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經濟學基本概念介紹簡介 林建甫 Chien-fu Jeff Lin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經濟學基本概念介紹簡介 林建甫 Chien-fu Jeff Lin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經濟學基本概念介紹簡介 林建甫 Chien-fu Jeff Lin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URL:

2 什麼是經濟學 (economics) 呢? 「節省」, 「賺錢」, 「經世濟民」 經濟學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它有一套基本的經濟理論, 可以分析各類不同的問題。 經濟行為就是選擇的行為。 經濟學通常被稱為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3 第一節 經濟學的性質與內容 經濟學是一門行為科學, 主要是用來研究如何選擇具有多種用途的有限資源, 以生產物品與勞務, 供應目前與將來的消費。 「必須選擇」是因為資源是稀少 (scarcity) 的; 「可以選擇」則是指資源具備多種用途 (alternative uses)。

4 陽光、空氣稱之為自由財 (free goods)。
稀少的東西則稱為經濟財。 稀少與貧窮是不同的兩回事。

5 經濟學「不只是」研究如何賺錢的學問;因為賺錢固然需要選擇,它只是人們各種決策、選擇的經濟行為之一。
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但與自然科學相輔相成;因為在決策之前必須對客觀現象有清楚的認識。

6 經濟學不同於其他社會科學; 經濟學強調行為的決策選擇層面 經濟學強調實是性 (positive,或稱唯真的;即不加價值判斷的「實事求是」)。 經濟學避免規範性 (normative, 或稱唯善的;即加入價值判斷的「應該如何」)。 經濟學比其他社會科學更接近於科學性的分析。

7 經濟學使用的術語---消費、生產、獨占、競爭等, 也都是日常生活的一般用詞,但在經濟學裡我們賦予較嚴明的定義。
舉兩個社會上誤解誤用經濟學的例子: 報上刊「某物價格上漲,消費者需求減少」同時又會看到「需求增加,物價上揚」的消息。 到底價格會上升或下降呢?

8 有位新聞局長答覆立法委員有關「報禁」的理由:
「我們之所以要禁止新設報紙,實在是替消費者著想。為什麼呢?美國有些小鎮開放辦報,競爭結果只剩一家報社獨占市場。 經濟名詞與觀念, 不是一時可以解釋清楚的。讀者必須耐心研究,才不致犯了同樣的錯誤。

9 第二節 基本觀念 消費,就是直接用以滿足慾望的行為。 經濟行為不會只為滿足眼前的慾望,還要為將來設想。
目前的消費就是一般所稱(狹義)的消費; 而「將來的消費」行為,實為現在的投資。投資包括物質投資(如營建廠房、增加機器設備或存貨),以及人力投資(教育與訓練等)。

10 生產就是組合生產要素,以期增加資源價值的行為。
生產要素指勞動、土地、資本、以及企業能力等四種資源。 勞動包括人們的勞心與勞力; 土地是所有自然資源的簡稱,包括森林、礦產、土壤、海洋等等;

11 資本是所有「人造的生產工具」的總稱, 主要就是建築物、機器設備與存貨 (牛馬等動物以及古代的奴隸也算是資本); 企業能力是負責結合其他生產要素的能力。 生產的成果,稱為產品;產品包括有形的物品(goods)與無形的勞務(services)。 生產是為了消費而引伸出來的行為,產品就是供給消費用。

12 產品指的是用來滿足慾望的物品與勞務。 生產的東西如何分配?分配給那些人? 更廣義言之,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在各種用途上,這就是經濟學的分配問題。 分配的方法端視經濟制度而異。 例如有中央集權經濟制度、自由經濟社會的市場價格經濟制度。

13 第三節 術語及理論模型 機會成本 將資源用於某一種用途的機會成本,是這些資源本來可以做的其他用途中,最有價值的那個用途的「價值」。
簡單的例子: 如果有三個工作機會, 其他條件一樣, X職位可得一萬元, Y職位可得二萬元, Z職位可得三萬元。則選擇X或Y其所放棄的最有價值的工作都是Z,因此機會成本都是三萬元; 選擇Z則只有二萬元的機會成本。

14 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PPC)是用以描述在已知條件下,兩個 (或兩類)產品間最大可能的生產組合。
生產可能線可以用來闡明機會成本的概念,同時也可以用來了解經濟成長的意義。也可以用它來說明「比較利益法則」。 生產可能線還可說明「成本遞增法則」與「經濟成長」兩個觀念。

15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Quantity of Computers Produced D 3,000 C 2,200 600 A 2,000 700 B 1,000 300 1,000 Quantity of Cars Produced 15

16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Quantity of Computers Produced D 3,000 C 2,200 A 2,000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B 1,000 300 600 700 1,000 Quantity of Cars Produced 15

17 Concepts Illustrated by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Efficiency Tradeoffs Opportunity Cost Economic Growth 21

18 比較利益v.s.絕對利益 絕對利益 (absolute advantage):兩人相比較時有絕對優勢。 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兩人相比較時沒有絕對優勢。 利用機會成本決定比較利益,根據比較利益而專業、分工生產,生產之後,再從事交易,結果雙方都獲利。

19 理論 (theories),就是一套經由邏輯推演或事實歸納出來的「因果關係」,以及對此一關係所提出的解釋。
經濟理論是建立在經濟現實上,但為一簡化的現實。簡化就是假設(assumptions)的主要功用。 假設的經濟學用語為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或ceteris paribus)。

20 過份強調直覺與常識判斷,或完全以現象發生之先後來判斷因果,常會犯三種邏輯謬誤:
合成謬誤 分割謬誤 因果謬誤

21 第四節 經濟學的結構 前部份為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之課題。
後部份為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為主要討論內容。 個體經濟學對各種決策者行為的討論,是要了解他們的行為如何決定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

22 在自由經濟體制下,資源的分配是由市場上供給與需求雙方決定的,而且是透過供需雙方共同影響價格,再由價格的高低來導引資源的流向。
價格是資源配置的樞紐,它一方面反映買賣雙方的各種意向 (喜好、能力、豐歉、技術等),再將這些訊息綜合成價格,傳遞給各個決策者。

23 價格扮演的這種功能,稱為價格機能或市場機能; 個體經濟學又稱為價格理論 (price theory)。
總體經濟學主要以國民所得、貨幣、國際經濟等為研究對象,分析國民所得的組成與決定因素、貨幣的功能與對經濟的影響、政府政策的作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經濟成長等。又稱為所得理論 (income theory)。

24 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難以截然二分。 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經濟理論只有一種,根本不須加以區分。 一般教科書的作法,為了研究教學方便,加以區分。 現在總體經濟學強調要有個體化的基礎。 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是相輔相成的。

25 總體經濟學所討論的變數都是屬於總量(aggregates)或平均量(averages)的概念,並且以總所得為核心。
譬如,總體經濟學討論勞動市場,通常是「一個」總合的市場; 總體經濟學分析的重點是資源利用度(resource utilization)問題;

26 總體理論所關心的問題,可分為國內的問題與對外的問題兩部分。
對外的問題包括外匯收支的平衡(貿易順逆差)、貿易的發展與匯率的升貶等,可自成一個研究體系,稱為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包括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國內問題中就是傳統總體經濟學所探討的。

27 總體經濟問題可以說主要就是失業率與物價膨脹率兩個問題;
前者代表所得、產出與就業, 後者代表的即是物價問題。 失業率與物價膨脹率兩者都是愈低愈好,把這兩個比率相加,就被稱為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Download ppt "經濟學基本概念介紹簡介 林建甫 Chien-fu Jeff Lin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