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Emma Elstelä Modified 5年之前
1
生死流轉:十二因緣、業 問題思考 推動生死流轉的動力是什麼? 「生」是希望,「死」是絕望嗎?為什麼? 相信命運嗎?您曾經算過命嗎?為什麼呢?
業力說與宿命論相當嗎?為什麼?
2
四食 -- 生命的長養 麤摶食:應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 觸食:觸是六根發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
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 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的識。
3
後有愛 四食,是佛陀深細觀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間明白的事實。
四食不但有關於現在一期生命的延續,即未來生命的延續,也有賴於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 人類的生存欲 -- 思食,以個體生存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後有愛」。
4
A reincarnation visualization sample in Hinduism
5
從前生到後生 在不斷的身心活動中,有無數的業力增長或消滅。 種種業力,彼此相攝、相拒,相克制,相融和,成為有情內在極複雜的潛能。
現在的身心,為過去某一系類的業力所規定;其他的,照樣存在,現在又加添了不少的新業。這業類所規定一期的生存能力,即是「命根」。
6
從前生到後生 等到這一生進入死亡的階段,從前及現生所造的業力中,由於「後有愛」的熏發,有佔有優勢的另一系類業,起來重新發展,和合新的身心,成為又一有情。 佛教緣起的業感論,沒有輪迴主體的神我,沒有 身心以外的業力,僅是依於因果法則而從業受果。約發現的外表說,從一身心系而移轉到另一身心系;約深隱的內在說,從一業系而移轉到另一業系。 由於身心的一度崩壞,根身與情識的相離而不再生起,一般多不能記憶前生的經歷,弄得生不知所來,死不知所去。所以三世業感說,每難以為一般所信受。然而不能記憶,並不即是沒有。
7
從前生到後生 – Cases/Research
有人說:“輪迴只不過是當時印度文化, 釋尊只不過隨世俗而說, 實際並沒有輪回這回事”.
8
從前生到後生
9
Teleportation http://science.howstuffworks.com/teleportation.htm
10
業 -- 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 相依相續的身心活動,為有情的事實。 有情的活動不已,從情愛為本的思心所引發一切活動,即是行業。
由身心的活動而留有力用,即稱為業。
11
業的本質 有情的流轉生死,與業有深切的關係。 「諸業愛無明,因積他世陰」(卷一三‧三○七經)。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卷一三‧三三五經)。
12
十二支 -- 流轉的過程 愛、取、有、生、老死五支,側重於「逐物流轉」的緣起觀。
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是在逐物流轉的緣起觀中,進求他的因緣,達到「觸境繫心」的緣起。 從識到受,說明現實身心的活動過程,不是說明生死流轉的根源。 所以進一步說:無明緣行,行緣識。 由於無明的蒙昧,愛的染著,生死識身即不斷的相續,不斷的流轉於生死苦海。
13
有取識 -- 生命的愛渴 有以識為生死本的,此識為「有取識」,是執取有情身心為自體的,取即愛的擴展。
身心本非繫縛,本不因生死而成為苦迫,問題即在於愛。 從染愛自體說,即生存意欲的根源;有此, 所以稱為有情。 「有取識」,約執取名色自體而說為生死本,即等於愛為繫縛的說明。
14
無明與愛 -- 流轉的動力 有情為蘊、處、界的和合者,以四食的資益而延續者。 究竟有情成為苦聚的癥結何在?
「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雜含卷一○ ‧二六六經)。 無明與愛二者,對於有情的生死流轉,無先後也無所輕重的。如生死以此二為因 ,解脫即成心解脫與慧解脫。但從迷悟的特點來說,迷情以情愛為繫縛根本,覺者以智慧 -- 明為解脫根本。 由於愚癡 -- 無明,為愛染所繫縛,愛染為繫縛的主力;如要得解脫,非正覺不可,智慧為解脫的根本。
15
我見 -- 無明的內容 我見為無明的內容之一。無明即不明,但不止於無所明,是有礙於智慧的迷蒙。 無明屬於知,是與正智相反的知。
依佛法說:有情的生死流轉,世間的苦迫紛亂,根本為「我見」在作祟。
16
何觀 茫茫瀑流何所逐? 念念情執幾時休? 宏願自脫二或一? 戒定慧觀戲論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