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放風箏好處多 我要飛上青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放風箏好處多 我要飛上青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放風箏好處多 我要飛上青天

2 誰會放風箏? 小朋友請你仔細想一想下列問題,分享玩風箏的經驗: 你曾經跟誰玩? 在哪裡放? 什麼時間或季節呢?
從上述的討論分享中,相信你對放風箏有更多的興趣,就讓我們從「放風箏的起源」為出發點,來享受放風箏上青天的樂趣吧!

3 放風箏的起源 小朋友你對風箏的起源知道多少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風箏的起源為何?
1.傳說在古代中國有一位農夫,在斗笠上繫上繩線,無意中被風吹起的構想。 2.傳說有人看到蜘蛛絲,恰巧黏住 一片落葉,手風吹而飛揚起來,所引發的靈感。

4 放風箏的起源 3.相傳漢朝的開國功臣 ─韓信,在楚漢相爭,圍困西楚霸王項羽,曾命人製作大型的風箏,加上漢軍高聲齊唱楚軍家鄉的歌謠,引起了楚軍思鄉的情懷,使漢軍獲致決定性輝煌的勝利。 4.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5 放風箏的技巧(一) 看著自己的風箏能飛上青天,感覺一定很棒,你所知道放風箏的技巧有哪些?請跟同學分享! 1.如何測出風力和風向?
2.一個人和兩個人放風箏時的技巧有何什麼不同? 3.風箏飛上天後,風力不足或太強時該怎麼辦?如何讓風箏在天空挺立不墜呢?

6 放風箏的技巧(二) 看著自己的風箏能飛上青天,感覺一定很棒,你所知道放風箏的技巧有哪些?請跟同學分享!
4.當放風箏時不小心與他人風箏纏繞在一起,該如何解決?或如何避免此狀況發生? 5.放完風箏後要怎樣收線?要留意哪些事項? ….. 除了上述技巧,你覺得還有……

7 放風箏知多少? 石門風箏節 國小學童「箏」奇鬥艷-民視新聞 風箏線成無形刀 騎士遭勒撞車-民視新聞

8 安全的放風箏(一) 從上面的影片中得知,放風箏有好處,但也可能帶來嚴重的意外災害,因此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意外的產生呢? 下雨天不放風箏。
要注意風向與氣流。 在火車道旁、機場邊、電線桿附近、高樓樓頂或發生閃電時,絕不可以放風箏。 小山丘、河川旁或河邊空曠處,最適合放風箏。

9 安全的放風箏(二) 隨時注意背後、避免向後移動撞到他人或踩空。 風箏線斷或跌落,應儘速將風箏線收妥。
若風箏線橫過人車來往的道路或通廊時,應儘快將線剪斷或壓低至地面。 還有…..

10 全家放風箏去 小朋友了解施放風箏時的安全注意事項後,可以請家人利用假日安排戶外踏青的放風箏活動喔! 1.購買風箏:量販店和文具店。
2.選擇施放風箏的地點: 都會公園、市民廣場

11 風箏上青天 小朋友我們要到學校操場上放風箏,採分組方式進行,再次提醒下列注意事項: 小組組長注意維持組內的秩序與相關事宜。
施放風箏跑步的方向 施放時要分組同時進行(兩人一組,利用助跑與兩人合作方式,輪流將風箏放飛) 切記課堂上說過的放風箏要領與注意事項。 好好體會放風箏與團隊合作的感受

12 放風箏好處多 放風箏樂趣多,你覺得放風箏有哪些好處? 跟同學討論再分享! 1.享受團體合作的愉悅享受。
2.在綠野活動對身心與視力的保健效果。 (1)減少強光對眼睛所產生的刺激 (2)放鬆身心的緊張、消失眼睛的疲勞 (3)看綠看遠,對眼睛有保護作用 3.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 還有…

13 放風箏大出擊-準備工作 小朋友做好事前準備工作,放風箏戶外活動更能順利進行,請與陪同的家長一同討論並列舉所需事項。 1.購買風箏的處所?
2.選擇適合安全放風箏的地方 3.準備攜帶哪些物品? 4.如何保護自己與陪同家長的安全?

14 放風箏大出擊-注意事項 在放風箏時,除了施放場所的安全,應聽從陪同家長的意見,注意個人、他人及人車安全。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注意的事項,仔細想想看,請把它們記錄下來。 例如:要有家人陪同、注意安全、風箏線斷掉或跌落避免危及他人安全… …

15 放風箏大出擊-體驗分享 放風箏是個難忘的經驗,請記錄並分享這次放風箏戶外活動中,你所見所聞! 心得: 體驗中最深刻的印象是:
最大的收穫:促進身心與視力… … 覺得有再改進的地方是: 是否有要感謝的人、事、物?為什麼?

16 資料來源: 影片:http://www.youtube.com/ 圖片:http://www.yahoo.com/ 網站:
中國的藝術—風箏 中華文化天地—風箏— 放風箏的技巧


Download ppt "放風箏好處多 我要飛上青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