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课程教材: 《现代管理学》 (第四版) 罗 珉 教授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课程教材: 《现代管理学》 (第四版) 罗 珉 教授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课程教材: 《现代管理学》 (第四版) 罗 珉 教授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现代管理学 第一章 导论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 本课程教材: 《现代管理学》 (第四版) 罗 珉 教授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 1 -

2 第一章 导 论 我拥有六个忠诚的仆人,他们会教我一切。他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如何做(how),何处(where)及何人(who)。 ——Rudyard Kipling - 2 -

3 何为管理学? 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融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科技取向学科的知识。 管理学所探讨的是组织机构本身有关的管理问题,它包括组织内的管理者、管理者与下属、组织的行为、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 3 -

4 本章学习概要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 第二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管理学的历史演进与主要流派 第四节 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 第二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管理学的历史演进与主要流派 第四节 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 OVER - 4 -

5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概念 二、组织的概念 三、管理者 四、管理者的角色

6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management)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概念。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强调了管理的理性与科学性。泰罗(Taylor,1911)认为,管理是实现任何工作场所的任何操作活动的“惟一最佳方式”(the one best way)。泰罗宣称,所有这一切彻底改变了员工和经理人员的工作生活,成为一种“科学管理”制度。

7 相当多的管理学家认为管理的关键是要认识其他人的作用与重要性。
优秀的管理者都深信,他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惟一方法就是借助于组织中的员工。 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 )将“管理”定义为“驱使他人去工作的艺术”。 德鲁克认为,福莱特就社会、人和管理提出的基本假设远比当时的管理学学者提出的假设更接近事实,甚至今天的许多管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也望尘莫及。

8 德鲁克认为,通过他人和其他资源来做事情并行使指挥和领导职能,这就是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德鲁克进一步解释说,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指挥他们的公司,实施领导,并决定如何运用组织资源去实现目标。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五个基本功能,即管理者需要承担的五项基本责任:确定目标、进行组织、激励和沟通、进行衡量以及培养人才(包括经理人自己)。这五个基本要素形成了每个管理者的工作基础与责任。

9 管理就是要利用组织的资源去实现目标,并在各类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中达到较高的绩效水平。
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约塞夫·普蒂、海因茨·韦里克和哈罗德·孔茨(Putti, Weihrich, Koontz,1998)认为,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组织目标,这就是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提供者也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感和成就感的活动过程。

10 管理学界居传统统治地位的观点都是强调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企业家亨利·法约尔(Fayol, 1916)提出,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五种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planning, organizing, commanding, coordinating, controlling)。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Koontz and O‘Donnell, 1972)采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planning, organizing, staffing, leading, controlling)五种职能作为管理学教材的框架。 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管理这一个过程,实质也就是在有组织的集体中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去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11 管理的定义 管理可以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以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 (2)管理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四大职能。 (3)管理必须以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在这一过程管理者必须运用多种管理职能。 (4)协调是管理的本质特征; (5)管理的对象是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

12 二、组织的概念 所有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都围绕我们想从组织中获得什么,围绕着组织以及它所服务的社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才能最好满足我们的愿望和需求。 德鲁克发现,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the society of organizations),其运行是在“组织实体”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个人”之间进行的,这就成了“组织是社会的一个器官”(corporation is a organ of society)的命题。 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管理是被置于“组织”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的,组织是管理学家们作为研究的范围而提出的,是使管理工作过程和管理学原理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领域;在实践中,组织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主要场所。

13 组织一词使用甚广,含义各异。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一个动词,意思是指组织工作或活动;二是作为一个名词,意思是指一个组织体。
作为名词使用的组织(organization)可以说是管理活动实施的场所。 人们将一个企业、学校、医院或政府机关都称为组织,又如将组织划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与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等。作为一个名词的组织有多种说法,简单地说,组织就是一个有效的工作群体。

14 在管理研究中,把人们组织成有效的工作群体一直是管理过程的核心。
古典组织理论的研究者詹姆斯·穆尼(Mooney, 1931)认为,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的形式。 切斯特·巴纳德(Barnard,1938)认为,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加以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 哈德罗·孔茨认为,组织是“正式的有意识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 马奇和西蒙(March and Simon,1958)认为,组织是“相互关联的活动的系统,这种系统至少包含几个主要的群体,而且通常具有这样的特点,按照参与者的自觉程度,其行为高度理智地朝向人们一致认识到的目标。” 切斯特·巴纳德、哈德罗·孔茨、詹姆斯·马奇和赫伯特·西蒙都强调组织是一种特定的体系。

15 组织是指一种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组织具有如下三个共同特征: 第一,每一个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一般是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的。组织既定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即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功利性是组织目标设定的核心特征。盈利性并非一个贬义词,它表现了这一目标对社会、国家以及组织本身的根本价值,体现了该组织存续的基础。 第二,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 第三,每一个组织都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以维持组织的存在和运行,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16 我们认为,组织是以目标导向的、经过精心建构的社会团体。这个定义重点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目标导向”的意思是说组织要实现某种目标,例如盈利、顾客服务、社会贡献、满足员工的需要等;(2)“精心建构”的意味着任务的分解、执行任务的责任要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3)组织是一种特定的体系。这种特定的体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把组织作为现存事物的存在,它是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按照一定结构与功能关系构成的方式和体系;二是指过程性的演化体系,那么它是指事物朝着空间、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组织结构方向演化的过程体系。

17 三、管理者 组织成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操作者(operatives)和管理者(managers)。
操作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和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 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他们也可以担任某些作业职责,但一定要有下级。 这种分类来源于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他们坚持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计划、组织和控制,操作者则按照管理指令执行劳动任务。

18 最早对管理者的定义是“负责下属工作的人”,换句话说,管理者就是“老板”,代表高位和权力。随着人们对管理者职责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管理者应当定义变为“负责员工绩效的人”。
管理者的职责并不仅仅限于支持一线工作,更需要创造条件保持一线的运转,并为激发一线员工开展高效和有效的工作提供动力。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是每个企业里具有活力并赋予生命的元素。如果没有管理者的领导,‘生产资源’只能是资源,永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19 管理工作必须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展开,管理工作涉及的层次是从一个组织的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总经理/总裁(general manager/president)到一线管理人员。 尽管组织中的管理层次结构可以被划分为若干垂直结构层次,但通常有三个层次:高层管理者(top managers)、中层管理(middle managers)和基层管理者(first-line managers),基层管理者有时也称为一线管理者。

20 组织的管理层次 基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 CEO 研发部门 营销部门 生产部门 财务部门 人力资源 行政管理

21 管理者的层次和管理职能示意图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22 所有管理者都需要拥有一定的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 概念技能意味着对模糊的、不明确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的本质和问题的根源,确定问题的关键变量,理解变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问题清晰化。 概念技能也称为“决策技能”。这种能力具体包括:(1)把握全局的能力;(2)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识别关键因素的能力;(3)权衡方案优劣及其内在风险的能力。 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环境和问题越复杂,越没有先例可以依循,因而越需要高超的决策技能。

23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 人际技能是管理者处理与他人包括个人和团体关系的能力,是能够沟通、激励、协调组织和个人的能力。管理最主要的任务是管理人,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识别人、任用人、团结人、组织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人事技能都同样重要。管理人员不仅要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学会影响和激励下级的工作;还要处理好与上级、同级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和说服领导,如何与其他部门有效合作。

24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
技术技能是管理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即与特定专业领域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一般而言,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越低,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越高;所处的管理层次越高,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越低。管理人员没有必要使自己成为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因为他们可以借助于有关专业人员来解决技术性问题。但他们需要了解或初步掌握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技术知识,否则他们将很难与其所主管的组织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无法对其所管辖的业务范围内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

25 管理者的层次和管理技能示意图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26 四、管理者的角色 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1973)把管理者的角色(managerial role)划分为3大类
1、人际角色(Interpersonal role) 管理者人际角色的目标:协调和沟通组织成员,确保组织的方向。他们扮演着三种角色:(1)名义领袖(figurehead role)。代表组织向组织内外传达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领导者(leader role)。激励、指导组织成员发挥潜力为组织作出卓越贡献;(3)联络员(liaison role)。协调组织内外的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7 2、信息角色(informational role)
管理者信息角色的目标:获取和传递与组织任务密切相关的信息。他们扮演着三种角色:(1)监控者(monitor role)。分析来自组织内外的信息;(2)传播者(disseminator role)。传播信息来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3)发言人(spokesperson role)。通过言论来影响组织内外的人,使他们做出积极的反应。

28 3、决策角色 (decisional role)
管理者决策角色的目标:战略规划及有效地利用资源。他们扮演着四种角色:(1)企业家(entrepreneur role)。决定启动那些项目或计划;(2)危机处理者(disturbance handler role)。处理意想不到的事件或危机;(3)资源分配者(resource allocator role)。为组织各部门配置资源;(4)谈判者(negotiator role)。为组织寻找较好的解决方案。

2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跨越组织的管理的出现,管理者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改变:
(1)全球化的组织管理日益增多,如何有效管理全球化供应链; (2)如何建立高度的竞争优势。这包括如何有效管理诸如效率(efficiency)、质量(quality)、创新(innovation)、顾客反应(responsiveness)等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 (3)如何在高绩效的同时,维护道德标准(ethical management),如何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4)如何管理多样性的组织(organizational diversity),如何管理员工、企业文化、价值观等; (5)如何采用新技术,如何研发、采用新技术改造优化业务流程。

30 第二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是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所应包含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理解,各个管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31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Koontz and O‘Donnell,1972) 认为,管理学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
詹姆斯·唐纳利等人(Donnelly et al.,1998)认为,管理学为“讨论只与某一特定的(虽然也是相当广泛存在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 王德中教授等人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适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共同的管理原理和一般方法,实际应当是存在于共同管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性。

32 我国管理学界深受职能(或过程)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的影响,在管理学教材体系上都沿用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说,深受我国管理学者推崇的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哈罗德·孔茨也是管理过程学派的著名代表性人物。“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方法,首先就是注意管理人员的职能,然后再研究这些职能,并从纷繁复杂的管理实践中探求出基本规律,以期对这些职能进一步详加剖析。”

33 管理过程学派把它的管理理论建立在以下7个基本信念基础上: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到一种说明和启示作用;(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一样,仍然是可靠的;(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34 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管理学学科体系所涉及的领域,可以从广义上和从狭义两个方面来看。从广义上讲,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operating functions),如市场营销(marketing)、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会计(accounting)、财务(financing)、生产与作业(production and operating)等。

35 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下属的专业委员会(Professional Divisions)的分类
分为公司政策与战略(policy and strategy)、职业发展(careers)、冲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管理的批判性研究(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组织中的性别与多样性(gender and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创新或创业(creating and entrepreneurship)、健康保健管理(heath care 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组织的沟通与信息系统(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国际企业管理(international corporate management)、管理教育与发展(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管理咨询(management consulting)、管理史(management history)、管理、心灵和宗教(management,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管理与组织认知(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运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组织和管理理论(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的发展与变革(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组织与自然环境(organizatio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公共与非盈利性组织的管理(public and nonprofit)、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管理的社会事项(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以及技术与创新管理(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等。

36 从广义上讲,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生产与作业等。
从狭义上讲,主要探讨组织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员工的行为和激励问题以及组织的战略问题等。 本课件的管理学指 狭义的管理学 - 36 -

37 第三节 管理学的历史演进与主要流派 管理实践可以追溯到人类有集体活动来达到目标的远古时代,但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初期才开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有实际管理经验的工程师或企业家,如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法国科芒特里-富香博-德卡维尔采矿冶金公司总经理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 )、美国通用汽车出口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穆尼(James D. Mooney, )、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等人之手,由此创建了古典管理理论(classical perspective)。 - 37 -

38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阶段 4 行为科学 现代管理 理论 古典管理学 后现代 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学
说与行为科 学学说) 现代管理 理论 古典管理学 (科学管理与 古典组织理 论) 后现代 管理理论? 成长期 形成期 成熟期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阶段 4 管理理论丛林 - 38 -

39 泰罗像瓦特(Watt)将知识运用于劳动工具而发明蒸汽机一样,把知识系统地运用于劳动过程的管理,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实现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按照泰罗的思维方式所设立的“劳动准备部门”关注的重点就是加强和更新劳动的技能。泰罗认为,通过合理量度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劳动标准,计算一个劳动力一天劳动合理的报酬,促进机器生产体系和技术流程的不断进步,就可以实现“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泰罗强调管理研究方法的理性与科学性,主张组织与工作设计的决策应该建立在对个别情况精确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所倡导的“科学管理”致力于把组织建设成高效运转的机器。 - 39 -

40 古典管理理论的另一分支是古典组织理论(classical organizational theory)。法约尔、穆尼、巴纳德等人强调要从整体上宏观地看待组织的设计与运转,马克斯·韦伯(Weber,1947)提出的有效地解决组织内部协调和效率问题的组织理论,法国企业家法约尔(Fayol,1916)和美国企业家穆尼(Mooney,1931)最早开始了以法规和理性为基础的组织管理探索。随着古典组织理论的发展,科层制组织的建立和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一种被小阿尔弗雷德·钱德勒(Chandler,1977)称为“看得见的手”(the visible hand)的相关组织行政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成为了支撑组织运行的理论学说。

41 古典管理学思想的归纳总结 古典管理学集大成者林德尔·厄威克(Urwick,1943)在他的著作《管理的要素》一书中就提出应当对主要的管理著作及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管理学的统一理论框架。 厄威克在《行政管理原理》一书中,把各种管理理论加以综合,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他把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作为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综合了泰罗、法约尔的计划、组织管理要素,将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作为管理过程的三个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的管理原则放在管理的职能之下。发展出控制职能,说明了控制职能包括配备人员、挑选和安排教育人员等。由此形成了泰罗、法约尔和厄威克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

42 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和人际关系学说
在20世纪20-30年代,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善待员工的革命,并为后来的研究员工的需求与待遇、领导、激励和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 )、弗里兹·朱利斯·罗特利斯伯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 )关于人际关系的著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从人性化角度谈管理的著作使工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说受到人们的关注。

43 现代管理学阶段 1954年11月6日这一天是管理学划时代的日子,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管理学进入到现代管理学阶段。《管理的实践》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启蒙书,几乎所有的现代管理思想都来自于这本书,或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得到踪影,它在概括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的重要性比其他任何管理学著作都重要。

44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现代管理学高速发展的时代
管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如目标管理(MBO)、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管理方格论(management grid)、X理论和Y理论、权变(contingency)、决策树(decision tree)、一体化(integration)与多元化(diversification)、零基预算(zero based budgeting)、授权(empowerment)、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 cycle)、Z理论、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卓越(excellence)、走动管理(MBWA)、看板管理(Kanban management)、矩阵组织(matrix organization)、内部创业(intrapreneuring)、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自我管理团队(self-management team)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45 管理学是否将进入后现代管理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问题开始出现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经济的全球化,改变了竞争的场所(playing field),使企业孕育出新的价值观:注重精细化、灵活性、快速顾客响应、员工激励、顾客关系和优质产品与服务。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人类进入到一个以知识创新密集为特征的后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组织正在被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创新密集型的后现代组织所取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工作者数量的扩大、社会文化的重大变迁、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等既是知识创新密集型组织得以产生的原因,同时又加剧和扩大了知识创新的进程。 所有的这一切,又呼唤着新的管理思想与更加柔性的组织与管理方法。

46 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管理学概念数量之多,可谓是汗牛充栋。对管理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各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一些混乱,如对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以及如何分析管理的各种问题等存在着争论。我们看到,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的不同贡献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分析方法,结果造成一种“管理理论的丛林”。

47 哈罗德·孔茨对二次战后的 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分类
管理过程学派 经验或案例学派 人际行为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数量学派 - 47 -

48 “管理理论的丛林再探” 经过20年左右,1980年哈罗德·孔茨在另一篇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再探》中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更深,并发展成为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 每一个学派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哈罗德·孔茨指出:不应把管理内容和管理工具混淆起来。例如,不应将行为科学学派、数量学派等等同于管理,而应将它们看作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 48 -

49 “理论中的统一还没有实现,也许永远不会实现。……我们必须学会拆除学术嫉妒之墙,更好地评价我们的知识传统,以及认识到我们只是占有历史长河中的一点。当我们学会把组织的技术问题同人群问题更好地联系起来,综合就会实现。” ——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A·雷恩

50 第四节 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 在一般的管理学理论的研究上,在分析现象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角度来解释组织和个体的行为。这些不同角度的区别,多在于以不同层面来分析组织现象,以及对社会及环境所给予组织和个人行为的限制不同的假设。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管理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无限的现实世界所作出的选择或解释。 - 50 -

51 一、组织理论的研究 管理学焦点问题:组织如何有效地运作。
早期的管理学文献及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何改善组织内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结构,以使一般的生产力得以提高。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统称为组织理论(organizational theory)。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讨论较多的课题是:组织的环境、组织设计与结构、组织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和组织的成长、组织内的权力政治活动、组织的创新和转变,以及科技的管理等课题。 - 51 -

52 这类课题是以较为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组织的各种活动,着重如何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组织之间的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较热门的理论有群体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和协作网络理论(collaborative network)等,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的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和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等方面。 - 52 -

53 以“人”为本的研究和讨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学发展的重点课题。
二、以“人”为本的研究 以“人”为本的研究和讨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学发展的重点课题。 这包括了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和人力资源管理学(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两个方面。这两个课题各有不同的重点,但却互为补充。 - 53 -

54 组织行为学主要探讨组织内个人及团体的行为,包括个人的性格、认知(cognitive)、价值观的差异、学习的方式和决策的异同、激励(motivation)和领导方法、工作组合(work group)、小组动态、冲突管理(conflict management)、沟通管理(communication management)等。同时也以人为主来探讨一些宏观(组织的整个行为)的课题,例如,创新和创意、组织的转变、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等。 人力资源管理学主要是处理一些有关吸纳、遴选、以及保留有素质员工的各种问题。例如人力资源计划、人员配置、奖励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和发展等。另外,一些与人力资源有关的较为宏观的课题也在研究之列,如雇佣关系、集体谈判、劳动力市场、性别与就业、工作的生活质量、组织人口学,以及近年流行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

55 三、战略管理学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崛起,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课题。战略管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组织应当如何掌握环境的变化,制订一套长远的行动方针,来保持组织的竞争力。早期的研究以公司政策(corporate policy)的讨论为主,加上市场学(marketing)的观念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后来则广泛应用了组织经济学、组织理论和心理学的知识,成为管理学上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 55 -

56 战略管理的讨论包括较为传统的环境分析、产业(市场)分析、战略制订和实施过程,各种竞争战略、战略性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奖励制度、多元化业务的战略和管理、和近年来讨论较多的全球化战略(globalization strategy)、组织的资源与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组织的战略联盟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战略构思等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变革(strategic change)的背景问题日渐突出,主要的原因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组织及其技术、政治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组织变革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随之逐渐增长。这种发展趋势使人们从“战略过程”的角度来看待组织发展,在组织层面鼓励计划变革过程。

57 四、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型组织的构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注重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构建知识创新型公司(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这一时期非常流行的关于创新和全球竞争的两本书,在它们的标题里就包括了“知识”范式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列昂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1995)的《知识的源泉:建立并保持创新的源泉》和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Nonaka and Takeuchi,1995)的《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性以获得竞争优势》。他们介绍了许多的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如惠普(Hewlett-Packard)、摩托罗拉(Motorola)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建立和管理知识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这些知识能力被描述为“核心竞争力”、[3]“无形资产”[4]和“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并说明了它们对提升组织效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8 小型企业的管理(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五、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现象的研究 小型企业的管理(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企业家如何创业,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研究(enterpreneurship studies)。管理学者都认为企业家与大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有区别的,他们有独特的思想和决策方法,创业时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单独进行研究。 - 58 -

59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的现象和行为的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进行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理论研究的方兴未艾。例如,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等著名公司从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500强中成功的大企业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如此的迅速和如此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如果是偶然,只能说明这些企业运气好;如果是必然,那么这些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某些奥秘和规律。对这些奥秘和规律的探索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发现和培养更多的创业家?如何提高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家的行为有什么特征?等等。这些就是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现象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60 六、移动互联网时代价值创造的管理 今天,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似乎正离我们远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组织的商务活动超出了现代管理学所设定的组织边界和范围。随着企业组织竞争环境的日益动态化,跨界(crossover)、速度(speed)、柔性化(flexibility)、整合(integration)和创新(innovation)成为导致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组织边界和范围需要企业组织快速地回应顾客多样化的要求,推动了组织的学习和员工个体的不断学习,企业组织应更多地关注跨界流程而不是专门化的环节。未来经济与社会组织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阵式”形态,而是呈现出在互联网社群支持下个性张扬的“网状”模式。 - 60 -

61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是人类连接方式的改变: (1)互联网时代将是自由连接的时代,即从组织协作转向自由协作的时代; (2)将是丰富连接的时代,即从产品化商业转向到体验化商业; (3)将是聚合连接的时代,即从中心化传播转向到碎片化传播。 正是这种连接方式的巨大改变,使互联网时代又成为动荡剧烈的时代,环境的剧烈动荡是企业和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62 本章小结 导论是学习本门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本章介绍了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管理学应用的热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管理学的初步的整体影像。

63 本章思考题 应当如何理解管理这个概念? 如何理解组织这个概念才比较全面? 简要描述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代表理论是什么?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试例举3~5个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 OVER


Download ppt "本课程教材: 《现代管理学》 (第四版) 罗 珉 教授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