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十四、項脊軒志 歸有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十四、項脊軒志 歸有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四、項脊軒志 歸有光

2 授課大綱 題解 作者 書海細讀 賞析 課文結構表 字詞比較

3 授課大綱 問題討論 大考試題精選 古今攝影機 課外補充 延伸閱讀

4 題解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志,文體的一種,又稱記。項脊軒是歸有光年輕時的書齋,名為「項脊」是因歸有光先祖歸道隆遷居於太倉(今江蘇省太倉市)項脊涇(ㄐㄧㄥ),取名有追念先人之意。 志,文體的一種,又稱記 〈項脊軒志〉的「志」即「記」。 〔101學測〕 取名有追念先人之意 另一說指此齋狹小,如同人的頸椎骨而得名。「項」是頸的後部,「脊」是人或動物背部的骨柱。軒,小房間。 追念 懷念、回想。

5 題解   全文分兩次寫成,前四段約作於作者十九歲時;後兩段作於十餘年後,時間相隔雖久,通篇思想情感卻能一脈相承。作者以項脊軒的興修變遷為線索,取材家庭瑣事,記述對家族分裂衰落的感慨,表達對祖母、母親與妻子的深切懷念,並抒發自己志向與懷抱。全文藉屋懷人,以軒明志,末段以當年妻子親手種植的枇杷樹作結,睹物思人之情,意在言外,餘韻不絕,特別令人動容。 動容 臉色改變,多指感動之意。

6 隨堂Q&A 一、〈項脊軒志〉的「志」是文體的一種,「志」又可稱為什麼? 答:記。
二、「項脊軒是歸有光的□□名稱,取名『項脊』是因為     。」請選出缺空處應填入的選項。 (A)臥室/歸有光的父親名項脊,有緬懷父親之意 (B)花園/歸有光妻子居住在項脊涇,有紀念過去美好時光之意 (C)書齋/歸有光先祖遷居於項脊涇,有追念先人之意 答:(C) 授課大綱

7 作者 歸有光,字熙甫,早年自號項脊生,晚年號震川,明崑山人。生於武宗正德元年(西元一五○六年),卒於穆宗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年六十六。 歸有光九歲能作文章,二十歲博通經史,但科場不順,連遭失敗,考中進士時已六十歲。應考期間,曾讀書講學於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安亭,生徒常達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中進士後,累官至南京太僕寺丞。

8 作者   歸有光是明代古文大家,其古文得力於《史記》、《漢書》及韓愈、歐陽脩、曾鞏等唐、宋名家,反對當時文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摹擬風氣,獨樹一幟。黃宗羲曾推許為明文第一,對清代桐城派影響極深。其文擅長藉日常瑣事抒情,以生動的細節描繪,寄託真摯的情感。文字清新淡遠,真切動人。後人輯有《震川先生集》。

9 作者 補充注釋 熙甫 熙,光明;明亮。甫,男子之美稱。 生徒 學生 太樸寺丞 掌管牧馬之事。 反對當時文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摹擬風氣
  明代中葉,前、後七子正引領擬古風潮,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後流於盲目尊古。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其基本觀點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

10 生平經歷:骨肉分離 親人早逝骨肉乖離 八歲:喪母 三十四歲:女二二殤 二十八歲:第一任妻子魏氏卒 四十三歲:長子子孝殤 三十歲:女如蘭殤
三十二歲:魏孺人女婢寒花死亡 三十四歲:女二二殤 四十三歲:長子子孝殤 四十六歲:繼配王氏卒 五十七歲:父考終於家

11 生平經歷:短暫功名路 六十歲: 中進士。任湖州府長興縣令 六十三歲: 任順德府通判(管糧運、水利) 六十五歲: 任南京太僕寺丞(管皇家車馬)
六十六歲: 去世

12 生平經歷:功名路遠 四十年坎坷功名夢 歸有光十四歲應童子試,二十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三十五歲中舉,直到六十歲考中進士,前後四十多年,功名路上,可說是歷盡坎坷,備嚐辛酸。

13 生平經歷:功名路遠 明王錫爵明太僕寺寺丞〈歸公墓志銘〉說:「蓋天下方相率為浮游泛濫之詞,靡靡同風,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奧旨,發為義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識也。」 結果:三甲出身,仕途短暫,曾授浙江長興縣令,後官至南京太僕寺丞。並未能一展抱負,便與世長辭。

14 文學主張及價值 詩文主張: 背景: 明代中葉,文壇上有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掃除了「臺閣體」的文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 所以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

15 文學主張及價值 歸有光曾貶斥王世貞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項思堯文集序〉) 語譯:「 現在大家談論的所謂「文」真是難說得很呢。於古人的道德文章不聞不問,卻隨隨便便將一二狂妄而平庸之人奉為文豪,爭相附和在他們的周圍,對古人則盡情地詆毀和摒絕 ,「 詩歌文章發展到宋、元時期的各位名家,其成就足以企及數千年以前的文人,與他們並駕齊驅,然而世人居然像蚍蜉撼樹一般欲搖動他們的地位,豈非自不量力而渺小可悲。」

16 文學主張及價值 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豔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反之,他認為那種「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沈次谷先生詩序〉) 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于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纚纚然觀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質甫書〉)

17 文學主張及價值 評價: 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妄庸」後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于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

18 文學主張及價值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對明代散文的總體評價雖不高,但對歸有光卻特加青睞,他在〈明文案序〉中說:「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 」 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讚。

19 文學主張及價值 古文特色: (1) 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例如《項脊軒志》 以百年老屋的興廢為主線,穿插作者對祖母、母親、妻子的回憶與懷念,取材於家庭瑣事,富有人情味。

20 文學主張及價值 (2) 注重細節描繪,使人物形象生動活潑。
例如〈寒花葬志〉 ,選擇小婢女的兩個動作加以描繪,雖然只用寥寥數筆,而一位天真無邪的小婢女形象即躍然紙上。

21 文學主張及價值 (3) 篇幅短小,言簡意賅。 例如〈項脊軒志〉、〈先妣事略〉,都僅六百餘字而已,〈寒花葬志〉更為簡短,僅一百一十二字,文雖簡短,但人物的神情,卻十分鮮明生動。

22 文學主張及價值 (4) 結構精巧,波折多變。 如〈寶界山居記〉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又對比唐代王維的輞川別墅,並對王維發了議論。

23 隨堂Q&A 關於歸有光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少年有成,二十歲即中進士 (B)古文得力於《史記》、《漢書》
(C)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D)確立了公安派獨抒性靈的寫作理念 答:(B) 授課大綱

24 書海細讀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授課大綱

25 第一段 段意   記項脊軒的來歷及修葺前後的不同樣貌,還有作者在書齋中的生活、讀書之樂。

26 第一段 段析   先寫舊南閣子的老舊、漏水、陰暗,再寫整修後乾淨、明亮、雅潔的樣子。直接破題寫項脊軒經作者之手的轉變,情感以「喜」為主。

27 第一段 項脊軒,舊南閤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1.舊 舊日、從前。
  項脊軒,舊南閤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1.舊 舊日、從前。 2.閤(ㄍㄜˊ)子 小屋子。閤,通「閣」。 3.方丈 指長寬各一丈的面積。 (一丈等於十尺,約三‧三公尺。) 4.塵泥滲(ㄕㄣˋ)漉(ㄌㄨˋ) 灰塵和泥土由縫隙掉落。滲漉,滲漏。 5.雨澤下注 雨水向下流瀉。澤,雨水。 6.顧視 環顧四周。 7.無可置者 沒有安置書桌的地方。 書桌。

28 第一段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8.修葺(ㄑ一ˋ) 整修。葺,修理。 9.上漏
從上面漏下來。上,此指屋頂。 10.垣(ㄩㄢˊ)牆周庭,以當(ㄉㄤ)南日 在庭院四周築牆,用來迎受南面射來的陽光。垣,矮牆。周,圍繞。當,承受。 北向 坐南向北。 不能得「日」 日光。 「日」過已昏 白晝。 已昏 指室內已昏暗。

29 第一段 補充 ▲辨形-葺 (1)葺:音ㄑㄧˋ,修理,例:修葺。 (2)揖:音ㄧ,拱手行禮,例:作揖。 (3)輯:音ㄐㄧˊ,蒐錄後整理,例:編輯。 (4)緝:音ㄑㄧˋ,搜捕、捉拿,例:通緝。 (5)楫:音ㄐㄧˊ,槳,例:舟楫。 ▲辨形-垣 (1)垣:音ㄩㄢˊ,牆,例:垣牆。 (2)桓:音ㄏㄨㄢˊ,盤桓。

30 第一段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11.日影 日光。 12.洞然 明亮的樣子。 13.欄楯(ㄕㄨㄣˇ)
欄干。直木為欄,橫木為楯。 14.增勝 增添了優美的景致。

31 第一段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寂寂 靜寂無聲。 15.借(ㄐㄧ) 通「積」,貯藏。
16.偃(一ㄢˇ)仰嘯歌 時而低頭、時而抬頭地長聲吟誦。偃仰,即俯仰,低頭與抬頭。 17.冥然兀(ㄨˋ)坐 默默地端坐。冥然,靜默的樣子。兀,高聳的樣子,引申指端正挺拔。 18.萬籟(ㄌㄞˋ)有聲 形容非常寂靜,連大自然的各種聲音都聽得到。萬籟,泛指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籟,由孔竅發出的聲音。 (相似:萬籟俱寂、寂然無聲、寂若死灰) (相反:人聲鼎沸、喧嘩吵鬧、甚囂塵上)

32 第一段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19.三五之夜 指農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 20.斑駁(ㄅㄛˊ) 參差交錯的樣子。 (本形容色彩雜亂不一。如:斑駁陸離。) 21.珊珊 輕盈舒緩的樣子,此形容樹影搖動。 ▲辨形-珊珊 (1)珊珊:音ㄕㄢ,輕盈舒緩的樣子。 (2)姍姍:音ㄕㄢ,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例:姍姍來遲。

33 第一段 文意 1.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具體描寫閣子的老舊。 2.余稍為修葺 →本段之轉折,前衰敗後雅緻形成對比。

34 第一段 文意 3.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自屈原以來便用「蘭桂」(香草)象徵美德,用「竹」象徵志節,作者藉此顯現其志趣高雅。 4.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 →寫歸有光在軒中動靜皆自在。

35 第一段 文意 5.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以有聲寫無聲,更襯出一種具有生機的「幽靜」。意近於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6.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99學〕

36 第一段 修辭 1.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頂針] 2.以當南日。日影反照[頂針] 3.三五之夜[析數] (〔89學測〕〔102研〕) 4.風移影動[對偶]

37 隨堂Q&A 一、請選出符合項脊軒修葺前的屋況敘述。 (A)坐南朝北,規模小,下雨會漏水 (B)坐北朝南,規模小,過了中午就室內昏暗 (C)坐南朝北,規模大,百年老房卻維持良好 (D)坐北朝南,規模大,整天照不到太陽 答:(A)

38 隨堂Q&A 二、作者整修項脊軒後,小屋有什麼改變?(可複選) □不再漏水 □將窗戶填起成牆 □新建的牆壁阻擋了南面的陽光,屋裡昏暗 □陽光反射進屋裡,明亮了起來 □庭院增加了些草木

39 隨堂Q&A 三、下列敘述,何者符合作者在項脊軒中的情況? 答:(C) (A)書籍眾多,沒有坐下來的空間,只能站著
(B)偶有小鳥造訪,但牠們一看到人就飛走了 (C)讀書之餘,亦可聆聽大自然的聲響與景色 答:(C)

40 第二段 段意   記家族人事變遷的三件事:一是家道中落,分家後家族漸生隔閡;二是懷念母親的慈愛;三寫祖母對自己的期許關懷。

41 第二段 段析   以第一句為過渡,藉記人來記軒。由老嫗帶出祖母、母親,情感層次逐漸加重,由「悲」到「泣」再到「長號不自禁」。以「悲」為主。

42 第二段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22.先是 在此之前。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22.先是 在此之前。 23.迨(ㄉㄞˋ) 及、等到。 24.諸父異爨(ㄘㄨㄢˋ) 伯父、叔父分家。諸父,伯父、叔父的統稱。異爨,各自生火煮飯,此指分家。爨,炊、煮。 25.往往而是 到處都是。往往,處處。 庭中通南北為一 四合院常坐北朝南,建築中軸為南北一線。

43 第二段 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26.東犬西吠 東家、西家的狗相互吠叫,此指親族疏離,如同陌生人。
27.客踰(ㄩˊ)庖(ㄆㄠˊ)而宴 客人穿越一家廚房,到另一家的廳堂赴宴,此形容分家後,屋子格局遭到破壞,各家雜亂而居的情形。踰,穿越。庖,廚房。 28.已 已而、不久。 29.凡再變矣 總共改變兩次。凡,總共、總計。再,兩次。 指公廳。是供奉祖先、家族聚會的場所。 再變 本通南北為一,一變為籬,再變為牆。

44 第二段 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
30.嫗(ㄩˋ) 老婦人。 31.先大母 稱已去世的祖母。 32.乳二世 哺養過兩代人。乳,作動詞用,哺乳、餵奶。二世,指父親和自己兩代。 33.先妣(ㄅ一ˇ)撫之甚厚 先母待她很優厚。先妣,稱已去世的母親。撫,對待。 34.中閨 婦女住的內室,此指母親的臥室。 35.而 通「爾」,你。

45 第二段 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36.呱呱(ㄍㄨ)
小孩啼哭聲。 (「呱」形容嬰孩啼哭聲念ㄍㄨ,如:呱呱墜地。但民國一○一年教育部公告的《一字多音審訂表》初稿,擬將ㄍㄨ音併讀為ㄨㄚ音。) 37.娘 奴僕稱女主人,這裡是老嫗稱作者的母親。 38.板外 指門外。 「扣」門扉 輕敲。 相為應答 「相」代指她,即「應答她」。

46 第二段 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39.束髮
指成童之齡,即十五歲。古時幼童垂髮,十五歲才將頭髮束起來盤到頭頂。 40.過 探視。 41.若 代詞,你。 42.竟日 終日、整天。 43.大類 很像。

47 第二段 補充注釋 束髮 其所指年齡有兩種說法,一指十五歲以上,一指八歲以上。
(1)指十五歲以上。《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2)指八歲以上。《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注:「成童,八歲以上。」

48 第二段 補充 ▲古文中的第二人稱代詞 1.不速去,無俟姦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論語.先進》) 4.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定公十四年) 5.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郁離子》趙人患鼠)

49 第二段 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44.比(ㄅ一ˋ)去 等到離開時。比,及、等到。去,離開。
▲辨義-比(音ㄅㄧˋ) (1)及、等到,例:比去、比及三年。 (2)並列,例:櫛次鱗比。 (3)依從,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最近,例: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祭十二郎文〉) 45.闔(ㄏㄜˊ)門 關門、掩門。 46.效 成效,指考中科舉。 吾家讀書久不效 歸有光的曾祖父歸鳳曾中舉,官武城知縣。其後,祖父歸紳、父親歸正都沒有功名,以布衣終其身。

50 第二段 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47.象笏(ㄏㄨˋ)
古代官員上朝時手持的象牙手板,用來記事以防遺忘。 48.太常公 指歸有光祖母夏氏的祖父夏昶(ㄔㄤˇ),為明成祖永樂年間進士,曾任太常寺卿。 49.宣德 明宣宗年號,西元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年。 50.長號(ㄏㄠˊ) 放聲大哭。號,大哭。

51 第二段 補充注釋 頃之 不久、一會兒。 象笏 明代規定四品官以上者執象笏,五品官以下者執木笏。足見祖母對其期待之深。 不自「禁」 承受。
▲此處記祖母以詢問起頭、贈笏作結,表現出慈愛又嚴厲的形象。歸有光屢試不第,仍持續嘗試,終於在六十歲時中進士,或許與祖母深切的期望有關。

52 第二段 文意 1.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此句承上啟下。「多可喜」指第一段環境之幽雅與讀書之樂。「多可悲」指分家後家族隔閡漸深,以及追念祖母對自己的關心與期許。 2.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由此可見歸家家道中落,叔伯分家,彼此頗有隔閡。由籬而牆,由尚可互通聲息到完全阻隔,舊有建制紊亂,令他感到可悲。〔90學測〕

53 第二段 文意 3.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以下寫老嫗,表現親情可喜處。 4.先妣撫之甚厚。 →顯現母親溫柔善良的特質。 5.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透過轉述,追思母愛。「每」字可見次數之多,更可見孺慕之情。

54 第二段 文意 6.余泣,嫗亦泣。 →可知母親待下人的溫柔及對子女的慈愛。 7.余自束髮,讀書軒中。 →隱含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之意。 8.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呈現祖母的慈愛及作者的苦讀。 〔100指考〕

55 第二段 文意 9.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回應前段的「借書滿架」,既凸顯歸家前幾代皆有志於科舉的狀況,又呈現祖母的期望。 10.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將光耀門楣的希望寄託在歸有光身上。 11.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象笏仍在而祖母已逝,睹物思人,悲不自勝。

56 第二段 修辭 1.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映襯] 2.諸父異爨[借代]
3.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層遞(通南北為一→始為籬→已為牆)] 4.乳二世[轉品(名→動)]

57 第二段 修辭 5.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追述示現] 6.余自束髮[借代]

58 隨堂Q&A 一、歸家房屋景物變化反映了家族的變遷,請依時間順序排列以下句子: 答: → → 為牆  通南北為一  為籬 通南北為一 為籬 為牆

59 隨堂Q&A 二、關於家中老嫗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原是歸有光母親的婢女,隨她來到歸家 (B)哺養過歸有光與歸有光的父親 (C)曾讓歸有光的姐姐受寒,故內疚而流淚 答:(B) 三、祖母拿什麼東西給歸有光? 對他有何期許? 答:象笏。期許歸有光功成名就,有所作為。

60 第三段 段意   繼續回憶在軒中讀書時的兩件往事:能以足音辨人、軒能遇火不焚。

61 第三段 段析   補充說明作者苦讀之狀,採概括描繪。

62 第三段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51.故 從前。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51.故 從前。 52.扃(ㄐㄩㄥ)牖(一ㄡˇ) 關上窗子。扃,關閉門戶的門閂(ㄕㄨㄢ),此作動詞用,關閉。牖,窗。 53.殆 大概。 ▲辨義-殆〔101學〕 (1)大概,例:殆有神護者。 (2)危險,例: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將近,例:零落殆盡。

63 第三段 文意 1.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呼應前段「諸父異爨」的情景。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顯示其閉門苦讀之久,及周遭環境的安靜。 3.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神所護佑的應是在軒中讀書的歸有光,而非屋子。隱含作者對自己將要脫穎而出的預感,也交代項脊軒依舊完好。

64 第三段 修辭 1.扃牖而居[轉品(名→動)] 2.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因果關係(先果後因)] 〔99學〕

65 隨堂Q&A 一、作者為何能以足音辨人?請用自己的話說明。 答:項脊軒的東側是廚房,有許多人來來往往,作者長時間在項脊軒內讀書,聽久自然能以腳步聲分辨別人。 二、項脊軒遭遇過幾次火災?曾被燒毀嗎?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什麼原因? 答:遭遇四次火災,不曾被燒毀,作者認為大概是神的庇護。

66 第四段 段意   在軒中讀書的日子,使他心儀古人,對未來有所憧憬。

67 第四段 段析 仿史書論贊筆法,以蜀清、諸葛亮二人先困後達之例自我砥礪,抒發心志,總結前三段,預告自己將由此軒脫穎而出。
  仿史書論贊筆法,以蜀清、諸葛亮二人先困後達之例自我砥礪,抒發心志,總結前三段,預告自己將由此軒脫穎而出。 ▲論贊體原用於史傳末,是作者個人的評論,後也有人為模仿史書而用,如此處的「項脊生曰」、《郁離子》的「郁離子曰」、《聊齋志異》的「異史氏曰」等。

68 第四段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丹 朱砂。 54.項脊生 歸有光自稱。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 朱砂。 54.項脊生 歸有光自稱。 55.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 戰國末年蜀地有個名叫清的寡婦,守著祖先採丹砂的礦穴,獲利為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為獎勵她能守住家業,保持貞節,替她築了女懷清臺。甲,作動詞用,為……第一。 56.劉玄德 即劉備(西元一六一─二二三年),字玄德,三國時蜀漢開國之祖。 57.隴(ㄌㄨㄥˇ)中 田畝之中。隴,通「壟」,田間高地。

69 第四段 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58.昧昧於一隅(ㄩˊ)
沒沒無聞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昧昧,昏暗不明,此指沒沒無聞。隅,角落。 59.區區 渺小的樣子,自謙之詞。 60.揚眉瞬目 眉飛目動,形容得意的樣子。瞬目,眨眼。 61.埳井之蛙 淺井中的青蛙,比喻見識淺陋的人。埳井,淺井。埳,通「崁」,坑穴。典出《莊子.秋水》。

70 第四段 補充注釋 「方」二人 當。 揚眉瞬目 (相似:揚眉吐氣、洋洋得意、意氣揚揚) (相反:垂頭喪氣) 「謂」有奇景 認為。
「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大概。 埳井之蛙 (相似:井蛙之見、管窺之見、管窺蠡測、坐井觀天、牖中窺日) (相反:滿腹經綸、碩學通儒、見多識廣、博古通今)

71 第四段 文意 1.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作者自比為蜀清、諸葛孔明,表達自己實力已足,待時而動。也暗自期許能繼承祖業,光耀門楣,還能經世濟民。

72 第四段 文意 2.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 →以「丹穴」、「隴中」暗比項脊軒;「二人之昧昧於一隅」就像「余區區處敗屋中」,意謂有能之人在未發達時常無人能識。而自己雖懷才不遇,但仍對未來充滿信心。 3.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含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慨嘆。

73 第四段 修辭 1.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激問] 2.揚眉瞬目[對偶] 3.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激問、借喻]

74 隨堂Q&A 一、作者用哪兩個人的例子來自我砥礪? 答:蜀清、諸葛孔明。 二、承上,作者認為這兩人有何共通之處? 答:一開始沒沒無聞,後來都成就顯達。

75 第五段 段意   記此軒與亡妻的關係,表達他對妻子的懷念。

76 第五段 段析   此段與第六段均為補述性質,以瑣事勾勒出夫妻間的濃情,藉翻修後的稱呼「南閤子」委婉表達悼念。

77 第五段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62.來歸 嫁過來。歸,古代稱女子出嫁。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62.來歸 嫁過來。歸,古代稱女子出嫁。 (成語-祝賀女子出嫁:于歸之喜、宜室宜家、桃灼呈祥、燕燕于飛。) 63.憑几(ㄐ一)學書 靠在桌旁,學習寫字。憑,依靠。几,小桌子。 「為」此志 撰寫。 吾妻 歸有光一生曾有三段婚姻,此處「吾妻」指元配魏氏,她是南京光祿寺典簿魏庠的次女,與歸有光結婚六年後病逝,育有一子一女。事跡除本文外,尚見於〈寒花葬志〉。 「或」憑几 有時。

78 第五段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64.歸寧 已婚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寧,向父母請安。〔103指考〕 65.制 格局、規模。 「且」何謂 那麼。 自後 從此以後。

79 第五段 補充 ▲辨義-歸 (1)女子出嫁,例:吾妻來歸。 (2)返回,例: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3)聚集,例:雲歸而巖穴暝。(〈醉翁亭記〉) (4)歸附,例:眾望所歸。

80 第五段 文意 1.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表示其妻不只知書達禮,且嫁夫隨夫,使婚姻生活有夫唱婦隨之樂。 2.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閤子,且何謂閤子也?」 →妻子會對作者轉述此等瑣事,亦知二人感情融洽。

81 第五段 文意 3.吾妻死,室壞不修。 →欲保留與妻子有關的回憶。 4.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 →表示他臥病且思念亡妻,翻修閤子,以免觸景傷情。此處不稱「項脊軒」而稱「南閤子」,且重建後格局異於前,此皆避免睹物思人。

82 隨堂Q&A 此段歸有光懷念的對象是誰? (A)歸有光的祖母 (B)歸有光的母親 (C)歸有光的妻子 答:(C)

83 第六段 段意   寫亡妻生前手植之樹已高大繁茂,言盡而意未盡。

84 第六段 段析   藉物抒情,將其對妻子的懷戀寄託於枇杷樹。

85 第六段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66.亭亭如蓋 樹幹挺拔,像傘一樣,形容枝葉茂盛。庭庭,直立的樣子。蓋,傘。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66.亭亭如蓋 樹幹挺拔,像傘一樣,形容枝葉茂盛。庭庭,直立的樣子。蓋,傘。 「手」植 親手。

86 第六段 文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舊閤已翻修,枇杷樹卻仍在,暗寫他對亡妻久久無法忘懷。枇杷樹生長速度極慢,「已亭亭如蓋」表示時日已久。 修辭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轉品(名→副)] 2.亭亭如蓋[明喻]

87 隨堂Q&A 文末用樹已「亭亭如蓋」,表達什麼涵義? (A)家族和好如初,繁榮昌盛 (B)縱然時日已久,仍舊懷念妻子
(C)祖母過世,傷心欲絕而無心整理花木 答:(B)

88 賞析   本文主要以項脊軒的變遷為軸線,記敘親友聚散離合的往事,並寄託自己的志向。其中所記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涉及的人物也很紛雜,並非單獨由一人或一事作為主幹貫串全篇,但由於作者圍繞著項脊軒這個軸心,以項脊軒及周圍的環境變遷為經,以與項脊軒有密切聯繫的往事為緯,將所取材料互相編織,使得全文神氣凝聚,脈絡清晰,毫無雜亂之感。

89 賞析   全篇可分為「正文」和「後記」二部分:第一段至第四段為「正文」,第五、六段為「後記」。第一段描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內外景象與軒中生活的情趣。第二段藉庭中的變化,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作承轉,描寫家人彼此疏離之悲,及對母親與祖母的懷念。第三段補述作者在軒中讀書的情況。第四段暢發議論,以蜀清與孔明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處於破屋,但仍志在用世、有為有守。第五、六段敘述亡妻的往事,是後來補寫的,記敘妻子在世時的生活片段,抒發對妻子的懷念與物是人非的感慨。

90 賞析   本文運用清新優美、簡樸精鍊的語言描寫景物,寫人物則個性分明,寫情感則細膩自然。此外,全文善用對比手法,烘托作者悲喜交集而又以悲為主的心情。如項脊軒修葺前後的情景對照;作者在項脊軒中得到的快樂情趣,與面對家族疏離、親人去世等感傷之事的對比,都展現出作者深摯委婉的情意,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91 課文結構表 項脊軒志 授課大綱 記事 修葺老屋 讀書軒中 塵泥滲、雨澤下-不上漏 日過午已昏-日影反照、室內洞然 雜植花木,欄楯增勝
偃仰嘯歌,冥然兀坐 庭階寂寂,小鳥時來,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珊珊 抒情 諸父異爨,家族離析 老嫗言母親事-余泣,嫗亦泣 祖母贈笏相期-瞻顧遺跡,長號不自禁 項脊軒志 以軒為線索 的悲喜往事 記事 扃牖軒中,能以足音辨人-悲 軒四遭火,幸得不焚-喜 言志 自比蜀清、孔明,展望美好前景-喜 後記 文後五年,妻來歸,時至軒中,問鼓事、學書-喜 婚後六年,妻死,其後二年,復葺老屋-悲 自後多在外,不常居-悲 妻植枇杷樹於庭中,已亭亭如蓋-悲 授課大綱

92 字詞比較 勝 ㄕㄥˋ 優美的景致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占優勢、勝 射者中,弈者勝。(歐陽脩〈醉翁亭記〉) 超越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 美好的、優越的 勝景。

93 字詞比較 ㄕㄥ 承受、禁得起 不勝感激。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94 字詞比較 1.比去,以手闔門。 2.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 及、等到 比 ㄅㄧˋ
 比 ㄅㄧˋ 及、等到 1.比去,以手闔門。 2.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 並列在一起、相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朋比、阿附、勾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95 字詞比較  比 ㄅㄧˇ 比擬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李白〈行路難〉) 比較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96 字詞比較 而 1.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 通「爾」。你 2.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
如、好像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孺〈指喻〉) 假設連詞。如果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97 字詞比較 而 1.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順接連詞。則、就、因而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3.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順接連詞。且、並且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沈復〈兒時記趣〉) 轉接連詞。卻、可是、然而 1.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歐陽脩〈賣油翁〉) 2.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衛乃當之罰金!(司馬遷〈張釋之執法〉)

98 字詞比較 若 你 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如、似乎、好像
 若 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如、似乎、好像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風起。(《世說新語》「詠絮才」)

99 字詞比較  若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孟子‧告子》上) 至於。與「夫」搭配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歐陽脩〈醉翁亭記〉)

100 字詞比較 區 1.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小小的、微小
2.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過秦〉) 自謙自己渺小 1.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歸有光〈項脊軒志〉) 2.區區之心,竊慕此耳。(李陵〈答蘇武書〉)(我小小的心願就是羨慕這種作法啊)

101 字詞比較 區 1.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愛戀不捨、忠誠
2.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102 字詞比較 迨 殆 ㄉㄞˋ 及、到 迨諸父異爨。 大概 殆有神護者。 危險、不安 危殆、百戰不殆、財多命殆。 幾乎、將近
消滅殆盡、殆無虛日(幾乎沒有閒過一天)。

103 字詞比較 紿 貽 ㄉㄞˋ 欺騙 欺紿、詐紿、受紿。 一ˊ 贈送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 遺留
貽笑大方、貽羞萬年。 授課大綱

104 問題討論 一、項脊軒的坐向給它帶來什麼缺點?歸有光如何改善?
答:項脊軒坐南朝北,日光很難照進來,過了中午室內就昏暗了。歸有光先在屋前北牆開了四扇窗,再於庭院四周築了一道牆,使太陽能反射在牆上照進房子裡來。

105 問題討論 二、歸有光描寫「內外多置小門牆」,其實是指什麼意思? 答:家族因分家而變得疏離有隔閡,連祖屋的舊有建制都被人造的圍牆變得紊亂。

106 問題討論 三、「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歸有光說是因為有神明護祐的關係,請推測他為何會這樣說?
答:歸有光有自信自己將有成就,不會死於區區火災,所以神明所護祐的是在軒中讀書的他,而非項脊軒。

107 問題討論 四、你覺得歸有光為何要在十幾年後補寫最後兩段?
答:本文以項脊軒為中心,描寫歸有光身邊的女性,從重建南閤子到「室壞」,算是一個完整的脈絡,因此多年後他補上最後兩段,將妻子與項脊軒的故事添上,並表達自己深切的懷念。

108 問題討論 五、從文中的哪些句子可看出歸有光時常待在項脊軒中?
答: 1.「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從祖母的問話可知他時常待在軒中,連祖母都很少見到他。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可看出他在軒中苦讀很久,周遭又安靜,讓歸有光連他人的足音都認得出來。

109 問題討論 一、作者說:「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其所指的可喜、可悲之事各是什麼?
答:1.可喜之事:①項脊軒經整修後,變成適合讀書的地方。②項脊軒四度遭火,幸得不焚。③作者於軒中自比蜀清、孔明,展望美好前景。④妻子來歸後同於軒中讀書、寫字,感情融洽。 2.可悲之事:①諸父分家,親族視同陌路。②母親早逝,與老嫗在軒中懷念母親。③祖母贈笏相期,辜負祖母期望。④妻子亡故,睹物思人。

110 問題討論 二、本文追憶母親、祖母及妻子,寫法各有不同,你最感動的是寫哪一個人的部分?為什麼?
答:1.作者八歲喪母,故本文追憶亡母,是透過老嫗的轉述,寄其孺慕之思;而作者在項脊軒讀書時,祖母還健在,故選擇祖母來軒探視,及贈笏相期,寫祖母對自己的寄望,以及迄今功名未成的感傷;至於亡妻部分,寫夫妻在軒中的相處,及庭中枇杷樹為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藉物懷人。因此,三人各有不同。 2.本文最感動的部分,因觸發各有不同,請同學自由發表意見。 授課大綱

111 大考試題精選 【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BE
(  )1.下列引文,在言談中表現出斥責對方語氣的選項是: (A)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B)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C)燭之武對秦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孟子對齊宣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E)左光斗對史可法:「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 〔100指考〕 (解析見下頁) BE

112 大考試題精選 (A)屬於關心的口吻。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B)屬於斥責對方的語氣。出自《論語.公冶長》。語譯:宰予白日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材不能再雕刻,骯髒的土牆不能再粉刷,我對於宰予還有什麼好責備啊!」(C)屬於分析的口吻。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D)為分析語氣。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語譯:孟子對齊宣王說:「毀傷仁愛的人,凶暴淫虐,滅絕天理,叫做賊;毀傷道義的人,顛倒錯亂,傷敗倫常,叫做殘。傷害仁義的人叫做獨夫,我只聽過武王誅殺叫紂的獨夫,沒聽過他弒君!」(E)屬於斥責對方的語氣。出自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113 大考試題精選 【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 ABC
(  )2.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 (A)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D)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99指考〕 (解析見下頁) ABC

114 大考試題精選 (A)由「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可知。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B)由「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可知。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C)由「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可知。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D)此非月景的描摹,而是道士法術的呈現。出自蒲松齡〈勞山道士〉。(E)由「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可知無愉悅之情。出自蘇軾〈水調歌頭〉。語譯:我舉起酒杯來,向那萬里無雲的天空痴問:什麼時候才有明月呢?月宮裡今夜是哪年哪月呢?我想駕著長風飛到天上去,又怕那玉砌的高樓會讓我冷得受不了。 授課大綱

115 古今攝影機 授課大綱 有故事的房子 青田街七巷六號

116 課外補充 明代文學背景 明清科舉制度 授課大綱

117 明代文學背景 初期: 明代建國之初,詩文創作的成就比較突出。一批由元入明的作家經歷元末社會動亂,寫出了一些內容充實,現實性強的作品。
代表人物:宋濂、劉基、高啟。

118 明代文學背景 臺閣體: 從明成祖到明英宗的五六十年間,風行臺閣體。 特點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風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實感和社會生活內容。
代表人物:楊士奇、楊榮、楊溥。

119 明代文學背景 前後七子: 明代中葉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內外危機日益嚴重。前後七子反對當時腐朽的統治勢力,同時企圖通過復古來整頓文壇,扭轉詩文創作的頹風。

120 明代文學背景 文學主張: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雖然也有一些具有社會意義的詩歌,但其基本觀點是今不如古,不脫模擬前人。 代表人物:
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領袖(時間:在弘治、正德年間)。 後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領袖(時間:在嘉靖時期)。

121 明代文學背景 唐宋派: 在前後七子提倡「文必秦漢」的時候,有些作家主張學習唐宋散文的「文從字順」和「平易舒暢」,被稱為「唐宋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以歸有光的成就最高。

122 明代文學背景 公安派: 真正給前後七子復古派以沉重打擊的是萬曆時期的「公安派」。 文學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123 明代文學背景 竟陵派: 文學主張:基本主張與公安派相同,但是為糾正公安派「陋」與「俚」的弊病,刻意追求「幽深孤峭」的風格,更脫離現實。
代表人物為鍾惺、譚元春。

124 明代文學背景 晚明小品文: 文學特點:形式自由,文字短小,通俗明快,自我意識強烈。 代表人物:張岱。

125 明清科舉制度

126 明清科舉制度 明清科舉一直採用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制。惟明清科舉必由學校,士人要參加科舉考試,必先考試進學(指成為府、州、縣學及國子監的生員),並要通過科考,待考試合格才能參加鄉試。 鄉試 明清時期,國子監生員及各省府州縣學生員經過科考或錄科、錄遺考試合格,均可以參加本省的鄉試。

127 明清科舉制度 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明清鄉試還在規定名額之外,再錄取若干人,稱為「副榜」。副榜舉人不得參加會試,但可送國子監讀書。 會試 明清會試,亦由禮部主持,主考官略同鄉試,而官階更高,人數更多。舉人經過禮部複試合格,方可以赴京師參加會試。會試亦考三場,考試方法與內容也略同鄉試。

128 明清科舉制度 明清會試錄取人數無定額,一般為二、三百人左右。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
貢士也需經過複試合格,方可以參加殿試。明清殿試由皇帝主持,另設讀卷官若干人。只考一場,試時務策一道,當天交卷。對策試卷只封彌但不謄錄,一般也不黜落,只是重新排列名次高低而已。清末的殿試甚至只重考卷書法而輕策文的內容。

129 艱難的考場生涯 廣西貢院 本圖出處:

130 延伸閱讀 〈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 授課大綱

131 〈先妣事略〉 〈先妣事略〉中所敘寫的對象是作者的亡母。他的母親是個極其平凡的普通婦女,但因為作者是滿含深情地去敘寫的,因此讀起來使人感到親切有味。

132 〈先妣事略〉 這篇文章中作者從一些細節描寫母親: 勤儉持家:
「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罏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

133 〈先妣事略〉語譯 勤儉持家: 「孺人無米鹽之愁,可是她一直辛勤地幹活,好像吃了上頓沒下頓似的。冬天,爐火燒剩的木炭屑末,讓婢子捏成圓團,一排排曬在臺階之下。屋裡沒有丟棄的東西,家裡沒有吃閒飯的人。兒女們大的拉著衣角,小的抱著哺乳,手裡不停地縫紉補綴,門庭之內十分整潔。 」

134 〈先妣事略〉 寬厚待人: 「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期望兒子成材: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135 〈先妣事略〉語譯 寬厚待人: 期望兒子成材:
「對待侍童僕人有恩情,即使有人遭到了扑打,後來都不忍心為此而生怨言。吳家橋每年送來魚蟹餅餌,照例人人都有得吃,家中人聽說吳家橋的人來了,都頓時高興起來。」 期望兒子成材: 「 有光七歲時,與堂兄一起入學讀書,遇到陰風細雨的天氣,堂兄便留在家裡,有光雖然羨慕也能如此,可是孺人未允。孺人半夜醒來,催促有光背誦《孝經》,直到每一個字都讀得很流利,這才高興。」

136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

137 〈寒花葬志〉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138 〈寒花葬志〉語譯 婢,是魏孺人出嫁時陪來的丫鬟。 她在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去世,葬在一片荒山。陪侍我生活卻不能到底,這大概也是命吧!
婢剛陪嫁來的時候,才十歲,兩邊垂著圓的髮髻,深綠色的布裙搖曳擺動。一日,天氣寒冷,燃火將葧薺煮熟,婢削皮裝滿一小盆,我從外面回來,伸手想拿起來吃,婢捧過盆去不允。魏孺人看著好笑。 孺人每次讓婢靠著几案吃飯,她吃飯時,眼眶時時地閃動著,孺人又指給我看,一邊笑著。 回想那時候,一晃便已經十年。唉,令人悲傷啊!

139 網路資源 歸有光-中華百科全書 教育雲-歸有光 項脊軒志-中文百科在線
教育雲-歸有光 項脊軒志-中文百科在線


Download ppt "十四、項脊軒志 歸有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