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4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3个小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描绘了东汉王朝由盛转衰195年的历史。
西汉末期和王莽“新”朝社会矛盾的激化,促使光武帝刘秀采取“柔道”政策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呈现出“光武中兴”的重振局面。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的日渐膨胀、中央政权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最终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中,形成军阀大混战,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名存实亡。 三个小节之间有机联系,汉光武帝吸取历史教训,实行变革,导致了社会安定,经济复兴局面的产生,这是整个东汉最繁荣的时期。东汉中期以后,东汉统治逐渐衰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主要原因。黄巾起义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5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光武中兴。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3、黄巾起义的前因后果。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光武中兴。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严重后果。 3、黄巾起义的前因后果。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课文阅读和教师给定材料辩证认识光武中兴,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人民起义。
6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东汉衰败
7
光武中兴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见《资治通鉴》】,乐此不疲。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光武帝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光武帝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顺应了时代潮流。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地方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8
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 课文表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西汉 前202-8年 新朝 9-23年 东汉 年 王莽篡汉
9
东汉建立的历史背景 学情分析:课文这一段表述,有几点要和学生说明:
1、灭亡西汉的是新朝,东汉是在推翻新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朝16年的统治比较容易忽略。 2、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为什么?这方面可以与光武帝的改革加以比较,突出光武帝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 3、光武帝的宗室身份。在前朝刚刚灭亡的时期,人心思汉,这一身份给刘秀带来足够的号召力。做为基层地主(没有封号),刘秀比较容易接近普通百姓,对时代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改革中能提出“与民休息”的举措。
10
西汉矛盾 尖锐 王莽篡汉 托古改制 不合时宜 政权速亡 汉光武帝 柔道治国 光武中兴 繁荣稳定
11
王莽的自我介绍 (学生活动) 要点: 1、我出身在一个世家大族,姑姑把持朝政60年,兄弟五候十将权倾一时。(学生材料1)
2、我是这个大家族中不起眼的一人,父亲早亡,贫苦无依。我靠我的品德逆袭成功。“野玫瑰也有春天。”(学生材料2) 3、我终于实现我的理想了,我要托古改制,但为什么大家都反对我?是我的理想太超前了吗?
12
异常丰富的改革内容
13
异常丰富的改革内容
14
材料一: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
材料二:胡适: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 学生思考:真的是王莽的改革太超前了吗? 要点:任何改革都要符合社会现实,循序渐进。王莽的不是改革,是折腾。
15
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政治。
——钱穆 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黄仁宇
16
没落皇族成功记(学生活动) 要点: 1、我的理想是“任仕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2、“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休养生息)”,给了我崛起的机会。 3、得民心者得天下,取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
17
组织学生对西汉的“文景之治” 与东汉的“光武中兴”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与天下安”。
课文表述: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比较) 组织学生对西汉的“文景之治” 与东汉的“光武中兴”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与天下安”。
18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有1000多万,到公元57年统计,已达到2100万,又经明帝、章帝,到了和帝17年(105年)时,户籍人数达到5300多万,耕地面积达730多万顷,人口已接近西汉盛世水平(5090万)这个人口数字和后来的盛唐时期不相上下。总之,经过光武帝的精心治理,将王莽末年社会残破的情景转变为安定繁荣局面。由于光武帝是西汉皇族(刘邦的九世孙)在他统治时期,汉朝重新振兴所以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19
光武中兴 人心思汉 繁荣安定 柔道 简政安民 经济凋敝 纵容豪强
20
他在说什么? 击鼓说唱俑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高56厘米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 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在追求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的同时,十分注意细部生动传神的刻画。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头上戴帻,额前有花饰,袒胸露腹,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不仅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俳优形象,更成为东汉雕塑艺术的代表。
21
要点:地方豪强实力的壮大,社会动乱的出现
图片导学(学生活动) 东汉 明器 1956年广东省广州市东郊麻鹰岗出土 长41.2厘米、宽40厘米、高29.6厘米 这件陶院落平面呈方形,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执兵器的武士,有凭几端坐主人和跪伏朝拜的吏役,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武装力量的一种真实反映,说明东汉豪强大族已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况。 教师提问:为什么屋子外面要高筑墙? 要点:地方豪强实力的壮大,社会动乱的出现
22
从刘秀“柔道”另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引申出东汉的衰弱与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之间的关系。首先,刘秀是在地主豪强的支持下取得政权的,刘秀本人是南阳豪强,其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南阳一郡就约占了40%,其中也以豪强居多。其次,地主豪强由于世代做官,逐渐形成了门阀。他们和门生、故吏构成了庞大的地主豪强集团。
23
经济:兼并土地控制徒附 军事:家兵部曲称雄一方 豪族势力膨胀 文化:精通儒学文化优势 政治:把持选举累世公卿 地方割据势力 镇压起义 军阀混战 东汉崩溃
24
东汉衰败 课文表述: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幸,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反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25
学生活动: ①算一算平均继位年龄:都是未成年人,甚至在襁褓之中。 ②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要点: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31 30 3 36 34 54 学生活动: ①算一算平均继位年龄:都是未成年人,甚至在襁褓之中。 ②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要点:不能,太后干政,外戚掌权。 ③有6位皇帝在继位后成年,他们想要什么?要点:不甘心君权旁落,要亲政
26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母后临朝 把持朝政 君权旁落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27
知识卡片:外戚梁冀立了3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他。 地主阶级争权夺利,遭殃是老百姓。外戚、宦官――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势力交替专权100余年,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正值这时,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广大老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28
黄巾起义 课文表述: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9
(请同学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
黄巾起义的领导是创立太平道的巨鹿人张角。张角吸取了以往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在起义前作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张角作了哪些组织准备工作呢? (请同学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 ①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可以说是经过“长期准备”了。 ②人数是很多,但是能不能一下令就发动起义呢? 还需要一系列周密的部署。首先要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系统。起义军有几十万人编成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设将帅统率各方,向群众广为宣传黄巾军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
30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学生活动:
①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要点:苍天可以指东汉的统治,也可以泛指一切世俗政权。黄天可以指太平道的统治,也可以泛指“黄帝统治下的太平盛世”,也就是宗教政权。 ②岁在甲子表明了起义的时间在甲子年甲子日。 ③和一千多年后的“太平天国”类似的是,张角的起义想要建立一个“地上天国”。“农民成为教徒的过程,也是农民以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来领会理解宗教的过程——陈旭麓”。因此在封建社会尚在上升期,这种空想的社会不可能存在,也导致这次起义的必然失败。
31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起义军所到得之处,烧官府,杀官吏,攻打地主的城堡,吓得郡县长官纷纷逃走。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百姓热烈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遭到严厉打击之下的统治阶级,暂时调和统治阶级的矛盾,联合各地豪强武装,扑向起义军。由于缺乏军事斗争经验,力量分散,经过9个月的浴血奋战,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被血腥镇压。
32
黄巾起义被镇压,是不是标志着东汉朝廷转危为安?
带领学生阅读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做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称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走向瓦解。(与第16课三国鼎立相呼应)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