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問題 判斷發展策略如何改善生活水平 瞭解全球化及對全球化的質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問題 判斷發展策略如何改善生活水平 瞭解全球化及對全球化的質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問題 判斷發展策略如何改善生活水平 瞭解全球化及對全球化的質疑
判斷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原因 瞭解共產主義之衰敗 瞭解經濟轉型之內涵及轉型策略抉擇 OBJECTIVES

3 23.1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之目的 是在解決低度發展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要改變一個國家或地區之社會的基本條件

4 23.1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的定義 指大規模的制度和文化的改變,由於發展所要求的基本條件是提高所得和改善生活水準,因此,經濟發展宜定義為一種產生持續且廣泛分享的實質人均所得之過程

5 23.1 經濟發展 貧窮惡性循環(vicious cycle of poverty)
教育程度低落和不良的健康照顧會降低生產力因而減低所得;所得低又會降低儲蓄,進而減少投資(教育);不能提供較好的教育投資,又造成生產力降低

6 23.1 經濟發展 貧窮惡性循環 低所得 低生產 低儲蓄 健康不佳 低投資

7 23.1 經濟發展 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將國家分為三組 低所得國家
稱為低度發展的國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 中所得國家 稱為「新興工業國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

8 23.1 經濟發展 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將國家分為三組 高所得國家
稱為已發展國家( developed countries, DCs),也稱為工業化國家(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9 23.1 經濟發展 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10 23.1 經濟發展 馬爾薩斯陷阱

11 23.2 低度發展國家之基本問題 大部分的低度發展國家其所得和生命預期均相當的低 有些國家反映的是城市和農村表現有顯著的差異
其所導致的經濟即所謂的「雙元經濟」(Dual Economies):所指的是在這兩個不同部門間存在著相當的所得不平均

12 23.2 低度發展國家之基本問題 低度開發國家貧窮的原因 資源貧乏:實體資本與人力資本均不足
較高的人口成長率產生惡性循環(vicious cycle) 制度性失靈(institutional failures)會阻止新廠商的進入和原廠商的擴充計畫

13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經濟統計

14 23.2 低度發展國家之基本問題 洛倫茲曲線(Lorenz curve)
表示所得分配的狀況,對角直線代表所得分配完全均等,若所得分配不均時,洛倫茲曲線必是一條位於對角直線下方的弧形曲線,此曲線與對角直線間之距離,即可測定分配不均程度之大小,距離愈遠表示不均等程度愈高

15 23.2 低度發展國家之基本問題 2002年台灣所得分配之洛倫茲曲線

16 23.2 低度發展國家之基本問題 吉尼集中係數(Gini‘s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測量洛倫茲曲線與完全均等直線間所包含之面積對完全均等直線以下整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率,此項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等的程度愈高;反之,係數愈小,表示不均等的程度愈低

17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核心概念 政策失靈 所得分配 全球視野

18 23.2 低度發展國家之基本問題 台灣歷年別所得分配

19 23.3 東亞成功經驗 東亞國家持續三、四十年的經濟發展已使人均所得成長高達8倍以上,成功原因歸納為 總體經濟穩定
政府的策略性作法是維持一個穩健的財政政策避免產生鉅大的財政赤字而造成通貨膨脹

20 23.3 東亞成功經驗 高儲蓄率 在經濟發展初期,由於社會累積的資本不足,政府運用得宜之金融政策維持了25%或更高的儲蓄率,在可貸資金充裕下增加公私部門的投資

21 23.3 東亞成功經驗 儲蓄與投資良性關聯 政府運用獎勵投資政策,將儲蓄導入生產性的投資計畫 高教育投資
透過教育投資培養技術層次高的勞動力與吸收新技術能力來提升生產勞動力

22 23.3 東亞成功經驗 政治社會穩定 在「政社穩定、政企交流」下,降低國家風險,營造高獲利投資環境;不過也就難以避免地在各國出現了不一的「政企不分、利益分贓」的政府腐敗、官僚貪瀆情事

23 23.3 東亞成功經驗 東亞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策略上的特點 政府角色扮演
維持政府和市場在角色扮演之平衡;積極推動市場導向政策,發展私部門,成長導向發展和市場治理規則並不是要取消或取代市場,而是在強化市場機制

24 23.3 東亞成功經驗 出口導向成長 東亞國家強調出口導向成長(export-led growth)策略鼓勵廠商發展出口產業

25 23.3 東亞成功經驗 出口導向成長策略 是指透過提供優惠利率的信用貸款等措施給企業,它強調的是一種「動態比較利益」,透過「邊做邊學」的認知,不斷地從生產經驗過程中吸取新知識和技術來提高生產力

26 23.3 東亞成功經驗 均等環境培育 強調均等政策;例如,新加坡的國民住宅計畫,而普及的中小學教育和土地重分配計畫,則是台灣和日本的成功經驗

27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貿易自由化的議程 是基於先進工業國家的利益;尤其是先進國家在推動貿易自由化的同時,仍繼續補貼農業和保護紡織業,使低度工業發展國家難以銷售其具有比較利益的主要產品

28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主要的國際經濟機構 世界貿易組織(WTO) 提供國際貿易協定和解決爭端的集會場所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協助支援全球性金融的穩定、提供資金給處於危機中的國家

29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主要的國際經濟機構 世界銀行(World Bank)
除提供資金促進經濟發展與減少貧窮外,也致力於中等所得國家生活素質之改善

30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全球化 全球化的內容,從政治與經濟體制層次而論,全球化為市場、政治與法律體制的「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是全球經濟(global economy)的概念

31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全球化 由企業經濟活動層面來看,全球化是企業決定參與全球經濟,並在外國市場建立其優勢地位的抉擇,必須考量的是如何適應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及語言環境

32 從數位網路邁向成功之路 核心概念 所得分配 全球化 政府投資 時間讀解

33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觀點辯證 在對全球化的諸多看法中,最具張力但也被批評流於簡化的觀點就是它促進進出口貿易的成長

34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觀點辯證 經濟學者依據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允許各國利用比較利益而獲利,甚至於即使單邊開放市場,也能使該國從中獲益;但實際上是,某些國家變得更窮,且基本上也沒獲得任何補償

35 23.4 全球化與發展課題 觀點辯證 全球化使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去除貿易保護障礙後摧毀工作機會的力道要比創造工作機會還強
同意開放貿易能增加所得,但也必須有其他配合措施,方能幫助這些貧窮國家發揮其比較利益

36 各世代看全球化,意見很不同 經濟統計

37 23.5 經濟轉型 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 共產主義是一種有別於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體系,它以計畫或行政命令的方式分配資源
「中央計畫、官僚命令、工廠配合」是共產主義政治經濟體系運作的主要特徵

38 23.5 經濟轉型 共產主義的失敗落幕 中央計畫官員除了計畫生產外,也需決定工資和價格水準
消費品普遍地存在「短缺」(shortage)現象,部分原因是政府在強調重工業發展下,忽略了輕工業的發展

39 23.5 經濟轉型 共產主義的失敗落幕 工廠面臨著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等要素的短缺
存在著各種「以物易物」(bartering)的交易,「官倒套利」之貪污腐敗情事

40 23.5 經濟轉型 共產主義的失敗落幕 蘇聯初期的經濟成就隱藏著漸增的經濟問題,直到1985年戈巴契夫成為蘇聯領導人之後,才展開被稱為「重整」 (Perestroika)的政治與經濟改革

41 23.5 經濟轉型 轉向市場經濟之思路 期望私有財產權提供經濟誘因,自由貿易提供的是市場競爭環境;發展各種產品和要素市場之基礎在於財產私有化和市場自由化之確立,減低無效率限制,發展健康的自由市場經濟,進而提高生活水平

42 23.5 經濟轉型 東歐國家在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的問題 宏觀經濟議題 資源配置
社會主義的關鍵問題是資源配置缺乏效率,政府必須進行制度性的配套改革,落實財產權與市場自由競爭,重新配置資源提升生產效率

43 23.5 經濟轉型 資源配置無效率下之生產組合

44 23.5 經濟轉型 轉型就業 東歐和中國在進行轉型過程中,產生摩擦性失業,工資與價格未能保持一致性調整:轉型過程中的動亂減少了產出,引起通貨膨脹,並降低了生活水平

45 23.5 經濟轉型 貨幣金融 各共和國均發行自己的貨幣,腐化金融紀律,在各共和國間也會因擔心匯率的過度波動而紛紛築起貿易障礙,存款資金能藉著銀行仲介功能轉到投資者手中,需要發展出令人信賴的金融體系才能有效地運作

46 23.5 經濟轉型 經濟整合 各前蘇聯共和國整合入國際經濟體系中,面對的環境是漸增的貿易、一個可兌換的貨幣、國際經濟組織的會員和一個更自由化的國際投資

47 23.5 經濟轉型 微觀經濟議題 價格自由化 轉向由市場來決定價格之價格改革,應是轉型之初的一項重要推動力,它也是轉型初期中國大陸所面臨最困難的挑戰之一

48 23.5 經濟轉型 中國大陸漸進地從事改革,採用價格雙軌制(Dual Track System)
除避免了各企業在分配利潤與虧損時的巨大變動外,也為企業過度到新的市場價格體制,提供了調適的時間

49 23.5 經濟轉型 競爭私有化 國營事業經營效率不佳的原因: 國營事業經理人誘因不足 國營事業的經營目標不明確且相互衝突
成為政治人物利益輸送的管道 軟預算限制不夠硬

50 自由經濟需要經濟自由 核心概念 自由競爭 制度設計 全球視野

51 23.5 經濟轉型 競爭私有化 共產國家在經濟轉型時期,將部分公營事業民營化
Y (總產出)= Yp (私部門之產出) + Ys(公部門之產出)

52 23.5 經濟轉型 歐、東歐國家在進行民營化時,國家的產出水準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現象
民營化後,由於民營企業的出現,私部門的產出逐漸上升,但公部門之產出則快速地大幅滑落,因而總產出曲線成為U型的形狀

53 23.5 經濟轉型 民營化前後產出水準變化

54 23.5 經濟轉型 轉型國家民營化初期產出下降的原因 資源重置 民營化後無法適應轉型後經營環境的公營事業倒閉歇業 產業重整
產業重整降低了產出水準。然而也提供了企業提升生產力的機會

55 23.5 經濟轉型 私有化的途徑 引進外資 公司資產出售給外國投資者 全民釋股 發給公民憑證購買公司資產 特定釋股 透過銀行貸款給特定人

56 23.5 經濟轉型 預算硬化治理機制 在市場沒有完全轉軌成功之前,政府仍需扶持那些沒有自生能力的國有企業,以致國有企業無法按照市場的價格訊息所反映出的「比較優勢」來調整生產和技術能力

57 23.6 經濟轉型策略 經濟的轉型主要是在推動企業私有化,而私有化的速度在各國和各部門間差別甚大 轉型開始後,很多國家面臨極高的通貨膨脹問題

58 23.6 經濟轉型策略 轉型策略的選擇 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 快速將財產私有化及進行市場自由化的策略

59 23.6 經濟轉型策略 轉型策略的選擇 漸進式轉型 一個真正運行起來的市場經濟,需要時間來建立配套的經濟與社會制度,轉型途徑必須隨各國的初始狀況、過去市場改革經驗以及百姓的接受程度來做選擇


Download ppt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問題 判斷發展策略如何改善生活水平 瞭解全球化及對全球化的質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