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6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主讲老师:王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6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主讲老师:王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6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主讲老师:王玉

2 概述 *生物氧化的概念 糖 脂肪 ADP+Pi 蛋白质 能量 ATP 热能
概述   *生物氧化的概念 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 和 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脂肪 蛋白质 CO2和H2O O2 能量 ADP+Pi ATP 热能

3 *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乙酰CoA 氧化磷酸化 糖原 三酯酰甘油 蛋白质 葡萄糖 脂酸+甘油 氨基酸 CO2 ADP+Pi ATP 2H
三羧酸循环 CO2 ADP+Pi ATP 2H H2O 呼吸链

4 *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 生物氧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耗氧量、终产物(CO2, H2O)和释放总能量均相同

5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 生物氧化 体外氧化 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温,近中性pH,有水),在一系列酶促反应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
底物脱氢,经一系列反应与氧结合生成H2O,有机酸脱羧生成CO2。 能量突然释放。 产生的CO2、H2O由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生成。

6 6.1 生成ATP的氧化磷酸化体系 6.1.1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在线粒体内膜上由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能将氢传递给氧生成水的氧化还原体系也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组 成:递氢体、电子传递体

7 * 泛醌 和 Cyt c 均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
 氧化呼吸链由4种复合体组成 复合体 酶名称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Ⅱ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Ⅲ 细胞色素b-c1还原酶 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 * 泛醌 和 Cyt c 均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

8 呼吸链各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 胞液侧 基质侧 线粒体内膜 Cytc Q

9  复合体的主要组分 构成呼吸链的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主要分为五类: 1.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称辅酶I(CoI)   为体内很多脱氢酶的辅酶,是连接代谢物与呼吸链的重要环节;分子中含尼克酰胺(即维生素PP) ,参与递氢作用。

10 2.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辅基有两种,一种为黄素单核苷酸(FMN),另一种为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两者均含核黄素(即维生素B2),在FAD、FMN分子中的异咯嗪环部分可以进行可逆的脱氢加氢反应。 FMN FMNH FMNH2

11 3. 铁硫蛋白   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类与传递电子有关的蛋白质,其特点是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铁原子和硫原子。 铁硫蛋白由于铁的氧化、还原而达到传递电子作用。 Fe Fe3+ +e -e

12 4.泛醌(ubiquinone,UQ或Q)亦称辅酶Q 为一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带有一很长的侧链,由多个异戊二烯(isoprene)单位构成。
泛醌 泛醌H· 二氢泛醌

13 5. 细胞色素体系(cytochromes,cyt)
特 点:是一类含有铁卟啉辅基的蛋白,属于递电子体, 均有特殊吸收光谱而呈现颜色。 分 类:根据吸收光谱不同,参与呼吸链组成的细胞色素有 Cyta、 Cytb、Cytc三类。 线粒体内膜中有细胞色素b(b562,b566)、c1、c、a、a3。   细胞色素的铁卟啉辅基所含铁原子可有Fe2+←→Fe3++e的互变,因此起到传递电子的作用。

14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15 实验依据: 1.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电位低,容易失去电子)。 2.利用呼吸链各组分特有的吸收光谱。 3.利用特异的抑制剂阻断某一组分的电子传递,在阻断部位以前的组分处于还原状态,后面组分处于氧化状态。 4.体外重组呼吸链,鉴定四种复合体的组成和排列。

16  主要的呼吸链 两条氧化呼吸链 1.NADH氧化呼吸链:    由复合体Ⅰ、Ⅲ、Ⅳ组成。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由复合体Ⅱ、Ⅲ、Ⅳ组成。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17 FADH2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

18 6.1.2 氧化磷酸化 概念: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同时逐步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19 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都以ATP为中心
脂肪 蛋白质 CO2和H2O O2 能量 ADP+Pi ATP 热能

20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与脱氢反应偶联,生成底物分子的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不经电子传递。

21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Ⅰ、Ⅲ、Ⅳ 根据P/O比值 自由能变化: ⊿Gº'=-nF⊿Eº'

22 1.P/O 比值测定: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β-羟丁酸 抗坏血酸 细胞色素C(Fe2+) P/O=2.4~2.8 生成3ATP P/O=1.7 生成2ATP P/O=0.88 生成1ATP

23 2.计算各阶段所释放的自由能 NAD+~CoQ 0.33V 63.7KJ/mol 能 自由能变化 能否生成ATP 区段 电位变化
⊿G°′=-nF⊿E°′ 能否生成ATP (⊿G°′是否大于30.5KJ) 区段 电位变化 (⊿E°′) NAD+~CoQ     0.33V    63.7KJ/mol      能 CoQ~Cytc    0.31V    59.8KJ/mol      能 Cytaa3~O2      0.58V    110KJ/mol      能 ATP

24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theory)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释放的能量可将质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外侧,产生膜内外电化学梯度(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

25 - - - - - - - - - 电子传递过程复合体Ⅰ (4H+) 、Ⅲ (4 H+)和Ⅳ (2H+)有质子泵功能。 胞液侧
F0 F1 Cyt c Q H+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1/2O2+2H+ H2O 基质侧 ADP+Pi ATP

26 ATP合酶 F1:亲水部分 (α3β3γδε亚基复合体,OSCP、IF1 亚基),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颗粒状突起,催化ATP合成。
F0:疏水部分(ab2c9~12亚基),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中,形成跨内膜质子通道 。

27 ATP合酶的工作机制 ATP合成的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当H+顺浓度递度经F0中a亚基和c亚基之间回流时,γ亚基发生旋转,3个β亚基的构象发生改变。 ATP合酶的工作机制

28 6.1.3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过程 CO、CN-、 N3-及H2S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 × ×
6.1.3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过程 CO、CN-、 N3-及H2S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 × × 鱼藤酮 粉蝶霉素A 异戊巴比妥

29 2.解偶联剂     —— 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特点:电子传递过程不受抑制;    ADP的磷酸化受到抑制。    由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举例:    二硝基苯酚  解偶联蛋白

30 解偶联蛋白作用机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
热能 H+ 胞液侧 Cyt c 解偶联 蛋白 F0 F1 Q 基质侧 ADP+Pi ATP

31 3.ATP合酶抑制剂:   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例:寡霉素(oligomycin) 结合于ATP合酶F0亚基 的寡霉素敏感蛋(OSCP) 寡霉素

32 6.1.4 ATP在能量的生成、利用、转移和储存中 起核心作用

33 体内化合物的高能键形式主要有二类: 高能磷酸键:如三磷酸腺苷―ATP ~ 高能硫酯键:如乙酰CoA CH3−C~SCoA O =

34 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大于21KJ/mol的磷酸酯键,常表示为P。
高能磷酸键 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大于21KJ/mol的磷酸酯键,常表示为P。 高能磷酸化合物

35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肌酸激酶的作用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36 ATP ADP ATP的生成和利用(ATP循环) 肌酸 磷酸 ~P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P 机械能(肌肉收缩)
渗透能(物质主动转运) 化学能(合成代谢) 电能(生物电) 热能(维持体温) ADP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37 6.1.5 线粒体内膜对各种物质进行选择性转运   胞液中生成的NADH(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乳酸脱氢反应等)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转运机制主要有:   α-磷酸甘油穿梭(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malate-asparate shuttle)

38 1.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39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

40 小结 2H 氢是如何氧化的 ATP是如何生成的 A AH2 脱氢酶 NADH+H+ (或FADH2 ) NAD+ (或FAD ) 呼吸链
ADP+Pi ATP 1/2O2 H2O 氧化过程 磷酸化过程 氧化磷酸化

41 6.2 其他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线粒体外(如内质网、微粒体等)的氧化不伴有ATP的生成,主要与药物、毒物或代谢物的生物转化有关


Download ppt "第6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主讲老师:王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