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0140219 宋忠玲 渔父 《楚辞》 注:《渔父》“父”通“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0140219 宋忠玲 渔父 《楚辞》 注:《渔父》“父”通“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宋忠玲 渔父 《楚辞》 注:《渔父》“父”通“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2 1.诗歌的体裁: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 两种含义: 1.诗歌的体裁: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富有楚地特色; 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 多用“兮”字。 2.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 后人也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3 正音 弹冠 (tán guān) 莞尔(wǎn) 餔(bū)其糟(zāo)而歠(chuò)其醨(lí)
渔父(fǔ)    枯槁( gǎo)     凝滞(zhì)     弹冠 (tán guān) 莞尔(wǎn)  餔(bū)其糟(zāo)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皓皓(hào) 淈(gǔ)泥    鼓枻(yì)     濯(zhuó)缨 (yīng)

4 散体赋 固定的行文格式——主客问答 赋文结构: 首——序言(叙述作赋之缘起或事情之由来) 中——正文
尾——结语(乱辞,正面发议论,寓劝戒之义) 曲终奏雅;指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彩。

5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 于)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颜色憔悴:脸色(今多指色彩)。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三闾(lǘ)大(dà)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至于:到(今指另提一件事)。 举世:全,整个。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6 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屈原的情况。 行为: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外貌: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同流合污,正直高洁,坚持理想

7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的举起。 自令放为:自令,宾语前置,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8 从文中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的隐者形象

9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汶汶:污浊的样子(玷辱)。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之:音节助词。 新:刚刚。沐:洗头。浴:洗澡。 安:怎么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汶汶:污浊的样子(玷辱)。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0 从屈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屈原怎样的处世态度?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积极抗争,至死不渝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11 莞尔:微笑的样子。鼓枻:摇摆着船桨。 沧浪:水名。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濯:洗。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遂去:遂,于是。去,离开。复:再。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2 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表现渔父隐者超然物外的风格 使全文获得了一种悠远的情韵

13 1.渔父所唱的歌曲中的“水清”“水浊”怎么理解呢?
世道的清明和黑暗 2.从中可以看出渔父什么样的处世态度?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顺应自然,不偏执僵化,超越外物,淡泊宁静的性格

14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文本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处于现实与理想的龃龉(jǔ yǔ)之中的两难心理,并逐渐凝成了治乱之世、达穷之间、进退出入的处世原则。

15 屈原毅然赴死的结局让很多人很遗憾,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你更欣赏谁的选择? 

16 课文背景 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处在动荡混乱的战国时期,当时楚国是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楚国却在战国中晚期日渐衰微。屈原胸怀“美政”理想,试图挽救国家危亡。然而他的忠直磊落,锐意改革,触动了楚国守旧贵族的利益,终因奸佞小人的谗害,被疏远离职,以至流放。面对国家覆亡无日,自己又惨遭流放的恶劣政治环境,屈原内心非常痛苦矛盾,最终在楚国败亡之后投江殉国。

17 理想和尊严 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社会大任

18 总结 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人生的选择很多,有尊严、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全体齐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淡然与豁达,悲壮与伟大!

19 “渔父”身份之谜 1.真有其人,是为遁世高人。 看清了世间纷扰的老人,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却又洁身自好、逍遥自由。
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同样坚守自己的处事原则,绝不会同流合污。

20 2.假设问答以寄意,一种叙事策略,以人物的自我分裂来折射社会危机的心理压迫,都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实有人物。
《渔父》展示了屈原由困惑、矛盾到坚定的心灵历程,是诗人痛苦而崇高的灵魂的自传。我们过多称道的是高洁孤傲、刚正不阿、九死不悔的屈原,而往往忽略了那个曾经有过犹豫、彷徨、退让想法的屈原。屈原的形象中“分裂”出了一个“渔父”,并不是为了反衬屈原,而恰恰是为了补充屈原的形象。有了渔父的补充,屈原的形象才显得真实可信。

21 渔父文化 “渔父”文化的最早源头,大约是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成型则在《庄子》和《楚辞》那里。《庄子》、《楚辞》皆有《渔父》篇。两篇同名的一文、一赋皆出现在战国时期,它们都塑造了一个超俗高人、悟道哲人的渔父形象。两篇《渔父》尽管表达的思想不尽相同,但都借渔父形象表现了一种批判的、超越的、趋道的思想,渔父是清醒者、探索者也是启蒙者。 两篇《渔父》塑造的“渔父”,开创了中国“渔父”文化。

22 唐·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宋·苏东坡的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元·白朴的“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明·杨慎“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渔父已成为后世许多失意文人歌咏羡慕的对象。

23 作业: 1.课后读一下《庄子·渔父》,探究渔父形象源头; 2.阅读屈原《卜居》,结合学过的《离骚》,加深对屈原的印象,提升文学素养。

24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5 提 问 讨 论


Download ppt "10140219 宋忠玲 渔父 《楚辞》 注:《渔父》“父”通“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