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王 素1,2 1.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2.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王 素1,2 1.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2.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王 素1,2 1.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2.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
Formation of the Planetary Candidates Observed by Kepler Mission Kepler观测计划中发现的行星构型的形成 王 素1,2 1.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2.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主要内容 背景介绍 系外行星观测 行星形成理论 主要研究工作 KOI-152系统构型的形成研究 近3:2和2:1共振构型的统计研究 结论

3 系外行星的观测结果 截至2015年3月 1202 行星系统 480 多行星系统 1906 行星 Discovery Method
Number of Planets Astrometry 1 Imaging 35 Radial Velocity 533 Transit 1189 Transit timing variations 15 Eclipse timing variations 7 Microlensing 30 Pulsar timing variations 5 Pulsation timing variations Orbital brightness modulations 6

4 Kepler 计划 到2015年2月 ~ 4229 行星候选体,2804 行星系统,974 多行星系统
652 两行星系统,222 三行星系统,75 四行星系统 对Kepler系统中行星周期比的统计 974 个多行星系统 222 个三行星系统 在周期比为1.5和2.0附近存在两个峰值 近4:2:1MMRs 构型 近3:2:1MMRs构型

5 近4:2:1 共振系统 太阳系: KOI-152: HD40307系统 木星的三颗伽利略卫星位于4:2:1共振 三颗行星处于近4:2:1共振
HD40307系统 对形成过程有何限定 对系统恒星有何要求 是否普遍存在 Mayor et al. 2008

6 行星形成理论 引力不稳定模型 核吸积模型 (Safronov 1969, Hayashi 1977) 尘埃物质-星子 星子-行星胚胎
(Kuiper 1951, Cameron 1962, 1978) 核吸积模型 (Safronov 1969, Hayashi 1977) 尘埃物质-星子 (Weidenschilling 1980) 星子-行星胚胎 (Ida & Lin 2004) 行星胚胎-气态巨行星 (Ikoma 2000) 轨道迁移的影响 (Goldreich & Tremaine 1979, 1980)

7 ! ! 可能的形成机制 本地形成 散射机制 迁移机制 没有足够的原料,需要37倍最小质量太阳星云的原行星盘
Ford et al. 2005采用散射机制解释了upsilon Andromedae系统构型的形成 该机制难以恰好形成周期比在2:1或者3:2附近的构型 Lee & Peale 利用迁移机制解释了GJ876系统两大质量行星2:1共振构型 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形成机制

8 KOI-152系统形成:机制 形成:行星胚胎形成在几个AU以外的气体盘内。
进入1:2:4共振:气体未消散之前经历轨道迁移到达靠近中心天体的位置。 脱离共振:中心天体的潮汐作用使得系统中行星最终到达观测位置。 影响因素: 恒星吸积率: 1×10-9 ~ 2.5×10-8 Msun/yr 恒星磁场强度: 1KG ~ 2.5KG 轨道迁移的减弱因子: ~ 1

9 KOI-152系统形成:数值模型 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引力作用 行星之间的引力作用 轨道迁移作用 气体的作用

10 KOI-152系统形成:结果 获得与KOI-152类似的结构 对第一类轨道迁移的限制:速度小于理论预计的十分之一
三颗行星的质量上限分别为:15,19,24个地球质量 三颗行星形成在恒星演化的后期或恒星具有较高磁场强度 Wang, Ji, & Zhou, ApJ, 2012, 753,

11 近3:2 和 2:1共振构型形成:模型 系统: 恒星: 类太阳 系统中存在三颗行星 1022组计算 影响因素: 恒星吸积率
1×10-9 Msun/yr ~ 2.5×10-8 Msun/yr 恒星磁场强度 1KG ~ 2.5KG 轨道迁移的减弱因子f1 0.001 ~ 1 系统中行星的质量

12 近3:2 和 2:1共振构型形成:统计结果(1) 恒星磁场对最终构型的影响比较小
恒星吸积率高易形成2:1共振而吸积率低则易形成3:2共振构型 第一类轨道迁移的减弱因子f1≧0.1易于形成2:1共振构型,f1 ≧0.3易于形成3:2共振构型 行星系统中存在相等质量的行星更易形成共振构型

13 近3:2 和 2:1共振构型形成:统计结果(2) 通过统计结果分析发现,在我们提出的形成模型下可以形成类似于观测结果的双峰结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形成观测中的近3:2和2:1共振构型的形成机制。 Wang & Ji ApJ

14 结论 Kepler系统中近2:1共振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系外行星系统中近拉普拉斯(4:2:1)共振构型较易形成 近3:2共振形成的条件
高的恒星吸积率 轨道迁移速度为理论值的十分之一利于形成共振构型 在系外行星系统中近拉普拉斯(4:2:1)共振构型较易形成 近3:2共振形成的条件 紧致构型的系统 系统中超过三颗行星存在

15 谢 谢!


Download ppt "王 素1,2 1.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2.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