蘇達大學普列斯考教授領導的一群經濟學家復興了古典模型,這一群古典模型的復興者稱為實質景氣循環學派(real business cycle,RBC),因為他們用技術的隨機變動解釋二次大戰後70%的景氣循環。 這種主張對經濟政策有重要的涵意,戰後期間大家普遍相信景氣循環缺乏效率,而政府有責任盡力防止這些波動的發生。RBC內涵的觀點是最適化的主體為因應生產機會的變動所必須做的反應(調整),因為每一位主體自己都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調和經濟波動。 RBC經濟學家所鼓吹的方法已經被廣泛的接受,這並不是說每一位總體經濟學家都相信景氣循環是對生產力波動的效率反應,但是需求等於供給的概念現在普遍地為總體經濟學家所使用。 RBC尚未取代經濟學界的主流地位,部分原因是雖然RBC模型提供解釋經濟波動的部份原因,但是它無法解釋所有的景氣循環。古典模型認為景氣波動的原因是技術、資源稟賦和偏好的變動,雖然我們觀察到某幾年的波動確實是這些原因造成的,但是我們不可能用這種方法來解釋所有的波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