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教會歷史 概覽
2
羅馬教皇 學校增加,傳 授邏輯(辯證)學 修道院學校和 座堂學校發達 大學興起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利歐九世 十字軍 1 2 3 4 5 6 7 8 羅馬教皇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伯納德 多明尼古 法蘭西斯 學校增加,傳 授邏輯(辯證)學 修道院學校和 座堂學校發達 大學興起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3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利歐九世 十字軍 1 2 3 4 5 6 7 8 羅馬教皇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伯納德 多明尼古 法蘭西斯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4
經 院 哲 學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用哲學來解釋神學,以使神學合乎理性。
因為是學院中的思想產物,所以被稱為「經院哲學」。 對天主教的神學理論產生重大影響:功德(功德庫)、聖禮(七聖禮、化質說)、教皇無誤、馬利亞無原罪。 形成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5
經 院 哲 學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用哲學來解釋神學,以使神學合乎理性。
因為是學院中的思想產物,所以被稱為「經院哲學」。 對天主教的神學理論產生重大影響:功德(功德庫)、聖禮(七聖禮、化質說)、教皇無誤、馬利亞無原罪。 形成期 鞏固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6
經 院 哲 學 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用哲學來解釋神學,以使神學合乎理性。
因為是學院中的思想產物,所以被稱為「經院哲學」。 對天主教的神學理論產生重大影響:功德(功德庫)、聖禮(七聖禮、化質說)、教皇無誤、馬利亞無原罪。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7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Anselm): 「經院哲學」的鼻祖。 他完全相信:用正當的辯證法,能證明神學中各種真理(包括證明神的存在)。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8
經 院 哲 學 彼得倫巴(Peter Lombard):
編纂《四部語錄》,按三一論、道成肉身、聖禮及末世論,將信經及古代教父的語錄,分類彙編,成爲中世紀的神學教科書。 首先主張聖禮有七種:洗禮、聖餐禮、堅振禮、告解禮、授職禮、膏油禮及婚禮。這套看法後來被天主教接受。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9
七聖禮 彼得倫巴(Peter Lombard):
編纂《四部語錄》,按三一論、道成肉身、聖禮及末世論,將信經及古代教父的語錄,分類彙編,成爲中世紀的神學教科書。 首先主張聖禮有七種:洗禮、聖餐禮、堅振禮、告解禮、授職禮、膏油禮及婚禮。這套看法後來被天主教接受。 七聖禮 洗禮 聖餐禮 堅振禮 告解禮 授職禮 膏油禮 婚禮
10
經 院 哲 學 經院哲學是建築在兩大權威之上,一是教會,二是亞里斯多德。 大量亞里斯多德的著作被譯成拉丁文 奧古斯丁的 新柏拉圖學說 亞里斯
多德學說 否定哲學 的辯證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1
經 院 哲 學 哈勒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Hales): 方濟會修士,完全依照亞里斯多德的立場來探討神學的先驅者。
奧古斯丁的 新柏拉圖學說 亞里斯 多德學說 否定哲學 的辯證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2
經 院 哲 學 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道明會修士,經院哲學之集大成者。
他認為人只靠理性,也可以知道諸如神的存在、攝理(Providence)及不朽等真理。但在這些之上的真理,諸如道成肉身、三一論、時間內的創造、罪及煉獄等,人只能透過啓示得到。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3
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道明會修士,經院哲學之集大成者。 他認為人只靠理性,也可以知道諸如神的存在、攝理(Providence)及不朽等真理。但在這些之上的真理,諸如道成肉身、三一論、時間內的創造、罪及煉獄等,人只能透過啓示得到。 理性與信仰的真理都來自於神,所以它們是不衝突的。因此啓示的真理是合於理性,也可由理性加以說明。 他主張「功德庫」觀念,說基督與聖徒無限量的功德積聚而成一功德庫,教會神職人員仗著教會的權威,可從這倉庫中隨時提取,分給需要功德的罪人。 其弊端導致宗教改革。 教會是一體(無論在天、在地,或在煉獄中),一個肢體受苦,所有肢體都受苦;一個肢體行善,一切肢體可得分享。因此他提倡向聖徒禱告,又為煉獄中的人禱告。 有形的教會需有可見的元首,得救必須服從羅馬教皇,教皇有權為信仰制定新的界說。 教皇無誤論。
14
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他主張,神賜恩典給人,唯有藉著聖禮,捨此別無他途。也就是說,除了聖禮之外,別無真正與基督交通聯合的方法。 他身材雖然異常高大,健康卻很衰弱。由於過份沉醉於研究之中,連站立也無力。死時年僅49歲,卻留下龐大數量的著作。 其《神學總論》後來成爲天主教神學教育的欽定基本課程。但這部書並未完成。1273年,他因看見神蹟,就停筆不寫,當被問及為何封筆時,他說:「我寫不下去了,與我所見的啟示相比,我所寫的一切猶如廢草。」隔年他病逝。 據說阿奎那曾到教廷覲見教皇,當時教皇正在數點一筆巨款,就對他說:『你看,多馬!教會不必再說『金銀我都沒有』了。』阿奎那回答說:『是的,聖父啊!但教會也不能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了。』
15
經 院 哲 學 敦司蘇格徒(John Duns Scotus):
方濟會修士,為一切經院哲學家中,最能幹的辯證論者,攻擊阿奎那的學說思想不遺餘力。兩派思想互爭雄長,直到改教時代。 兩派爭論最烈的是童女馬利亞「無原罪成胎說」。阿奎那認為馬利亞有原罪,蘇格徒則主張沒有原罪。後者最終被天主教接受。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6
經 院 哲 學 俄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方濟會修士,他是經院哲學衰落的表徵,也是對此衰落有決定性影響的學者。
他主張基督教信仰不能以理性去證明,只能用信心去接受。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7
俄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方濟會修士,他是經院哲學衰落的表徵,也是對此衰落有決定性影響的學者。 他主張基督教信仰不能以理性去證明,只能用信心去接受。 經院哲學的興起,是因為一群出色的學者,希望及試圖證明:理性與信仰並非相違背。 當經院哲學發展到高峰時,阿奎那利用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來證明部分基督教信仰(如神的存在)是可以用理性來支持的;而就算那些一定要用信心接受的真理(如道成肉身),也不脫離理性。 但威廉卻力主基督教的基要信仰,沒有一部分能用人的理性完整的證明,人只能根據權威來接受它,這權威就是聖經。
18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利歐九世 1 2 3 4 5 6 7 8 20位教皇 司提反 六世 約翰 十二世 本尼狄克 九世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形成期 鞏固期 批判期 經 院 哲 學 安瑟倫 哈勒的亞歷山大 亞伯拉德 亞伯特馬格努斯 笏哥 阿奎那 彼得倫巴 波拿文土拉 蘇格徒 俄坎的威廉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19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利歐九世 1 2 3 4 5 6 7 8 20位教皇 司提反 六世 約翰 十二世 本尼狄克 九世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波尼法修 八世 一般而言,整個十三世紀,從依諾森三世到波尼法修八世,教皇都能保持教會的屬世權威,但到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20
教皇波尼法修八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就職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鐙。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利歐九世 1 2 3 4 5 6 7 8 20位教皇 司提反 六世 約翰 十二世 本尼狄克 九世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波尼法修 八世 法國 教皇波尼法修八世是個博學而自大的人。他就職典禮極其壯觀,甚至在上馬之際,左右各有一位國王為他扶著馬鐙。 然而過不久,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Fair)向法國神職人員徵收重稅。於是波尼法修下令,不准神職人員繳納。法王即刻報復,禁止金、銀、寶石從法國出口,藉此切斷教皇從法國來的歲入。 美男子 腓力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21
教皇又引耶利米書1:10:「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他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利歐九世 1 2 3 4 5 6 7 8 20位教皇 司提反 六世 約翰 十二世 本尼狄克 九世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波尼法修 八世 法國 於是教皇波尼法修一連發布了幾道教諭,他說:「教會有兩支寶劍:屬靈和屬世的。前者由教會和教皇的手運用,後者由國王和軍士運用。一支寶劍必須順服另一支寶劍,也就是說,屬世權柄必須服在屬靈權柄之下。屬靈權柄有權建立屬世權柄,並在屬世權柄犯錯時,施行審判。世界上每一個人得救的必要條件,是順服羅馬教皇。」 美男子 腓力 教皇又引耶利米書1:10:「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作為他要求統管全世界的聖經根據。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22
如同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貴格利這一招雖曾有效,波尼法修依樣而行,卻完全無效。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利歐九世 1 2 3 4 5 6 7 8 20位教皇 司提反 六世 約翰 十二世 本尼狄克 九世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波尼法修 八世 法國 如同教皇貴格列七世一樣,波尼法修也憤怒地革除了法王腓力的教籍。貴格利這一招雖曾有效,波尼法修依樣而行,卻完全無效。 因為時代改變了。由於十字軍東征的影響,封建制度崩潰,貴族失去權勢,代之而起的是強烈的民族意識,尤其是在法國。當教皇革除法王教籍時,法國百姓不但不因此放棄對法王的效忠,反而更團結起來,支持法王。在這種局勢下,法王美男子腓力可以公然地蔑視教皇波尼法修。 美男子 腓力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23
900 950 1000 1050 1100 1150 1200 1250 1300 1350 十字軍 羅馬教皇 利歐九世 1 2 3 4 5 6 7 8 20位教皇 司提反 六世 約翰 十二世 本尼狄克 九世 貴格利 七世 烏爾班 二世 亞歷山大 三世 依諾森 三世 波尼法修 八世 法國 在教皇與國王的摩擦過程中,「革除教籍」所產生的效用,全看當時百姓的態度。如果百姓支持教皇,這個武器幾乎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但若百姓支持國王,這個武器就毫無作用。 美男子 腓力 11世紀 12世紀 13世紀
24
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阿南宜逮捕教皇,要帶到法國受審。
羅馬 1303年,法王腓力派遣兩位代表,帶著一隊軍人,前往阿南宜逮捕教皇,要帶到法國受審。
25
當時波尼法修已是個73歲的老人,兵丁竟對他拳打腳踢。但阿南宜的百姓起而保護教皇,將他從牢獄中救出。
這次和法王腓力之爭的慘敗,以及肉體所受的創傷,對波尼法修造成太大的打擊,因此,返回羅馬幾天之後,他便帶著破碎的心靈去世。
26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羅馬教皇 波尼法修 八世 巴比倫被擄( 年): 波尼法修死後兩年,革利免五世( )續任教皇。他是法國人,庸弱無能,品德又惡劣。即位後,很快地就落於法王的影響之下。1309年他把教廷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
27
亞威農 羅馬
28
教廷在亞威農滯留約70年,期間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都在法王控制之下,所以這段期間被稱為「巴比倫被擄」。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波尼法修 八世 巴比倫被擄( 年): 波尼法修死後兩年,革利免五世( )續任教皇。他是法國人,庸弱無能,品德又惡劣。即位後,很快地就落於法王的影響之下。1309年他把教廷遷到靠近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 教廷在亞威農滯留約70年,期間所有教皇都是法國人,都在法王控制之下,所以這段期間被稱為「巴比倫被擄」。 教皇「被擄」期間,英國就不樂意繳稅給教皇了,原因是英國與法國敵對,而教皇又受法國掌控。
29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
30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教皇,大部份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奢靡腐敗的生活,亞威農教廷成為奢侈宴樂的中心。
31
教會販售贖罪券 為了獲取更多錢財,教皇們以無恥卑鄙的手段,出賣主教職位及贖罪券,或向信徒抽取重稅,成為西歐各國無法背負的重擔,以致當時許多人稱教皇為「敵基督」。
32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波尼法修 八世 巴比倫被擄時期的種種事件,使教皇權勢大為衰微。 後來謝拿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Siena)奉神之名,力勸教皇遷回羅馬,貴格利十一世( )才在1377年將教廷搬回羅馬。
33
謝拿的凱瑟琳: 文藝復興初期為民眾所推戴的宗教領袖,屬神秘派,常見神所賜的異象,領受神直接的信息,但同時也是個注重實行的領袖。 她指斥當時教會領袖的罪惡,全無懼色。她是一位傳揚真道的使者,當她講道時,上自教皇,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恭敬諦聽。
34
謝拿的凱瑟琳: 文藝復興初期為民眾所推戴的宗教領袖,屬神秘派,常見神所賜的異象,領受神直接的信息,但同時也是個注重實行的領袖。 她指斥當時教會領袖的罪惡,全無懼色。她是一位傳揚真道的使者,當她講道時,上自教皇,下至平民百姓,無不恭敬諦聽。 「成為神所要你成為的人,你就能點燃世界。」 「通往天堂的路上,每一步都是天堂。」 「你要宣講真理,彷彿你有百萬個聲音。因為沉默會殺死這個世界。」 「對神的僕人而言,任何地方都是對的地方,任何時間都是對的時間。」 「對勇者而言,好運和壞運就像他的右手和左手。他兩隻手都用。」
35
貴格利十一世回到羅馬後,第二年就死了。多數為法國人的紅衣主教團,受羅馬民眾壓力,被迫選出義大利人烏耳班六世爲教皇。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波尼法修 八世 大分裂( 年): 貴格利十一世回到羅馬後,第二年就死了。多數為法國人的紅衣主教團,受羅馬民眾壓力,被迫選出義大利人烏耳班六世爲教皇。 但烏耳班六世治事無方,還企圖將法國勢力排出教廷,引起法籍紅衣主教們的反彈。 於是紅衣主教團宣告上次選舉無效,同年內另選了日內瓦的革利免七世擔任教皇,數月後他和紅衣主教們把教廷又遷到亞威農。 同一班紅衣主教,竟選出兩位教皇,這是前所未有的事,結果造成了歐洲教會的大分裂。
36
大分裂:支持羅馬教皇的,有北義大利、德國的大部份、斯堪地那維亞及英格蘭。而支持亞威農教皇的,則有法國、西班牙、蘇格蘭及南義大利。
37
兩位教皇彼此咒詛,互相開除對方教籍。教皇制的尊嚴受到重大打擊,從此再無法完全恢復。
38
比薩 亞威農 羅馬 1409年在比薩(Pisa)舉行了一次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歷山大五世為教皇,但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39
君士坦斯 亞威農 羅馬 1417年君士坦斯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中,又選立了義大利的馬丁五世為教皇。其他三位教皇為怕引起更大的難處,一致支持馬丁五世,才終止了這個「大分裂」。
40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神秘主義(Mysticism): 經院哲學強調理智的分析,企圖用哲學來了解神的啟示,甚至證明神的存在。沉悶的哲學爭辯,與繁瑣的聖禮﹑補贖規條,使教會變得死氣沉沉,講台信息冰冷,信徒感到失望﹑反感,於是教會出現另一股抗衡的潮流,就是強調感性與經歷的神秘主義。 阿奎那 蘇格徒 經 院 哲 學 俄坎的威廉 伊克哈爾特 約翰陶樂 神 祕 派 亨利蘇索 革若特 多馬肯培 14世紀
41
重視默想、情感、異象,和靈裡的直覺,以此為直接親近神的門路。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神秘主義(Mysticism): 重視默想、情感、異象,和靈裡的直覺,以此為直接親近神的門路。 他們認為神父和聖禮是靈性生活的幫助,但不視為必要的居間者。 神秘派中,屬理智的事件少,屬內心和感覺的事件多。藉著自制,與神有生活上的交通,且感受到神的同在。 神秘派渴望在神裡面消失自己,比藉著耶穌基督而得拯救更重要。 阿奎那 蘇格徒 經 院 哲 學 俄坎的威廉 伊克哈爾特 約翰陶樂 神 祕 派 亨利蘇索 革若特 多馬肯培 14世紀
42
伊克哈爾特(Meister Eckhart): 是道明會的修士,被稱爲是德國神秘派的創始者。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伊克哈爾特 伊克哈爾特(Meister Eckhart): 是道明會的修士,被稱爲是德國神秘派的創始者。 主張基督徒的目標,是要在奧秘的經歷中,與神達到本質的合一。 死後被教皇因主張泛神論而定罪。 泛神論(Pantheism)認為神即一切,一切即神:樹是神,石頭是神,動物是神,天空是神,太陽是神,你也是神。此外並没有另外的超自然主宰或精神力量。 神無所不在的教義並非泛神論,神遍及各處,但各處不是神。神在樹裡,在人裡面,但這不會讓那樹和人變成神。 14世紀
43
伊克哈爾特(Meister Eckhart): 是道明會的修士,被稱爲是德國神秘派的創始者。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伊克哈爾特 伊克哈爾特(Meister Eckhart): 是道明會的修士,被稱爲是德國神秘派的創始者。 主張基督徒的目標,是要在奧秘的經歷中,與神達到本質的合一。 死後被教皇因主張泛神論而定罪。 「學習屬靈,不是藉由逃離世界,或逃避事物,或離群索居;乃是不論我們身在何處,或與任何人相處,我們必須學會內在的獨處。我們必須學會穿透事物,而在其中找到神。」 「在一切創造當中,沒有甚麼比安靜更像神了。」
44
伊克哈爾特(Meister Eckhart): 是道明會的修士,被稱爲是德國神秘派的創始者。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伊克哈爾特 伊克哈爾特(Meister Eckhart): 是道明會的修士,被稱爲是德國神秘派的創始者。 主張基督徒的目標,是要在奧秘的經歷中,與神達到本質的合一。 死後被教皇因主張泛神論而定罪。 「我主告訴我一個笑話。當我見祂大笑,這對我的啟發和幫助,超過讀任何經文。」 「如果你一生中所作過的唯一禱告,是『謝謝你』,這就夠了。」
45
約翰陶樂(John Tauler)和亨利蘇索(Henry Suso): 兩者都是道明會的修士,也都是伊克哈爾特的門生。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約翰陶樂 亨利蘇索 約翰陶樂(John Tauler)和亨利蘇索(Henry Suso): 兩者都是道明會的修士,也都是伊克哈爾特的門生。 他們的一些跟隨者自稱為「神之友」(Friends of God),留在教會內,但成立組織鬆散的會社,推動個人的改變和與神合一。 陶樂的講道重實用性,蘇索的講道則重感性。
46
「人因為在聖靈的學校裡,就經由謙卑學到智慧,經由饒恕學到知識,並學到如何經由安靜而說話,經由死而生。」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約翰陶樂 亨利蘇索 約翰陶樂(John Tauler): 「人因為在聖靈的學校裡,就經由謙卑學到智慧,經由饒恕學到知識,並學到如何經由安靜而說話,經由死而生。」 「一次好的默想,即使中間不時被瞌睡打斷,也遠比許多外在的宗教活動有益。」 「你若看守你的心,聆聽神的聲音,跟神學習,你在短短一個小時中從祂所學到的,將超過你花一千年從人所學到的。」
47
「受苦乃是愛的古老定律。沒有一個追求是不受苦的。沒有一個愛人者,不同時也是殉道者的。」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約翰陶樂 亨利蘇索 亨利蘇索(Henry Suso): 「受苦乃是愛的古老定律。沒有一個追求是不受苦的。沒有一個愛人者,不同時也是殉道者的。」 「我常常因發言而悔改;可我從來沒有因沉默而悔改。」 「永生神向祂的新婦懇求說:『請將我放在妳心上,如項鍊墜子那樣,貼著妳的心。』無論我們或行或立,或吃或喝,我們應當時時刻刻將『耶穌』這金墜子,掛在我們的心上。」
48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革若特 革若特(Gerhard Groot): 是荷蘭聲望最著,最受歡迎的教育家和宣道者,他創立「共同生活弟兄會」(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是一平信徒神秘派運動,該會成員遵守規條,共同生活,類似修道院,但不須立修道誓願。他們抄寫靈修書籍,注重教導工作。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 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偉人有:韋索的約翰、伊拉斯姆,及多馬肯培。
49
多馬肯培(Thomas à Kempis):
1250 1300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6 7 8 文藝復興 羅馬教皇 巴比倫被擄 大分裂 多馬肯培 多馬肯培(Thomas à Kempis): 是「共同生活弟兄會」成員,據信是《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一書的作者,該書在中世紀流行甚廣,超過其他任何著作,是教會虔誠運動所結的最高貴產物。 「講解三一神深奧的道理,對你有什麼用呢?假如你缺少謙卑的心,就不能蒙三一神的喜悅。」 「一個謙卑的農夫,在侍奉神時,將比一個驕傲的哲學家更好。因為他能不顧自己,而看重天國的道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