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欢迎您参加 “通信线路工程”课程学习 主讲人:李立高,2018.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欢迎您参加 “通信线路工程”课程学习 主讲人:李立高,201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欢迎您参加 “通信线路工程”课程学习 主讲人:李立高,2018

2 主讲人介绍 李立高,1989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专业方向: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公开出版发行通信专业书籍7本,是《通信线路工程》主编。

3 第3章 智能综合布线 3.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3.2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介质 3.3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线缆连接器和线槽
第3章 智能综合布线 3.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3.2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介质 3.3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线缆连接器和线槽 3.4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测试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实训内容

4 3. 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3. 1. 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及其与智能建筑的关系 1
3.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及其与智能建筑的关系   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原邮电部于1997年9月发布的YD/T 926.1—1997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一部分:总规范》中,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如下:   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即使用户尚未确定具体的应用系统,也可进行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综合布线系统中不包括应用的各种设备。

5   那么,什么是智能综合布线系统?我们认为,满足智能化建筑信息传输要求的布线系统就是智能综合布线系统。 通常我们所说的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而不是智能综合布线系统。

6   2. 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一个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例如航空港、火车站、江海客货运港区和智能化居住小区等房屋建筑。

7   智能化建筑的基本功能主要由3大部分构成,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3个自动化通常称为“3A”,它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突出某项功能,以提高建筑等级和工程造价,提出了防火自动化(FA)和信息管理自动化(MA),形成了“5A”智能化建筑。甚至有的房产开发商又提出保安自动化(SA),出现了“6A”智能化建筑,甚至还有提出“8A”、“9A”的。但从国际惯例来看,FA和SA等均放在BA中,MA已包含在CA内,因此通常只采用“3A”的提法,所以我们说具有“3A”功能的建筑就是智能化建筑。

8   3. 智能化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由于智能化建筑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自动控制等多种高新科技之大成,因此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的内容极为广泛。作为智能化建筑中神经系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之一,不应将智能化建筑和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等同,否则容易引起误解。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内和其他设施一样,都是附属于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为智能化建筑的主人或用户服务。虽然综合布线系统和房屋建筑彼此结合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但要看到它们是不同类型和工程性质的建设项目。它们从规划、设计直到施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9   (1) 综合布线系统是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时,主要是看综合布线系统的配线能力,如设备配置是否成套,技术功能是否完善,网络分布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优良,这些都是决定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智能化建筑能否为用户更好地服务,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0   (2) 综合布线系统使智能化建筑充分发挥智能化效能,它是智能化建筑中必备的基础设施。综合布线系统把智能化建筑内的通信、计算机和各种设备及设施,在一定的条件下纳入综合布线系统,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配套的整体,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要求。由于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各种设施的当前需要和今后发展,具有兼容性、可靠性、使用灵活性和管理科学性等特点,因此它是智能化建筑能够保证优质高效服务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智能化建筑中如果没有综合布线系统,各种设施和设备因无信息传输媒质连接而无法相互联系、正常运行,智能化也难以实现。只有在建筑物中配备了综合布线系统,才有实现智能化的可能性。

11   (3) 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智能化建筑今后发展的需要。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较长,大都在几十年以上,甚至近百年。在规划和设计新的建筑时,应考虑如何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客观发展需要,因此,新建的高层或重要的智能化建筑,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今后发展等各种因素,积极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对于近期不拟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应在工程中考虑今后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的可能性,在主要部位、通道或路由等关键地方,适当预留房间(或空间)、洞孔和线槽,以便今后安装综合布线系统时,避免打洞穿孔或拆卸地板及吊顶等装置,有利于扩建和改建。

12   4. 综合布线系统的功能   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 传输模拟与数字的语音;   (2) 传输数据;   (3) 传输传真、图形、图像资料;   (4) 传输电视会议与安全监视系统的信息;   (5) 传输建筑物安全报警与空调控制系统的信息。

13   5.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1) 综合性、兼容性好。传统的专业布线方式需要使用不同的电缆、电线、接续设备和其他器材,它们的技术性能差别极大,难以互相通用,彼此不能兼容。而综合布线系统具有综合所有系统和互相兼容的特点,采用光缆或高质量的布线部件和连接硬件,能满足不同生产厂家终端设备传输信号的需要。   (2) 灵活性、适应性强。在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何信息点都能连接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当设备数量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只需采用简单的插接工序,实用、方便,其灵活性、适应性强,且节省工程投资。

14   (3) 易于扩建、维护和管理。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一般采用星型结构,各条线路自成独立系统,在改建或扩建时互相不会影响。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布线部件采用积木式的标准件和模块化设计。因此,部件容易更换,便于排除障碍,且采用集中管理方式,有利于分析、检查、测试和维修,节约维护费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4) 技术经济合理。综合布线系统各个部分都采用高质量材料和标准化部件,并按照标准施工和严格检测,保证系统技术性能优良可靠,满足目前和今后的通信需要,且在维护管理中减少维修工作,节省管理费用。采用综合布线系统虽然初次投资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是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的。

15   6. 综合布线系统的范围   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 926)中规定综合布线的适用范围是:跨越距离不超过3000 m、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00 × 105 m2的布线区域,其人数为50人~5万人。如布线区域超出上述范围时可参照使用。   上述范围是从基建工程管理的要求考虑的,与今后的业务管理和维护职责等的划分范围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综合布线系统的具体范围应根据网络结构、设备布置和维护办法等因素来灵活划分。

16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通常,综合布线系统划分为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6个独立的子系统,即通常所说的“一间、二区、三系统”,如图3-1所示。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层次如图3-2所示。

17 图3-1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18 图3-2 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层次

19   1.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一个安装放置公共通信装置的场所,是通信设施、配线设备的所在地,也是线路管理的集中点。设备间子系统将各种公共设备如计算机主机(HOST)、数字程控交换机(如PBX)、各种控制系统等与主配线架连接起来。设备间可以和计算机主机房设计在一起,也可以分开。   选择设备间的位置时,要注意工作环境是否通风、干燥,温度是否合理。比如多数地下室都比较潮湿,就不适宜作设备间。但是设备间也不宜过高,这会造成布线困难和资源浪费(如走回头线等)。

20   2. 管理区子系统   管理区子系统也称做管理子系统,一般在每层楼都应设计一个管理间或配线间。其主要功能是对本层楼所有的信息点实现配线管理及功能变换,以及连接本层楼的水平子系统和干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其主要设备是配线架、跳线、交换机或集线器、理线器、机柜等。   管理区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固定区域,而是一个由分布在各个不同地方的管理器件来完成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的系统,所以通常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楼层管理子系统、设备间管理子系统等。

21   3.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就是用户最终的办公区域,是由终端设备至信息插座的连接器件组成的,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或适配器以及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

22   4. 水平干线子系统   水平干线子系统也称做水平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插座和楼层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其设计范围是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一直到楼层管理间子系统的配线架,结构一般为星型结构。

23   5. 垂直干线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干线分为垂直干线和群间干线两种。垂直干线子系统负责从楼层管理间子系统到设备间子系统的连接,它实际上负责从主交换机到分交换机之间的布线,提供各楼层管理间、设备间和引入口(由电信端局提供的网络设施的一部分)设施之间的互连。

24   6. 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将一个建筑物的线缆延伸到另外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实际上主要就是群间干线,它包括建筑物间的主干布线以及建筑物中的引入口设施。建筑群子系统除了需在某个建筑物内建立一个主设备室外,一般还应在其他建筑物内部配一个中间设备室,在选择引入口设备安装地点的时候应靠近设备室。建筑群子系统所需要的硬件主要包括:导线、电缆、光缆以及防止电缆上的脉冲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装置等。

25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概述   1.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的网络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最常用的是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1) 单幢智能化建筑内部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结构   单幢智能化建筑内部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结构如图3-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采用的是两级星型结构。

26 图3-3 两级星型网络结构

27   2) 多幢智能化建筑构成小区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结构   (1) 多级有迂回路由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多幢智能化建筑组成的智能化小区,其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规模较大,网络结构复杂,除在智能化小区内某幢智能化建筑中设有CD外,其他每幢智能化建筑中还分别设有BD。为了使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结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且能适应今后多种应用系统的使用要求,可以在两个层次的配线架(如BD或FD)之间用电缆或光缆连接,构成多级有迂回路由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4所示。

28 图3-4 多级有迂回路由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29   (2) 分散和集中结合的连接方式。在智能化小区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通信传输安全可靠,可以考虑增加冗余度,综合布线系统采取分集连接方法,即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连接方式,如图3-5所示。

30  图3-5 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连接方式

31   从图3-5中可以看出,引入智能化小区的通信线路(电缆或光缆)设有两条路由,分别连接到智能化小区内两幢智能化建筑各自的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与建筑物配线架相连接,用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电缆或光缆连接到各自管辖的楼层配线架。根据网络结构和实际需要,可以在建筑物配线架之间(BD1—BD2)或楼层配线架之间(FD1—FD2)采用电缆或光缆互相连接,形成类似网状网的形状。这种网络结构对于防止火灾等灾害或公用通信网线路障碍发生的通信中断事故具有保障作用。

32   2. 设计等级   根据2000年8月1日开始执行的国标GBT/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综合布线工程分为3种不同的布线系统设计等级,即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和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   1)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布线方案,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较低的场合,主要以铜芯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

33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配置:   (1) 每个工作区有1个信息插座;   (2)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线(如普通5类线);   (3) 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4) 每个工作区在干线电缆中至少占有2对双绞线。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特点有:支持所有语音和数据传输;便于维护管理;支持众多厂家的产品设备和特殊信息的传输。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能够支持语音或综合型语音/数据产品,并能够全面过渡到数据的异步传输或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

34   2)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主要以铜芯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它不仅支持语音和数据的应用,而且支持图像、影像、影视、视频会议等。另外,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还能为增加的功能提供发展的余地,并能利用接线板进行管理。

35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配置为:   (1) 每个工作区有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   (2)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双绞线(如2条普通5类线);   (3) 采用插接式交接硬件;   (4) 每个工作区在干线电缆中至少占有3对双绞线。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特点有:每个工作区有2个信息插座,灵活方便,功能齐全;任何一个插座都可以提供语音和高速数据传输;便于管理与维护;支持各种标准设备的接入和使用。

36   3)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一般用双绞线和光缆混合布线作为传输介质。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配置为:   (1) 干线或水平干线子系统中配置62.5 μm光纤;   (2) 每个工作区在干线电缆中占有4对双绞线;   (3) 每个工作区配有2个以上信息插座。

37   3. 综合布线系统中各段电缆的最大长度   综合布线全系统网络结构中,若采用铜线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则各段线缆传输最大长度必须符合图3-6中所示的要求。这是网络传输特性或叫网络游戏规则为保证通信质量所确定的。图3-6中的A、B、C、D、E、F、G表示相关段落线缆或跳线的长度。若采用通信光缆作为传输介质,则不受此限制。

38 图3-6 综合布线系统中各段电缆的最大长度

39 在图3-6中,各段电缆的长度规定如下: ① A + B + E≤10 m; ② C、D≤20 m; ③ F、G≤30 m。

40   4. 综合布线系统中各子系统设计概述   1) 设备间的设计   设备间是综合布线系统的关键部分,因为它是外界引入(包括公用通信网或建筑群间主干布线)和楼内布线的交汇点。因此,确定设备间的位置极为重要。此外,其工艺要求和内部布置也是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1   (1) 设备间的理想位置应设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主干线路的中间,一般常放在建筑物的一、二层,并尽量靠近通信线路引入房屋建筑的入口位置,以便与屋内外各种通信设备、网络接口及装置连接。通信线路的引入端和设备及网络接口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5 m。此外,设备间应邻近电梯间,以便装运笨重设备。同时,应注意电梯内的面积大小、净空高度以及电梯载重的限制。   设备间一般装有电话、数据终端、计算机等系统的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并有各系统公用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进线接续设备,同时还是网络集中控制、维护管理和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在特殊情况下,电话交换系统和计算机主机也可分别设置,但应考虑连接通信网络方便和有利于综合布线系统的使用管理。程控用户交换机和计算机主机的机房离设备间不宜太远,这样有利于缩短线缆长度和保证传输质量。

42   设备间的位置应选择在环境安全、干燥通风、清洁明亮且便于维护管理的地方。设备间的上面或附近不应有渗漏水源,不应存放易腐蚀、易燃、易爆物品,还要远离电磁干 扰源。   设备间的位置应便于安装接地装置,根据房屋建筑的具体条件和通信网络的技术要求,按照接地标准选用切实有效的接地方式。

43   (2) 设备间的大小应根据智能化建筑的建设规模、采用的各种不同系统、安装设备的数量、网络结构要求以及今后发展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设备间内应能安装所有设备,并有足够的施工和维护空间。   (3) 设备间是装设备的专用房间,所装设备对于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内部装修和安装工艺必须注意:    设备间应有良好的气温条件,以保证安装设备和维护人员能够正常工作;要求室温应保持在10℃~27℃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

44    设备间应按防火标准安装相应的防火报警装置,使用防火防盗门;墙壁不允许采用易燃材料;应有至少能耐火1h的防火墙;地面、楼板和天花板均应涂刷防火涂料;所有穿放线缆的管材、洞孔及线槽都应采用防火材料堵严密封。    设备间安装用户电话交换机和计算机主机时,其安装工艺应分别按设备的工艺要求标准设计。两者要求如有不同,则以较高的工艺要求为准。设备间的装修标准应满足通信机房的工艺要求,如采用活动地板时,要具有抗静电性能。

45 (4) 设备间内应防止有害气体侵入,并有良好的防尘措施。 (5) 设备间必须保证其净高(吊顶到地板之间)不小于2
  (4) 设备间内应防止有害气体侵入,并有良好的防尘措施。   (5) 设备间必须保证其净高(吊顶到地板之间)不小于2.55 m(无障碍空间),以便安装的设备进入。门的大小应能保证设备搬运和人员通行,要求门的高度应大于2.1 m;门宽应大于0.9 m。地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应大于5000 kN/m2。   (6) 设备间设一般照明,按照规定,水平工作面距地面高度0.8 m处、垂直工作面距地面高度1.4 m处被照面的最低照度标准应为150 lx。

46   2) 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   工作区子系统是一个从信息插座延伸至终端设备的区域。工作区布线要求相对简单,这样就容易移动、添加和变更设备。该子系统包括水平配线系统的信息插座、连接信息插座和终端设备的跳线以及适配器等。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件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话机终端部分。在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中,工作区一般用服务区(coverage are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

47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常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其中,一部电话机或一台计算机终端设备的服务面积可按5~10 m2米设置,也可按用户要求设置。   工作区可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微型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及控制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48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 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进行两项服务时,应用“Y”型适配器。   (3) 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应采用适配器。   (4)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应采用适配器。   (5) 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49   确定工作区信息插座的数量和类型时,应根据楼层平面图计算每层楼布线面积,并估算I/O插座数量,一般设计两种平面图供用户选择:基本型设计出每9 m2一个I/O插座的平面图;增强型或综合型设计出两个I/O插座的平面图。   确定I/O插座的类型。I/O插座分为嵌入式和表面安装式两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插座来满足不同的需要。通常新建筑物采用嵌入式的I/O插座;而现有的建筑物采用表面安装式的I/O插座。

50   3) 管理区子系统的设计   综合布线时,应该考虑在每一楼层都设立一个管理间来管理该层的信息点,尽量不要几层共享一个管理间子系统。   管理间中主要放置集线器、交换机、配线架、语音点集线面板等网络连接及管理设备。管理间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使得管理员能够灵活地重新安排和调度路由,以实现对综合布线系统的有效管理。   通过在配线连接硬件区域调整交接方式,就可以管理整个应用系统终端设备。通常的管理交接方式有如下几种。

51   (1) 单点管理单交连,如图3-7所示。 图3-7 单点管理单交连

52   (2) 单点管理双交连,如图3-8所示。   (3) 双点管理双交连,如图3-9所示。   (4) 双点管理3交连,如图3-10所示。   (5) 双点管理4交连,如图3-11所示。

53 图3-8 单点管理双交连

54 图3-9 双点管理双交连

55  图3-10 双点管理3交连

56 图3-11 双点管理4交连

57   4)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水平布线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分支部分,具有点多、面广等特点。它由IO至FD之间的线缆组成。水平布线子系统设计范围较分散,遍及整个智能化建筑的每一个楼层,且与房屋建筑和管槽系统有密切关系,在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都为星型结构,它以楼层配线架为主节点,各个通信引出端为分节点,二者之间采取独立的线路相互连接,形成以FD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星型线路网状态。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线路长度较短,有利于保证传输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易于维护管理。

58   (2)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设备主要是楼层配线架和通信引出端。选用楼层配线架的容量时,应根据该楼层目前用户信息点的需要和今后可能发展的数量来决定。此外,还应考虑设备间预留适当空间,以便今后扩建时安装连接部件。   (3)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规定,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线缆最大长度为90 m。在一般情况下,水平电缆推荐采用特性阻抗为100 Ω的对称电缆,必要时允许采用150 Ω的对称电缆,不允许采用120 Ω的对称电缆。当采用高速率传输系统或传输电视图像信息时,宜采用光缆。建议采用62.5 μm/125 μm多模光纤光缆,必要时也可采用50 μm/125 μm多模光纤光缆或单模光纤光缆。在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对称电缆是否采用屏蔽结构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来决定。

59   5)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中枢部分,它除了本身网络的通信线缆(由BD至各个FD之间互相连接的线缆)外,还包括上升管路或电缆竖井。因此,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工程范围应由设备间和主干布线两部分组成。   (1) 智能化建筑主干布线子系统中设置的上升管路数量是根据工程建设规模、服务和管辖楼层的范围、用户信息需求点的分布密度等因素确定的。

60   建筑物为塔楼或楼层面积不大,其楼层的总长度和总宽度均不大于60 m且用户信息点较多时,应采用单个上升主干布线子系统。用户信息点分布不密集时,可放宽为75 m,宜设单个上升主干布线子系统。当智能化建筑是由几个不同功能的分区组成的或楼层面积较大(如楼层的总长度和总宽度均超过60 m甚至达到75 m),要考虑设置两个或多个上升主干布线子系统。系统有较合理的覆盖范围和管辖区域,能够提高服务水平,保证通信质量,降低工程费用,且有利于维护检修。如因楼层分区平面布置或建筑结构的限制(如楼层的层高不一)或其他因素不能使上升部分上、下对齐时,应采用相应的预埋管路相连接,或用分支电缆将干线交接间相互连接成上、下贯通的整体。

61   (2)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上升(垂直)主干路由位置和管理区域应力求使干线电缆的长度最短、路由最安全、网络结构符合要求,以满足用户信息点和线缆分布的需要。因此,主干路由应选在该管辖区域的中间。   (3) 干线子系统中的主干线路总容量的确定,应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中的规定进行估计、推算,并适当考虑今后的发展余地。

62   (4) 干线子系统的主干线路网络拓扑结构与智能化建筑的使用性质、信息传送的控制方式等有关。此外,节点的连接方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目前,最常用的是星型或派生出来的树状星型结构。如采用其他网络型式时,可以在以下节点(即配线架CD、BD和FD)上进行连接构成。在实际工作中,除可单独采用一种网络结构外,也可将两种或多种网络拓扑结构有机结合,形成混合结构。

63   (5) 主干线路的连接方法(包括干线交接间与二级交接间的连接)目前有点对点端连接、分支连接和混合连接3种。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和设备配置情况这3种连接既可单独采用也可混合使用。   ① 点对点端连接:此种连接只用一根电缆独立供应一个楼层,其双绞线对数或光纤芯数应能满足该楼层全部用户信息点的需要。这种连接的主要优点是主干路路由上采用容量小、重量轻的电缆单独供线,没有配线的接续设备介入,发生故障时容易判断和测试,有利于维护管理,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相连方法。缺点是电缆条数多、工程造价增加、占用于线通道空间较大,且因各个楼层电缆容量不同,安装固定的方法和器材不一而影响美观。

64   ② 分支连接:采用一根容量较大的电缆,通过接续设备分成若干根容量较小的电缆分别连到各个楼层。这种连接的主要优点是干线通道中的电缆条数少、节省通道空间,有时比点对点端连接方法工程费用少。缺点是电缆容量过于集中,如电缆发生故障,波及范围较大,且由于电缆分支经过接续设备,在判断检测和分隔检修时增加了困难和维护费用。

65   ③ 混合连接:这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连接方法(一般有二级交接间)。通常采用端接与连接电缆混合使用的连接,由于增加了连接节点,在选用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再确定。   在一般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应首先选用点对点端连接方法。为了节省投资费用,也可改用分支连接方法。

66   5.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的设计   规模较大或较重要的机构,通常由几幢相邻或不相邻的房屋建筑组成,如智能化住宅小区。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是智能化建筑群内的主干传输线路,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骨干部分。   建筑群主干布线设计,应根据建筑群用户信息需求的数量、时间和具体地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在确定线缆的规格、容量、敷设的路由以及建筑方式时,务必考虑使通信传输线路建成后保持相对稳定,并能满足今后一定时期信息业务的发展需要。为此,必须遵循以下要点:

67   (1) 线路路由应尽量做到距离短、平直,并在用户信息需求点密集的楼群经过,以节省供线和工程投资。   (2) 线路路由应在较永久性的道路上敷设,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和与其他管线以及建(构)筑物之间最小净距的要求。除因地形或敷设条件限制而必须与其他管线合沟或合杆外,应与电力线路分开敷设,并有一定的间距,以保证电力线路不干扰通信线路。   (3) 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的主干线缆分支到各幢建筑物的引入段落,其建筑方式应尽量采用地下敷设。如不得已而采用架空方式(包括墙壁电缆引入方式)时,应采取隐蔽引入,引入位置宜选择在建筑物后面等不显眼的地方。

68 3.2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传输介质 双绞线和双绞对称电缆   所谓双绞线和双绞对称电缆,是指我们大家都认识的数据线缆,它们是根据线缆的结构及传输性能的不同来划分的,如图3-12和3-13所示。

69 图3-12 双绞线

70 图3-13 双绞对称电缆

71 双绞线是由两根直径一般为0. 4~0. 65 mm(常用的是0
  双绞线是由两根直径一般为0.4~0.65 mm(常用的是0.5 mm左右)的铜芯导线,按照规定的绞距互相扭绞而成的线对。扭绞的目的是使对外的电磁辐射和遭受外部的电磁干扰减少到最小。双绞线按其电气特性的不同进行分级或分类。根据相关规定,双绞线和双绞对称电缆的分类和应用范围如表3-1所示。

72 表3-1 双绞线、双绞对称电缆的分类和应用范围
表3-1 双绞线、双绞对称电缆的分类和应用范围

73 续表

74 根据我国通信行业标准,国内只生产特性阻抗为100 Ω和150 Ω的两种规格双绞线,不生产120 Ω的产品。   UTP双绞电缆是无屏蔽层的非屏蔽线缆,由于它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弹性好且价格适宜等特点,因此使用较多,甚至在传输较高速数据的链路上也有采用。但其抗外界电磁干扰的性能较差,安装时因受牵拉和弯曲,易使其均衡绞距受到破坏。同时,该种电缆在传输信息时易向外辐射泄漏,安全性较差,在党政军和金融等重要部门的工程中不宜采用。STP、FTP和SFTP(见本书的第1章)双绞电缆都是有屏蔽层的屏蔽线缆,具有防止外来电磁干扰和防止向外辐射的特性,但它们都存在重量重、体积大、价格贵且不易施工等问题,在施工安装中应完全屏蔽和正确接地,才能保证其特性效果。

75 同轴电缆   1. 同轴电缆的分类   同轴电缆按直径分可分为粗缆(AUI)和细缆(BNC);按阻抗分可分为75 Ω(RG-11)、   50 Ω(RG-11/RG-8/RG-58)、93 Ω(RG-62)电缆;按传输方式可分为宽带(300~750 MHz,模拟信号传输(FDM))和基带(数据传输,1 km内,速率可达1~2 Gb/s)传输电缆;按用途分可分为有线电视电缆、无线接入的馈线和宽带数据网络电缆等。

76   1) 基带同轴电缆   基带同轴电缆易于连接,数据信号可以直接加载到电缆上,阻抗特性均匀,电磁干扰屏蔽性很好,误码率低,适用于各种局域网络。   2) 宽带同轴电缆   使用有线电视电缆进行模拟信号传输的同轴电缆,被称为宽带同轴电缆。

77   2. 由同轴电缆构成的网络   由同轴电缆构成的网络有两种不同的构造方式,即细缆网络和粗缆网络,网络结构均为总线型。这两种网络多用于计算机网络的初期,如今已较少使用,现在的LAN多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介。   1) 细缆网络   细缆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3-14所示。

78 图3-14 细缆网络结构示意图

79 2) 粗缆网络 粗缆以太网结构示意图如图3-15所示。这个网络最麻烦的是要使用专用收发器,且其安装较复杂繁琐。
  2) 粗缆网络   粗缆以太网结构示意图如图3-15所示。这个网络最麻烦的是要使用专用收发器,且其安装较复杂繁琐。

80 图3-15 粗缆以太网结构示意图

81 图3-16 同轴电缆网络中用到的连接器件

82 图 同轴电缆的接续工具

83 3. 2. 3 通信光缆 根据我国行业标准,在综合布线系统中采用波长为0. 85 μm和1
   通信光缆   根据我国行业标准,在综合布线系统中采用波长为0.85 μm和1.31 μm的两种光纤。以多模光纤纤芯直径考虑,推荐采用62.5 μm/125 μm光纤或50 μm/125 μm两种光纤,在要求较高的场合,也可采用8.3 μm/125 μm突变型单模光纤,其中,以62.5 μm/125 μm为主,因为它具有光耦合效率较高,纤芯直径较大,接续容易,配备设备较少,同时又能满足传输要求等优点。

84   吹光纤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良好的大楼布线技术,同时也是实现光纤到桌面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种最新技术。   所谓吹光纤,即预先在建筑群中铺设特制的管道,在实际需要采用光纤进行通信时,再将光纤通过压缩空气吹入管道。   吹光纤的系统组成是:微管和微管组、气吹光纤、附件和安装设备。

85   1. 微管和微管组   吹光纤的微管有两种规格:5 mm和8 mm(外径)管。   8 mm管内径较粗,因此吹制距离较远。每一个微管组可由2、4或7根微管组成,并按应用环境分为室内及室外两类。在进行楼内或楼间光纤布线时,可先将微管在所需线路上布置但不将光纤吹入,只有当真正需要光纤通信时,才将光纤吹入微管并进行端接。8 mm微管,吹制距离在路由弯曲多的情况下超过600 m,在直线路由中可超过1000 m,垂直安装高度(由下向上)超过300 m。5 mm微管吹制距离为:在路由弯曲多的情况下超过300 m,在直线路由中可超过500 m。   在室内环境中单微管的最小弯曲半径为25 mm,可充分适应楼内布线环境的要求。

86   2. 气吹光缆的种类   气吹光缆有多模62.5 μm/125 μm、50 μm /125 μm和单模三类,本书中的图2-9就是一种,其典型结构如图3-18所示。其特点是:特别的紧密光缆结构有效防止套管回缩;不锈钢管内填充特种油膏充分保证了光缆的防水性能;光纤组装密度高、缆径小、重量轻,是气吹敷设方式的最佳选择。   每一根微管可最多容纳4根不同种类的光纤,由于光纤表面经过特别处理并且重量极轻(每芯每米0.23 g),因此吹制的灵活性极强。在吹光纤安装时,对于弯曲半径25 mm的最小弯度,最多允许有300个90°弯曲。气吹光纤表面采用特殊涂层在压缩空气进入空管时光纤可借助空气动力悬浮在空管内向前飘行。另外由于气吹光纤的内层结构与普通光纤相同,因此光纤的端接程序和设备与普通光纤一样。

87 每一根微管可最多容纳4根不同种类的光纤,由于光纤表面经过特别处理并且重量极轻(每芯每米0
  每一根微管可最多容纳4根不同种类的光纤,由于光纤表面经过特别处理并且重量极轻(每芯每米0.23 g),因此吹制的灵活性极强。在吹光纤安装时,对于弯曲半径25 mm的最小弯度,最多允许有300个90°弯曲。气吹光纤表面采用特殊涂层在压缩空气进入空管时光纤可借助空气动力悬浮在空管内向前飘行。另外由于气吹光纤的内层结构与普通光纤相同,因此光纤的端接程序和设备与普通光纤一样。

88 图3-18 气吹光缆典型结构

89 3. 附件 附件包括19英寸光纤配线架、跳线、墙上及地面光纤出线盒、用于微管间连接的陶瓷接头等。 4
  3. 附件   附件包括19英寸光纤配线架、跳线、墙上及地面光纤出线盒、用于微管间连接的陶瓷接头等。   4. 吹缆设备   两种吹缆设备实物图如图3-19所示,其各自净重量不到45 kg,便于携带。这些设备通过压缩空气将光纤吹入微管,吹制速度可达到40 m/min。

90 图3-19 两种吹缆设备

91   5. 系统的性能特点   吹光纤系统与传统光纤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敷设方式。光纤本身的衰减等指标与普通光纤并无差异,同样可采用ST、SC型接头端接,而且吹光纤系统的造价亦与普通光纤系统相差无几。   1) 分散投资成本   目前,许多用户在考虑光纤系统设计时,出于对光纤系统成本的考虑(包括相关的光缆、端接、配线架、光电转换设备以及布放难度等),不能全面采用光纤布线。在很多布线工程中只有极少数信息点采用光纤到桌面方案,这样,当后期需要增加光纤时,用户又为没有合适的敷设路由而苦恼。在吹光纤系统中,由于微管成本极低(不及光纤的十分之一),所以设计时可以尽可能多地敷设光纤微管,在以后的应用中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吹入光纤,从而分散投资成本,减轻用户负担。

92   2) 安装安全、灵活、方便   在吹光纤系统安装时,只需安装光纤外的微管,由楼外进入楼内和在层分配线架时只需用特制陶瓷接头将微管拼接即可,无需做任何端接。当所有微管连接好后,再将光纤吹入即可。由于路由上采用的是微管的物理连接,因此即使出现微管断裂也只需简单地用另一段微管替换即可,对光纤不会造成任何损坏。另外,在传统的光纤布线系统中,光缆一旦敷设,网络结构也相应固定,无法更改。而吹光纤系统则不同,它只需更改微管的物理走向和连接方式就可轻而易举地将光纤网络结构改变。

93   3) 便于网络升级换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光纤本身亦将不断发展(比如将多模换成单模)。而吹光纤的另一特点就是它既可以吹入,也可以吹出。当将来网络升级需要更换光纤类型时,用户可以将原来的光纤吹出,再将所需类型的光纤吹入,从而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94   4) 省投资,避免浪费   有数据表明,72%的用户光纤在安装之后闲置,这种情况在我国达到80%以上。特别是我国有大量的写字楼、办公楼在初期投入使用时就采用了光纤主干,然而许多租/用户目前尚无光纤需求,从而造成大量的财力浪费。对于少数用户来说,现有的光纤数量、类型和光纤网络结构又未必满足他们的需求。采用吹光纤系统,在大楼建设时只需布放微管和部分光纤,随租/用户的不断搬入,根据用户需要再将光纤吹入相应管道。当用户需要做网络修改时,还可将光纤吹出,再吹入新的光纤。

95 综合布线系统中线缆施工的基本要求   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线缆施工敷设   综合布线系统分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3部分。第一部分为屋外部分,其安装施工现场和施工环境条件与本地网通信线路基本一致。这里只介绍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包括线缆敷设和终端等内容。

96   1) 建筑物主干布线子系统的线缆施工   (1) 对于主干路由中采用的线缆规格、型号、数量、起迄段落以及安装位置,必须在施工现场对照设计文件进行重点复核,如有疑问,要及早与设计单位协商解决。对己到货的线缆也需清点和复查,并对线缆进行标识,以便敷设时对号入座。   (2) 建筑物主干线缆一般采用由建筑物的高层向低层下垂敷设,即利用线缆本身的自重向下垂放的施工方式。为了保证线缆外护层不受损伤,在敷设时,除装设滑轮和保护装置外,要求牵引线缆的拉力不宜过大,应小于线缆允许张力的80%。在牵引线缆过程中,要防止拖、蹭、刮、磨等损伤,并根据实际情况均匀设置支撑线缆的支点,施工完毕后,在各个楼层以及相隔一定间距的位置予以加固,将主干线缆绑扎牢固,以便连接。

97 (3) 主干线缆如在槽道中敷设,应平齐顺直、排列有序,尽量不重叠或交叉。线缆在槽道内每间隔1
  (3) 主干线缆如在槽道中敷设,应平齐顺直、排列有序,尽量不重叠或交叉。线缆在槽道内每间隔1.5 m应固定绑扎在支架上,以保持整齐、美观。在槽道内的线缆不得超出槽道,以免影响槽道盖盖合。   (4) 主干线缆与其他管线尽量远离,在不得已时,也必须有一定间距,以保证今后通信网络安全运行,具体见表3-2和表3-3。

98 表3-2 双绞线对称电缆与电力线路最小净距

99 表3-3 双绞线对称电缆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

100 2)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线缆施工   (1) 线缆在天花板或吊顶内一般有不装设槽道或装设槽道两种布线方法。在施工时,前者应结合现场条件确定敷设路由;后者应检查槽道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和牢固可靠。上述两种敷设线缆的情况均应采用人工牵引,单根大对数的电缆可直接牵引不需拉绳。敷设多根小对数线缆时,应组成缆束,采用拉绳牵引敷设。牵引速度要慢,不宜猛拉紧拽,以防止线缆外护套发生被磨、刮、蹭、拖等损伤。必要时在线缆路由中间和出、入口处设置保护措施或支撑装置,也可由专人负责照料。

101   (2) 线缆在墙壁内敷设均为短距离段落,当新建的智能化建筑中有预埋管槽时,这种敷设方法比较隐蔽、美观、安全、稳定。一般采用拉线牵引线缆的施工方法。如已建成的建筑物中没有暗敷管槽时,只能采用明敷线槽或将线缆直接敷设,在施工中应尽量把线缆固定在隐蔽的装饰线下或不易被碰触的地方,以保证线缆安全。

102   3) 线缆的终端和连接   Ⅰ. 配线接续设备的安装施工   (1) 线缆在设备内的路径合理、布置整齐,线缆的曲率半径符合规定,捆扎牢固、松紧适宜,不会使线缆产生应力而损坏护套。   (2) 线缆终端连接后应对配线接续等设备进行全程测试,以保证综合布线系统正常运行。

103   Ⅱ. 信息插座和其他附件的安装施工   (1) 在终端连接时,应按线缆统一色标、线对组合和排列顺序施工连接(即T568A或T568B规定)。   (2) 如采用屏蔽电缆时,要求电缆屏蔽层与连接部件终端处的屏蔽罩有稳妥可靠的接触,必须形成360°圆周的接触界面,它们之间的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 mm。   (3) 各种线缆(包括跳线)和接插件间必须接触良好、连接正确、标志清楚。跳线选用的类型和品种均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104   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光缆施工   1) 光缆敷设   (1) 按A、B端正确布放,A端朝着网络侧,光缆敷设顺序应与合理配盘相结合,充分利用光缆的盘长,以减少中间接头,防止产生任意切断光缆的现象。   (2) 主干光缆通常采用由顶层向底层垂直布放的人工牵拉敷设方式。   (3) 在建筑群主干布线系统中的光缆敷设与本地线路网的光缆敷设要求完全相同。

105   2) 光缆接续与终端   (1) 光纤接续目前采用熔接法。   (2) 光纤接续后应排列整齐、布置合理,将光纤接头固定,光纤余长盘放一致、松紧适度,无扭绞、受压现象,其光纤余留长度不应小于1.2 m。   (3) 光缆终端接头或设备的布置应合理有序,安装位置须安全稳定。   (4) 从光缆终端接头引出的尾巴光缆或单芯光缆的光纤所带的连接器,应按设计要求插入光配线架上的连接部件中。如暂时不用的连接器可不插接,但应套上塑料帽,以保证其不受污染,便于今后连接。

106   (5) 在机架或设备(如光纤接头盒)内,应对光纤和光纤接头加以保护并符合规定的曲率半径。   (6) 传输系统中的光纤跳线或光纤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或耦合器前,应用丙醇酒精棉签擦拭连接器插头和适配器内部,要求清洁干净后才能插接,插接必须紧密、牢固、可靠。   (7) 光纤终端连接处均应设有醒目的标识,其标识内容应正确无误、清楚完整(如光纤序号和用途等)。

107 3. 3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线缆连接器和线槽 3. 3. 1 网络线缆连接器 1
3.3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线缆连接器和线槽 网络线缆连接器   1. RJ45连接器   RJ45连接器是一种透明的塑料接插件,又称水晶头。它的外形与电话线的插头非常相似,但比电话线插头(RJ11)要大。RJ11插头是2线的,而RJ45连接器是8针的,图3-20所示是RJ45水晶头及与之配套的护套。   关于水晶头及网线的制作方法在本书第1章的实训内容中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图3-21是工程中常用的几种网线制作专用钳,大家在掌握第1章实训内容的过程中应学会这些常见工具的正确使用。

108 图 RJ45水晶头及与之配套的护套

109 图3-21 常用制作网线的专用钳

110 2. 同轴电缆连接器 同轴电缆连接器如图3-16所示,因为同轴电缆使用不多,在此不再赘述。
  2. 同轴电缆连接器   同轴电缆连接器如图3-16所示,因为同轴电缆使用不多,在此不再赘述。

111   3. 光纤连接器   通过光纤连接器实现的光纤连接俗称活接头,是实现光纤间稳定但并不是永久连接的无源组件,是光纤通信系统最简单的器件。   1) 光纤连接器的基本构成   多数的光纤连接器由3个部分组成:两个配合插头和一个耦合管。两个插头装进两根光纤尾端;耦合管起对准套管的作用。另外,耦合管多与法兰配合,以便于连接器的安装固定。通常我们在光交接箱中看到的一排排以一定倾斜角度安装的红色装置就是法兰,如图3-22所示。

112 图3-22 光交接箱及其中的法兰

113 2) 光纤连接器的分类 根据ITU的建议,光纤连接器可以按光纤数量、紧固方式、套管结构、光耦合、机械耦合等进行分类,如表3-4所示。

114 表3-4 ITU建议的光纤连接器分类

115   3) 常见的光纤连接器   Ⅰ.  FC型光纤连接器   FC表示固定连接(Fixed Connection),表明其外部采用金属套管加强,紧固方式为螺丝扣,目前大多采用对接端面呈球面(PC)的插针结构,使得插入损耗减少的同时,回波损耗提高,传输性能比早期的平面插针结构提高了很多,如图3-23所示。

116 图3-23 FC型光纤连接器

117 Ⅱ. SC型光纤连接器 SC是Subscriber Connector(用户接头)的缩写,是TIA/EIA-568B
  Ⅱ.  SC型光纤连接器   SC是Subscriber Connector(用户接头)的缩写,是TIA/EIA-568B.3标准中的指定连接器,有单光纤连接和双光纤连接两种,并通过彩色编码来指示光纤类型:米色代表多模,蓝色或绿色代表单模。SC型光纤连接器外壳呈矩形,外部采用塑料加强,如图3-24所示,其采用的插针与耦合套筒的结构尺寸与FC型完全相同。

118  图3-24 SC型光纤连接器

119   Ⅲ.  ST型光纤连接器   ST型光纤连接器是最常用的连接器,其中心是一个陶瓷套管,外壳呈圆形,所采用的插针与耦合套筒的结构尺寸也与FC型完全相同。其中,插针的端面采用PC型或APC型研磨方式,紧固方式为螺丝扣,如图3-25所示。

120  图3-25 ST型光纤连接器

121   Ⅳ.  LC型光纤连接器   LC型光纤连接器是SC连接器的姐妹产品,是由朗讯公司设计的。LC是第一款真正为增加光纤设备系统的堆积密度而设计的耐用的小型化连接器。LC与小型的SC连接器较为相似,能将堆积密度提高50%,在电信交换环境中,对连接器密度要求非常严格,LC具有很大的优势。LC连接器能非常轻松地配置在加密的双工设置上,并具有与普通RJ45连接头相似的锁定夹。由于小型化光传输接收装备的广泛使用,LC连接器非常受用户欢迎。   LC型光纤连接器采用操作方便的模块化插孔(RJ)闩锁机理制成,是单模光纤的主流连接器,如图3-26所示。

122  图3-26 LC型光纤连接器

123   Ⅴ.  SMA连接器   SMA连接器外观与ST连接器一样,所不同的是其外壳连接采用螺纹连接,这样连接更为紧密,主要用于有强烈震动的地方,如采矿设备、作战武器、潜艇等,如图3-27所示。

124 图3-27 SMA光纤连接器

125   Ⅵ.  MU型光纤连接器   MU型光纤连接器和LC型连接器一样,其主要优势在于能实现单芯光纤的高密度安装,节省安装空间和费用。它分为A、B、SR等多个系列,图3-28就是其中的两种。

126 图3-28 两种MU型光纤连接器

127   4) 光纤的连接技术   Ⅰ. 熔接方式   光纤熔接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连接方式,相对而言,熔接是成功率和连接质量较高的方式。但也应该注意到,熔接后的接头比较容易受损,是发生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对设备的维护操作是必须的,因此它的安全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熔接可以得到较小的连接损耗,一般在0.2 dB(多模)以下。但是回波损耗是不容易控制的,同时在光纤熔接过程中,影响熔接质量的外界因素很多,如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风力、灰尘等)、操作的熟练程度(包括光纤端面的制备、电极棒的老化程度)、光纤的匹配性(包括光纤、尾纤类型匹配、光纤厂商匹配)等。如果采用目前国内还使用不多的MTP等多芯带状光纤连接器,带状光纤熔接机则更无法避免熔接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光纤损耗过大的问题。而且,经验告诉我们,熔接的真实损耗值必须通过测试才能得出,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或不达标,要重新将其挑选出再进行返工。在网络已经使用后,如果网络机柜或终端需要移动位置时,必须中断光纤链路,在新的位置上重新熔接等。所有以上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让我们在熔接时付出很多的劳动并加倍小心光纤的安全。

128   Ⅱ. 冷接或现场磨接光纤连接器的方式   现场研磨与工厂生产制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工厂专用研磨机器采用的是由粗到精的五道研磨工艺,而现场采用的是无法调整压力、无法保持一致的手工研磨。也许在以往传统的低速网络中,即使出现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超标、连接不稳定等情况,可能对于网络应用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光纤有足够的富裕量消化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但是,在现今性能越来越高的网络中,很多指标和参数都是极为敏感的,因为链路达不到设计要求,让设计者或施工者伤透脑筋,会发生损耗超出网络设计的要求、测试无法通过等情况。

129   Ⅲ. 预连接光缆与预连接方式   为了解决光纤连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设计、施工、维护和使用更加可靠和稳定、系统的变更更加易于操作,德国罗森伯格公司研发了预连接技术(Preconnect),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可以选择两端预先端接连接器的PE或LSZH的室内或室外光缆。   预连接光缆采用专用分支部件,将光缆中的裸光纤在输出端变为可以抗拉、抗压的Φ3.0或Φ2.0光缆,它最大限度地消除光纤网络设计、施工和使用中各种不定因素可能对光纤链路造成的损伤或安全影响,充分保证系统安全,满足设计要求。

130   预连接技术采用光纤直通方式,即光纤无连接点。依据客户的要求,所有的技术指标遵守IEC、TIA及相关的标准,技术指标远远超越现场磨接的连接器。同时,光缆结构也不同于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室内软光缆,它的结构是2芯到144芯的中心束管式或多束管层绞式室内或室外光缆,充油结构也保证了光缆的环境和阻水特性。在光缆输出部分,没有熔接或其他机械连接方式,消除了因为存在接点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用户拿到的是测试指标规定的、无任何可能附加因素的光缆产品,使网络的设计或施工变得更加易于控制。

131   另外,由于预连接采用特殊的光缆分支组件,采用插拔式结构可以将光缆牢固固定在专用机架上,保证50 kg的拉力配线箱不变形,同时,矩形的卡接口可以防止光缆使用过程中的应力释放,使两端连接器之间的光纤链路始终处于游离、松弛状态,避免因为光缆外皮受到挤压、拉伸或扭转而影响光纤的性能,最大限度保证光纤网络和业主投资的安全性。   从上述的结构特性我们可以看出,预安装所用的光纤连接器类型是可变的,主要依据设计和客户的需求而定。

132   安装时采用安装保护管,它的作用是保证光缆在管道或桥架中安放时能承受的强度不超过要求,同时密封的结构保证在安装过程中的防尘、防水性能,因此它的安装不会对光纤、光缆造成任何损伤。   预连接方式的优势还体现在网络的改善和升级上。网络的应用日新月异必然会造成网络的变更、修正等,但是由于过去采用的连接方式的特点,很多情况下客户会因为工程过于复杂而作罢,最后可能会使机房扩容后结构不合理,使用和维护变得复杂和烦琐,而预连接光缆的插拔使用方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假如发生网络终端移动或路径更改,那么客户只需选择合适的时间将预连接光缆从机架上拔出,再将光缆分支器重新卡接固定在新位置的机架上就可以了,全部过程仅需数十分钟。

133 预连接光缆和预连接方式的几个特点如下:   (1) 保护业主投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连接光缆必须订制,对集成商和实际现场勘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的在于充分保护业主对项目的控制权和产品的知情权,避免材料浪费和项目投资的风险。   (2) 比较经济。熔接过程需要机器、耗材、时间和人员等,从总体上看,预连接方式没有增加额外的成本。   (3) 操作简便,易于安装,节约安装时间,按照需要即插即用。

134   (4) 已经完成损耗测试,质量稳定,使用可靠。预连接光缆是工厂100%测试的,而安装过程没有附加其他产品,现场测试简单。   (5) 光纤链路保护充分,没有熔接点和裸光纤暴露在空气中,不会有老化、接头断裂等忧虑。   (6) 维护方便、安全。预连接光缆的分支器的机械性能非常出色,维护或操作过程不会影响光纤的正常使用。   (7) 可以重新安装和移动。预连接光缆的分支器可以快速和安全地插拔和移动,根据需要可重新安装。

135 配线架   1. 配线架在综合布线中所起的作用   配线架作为综合布线系统的核心产品,起着传输信号的灵活转接、灵活分配以及综合统一管理的作用。综合布线系统的最大特性就是利用同一接口和同一种传输介质让各种不同信息在上面传输,而这一特性主要是通过连接不同信息的配线架之间的跳接来完成的。   随着布线技术的不断进步,配线架自身也在沿着高密度、易管理和易安装的方向发展。

136   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深入,高端口密度成为很多网络设备发展的一个方向。这就需要在机架中支持尽可能多的端口。为了满足这一需要,高端口密度的配线架也就诞生了。24端口、48端口甚至96端口的配线架已经并不稀罕,并且配线架也越来越薄。   为了提高端口密度,将配线架设计成具有一定斜角的结构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机柜的深度,因为在长度固定的情况下,直线型的配线架(平角)显然没有“拐个弯”的配线架能够提供的端口多。并且,斜角设计可以在机架中实现正确的跳线弯曲半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平管理需求,为高密度应用提供了更好的空间。

137   2. 常用配线架   1) 双绞线配线架   Ⅰ.  110配线架   (1)  110鱼骨架式配线架。上世纪80年代末,综合布线系统刚进入中国,当时的信息传输速率很低,配线系统主要采用110鱼骨架式配线架,主要分为50对、100对、300对、900对壁挂式几种,而且从主设备间的主配线架到各分配线间的分配线架,全部采用此种配线架,如图3-29所示。

138 图 鱼骨架式配线架

139   (2)  19英寸RJ45口110配线架。随着网络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布线系统出现了5类(100MHz)产品,网络接口也逐渐向RJ45统一。用于端接传输数据线缆的配线架采用19英寸RJ45口110配线架。此种配线架背面进线采用110端接方式,正面全部为RJ45口,用于跳接配线,它主要分为24口、36口、48口、96口几种,全部为19英寸机架/机柜式安装。其优点是体积小,密度高,端接较简单且可以重复端接,主要用于4对双绞线的端接,有屏蔽产品。其缺点是由于进线线缆在配线架背面端接,而出线的跳接管理在配线架正面完成,所以维护管理较麻烦; 由于端口相对固定,无论要管理的桌面信息口数是多少,必须按24和36的端口倍数来配置,造成了配线端口的空置和浪费,也不灵活;另外,价格相对110鱼骨架式配线架较贵。19英寸RJ45口110配线架如图3-30所示。

140  图 英寸RJ45口110配线架

141   Ⅱ. 多媒体配线架   千兆/万兆以太网技术的涌现,超5类(100 MHz)、6类(250 MHz)布线系统的推出,以及使用者对网络系统的应用提出多种需求,如内网(屏蔽)、外网(非屏蔽)、语音、光纤到桌面等,较多功能信息端口的灵活管理,对配线系统的多元化、灵活性、可扩展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2   施耐德电气等一些布线厂商推出的多媒体配线架,适应了现代网络通信应用对配线系统的要求。此种配线架摒弃了以往固定RJ45口式110配线架端口固定无法更改的缺点,它本身为标准19英寸宽1U高的空配线板,在其上可以任意配置超5类、6类、7类,语音、光纤和屏蔽/非屏蔽布线产品。1U高最多可以配置24个数据铜缆或光纤端口,以及48个语音端口,充分体现了配线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对升级和扩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其采用独立模块化配置,配线架上的每一个端口与桌面的信息端口一一对应,因此在配置配线架时无需按24或36的端口倍数来配置,从而也不会造成配线端口的空置和浪费。另外,此种配线架的安装、维护、管理都在正面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同时,可以在同一配线板上配置屏蔽和非屏蔽系统,是它区别于老式配线架的另一大特色。多媒体配线架如图3-31所示。

143 图3-31 多媒体配线架

144   Ⅲ.  IDC语音配线架   随着模拟电话系统逐渐被新的数字通信系统所取代,如最新的VoIP技术等,再加上4芯电话的普及,使得语音配线系统也发生了变化。   以施耐德电气为首的部分布线厂商相继推出了RJ45口的IDC语音配线架,其背面采用IDC方式端接语音多对数线缆,前面采用RJ45口来进行配线管理。相对于110鱼骨配线架来说,它具有端接简便,可重复端接,安装维护成本低,RJ45口配线简单、快速,配线架整体外观整洁的优势,如图3-32所示。

145 图3-32 IDC语音配线架

146   Ⅳ. 端接(打线)方法   不同的配线架其端接方法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超5类模块化配线板的端接为例进行说明。 (1) 整理线缆。用带子将线缆缠绕在配线板的导入边缘上,最好是将线缆缠绕固定在垂直通道的挂架上,这可保证在线缆移动期间避免线对的变形。 (2) 从右到左穿过线缆,并按背面数字的顺序端接线缆。 (3) 切去每条线缆所需长度的外皮。

147  (4) 对应于每一组连接块,设置线缆通过末端的保持器(或用扎带扎紧),使得线对在线缆移动时不变形。 (5) 弯曲线对时,要保持合适的张力,以防毁坏单个线对。 (6) 将线对对捻正确地安置到连接块的分开点上(这对于保证线缆的传输性能很重要)。 (7) 把线对按顺序依次放到配线板背面的索引条中,从右到左的色码依次为棕、棕/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 (8) 用手指将线对轻压到索引条的夹中,用打线工具将线对压入配线模块中,并将伸出的导线头切断,然后用锥形钩清除切下的碎线头。 (9) 将标签插到配线模块中,以标示此区域。

148 图3-33 已安装好的双绞线配线架

149 2) 光纤配线架 光纤配线架主要用于光缆终端的光连接器的安装、光纤熔接、光路的调配、余纤的收容及光纤光缆的保护等。 Ⅰ
  2) 光纤配线架   光纤配线架主要用于光缆终端的光连接器的安装、光纤熔接、光路的调配、余纤的收容及光纤光缆的保护等。   Ⅰ. 光纤配线架的功能   光纤配线架作为光线缆路的终端设备拥有四项基本功能:固定功能、熔接功能、调配功能和收容功能。   Ⅱ. 光纤配线架的结构   依据结构不同,光纤配线架可分为壁挂式和机架式。   壁挂式光纤配线架可直接固定在墙体上,一般为箱体结构,适用于光缆条数和光纤芯数都较少的场所,如图3-34所示。

150  图3-34 壁挂式光纤配线架

151   机架式光纤配线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配置的配线架,光纤耦合器被直接固定在机箱上;另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用户可根据光纤的数量和规格选择相对应的模板,便于网络的调整和扩展,如图3-35所示。

152 图3-35 机架式光纤配线架

153 Ⅲ. 光纤上架方法 (1) 光纤端接的主要材料包括: ① 连接器件。 ② 套筒,黑色的用于直径3. 0 mm的光纤;银色的用于2
  Ⅲ. 光纤上架方法   (1) 光纤端接的主要材料包括:   ① 连接器件。   ② 套筒,黑色的用于直径3.0 mm的光纤;银色的用于2.4 mm的单光纤。   ③ 缓冲层光纤缆支持器(引导)。   ④ 带螺纹帽的扩展器。   ⑤ 保护帽。

154   (2) 组装标准光纤连接器的方法。   ①  ST型护套光纤现场安装方法。   a.打开材料袋,取出连接体和后罩壳。   b.转动安装平台,使安装平台打开,用所提供的安装平台底座,把安装工具固定在一张工作台上。   c.把连接体插入安装平台插孔内,释放拉簧朝上。把连接体的后壳罩向安装平台插孔推。当前防护罩全部被推入安装平台插孔后,顺时针旋转连接体1/4圈,并锁紧在此位置上,防护罩留在上面。

155   d.在连接体的后罩壳上拧紧松紧套(捏住松紧套有助于插入光纤),将后壳罩带松紧套的细端先套在光纤上,挤压套管也沿着芯线方向向前滑。   e.用剥线器从光纤末端剥去约40~50 mm外护套,护套必须剥得干净,端面成直角。   f.让纱线头离开缓冲层集中向后面,在护套末端的缓冲层上做标记。   g.在裸露的缓冲层处拿住光纤,把离光纤末端6 mm或11 mm标记处的900 μm缓冲层剥去。为了不损坏光纤,从光纤上一小段一小段剥去缓冲层,握紧护套可以防止光纤移动。

156   h.用一块沾有无水酒精的纸或布小心地擦洗裸露的光纤。   i.将纱线抹向一边,把缓冲层压在光纤切割器上。从缓冲层末端切割出7 mm光纤。用镊子取出废弃的光纤,并妥善地置于废物瓶中。   j.把切割后的光纤插入显微镜的边孔里,检查切割是否合格。把显微镜置于白色面板上,可以获得更清晰明亮的图像,还可用显微镜的底孔来检查连接体的末端套圈。   k.从连接体上取下后端防尘罩并扔掉。

157   l.检查缓冲层上的参考标记位置是否正确。把裸露的光纤小心地插入连接体内,直到感觉光纤碰到了连接体的底部为止。用固定夹子固定光纤。   m.按压安装平台的活塞,慢慢地松开活塞。   n.把连接体向前推动,并逆时针旋转连接体1/4圈,以便从安装平台上取下连接体。把连接体放入打褶工具,并使之平直。用打褶工具的第一个刻槽,在缓冲层上的“缓冲褶皱区域”打上褶皱。   o.重新把连接体插入安装平台插孔内并锁紧。把连接体逆时针旋转1/8圈,小心地剪去多余的纱线。

158   p.在纱线上滑动挤压套管,保证挤压套管紧贴在连接到连接体后端的扣环上,用打摺工具的中间那个槽给挤压套管打摺。   q.松开芯线,将光纤弄直,推后罩壳使之与前套结合。正确插入时能听到一声轻微的响声,此时可从安装平台上卸下连接体。

159   ②  SC型护套光纤器现场安装方法。   a.打开材料袋,取出连接体和后壳罩。   b.转动安装平台,使安装平台打开,用所提供的安装平台底座,把这些工具固定在一张工作台上。   c.把连接体插入安装平台内,释放拉簧朝上。把连接体的后壳罩向安装平台插孔推,当前防尘罩全部推入安装平台插孔后,顺时针旋转连接体1/4圈,并锁紧在此位置上;防尘罩留在上面。   d.将松紧套套在光纤上,挤压套管也沿着芯线方向向前滑。

160   e.用剥线器从光纤末端剥去约40~50 mm外护套,护套必须剥得干净,端面成直角。   f.将纱线头集中拢向900 μm缓冲光纤后面,在缓冲层上做第一个标记(如果光纤细于2.4 mm,在保护套末端做标记;否则在束线器上做标记);在缓冲层上做第二个标记(如果光纤细于2.4 mm,就在6 mm和17 mm处做标记;否则就在4 mm和15 mm处做标记)。   g.在裸露的缓冲层处拿住光纤,把光纤末端到第一个标记处的900 μm缓冲层剥去。为了不损坏光纤,从光纤上一小段一小段剥去缓冲层;握紧护套可以防止光纤移动。   h.用一块沾有酒精的纸或布小心地擦洗裸露的光纤。

161   i.将纱线抹向一边,把缓冲层压在光纤切割器上。从缓冲层末端切割出7 mm光纤。用镊子取出废弃的光纤,并妥善地置于废物瓶中。   j.把切割后的光纤插入显微镜的边孔里,检查切割是否合格。把显微镜置于白色面板上,可以获得更清晰明亮的图像;还可用显微镜的底孔来检查连接体的末端套圈。   k.从连接体上取下后端防尘罩并扔掉。   l.检查缓冲层上的参考标记位置是否正确。把裸露的光纤小心地插入连接体内,直到感觉光纤碰到了连接体的底部为止。

162 m. 按压安装平台的活塞,慢慢地松开活塞。 n
  m. 按压安装平台的活塞,慢慢地松开活塞。   n. 小心地从安装平台上取出连接体,以松开光纤,把打摺工具松开放置于多用工具突起处并使之平直,使打摺工具保持水平,并适当地拧紧(听到三声轻响)。把连接体装入打摺工具的第一个槽,多用工具突起指到打摺工具的柄,在缓冲层的缓冲褶皱区用力打上褶皱。   o.抓住处理工具(轻轻)拉动,使滑动部分露出约8 mm。取出处理工具并扔掉。   p. 轻轻朝连接体方向拉动纱线,并使纱线排列整齐,在纱线上滑动挤压套管,将纱线均匀地绕在连接体上,从安装平台上小心地取下连接体。   q. 抓住主体的环,使主体滑入连接体的后部直到它到达连接体的挡位。

163 线槽、桥架的规格和品种   线槽和桥架也是布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槽和桥架是布线特别是干线布线的基础,水平干线和垂直干线的绝大部分都是穿过线槽或桥架来走线的。   综合布线系统中主要使用的线槽和桥架有以下几种:   (1) 金属槽和附件;   (2)  PVC塑料槽和附件;   (3) 槽式桥架;   (4) 托盘式桥架;   (5) 梯式桥架;   (6) 组合式桥架。

164   1. 线槽的规格和品种   1) 金属槽   金属槽由槽底和槽盖组成,如图3-36所示,每根槽的一般长度为2 m,槽与槽连接时使用相应尺寸的铁板和螺丝固定。   在综合布线系统中,一般使用的金属槽的规格有100 mm × 100 mm、100 mm × 200 mm和100 mm × 300 mm等多种。

165 图3-36 金属槽道

166   2) 塑料槽   塑料槽的外形与金属槽类似,但它的品种规格更多,从型号上讲,有PVC-20系列、PVC-25系列、PVC-25F系列、PVC-30系列、PVC-40系列、PVC-40Q系列等;从规格上讲,有20 mm × 12 mm、25 mm × 12.5 mm、25 mm × 25 mm、30 mm × 15 mm、40 mm × 20 mm等。图3-37就是几种常见的PVC塑料槽。

167 图3-37 几种常见的PVC塑料槽

168   2. 桥架的规格和品种   桥架通常是固定在楼顶或墙壁上的,主要用作线缆的支撑。将水平干线线缆敷设在桥架中,装修后的天花板可以将桥架完全遮蔽,美观大方,是目前很受欢迎的布线方式。图3-38就是桥架的效果图。

169 图3-38 桥架布放后的效果图

170 1) 桥架的种类 Ⅰ. 槽式桥架 槽式桥架如图3-39所示。
  1) 桥架的种类   Ⅰ. 槽式桥架   槽式桥架如图3-39所示。

171 图3-39 槽式桥架

172   Ⅱ. 托盘式桥架   托盘式桥架如图3-40所示。 图3-40 托盘式桥架

173 Ⅲ. 梯式桥架 梯式桥架如图3-41所示。 Ⅳ. 组合式桥架 组合式桥架如图3-42所示。
  Ⅲ. 梯式桥架   梯式桥架如图3-41所示。   Ⅳ. 组合式桥架   组合式桥架如图3-42所示。

174 图3-41 梯式桥架

175 图3-42 组合式桥架

176   2) 桥架布放的技术要求   桥架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的辅助设施,它是为敷设线缆服务的,一般用于线缆路由集中且线缆条数较多的段落,必须按技术标准和规定施工。   (1) 桥架的规格尺寸、组装方式和安装位置均应符合设计规定和施工图的要求。封闭型槽道顶面距天花板下缘不应小于0.8 m,距地面高度保持2.2 m,若桥架下不是通行地段,其净高度可不小于1.8 m。安装位置的上下左右保持端正平直,偏差度尽量降低,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 mm;与地面必须垂直,其垂直度的偏差不得超过3 mm。

177   (2) 在设备间和干线交接间中,垂直安装的桥架穿越楼板的洞孔及水平安装的桥架穿越墙壁的洞孔,要求其位置配合相互适应,尺寸大小合适。在设备间内如有多条平行或垂直安装的桥架时,应注意房间内的整体布置,做到美观有序,便于线缆连接和敷设,并要求桥架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以便于施工和维护。桥架的水平度偏差每米不超过2 mm。

178   (3) 桥架与设备和机架的安装位置应互相平行或直角相交,两段直线段的桥架相接处应采用连接件连接,要求装置牢固、端正,其水平度偏差每米不超过2 mm。桥架采用吊架方式安装时,吊架与桥架要垂直,各吊装件应在同一直线上安装,间隔均匀、牢固可靠,无歪斜和晃动现象。沿墙装设的桥架,要求墙上支持铁件的位置保持水平、间隔均匀、牢固可靠,不应有起伏不平或扭曲歪斜现象。水平度偏差每米也应不大于2 mm。   (4) 为了保证金属桥架的电气连接性能良好,除要求连接必须牢固外,节与节之间也应接触良好,必要时应增设电气连接线(采用编织铜线),并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如利用桥架构成接地回路时,须测量其接头电阻,按标准规定不得大于0.33 × 10-3 Ω。

179   (5) 桥架穿越楼板或墙壁的洞孔处应加装木框保护。线缆敷设完毕后,除盖板盖严外,还应用防火涂料密封洞孔口的所有空隙,以利于防火。桥架的油漆颜色应尽量与环境色彩协调一致,并采用防火涂料。

180 3.4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测试   许多工程施工人员认为,只要综合布线合理,对工程测试就不重视或认为无关紧要,一直到了由于线缆的故障而导致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瘫痪后,才意识到测试的重要性。   实际上,随着信息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6类、7类线和光纤已开始大量应用的今天,测试尤为重要。很多在低信息速率时不太重要或者说无关紧要的参数,在高信息速率时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链路或信道的传输质量,影响工程竣工验收等。

18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测试分为验证测试与认证测试,前者是指验证布线线路是否连通的现场施工测试(比如我们经常使用“能手”来验证5类线是否连通),后者是指信道或链路的性能参数指标的测试。对于5类线来说,认证测试目前执行的标准是TSB-67。TSB-67标准的主要内容有:   (1) 定义了两种测试模型,即信道模型与链路模型;   (2) 定义了测试参数及指标容限;   (3) 现场测试仪性能及如何验证这些性能参数;   (4) 现场测试结果与实验室测试结果的比较。

182   信道是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发送输出端到接收输入端之间传送信息的通道。以狭义来定义,它是指信号的传输通道,即传输媒质,不包括两端的设备。综合布线系统的信道是有线信道,从图3-43(a)中可看出其信道不包括两端设备。   链路与信道有所不同,它在综合布线系统中是指两个接口间具有规定性能的传输通道,其范围比信道小。在链路中既不包括两端的终端设备,也不包括设备电缆(光缆)和工作区电缆(光缆)。在图3-43中可以看出链路和信道的不同范围。

183 图3-43 信道与链路

184 验证测试   电缆线路的验证测试是指测试电缆线路的基本安装情况。主要测试内容如下。   (1) 开路、短路:在施工时由于安装工具或接线技巧问题以及墙内穿线技术问题,会产生这类故障。   (2) 反接:同一对线在两端针位接反,如一端为1—2,另一端为2—1。   (3) 错对:将一对线接到另一端的另一对线上,比如一端是1—2,另一端接在3—6针上。最典型的错误就是打线时混用T568A与T568B的色标。

185   (4) 串绕:就是将原来的两对线分别拆开而后又重新组成新的线对。   (5) 同轴电缆的终端匹配器是否连接良好等。   电缆线对的反接、错对和串绕如图3-44所示。   这里要特别给大家说明一点的就是关于串绕的问题。我们从图3-44可以看出,串绕的最大特点就是破坏了线对扭绞交叉关系,破坏了交叉平衡,在高速数据信息传送时就会引起严重的近端串扰,但在低速数据传送时它几乎显现不出来(比如我们在电话的全塑电缆线对中若发现这种问题,一般无须作处理也可保证电话的正常传送),而且这种障碍的端到端连通性是好的,用简单的仪表如万用表是根本测试不出来的,只有用专用电缆测试仪(如Fluke的620/DSP4000)才能检验出来。

186 图3-44 电缆线对的反接、错对和串绕

187 认证测试   电缆的认证测试,是指电缆除了正确的连接以外,测试电缆的电气参数(例如衰减、NEXT衰减等)是否达到有关规定的指标。   1. 认证测试模型   认证测试模型即前面所叙的信道模型和链路模型,测试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者测试。   信道连接包括基本链路和安装的设备、用户和交接跨接电缆,与实物对应起来的信道模型如图3-45所示。图中的A、B、C、D、E分别代表用户端连接软线、转接电缆、水平电缆、(最大2 m的)连接跳线、楼内设备软线,它们的长度要求是max(B + C) = 90 m,max(A + D + E) = 10 m。

188 图3-45 认证测试信道模型

189 图3-46 认证测试链路模型

190   2. 认证测试参数   1) 接线图测试   接线图是一个逻辑连接测试,用来确认链路一端的每一个针与另一端相应针的连接是否正确。   2) (链路)长度测试   链路的长度可以用电子长度的测量来估算。电子长度是根据链路的传输延迟和电缆的额定传播速率值而确定的。

191   3) 衰减   信号在沿链路传输过程中的损失称为衰减。衰减随着长度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长度越长衰减也就越大,同时,频率越高,衰减也随之加大。表3-5为信道与链路的衰减限值。

192 表3-5 信道与链路的衰减限值

193   4) 近端串扰损耗   近端串扰损耗是指一条UTP链路中一个回路对另一个回路,或多个回路对另一个回路,或一个回路对多个回路之间的信号电磁耦合,是对高速率传输时性能评估的最重要指标。近端串扰越小越好,近端串扰损耗越大越好。在一条典型的四对UTP链路上测试近端串扰值,需要在每一对线之间测试,即12/36,12/45,12/78,36/45,36/78,45/78共五组数值。表3-6给出了信道与链路的近端串扰(最差线间)损耗最小值。

194 表3-6 信道与链路的近端串扰(最差线间)损耗最小值
 表3-6 信道与链路的近端串扰(最差线间)损耗最小值

195 3. 4. 3 光纤线路测试 光纤线路的测试也同样分为验证测试(比如连通性测试)和认证测试(比如衰减)两大类,其主要测试项目如下。 1
光纤线路测试   光纤线路的测试也同样分为验证测试(比如连通性测试)和认证测试(比如衰减)两大类,其主要测试项目如下。   1. 连通性测试   光纤的连通性与电缆芯线的对号一样,是对光纤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基本的测量项目之一。进行连续性测试时,通常是把红色激光、发光二极管或者其他可见光(比如手电筒)注入光纤,并在光纤的末端监视光的输出。   具体方法:在光纤一端导入光(如手电光),在光纤的另外一端看看是否有光闪。连通性测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光纤中是否存在断点。

196   2. 损耗测试   光纤的衰减主要是由光纤本身的固有吸收和散射造成的。由于衰减系数应在许多波长上进行测量,因此可选择单色仪作为光源,也可以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多模光纤的测试光源。   具体测试方法:使用一台光功率计和一个光源,先使光源和光功率计短接,调整光源的输出功率使光功率计的电平为0,保持光源的光输出功率不变,再将被测光纤接在光源和功率计之间,此时功率计的读数即为被测光纤的衰减值。   光纤的损耗测试必须分A→B和B→A两个方向测试并求其平均值。

197   3. 收发功率电平测试   收发功率电平测试是测定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传输性能的有效方法。使用的设备主要是光功率计和一段跳接线。在实际应用情况中,链路的两端可能相距很远,但只要测得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光功率电平,即可判定光纤链路的状况。   测试的具体方法:   (1) 在发送端将测试光纤取下,用跳接线取而代之。跳接线一端为原来的发送器,另一端为光功率计。使光发送器工作,即可在光功率计上观测到发送端的光功率值。   (2) 在接收端,用跳接线取代原来的跳线,接上光功率计,保持发送端的光发送器工作同时光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即可在光功率计上观测到接收端的光功率电平值。

198   4. 反射损耗测试   反射损耗测试是光纤线路检修非常有效的手段,它使用OTDR来完成测试。图3-47即为用OTDR测得的某光纤通道的反射损耗曲线,图中的非反射事件—熔接和弯曲造成的反射损耗非常清晰。

199 图3-47 OTDR所测反射损耗曲线

200


Download ppt "欢迎您参加 “通信线路工程”课程学习 主讲人:李立高,2018."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