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課 勸學 荀子 荀子注二十卷 戰國荀子撰,唐楊注 宋刻本,23×18.9釐米
荀子注二十卷 戰國荀子撰,唐楊注 宋刻本,23×18.9釐米
2
你為什麼要學習? 聽聽古今名人怎麼說…… 2
3
課前引導 人不是一件東西,他是一個置身於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生命體。 在生命的每一時刻,他都正在成為,卻又永遠尚未成為他能夠成為的那個人。
—人本主義哲學 家和精神分析心理 學家:德.弗洛姆 3
4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是以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英.培根
4
5
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透過學習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 —培根.法蘭西斯
5
6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德.歌德&席勒 6
7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劉向〈說苑〉 7
8
努力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件美好的事。
—法.盧梭 8
9
畢生保持求知欲,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重大使命上成就一件事。 —日.池田大作(日本東京人,是一位宗教家及著名作家、業餘攝影師。)
9
10
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
—美.愛默生 10
11
我從多話的人學到了靜默,從褊狹的人學到寬容,從殘忍的人學到了仁愛。
—黎巴嫩.紀伯倫 11
12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12
12
13
有一種學習很重要! 即將進入大學的你…… 準備好了嗎? 大學生的尼采式蛻變
14
人一生的精神狀態有三種變化 : 駱駝、獅子、嬰兒
傅佩榮教授的演講稿(pdf) 影音連結: www3.thu.edu.tw/newsupfiles/new pdf
15
目次 一、題解 六、文章結構表 二、作者 七、語文萬花筒 三、思想探究 八、問題與討論 四、文學探究 九、延伸閱讀 五、課文賞析 十、牛刀小試
16
題解 出處 題意 背景 延伸成語
17
出處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篇(依據清代王先謙校注 《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印行) 宋台州公使庫刻本《荀子》書影 現存日本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篇(依據清代王先謙校注 《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印行) 宋台州公使庫刻本《荀子》書影 現存日本
18
題意 〈勸學〉篇是《荀子》全書的第一篇,勸,勉勵。學,指為學。勸學,勉勵士人努力為學,以成為一位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人。文中論及包括學習環境、態度、為學目的等,至今仍具深遠啟發。
19
背景 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是趨向於惡的,人們長成以後所以會行善,都是後天人為的成果。所謂「人為」,指的就是為學,因此《荀子》特別重視為學。〈勸學〉則是專門討論為學的專篇。
20
荀子名言:「化性起偽」(偽,人為,即學習)
延伸成語 「青出於藍」、「鍥而不舍」、「口耳之學」等等,皆出自本文;千百年來一直流傳於後,成為人們相互勉勵或警惕的格言。 荀子名言:「化性起偽」(偽,人為,即學習)
21
作者 荀子生平大要 荀子遺聞軼事 孟荀思想比較
22
荀子生平大要 荀子,名況,《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荀卿」,古書中也有稱「孫卿」的。 戰國時期趙人,生卒年不詳。
「荀」改作「孫」,因二字音近相通。
23
荀子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今山東省淄博市),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最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古代祭祀或宴會時,擔任舉酒祭神的人)其後至楚國,楚相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令。 荀子紀念郵票 周遊列國:荀子曾遊燕、齊、趙、秦。
24
春申君死後,荀子被免職,家居蘭陵,授徒講學,並從事著述。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弟子。
整體而言,荀子出生於趙國,一生周遊列國,而在齊國稷下講論學問之時,是他最風光的經歷;晚年仕楚,家於蘭陵,死於蘭陵,是他一面從政,一面從事著述的時期。 荀子墓
25
荀子遺聞軼事 生卒年不詳 擔任稷下祭酒 李斯和韓非的老師
26
生卒年不詳 荀子生卒年不詳,一般學者考訂,荀子約當生於周赧王之時(西元前314~256年),卒於秦始皇晚年,享年約九十多歲。此說雖然籠統,但涵蓋面比較持平可信;也就是荀子生活於戰國末年,是一位高壽的思想家。 回上一層
27
擔任稷下祭酒 稷下是指戰國時代齊國都城臨淄西門的附近地區,齊威王、宣王時代,曾經在此建築學宮,廣招文學游說之士講學議論,成為當代各學派論學活動的中心。他一生周遊列國,曾講學於齊國稷下,因為年高德劭,為當時最有聲望的學術領袖,曾三為祭酒。 回上一層
28
李斯和韓非的老師 李斯和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是荀子的學生,老師荀子是儒家的思想家,學生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學術傳承系統方面,是特殊的現象。 荀子像 回上一層
29
孟荀思想比較 孟荀思想比較 孟子 重仁義 性善說 意志天 法先王(堯舜) 荀子 重禮樂 性惡說 自然天 法後王
30
思想探究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 邯鄲荀子中學的荀子雕像
31
「天行有常」的自然觀 「天行有常」:天不因人間禍福變化而改變運行規律,人只要尊重、運用自然,就能創造最大的幸福。
「明天人之分」:認為天與人各有職能,天的職能沒有意識、目的,而是自然形成;人的職能是深謀遠慮、精思密察,不要崇天、頌天,要在尊重天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力,利用自然,為自己造福。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2
「化性起偽」的人性論 主張人性趨向於惡,人們須經由後天禮義教化,才能化惡為善,建立人倫秩序。
由於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欲望,而對欲望的追求,決定了人的性惡。如果後天施以禮義教化,就可使人由惡變善,即為「化性起偽」。 荀子認為為了治國安民,人就必須變化性情,節制欲求,積習成善,節欲合道,用禮養欲,如此才能建立倫理道德的秩序。
33
「隆禮重法」的政治觀 若不適度節制欲望,便會發生爭奪,造成社會混亂;為了防止動亂,就要制定「禮」和「法」,以此規範行為。
視「禮」為檢驗法度、規矩。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有「禮」所規定的職責,人人都要按這種規定行事,社會就治而不亂,人就會善而不惡。 荀子主張「隆禮」,也提倡法治,「禮」是「法」的基礎、根本、綱領,「法」是依據「禮」的準則而制定的。禮與法是互為裡表的。
34
文學探究 荀子的著作內容 荀子的文學成就
35
荀子的著作內容 本人所著有二十二篇:勸學、修身、不茍、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致士、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是研究荀子思想最重要的文獻 弟子記錄荀子言論有五篇:儒效、議兵、彊國、大略、仲尼。是研究荀子思想可信的資料。 荀子及弟子整理的記傳雜事有五篇: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也具有參考價值。
36
荀子書影 《荀子》(清乾隆年間刊本) 明萬曆間刻本竹纸线装4册28.5×18cm
荀子書影 《荀子》(清乾隆年間刊本) 明萬曆間刻本竹纸线装4册28.5×18cm
37
荀子的文學成就 注重文學的實用性,遠超過其藝術性:
一、實用的文學觀: 他在非相篇中說:「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姦言。」這種言論,已開後世宗經、徵聖、明道、致用的先河,成為儒家傳統的文學觀。 二、多駢詞儷句,對仗工整: 〈勸學〉篇即為代表,有人推尊荀子為駢體文宗祖。
38
三、漢賦之祖: 屈原的《楚辭》,荀子的《五篇賦》(禮賦、知賦、雲賦、蠶賦、箴賦),論者皆以為漢賦之祖。荀子是「以賦名篇」的第一人,其問答的形式與詠物說理的性質,直接而明顯的影響了漢賦形式和內容,。
四、重視通俗文學的教化功能 : 荀子書中有一篇成相辭,體裁是當時流行的歌謠體,荀子借用它來闡揚為君、治國、尚賢的道理。這類作品節奏明快,與後世民間說唱文學相似,荀子借用它宣揚自己的思想,可見荀子非常了解通俗文的教化功能。
39
課文賞析 各段段旨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運用排比以增強氣勢,展開論辯 善用映襯以形成對比,凸顯主旨 荀子勸學圖
40
各段段旨 本文先以「學不可以已」開篇,然後展開層層論述。
第一~四段: 說明為學的重要性及如何修養身心、防止邪僻,其中有三項重要論點:一、為學可以提高人們的才能,改變人們的本質;二、人們之所以有才能,是由於人們善於利用外物的輔助;三、為學要慎選環境。
41
第五、六段:說明為學的態度要有恆、專一,只要肯下工夫「積學」,則道德學問就能精進,自然能夠聞名於世。
第七、八段:除指出為學的目標,重申為學的態度外,並兼論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的區別,讓讀者自作判斷、選擇。
42
寄深奧的道理於淺顯貼切的譬喻中 勸學譬喻特色: 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譬喻,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達到領略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43
學不可以已 舉例:使用五個譬喻 闡述道理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學不可以已
44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舉例:使用譬喻 闡述道理 先以蒙鳩、射干為例, 再以「蓬生麻中」、 「白沙在涅」、「蘭槐之根」作比,說明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45
文中譬喻,多樣靈巧,例如: 明喻(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借喻(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反面設喻(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文中幾乎無所不用譬喻。
46
運用排比以增強氣勢 展開論辯 大量運用排比句是本文寫作技巧的另一個特點,例如:
首段排比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47
第四段排比句:「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聚焉」;
第五段排比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以相同句式,再三使用的排比形式,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既富於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而產生一種音樂節奏的流動韻律。
48
善用映襯以形成對比 凸顯主旨 映襯手法的運用,也是本文寫作技巧的一大特色,例如:
作者在說明「積學」對為學的重要性時,運用「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映襯,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於為學的重大意義。
49
在闡述為學必須「用心一也」的道理時,作者又運用「螾」和「蟹」作映襯,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虵蟺之穴,無可寄託」;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接著「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的映襯,更使「故君子結於一也」的結論顯得道理精深,無可辯駁。這些映襯的使用,造成鮮明的對比,達到凸顯主旨的效果,更能增強說理的分量。
50
勸學篇書法欣賞 http://blog.csdn.net/ichaos/article/details/2066795
51
文章結構表
53
語文萬花筒 勸學名言 何謂「稷下學派」? 何謂「祭酒」? 勸學篇名句
54
勸學名言 人的天性的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英.培根)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類生活最幸福的結果,無過於學習。(法.巴爾札克)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的一切來造就自已。(德.歌德)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漢.韓嬰)
55
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漢.劉向)
努力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件美好的事。 (法.盧梭) 君子之學,死而後已。(清.顧炎武) 學貴乎日新。(宋.程頤) 學貴新悟,守舊無功。(宋.張載) 學者學所以為人。(清.黃宗羲)
56
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美.愛默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勝我者,我師之,仍不失為起(啟)予之高足;類我者,我友之,亦不愧為攻玉之他山。(清.李漁)
57
何謂「稷下學派」? 興起地點:稷下學派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中心,設在齊國都城臨淄稷門附近,故稱稷下。
興盛時間:齊桓公(西元前374~356年在位)時,經威王,至宣王時(西元前319~300在位)最盛。據史記記載,齊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騶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58
形成風氣: 稷下學者中有道、儒、法、名、陰陽等各家。「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荀子地位: 荀子早年也曾遊學稷下,齊襄王時,他在稷下先生中「最為老師」,並且「三為祭酒」,成為當時最有威望的學術領袖。 重要貢獻: 稷下有相當長久的學術傳統,對於促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學術繁榮,有重大的貢獻。稷下學者的著述,多已佚失。
59
稷下爭鳴圖
60
稷下學宮(模型圖) (齊國文化博物館微缩的稷下學宮舊貌)
(齊國文化博物館微缩的稷下學宮舊貌)
61
何謂「祭酒」? 祭酒是中國古代主持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由年高望重者一人舉酒祭神,所以祭酒原為一種榮譽之稱,後來引申為學宮的主持人。戰國時荀子在齊國臨淄稷下曾經「三為祭酒」,被尊為卿。
62
漢武帝於太學設五經博士,首長稱僕射。東漢光武帝時,立五經十四博士,由太常(掌理選拔博士之官)選出其中有威望者一人為「祭酒」,作為總管教務的首長,祭酒因此成為學官的名稱。
西晉改稱國子祭酒,主管國子學或太學。隋以後稱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者。清光緒三十一年廢國子監,設學部,改國子祭酒為學部尚書,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長。
63
問題與討論 荀子 勸學篇 石雕內文
64
一、荀子重視「為學」,其原因 何在? 答: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趨向於惡,他在性惡篇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的意思,人性原本是趨向於惡的,人們長成以後所以會行善,都是後天「人為」的成果。所謂「人為」,指的就是為學,因此荀子特別重視為學,在其著作之中,「勸學」一篇即為專門討論為學的種種問題。
65
二、本文最後評述君子之學與小人 之學的區別,具有什麼作用?
二、本文最後評述君子之學與小人 之學的區別,具有什麼作用? 答:本文最後指出君子之學的效用是「一可以為法則」、「以美其身」;小人之學的結果是「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以為禽犢」;雖不明言是非高下,但只要讀者稍具判斷能力,即能分別孰好孰壞,而作正確選擇。意在言外,而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造成令人尋味的特殊效果。
66
三、後世有許多與「為學」有關的成語,都是出自本文,請舉例說明之。
答:今天我們常用的成語「青出於藍」,由「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演變而成,比喻後來居上;「口耳之學」,由「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演變而成,以警惕人們,要學有根柢。這些耳熟能詳的格言,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後人口中,成為人們相互勉勵或警惕的用語。(以上答案僅供參考,文中相似的例證尚多,請鼓勵學生多舉證。)
67
四、荀子強調誦經、讀禮的重要, 請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具有 啟發「為學」的事例?
四、荀子強調誦經、讀禮的重要, 請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具有 啟發「為學」的事例? 答:一、本文中有許多譬喻的事例,都對 「為學」具有啟發性。二、天地間尚 有許多事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 強不息」、「鐵杵磨針」等等,不一 而足。(以上答案僅供參考,請鼓勵 學生多發表己見。)
68
延伸閱讀 禮記學記 名言佳段選 勸學篇名句
69
禮記學記 禮記學記 簡介: 先秦儒家教育經驗和教育理論的總結,文中闡述教育目的、制度、教學原理、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任務、師生互動關係等主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而完備的教育學專論,其時代與《荀子.勸學》篇相當。
70
第一則 【語譯】: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藝術品;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 君民,教學為先。 【語譯】: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藝術品;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
71
第二則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語譯】: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72
牛刀小試 山門仿戰國古建築,宽42米,深7米,高10.6米 山西安澤縣 荀子文化公園
73
第一題 詳解:(D)相反;君子入耳 箸心;小人入耳出口。
有關荀子〈勸學〉篇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勸學〉篇是《荀子》全書的首篇,意在勉人努力向學 (B)荀子重視學習,與他的「性惡說」有關,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人性,故〈勸學〉篇主張「積善化性」 (C)本文內涵豐富,論及為學種種課題,如專一、有恆、累積的學習態度,並且要慎學、擇境及客觀的假物以學等觀念,這些為學精義對世人深具啟發意義 (D)本文分辨君子之學應「入耳出口」,為己以美其身;小人之學則「入耳箸心」,為人以為禽犢;給後學者深思警惕。
74
第二題 關於〈勸學〉一文,下列文意解說,下列何者正確?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謂為學:必須明辨是非
詳解: (A)須有良好環境 (C)人才可以造就 培養 (D)學貴專精。 第二題 關於〈勸學〉一文,下列文意解說,下列何者正確?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謂為學:必須明辨是非 (B)「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意謂: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C)「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強調的道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說明:學不可已的道理。
75
荀子雕像
76
第三題 詳解:(C)荀子係喻說「冥冥之志」君 子須結於一。
荀子〈勸學〉篇中大量採用「譬喻」以闡明勸學要旨。下列各選項之喻說何者有誤?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乃喻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肉腐出蟲,魚枯生蠹」係喻說「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君子宜慎其所學 (C)「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乃喻說「生非異也,善假於物」君子假物以學之效 (D)「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則喻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勉為學須積累善性,則聲聞自遠。
77
荀子勸學篇書法
78
第四題 (多選)荀子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關於荀子的思想內涵,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詳解:(A)認為後天學習可以改造天生本性(C)認 為「天行有常」,是自然運行的規律。 第四題 (多選)荀子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關於荀子的思想內涵,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在人性論證上,主張性惡說,認為人性無法改變 (B)在政治上:認為須透過「禮」、「法」來規範行為 (C)在天人關係上:認為天是人格神,會賞善罰惡 (D)文學思想上:重視實用性,建立儒家的文學觀 (E)重視通俗文學的教化。
79
荀子雕像
80
第五題 詳解: (E)在勉人為學應專心致志,不可 半途而廢。
(多選)儒家的教育重視「境教」,下列何者與境教有關?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與之俱黑 (B)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訥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C)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D)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E)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81
荀子剪紙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